创业即兴行为: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与未来展望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Theoretical Basi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uture Prospects
DOI: 10.12677/MM.2023.132016, PDF, HTML, XML, 下载: 256  浏览: 1,80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 浩, 徐雪娇*, 赵亚奇: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关键词: 创业即兴即兴行为危机能力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Improvisational Behavior Crisis Ability
摘要: 相对于实践界的发展,理论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略显单薄。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行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碎片化特征较严重,因而,亟待系统梳理创业即兴行为相关研究,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此,本研究梳理了创业即兴行为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构建整合研究框架,并提出创业即兴行为的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方向。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al community, the theoretical community’s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is slightly thi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behavior in academi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and the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erious, so it is urgent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behavior to clarif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constructs an integrated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of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文章引用:周浩, 徐雪娇, 赵亚奇. 创业即兴行为: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与未来展望[J]. 现代管理, 2023, 13(2): 124-12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3.132016

1. 引言

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构成要素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先前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从创新性和意识性两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创业即兴的关键在于企业面临环境动荡时的即兴创造能力,此时的即兴创作并不是计划的对立面,而是计划的性质和工作机制的一种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替代计划,这就使得创业即兴行为成为新创企业突破自身瓶颈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实践界的发展,理论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略显单薄。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行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碎片化特征较严重,因而,亟待系统梳理创业即兴行为相关研究,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此,本研究梳理了创业即兴行为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构建整合研究框架,并提出创业即兴行为的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方向。

2. 创业即兴行为的理论基础

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个方面,因此,创业即兴行为的理论基础需要分别从个体层面的社会认知理论和组织层面的组织学习理论进行解析。

2.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活动主要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外部环境三者之间交互决定,人既能塑造环境,反过来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由于创业即兴从本质上是指即兴主体对于环境的即兴反应,许多学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开展研究。社会认知理论流派认为,创业者的即兴行为主要源自于创业者对于动态环境的感知,因而,创业者的即兴行为是否能够促使其创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自身对于环境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Hmieleski, 2009) [1] 。除了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创业者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也可能会激发即兴行为(丁道韧和陈万明,2017) [2] 。

2.2. 组织学习理论

Miner和Moorman (2001) [3]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认为即兴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学习过程,具有实时性和短期性特征。他们指出,在环境不确定的状态下,即兴行为能够在组织的试错学习中促进组织的发展。蒲明(2007) [4] 构建了组织即兴、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旨在从组织学习视角探索即兴的动力来源。他在研究中发现,组织中的学习、记忆和即兴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动态循环关系。王军等(2016) [5] 也从组织学习理论出发探讨了即兴行为的形成机理,指出即兴的效率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开展学习的程度。由此可见,组织学习理论流派普遍将即兴行为看作是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创业情景中,创业学习也能够为新创企业即兴行为到惯例的演化激励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马鸿佳等,2018) [6] 。在不断地创业学习过程中,新创企业能够对动态的环境产生自发且同步的反应(即:创业即兴),并可能在即兴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组织学习的理解(Bergh和Lim,2008) [7] 。

3. 创业即兴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术界对于企业创业即兴的影响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由于呈现碎片化特征,本文将创业即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具体如下。

3.1. 遗忘情境

在企业刚开始采取即兴行为时,组织记忆系统的确能够为即兴行为提供惯例和经验,但是,随着组织面临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记忆素材可能会成为即兴的绊脚石。研究认为,长期靠组织记忆进行即时发挥,容易导致组织僵化与机械,因此,企业需要适时进行组织遗忘,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情境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组织即兴行为的产生(王健和黄群慧,2019) [8] 。组织的忘却情境净化了先前的组织记忆系统,对以往的惯例和制度进行了清楚,提高了企业在环境剧烈动荡下的即兴反应能力。新知识的创造和突破式创新都依赖于组织忘却,进而转变企业固有思维模式,为创造性的即兴行为产生提供可能(郭秋云等,2017) [9] 。

3.2. 吸收能力

也有一些学者从知识吸收视角分析即兴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即时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匹配能力,进而促使即兴行为的产生(Hughes等,2018) [10] 。任何组织的即兴行为都依赖于其对知识和经验的吸收,显然,吸收能力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即兴行为产生可能性以及有效性(叶竹馨等,2018) [11] 。因此,知识吸收能力不仅为新创企业提供了持续的竞争优势,更是提供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机制,提高新创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促使其能够动态且迅速地依据新知识对外界环境进行反应,采取创业即兴行为(马鸿佳等,2018) [6] 。

3.3. 领导风格

Cunha (2003)在研究中从领导者视角出发探讨了创业即兴的驱动因素,他在研究中指出,在即兴行为组织中,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往往与其他领导风格不同,呈现即兴式领导特征 [12] 。同时,变革型领导风格促使创业团队成员不受组织框架约束,在给予成员支持的同时,促进即兴行为的产生(李海东,2013) [13] 。创业型领导则为组织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赋予成员创造创作的自信,促使员工的创作与创业型领导产生内在契合,进而促进即兴行为的发挥(王影和苏涛永,2019) [14] 。此外,也有学者通过探讨领导者的直觉决策与即兴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管理者依据自身经验、专业知识所进行的直觉决策是即兴行为发挥的前提,从而对领导风格对于即兴行为的影响予以肯定(Leybourne和Sadler-Smith, 2006) [15] 。

3.4. 环境动荡性

对于许多新创企业而言,即兴行为旨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因此,环境动荡性也被认为是新企业采取即兴行为的重要前提之一(刘泉宏和汪涛,2010) [16] 。在动荡的环境中,新创企业和创业者除了快速且充分利用手边资源之外别无选择,因而更易产生即兴行为(叶竹馨和买忆媛,2018) [17] 。环境动荡性程度的不同,对于新创企业及创业者即兴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即兴效益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黎赔肆和焦豪,2014) [18] 。由此可见,环境动荡性是创业即兴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4. 整合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

4.1. 整合研究框架

创业即兴能够帮助新创企业在突发事件与环境不确定性中迅速摆脱危机,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鲁凯,2022) [19] 。创业即兴即包括个体层面创业者的即兴行为,也包括组织层面新创企业的即兴行为,是创业者或新创企业通过在非预期变化和时间压力下,企业快速整合现有资源,创新性地去面对危机和把握机遇的一种过程。创业即兴行为的理论基础包括个体层面的社会认知理论和组织层面的组织学习理论。创业即兴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整合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Integrated research framework

图1. 整合研究框架

4.2. 未来研究展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行为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权变因素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扩展理论视角,基于交叉学科角度探究创业即兴行为的内涵。从前文分析中可知,社会认知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是创业即兴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创业即兴行为涉及到新创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因而可能会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因而未来研究应积极扩展理论视角;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创业即兴的结果效应及边界条件。当前学者们对创业即兴影响因素的探讨已经十分丰富,但尚匮乏对其作用效果的研究,尤其是,在企业开展创业即兴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权变因素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涉及权变因素及边界条件的并不多,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进行探索。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JKH20210079SK);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发展理念下吉林省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GH22744);吉林市社会科学课题“吉林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217);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2)。

参考文献

[1] Hmieleski, K.M. (2009) Entrepreneur Improvisational Behavior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9, 1-15.
[2] 丁道韧, 陈万明.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即兴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个体结果期望的中介作用及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J]. 预测, 2017, 36(1): 21-27.
[3] Miner, A.S. and Moorman, B.C. (2001)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rning: A Field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6, 304-337.
https://doi.org/10.2307/2667089
[4] 蒲明. 组织即兴、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9): 154-157.
[5] 王军, 曹光明, 江若尘. 组织即兴的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和组织学习理论[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2): 33-48.
[6] 马鸿佳, 吴娟, 郎春婷. 新创企业即兴行为到惯例的形成机理: 基于创业学习视角[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 40(11): 117-129.
[7] Bergh, D.D. and Lim, E.N.K. (2008) Learning How to Restructur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mprovisational Views of Restructuring Actions and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9, 593-616.
https://doi.org/10.1002/smj.676
[8] 王健, 黄群慧. 即兴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10): 1846-1856.
[9] 郭秋云, 李南, 菅利荣. 组织忘却情景、即兴能力与突破性创新[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4): 55-61.
[10] Hughes, P., Hodgkinson, I., Hughes, M., et al. (2018) Expla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Intermediate Role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mprovis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35, 1025-1053.
https://doi.org/10.1007/s10490-017-9539-7
[11] 叶竹馨, 买忆媛, 王乐英. 创业企业即兴行为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 40(4): 16-29.
[12] Cunha (2003)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dership: A Field Study in Two Computer Mediated Settings.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33, 34-57.
https://doi.org/10.1080/00208825.2003.11043677
[13] 李海东. 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即兴发挥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9): 78-84.
[14] 王影, 苏涛永. 创业型领导对员工即兴的影响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9, 33(11): 69-74.
[15] Leybourne, S. and Sadler-Smith, E. (2006) The Role of Intui-tion and Improvisation in Projec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4, 483-492.
https://doi.org/10.1016/j.ijproman.2006.03.007
[16] 刘泉宏, 汪涛. 企业为何要即兴运作:对中国企业战略决策风格的一个检验[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4): 25-32.
[17] 叶竹馨, 买忆媛. 探索式即兴与开发式即兴: 双元性视角的创业企业即兴行为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8, 21(4): 17-27.
[18] 黎赔肆, 焦豪. 动态环境下组织即兴对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14, 11(9): 1366.
[19] 鲁凯. 创业即兴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J]. 科技创业月刊, 2022, 35(12): 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