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特征和影响因素
Crit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OI: 10.12677/ASS.2023.122097, PDF, HTML, XML, 下载: 261  浏览: 6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殷 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思维特征影响因素Crit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fluencing Factor
摘要: 在快速变化、普遍联系和日益复杂的时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学会思考也有规律可循。文章首先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七个维度构成: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公平性。接着介绍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四大影响因素: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一厢情愿。通过批判性思维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思路,在课程学习、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练习、体验和使用批判性思维。
Abstract: In an era of rapid change, universal connection and increasing complexity, critical think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Like any other skills, there are rules to learning to think.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consists of seven aspects: clarity, accuracy, precision, relevance, consistency, completeness and fairness. Then it introduces four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hinder critical thinking: egocentrism, socialcentrism, stereotype and wishful thinki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it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learners to consciously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use critical thinking in course learning, daily life and practical work.
文章引用:殷鸯. 批判性思维:特征和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707-7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097

1. 引言

关于何为“批判性思维”,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钱颖一 [1] 认为批判性思维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1] 。这个观点与国外许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 [2] [3] [4] 。有教育哲学家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基本目标,对高等教育尤其重要 [5] [6] 。批判性思维技能对于学生成绩和态度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教育研究机构也报告了高阶思维技能对学习者成绩的积极影响 [7] [8] 。由于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业成功和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探索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2.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通过一系列思维特征来判断。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些关键思维特征。Elder & Paul [9] 在《思维的标准》(Intellectual Standards)一书中列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十大特征,分别为清晰性(Clarity)、准确性(Accuracy)、精确性(Precision)、重要性(Significance)、相关性(Relevance)、完整性(Completeness)、逻辑性(Logicalness)、公平性(Fairness)、宽广性(Breadth)和深刻性(Depth)。这十大特征中,某些特征在意思方面具有一定的交叉重叠性,笔者经整理,将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性”合并为“一致性”,强调的是与话题逻辑相关的重要信息;将“完整性”、“宽广性”和“深刻性”合并为“完整性”,因为完整本身就包含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最终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概述为以下七点: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并对这七大特征逐一展开分析,以便使抽象的批判性思维具体化。

2.1. 清晰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发现人们并不总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这种不清晰有可能是懒惰、粗心或缺乏技巧所致,也有可能是说话者试图表现得聪明、博学或深刻,故意含糊其辞。但不管什么原因,我们只有清楚地理解对方在说些什么,才能有效地评估对方的论点或主张。例如,“中国的教育体系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表述就显得含混不清。为了有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提问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因此,该问题的提法可以明确化为“为确保学生学到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教育工作者需做些什么?”

由此可见,要清晰表达一句话,批判性思考者不仅要追求语言的清晰性,也要努力使思维清晰化,要能够详细阐释、说明和举例例证。考察学习者思维清晰性的问题包括:1) 你能详细说明这一点吗?2) 你能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一点吗?3) 你能举例说明吗?4) 我用自己的话转述你的看法,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吗?

2.2. 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碰到清晰但不准确的陈述。核实陈述是否与事实本来面目相符是判断陈述准确性的标准。关于电脑有一句名言:“垃圾进,垃圾出”,意思是如果你把坏信息输入电脑,你就会从中得到坏消息。人类的思维也是如此。不管你有多聪明,如果你的分析是基于错误的信息,你做出的决定必然是错误的或者说具有误导性。例如,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刻意曲解、抹黑中国,我们就必须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西方设置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批判性思考者不仅需看重真相,而且要有及时获得准确信息的能力,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做出尽可能明智的决定。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批判性思考者永远不能停下学习、成长和探究的脚步。考察学习者思维准确性的问题包括:1) 我们如何检验它是否正确呢?2) 我们如何核实这些所谓的事实?3) 这些数据来源于哪里?4) 我们能相信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吗?

2.3. 精确性

精确性是在准确性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如“他超重了”,这句表述意思明确,说的也是事实,但精确性远远不够,我们无法从中判断他到底超重了多少。精确性必须是能够使用具体的信息进行详细阐述。例如,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小说包含有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有趣例子。在道尔的故事中,福尔摩斯总是能够解决复杂的谜团,他成功的秘诀正是对“精确性”的精准把握。首先,通过仔细和训练有素的观察,福尔摩斯能够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线索。然后,通过精确的逻辑推理,他能够从线索中推断出谜底。

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精确性”在医学、数学、建筑、工程等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事实上,人们也经常需要精确的答案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思维的精确性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极其重要。考察学习者思维精确性的问题包括:1) 你所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2) 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吗?3) 每种解决方案各自有哪些优缺点?4) 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

2.4. 相关性

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还会发现有些陈述在清晰性、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不容置疑,但与所讨论的问题无关。例如,学生经常认为他们在一门课程中所投入的努力越多,这门课的成绩就应该越高。然而,通常情况下,努力并不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努力与他们的成绩无关。

当我们在评估思维时,需充分考虑与思维相关的所有问题、概念和信息。考察学习者思维相关性的问题包括:1) 你能解释下你的问题与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吗?2) 这个问题和事实有什么关系?3) 这个想法与另一个想法有什么联系?4) 你的问题与我们正在处理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2.5. 一致性

一致性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逻辑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持有不一致的信念,那么这些信念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避免两种不一致,一种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就是所说的和所相信的不一致;另一种是所说的和实际的不一致,即说一套做一套。有时,人们言行不一,是故意为之,如一上台就玩世不恭违背竞选承诺的政客,因贩卖毒品而被捕的毒品顾问等,这些人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但有时候,人们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言行冲突的情况,因为人类往往表现出惊人的自我欺骗能力。比如,人们回答“赚钱和家庭哪个更重要?”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家庭,然而事实却是人们往往会为了赚钱而忽略家庭。

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意识到这种无意识的实际矛盾,使我们能在有意识和理性的基础上处理它们。考察学习者思维一致性的问题包括:1) 你所说得是否合乎逻辑?2) 你讲的有意义吗?3) 这和你说的一致吗?4) 你所说的和证据相符吗?

2.6. 完整性

此处所讲的完整性包括Elder & Paul (2016)在书中所指的深度(Depth)和广度(Breadth) [9] 。在大多数情况下,相比较于肤浅而狭隘的思考,人们更喜欢透彻而完整的思考。因此,我们有理由谴责肤浅的新闻报道、粗略的驾驶指南和草率的医疗诊断。要使思维透彻而不肤浅,完整而不片面,我们需考虑到事物固有的复杂性,从多种视角出发全面看待问题。考察学习者思维完整性的问题包括:1) 哪些观点与这个问题相关?2) 你能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吗?3) 是什么因素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4) 我们如何处理问题中固有的复杂性?

2.7. 公平性

最后,批判性思考者需做到公正、公平,没有扭曲的偏见和先入之见。公平意味着对所有相关的观点一视同仁,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或利益。这点往往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倾向于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并认为真理和他们自身利益相关。要做到思维完全没有偏见是不现实的,但基本的公正、公平显然是批判性思考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特别是当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不想看到的东西,或者放弃我们想要坚守的东西时,这一点尤其重要。考察学习者思维公平性的问题包括:1) 你的观点是否代表了他人的观点?2) 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公平?3) 你的既得利益是否阻止你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4) 你如何看待他人的不同观点?

3. 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与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具有自身的特征,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的。但为什么非批判性思维还是如此普遍?为什么我们在日常谈话里不太容易见到批判性思维呢?为什么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是觉得批判性思维如此困难?原因相当复杂,了解潜在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还需要注意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一厢情愿。

3.1. 自我中心主义

所谓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是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 [10] 。我们所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我中心偏见的影响。自我中心主义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是“自利思维”和“优越感偏见”。

“自利思维”是接受和捍卫个人利益的一种倾向,几乎没有人能对自利思维免疫。比如,大多数大学教授强烈支持终身教职、带薪休假,而大学管理人员则不然。当然,其中有些信念理由相当充分,然而不管这种信念看起来多么容易理解,却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障碍之一。“这对我有益,所以它一定是好的”,这种推理听起来很诱人,但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种推理是虚假的,因为它隐含的假设是“我所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为什么要接受这样武断且明显自私的假设?凭什么你的需求比别人的更重要?批判性思维谴责这样的推理,它要求我们客观公正地权衡证据和论点。

“优越感偏见”是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实际情况更好。研究表明,优越感偏见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在一项调查中,100万名高中生被要求对自己的“与他人相处能力”进行评分,只有15%的人认为自己低于平均分 [11] 。当然,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然而能够诚实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非常重要。我们要设定高的个人目标,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建立在真正成就基础上的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过度自信是批判性思维的障碍,也是个人成长的障碍。

3.2. 社会中心主义

社会中心主义是以群体为中心的思维。正如自我中心主义会因为过度关注自我而阻碍理性思考一样,社会中心主义也会因为过度关注群体而阻碍理性思考。社会中心主义会在很多方面扭曲批判性思维,其中最常见的是“群体偏见”和“从众心理”。

“群体偏见”是一种心理倾向,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天生就比其他群体更好。社会学家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在跨文化交流中非常普遍。我们很容易夸大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国家。相反,对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局外人”,我们总是投以怀疑和猜忌的目光。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强调家国情怀,有些人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人家强,结果成了极端的爱国主义者。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然是本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来讲中国故事。

“从众心理”是指我们倾向于随大流,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不假思索的遵从权威或群体的行为标准和信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屈从于书本和教师的权威,更倾向于接受来自书本或教师的标准答案,而认为自己独立思考或同伴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不具权威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更喜欢填鸭式教学的原因。受到权威的影响、压迫或恐吓,我们有时候甚至会抛弃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判断。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需要意识到同辈压力和对权威依赖的诱惑力量,通过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来对抗它们。

3.3. 刻板印象

“刻板”这个词来自于印刷机时代,当时人们用模板来打印同一页的相同副本。同样,当我们形成刻板印象时,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当我们对某人的看法不是基于他或她的个人品质,而是基于他或她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身份时,我们就假定这个群体的所有或几乎所有成员都是相似的。例如,我们总是认为“年轻人办事比较草率”,“女性更适合做秘书工作”,“领取社会福利的人都比较懒惰”。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刻板印象,我们就会失去批判性思维所需的开放、包容的精神,从而难以用开放的态度去接触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此外,一旦这些人牵涉任何问题或争端,我们心里马上就有了成见。那些刻板印象定会提前介入,抢在理性分析之前占据先机。

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需客观评价每个人提出的观点,而刻板印象却总是想绕开客观评价的艰难过程。要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我们要充满好奇心,具有开放的心态,不能让刻板印象阻断我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道路。

3.4. 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是指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 [10] 。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自有它的特点,让宇宙变得不那么充满敌意,更容易预测,于是我们自创一套信念来迎合这个虚幻的世界。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这样一来,事实就必须符合我们的信念,而不是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印证。我们认为很多事情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就相信它们确实不是这个样子。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就要反问自己:“这事是不是我希望它是真的,它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自欺欺人,甚至自取其辱。

4. 结语

评价思维,我们必须理解和运用这些普遍的批判性思维特征。当我们将这些特征内化并在学习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时,我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准确、精确、中肯、深刻、广泛和公平。

要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不仅要关注批判性思维的特征,还必须理解自我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一厢情愿所体现的思维发展的障碍。否则,我们将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力量,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欲望,从而扭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影响生活的质量。

基金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探索研究(编号:D2021005)”;

2022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综合英语类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 39(4): 1-16.
[2] Facione, N.C. and Facione, P.A. (1996) Externaliz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in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 Judgment. Nursing Outlook, 44, 129-136.
https://doi.org/10.1016/S0029-6554(06)80005-9
[3] Wright, I. (2002) Is that Right?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Young Learner. Pippin Publishing, Toronto.
[4] Moon, J. (2008) Critical Thinking: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5] Paul, R. (1987) Dialog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ought Essential to the Acquisition of Rational Knowledge and Passions. In: Baron, J. and Sternberg, R., 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Freeman, New York, 127-148.
[6] Ennis, R. (1996) Critical Thinking. Prentice-Hall, Upper Saddle River.
[7] Davidson, B. and Dunham, R. (1997) Assessing EFL Student Progress in Critical Thinking with the Ennis-Weir Critical Thinking Essay Test. JALT Journal, 19, 43-57.
[8] MacBride, R. and Bonnette, R. (1995) Teacher and at-Risk Students’ Cognitions during Open-Ended Activities: Structur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1, 373-388.
https://doi.org/10.1016/0742-051X(94)00040-D
[9] Elder, L. and Paul, R. (2016) Intellectual Standa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0] [美]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学会提问[M]. 第11版. 吴礼敬,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11] Gilovich, T. (1991) How We Know What Isn’t So: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 Free Press, New York,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