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小学灾难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实施路径
The Value, Dilemma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isaste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 Epidemic Situ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2090, PDF, HTML, XML, 下载: 159  浏览: 31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子璐, 李依佳: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朱 姝: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 湖州
关键词: 小学灾难教育多维价值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体系Disaste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Multi Dimension Value Discipline Penetration Special Course System
摘要: 小学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灾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围绕“掌握应灾技能,坚定科学应灾”“追寻生命意义,认清生态规律”“强健心理素质,促进道德引导”“体悟生命脆弱,反观自我初心”等方面深探小学灾难教育的多维度正性价值,随后从学术研究、师资培训、教育机制、形式和内容等角度反映了我国目前灾难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又从安全、生命、综合三个维度的教育展开全方位的学科渗透,并通过课程主体、课程形态、课程评价三个学科要素的动态平衡和协调优化,家校社的资源融合统整来设计专题课程体系。渗透和专题相结合开展路径建构,以探索灾难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小学灾难教育课程建构提供较为系统化的思路。
Abstract: As the main front of basic qualit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disaster awar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prevent and avoid disaster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ositive value of disaste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aspects of “mastering disaster response skills, firmly responding to disasters scientifically”, “seeking the meaning of life, recognizing the ecological law”,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promoting moral guidance”, “understanding the fragility of life, review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oneself” and so on. Subsequent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isaster education were refl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research, teachers’ training, educational mechanism, form and content. Besides, it carries out a full range of discipline penetr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namely safety, life and synthesis, and designs a thematic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the dynamic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optimization of three discipline elements, namely curriculum subject, curriculum form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Combine penetration and special topics to construct the way, so as to explore the way to implement the disast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offer a systematized thought for our country’s elementary school disas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黄子璐, 朱姝, 李依佳. 后疫情背景下小学灾难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实施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658-66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090

1. 引言

自2020年起,全球陷入了一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之中。此次疫情的突如其来及对人类的巨大打击,迫使人类再次思考灾难的相关话题。而且对于正处在基础教育起始阶段且身心发展较为稚嫩的小学生群体,在紧张的疫情防控下众人生活习惯、行为交往方式发生变更时,其心理的波动较大。

2. 意义深探:小学灾难教育的多边内涵与价值

灾难教育“以灾难事件为契机锻炼学生以应灾素质为基础的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同时也为获得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性价值、接纳不确定性方面提供新思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灾难教育的价值可从“掌握应灾技能,坚定科学应灾”“追寻生命意义,认清生态规律”“强健心理素质,促进道德引导”“体悟生命脆弱,反观自我初心”等角度深入认识和理解。

2.1. 掌握应灾技能,坚定科学应灾

被社会极强保护的小学生普遍心智幼稚,防灾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也相对贫乏。鉴于科学应灾的必要性,对小学生开展安全常识的科普、各种灾难的逃生模拟训练、应急策略教育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训练了他们防灾救灾的特定技能,提升其应急自救能力,也利于其科学应灾、防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难带来的损失。

2.2. 追寻生命意义,认清生态规律

在感受灾难巨大的摧毁性后,小学生感性的情感经教师的指导转变上升为理性的意识体悟,因而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开启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而在人类活动中因为蔑视其他生命而造成到的灾难数不胜数。在小学的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态相关的主题,借此教师可以整合和生态相关的学科资源灾难教育,促使小学生逐渐领悟生命体自身的重量,进一步探求生命体(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晓人类活动的限制范围,认清人类自身在自然界的定位与生态规律,逐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

2.3. 强健心理素质,促进道德引导

灾难教育强健心理素质,并寓综合教育于教学之中。小学生是非观未建立完全,易做出盲从的行为。而灾难教育对小学生科学防灾措施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引导,有利于其尊敬科学,提升学生抗压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健心理素质。以灾难为契机,开展综合素质的教育利于小学生建立灵活、理性的思维,增强其团结感、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在灾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未知的因素时更自信地作出恰当的处理。

2.4. 体悟生命脆弱,反观自我初心

灾难教育寓“反向教育” [1] 于课程教学中。“反向教育”与“永葆乐观积极勇敢态度”的“正向教育”形成互补,并给灾难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它主张让学生拥抱遭受过的灾难,接纳巨大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而“灾难共生”是一个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的实践过程,它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积极灾难应对 [2] 。教师在进行“反向教育”时,会着重培养学生谨慎细心、悲天悯人、柔弱同情、直面失败等品质 [1] ,让他们接受灾难,并对自己与他人进行怜悯与宽恕。学会在被这不确定的时代推着前进的过程中回头看,去反观初心,让内心更加坚定与成熟。

3. 瞄准困境:小学灾难教育的现状

3.1. 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

与日、英相比,中国的灾难教育研究滞后,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方法偏理论,落地性不强。主要集中在实践经验的梳理或国外经验的介绍,缺乏实证研究,缺乏科学的本土化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角度偏宏观。往往在分析灾难教育现状、灾难教育途径、方法等问题时,涉及到灾难教育主体问题,缺乏专题研究,针对小学生灾难教育主体的研究尤为鲜见 [3] 。学校灾难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力度也不够。在学校灾难教育课程授课教师选拔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授课教师授课资格模糊,且多数学校没有集中备课、听课、评课的制度要求,导致授课教师上课随意,不注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4] 。

3.2. 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且软硬件设施欠佳

国家教育部门没有明文规定的政策文件、地方教育部门未能根据本地区灾难实情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举措,导致灾难教育课程建设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4] 。并且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灾难教育课程实施的软硬件建设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教育需要。硬件方面,部分中小学的消防器材也未及时更新,部分器材已成为摆设。还有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医疗卫生室,学生出现受伤事件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软件建设方面,中小学图书馆里与灾难教育相关的图书、手册等资料甚为短缺 [4] 。

3.3. 与安全、生命教育混同,实施过程流于表面,形式单一

学校对灾难教育的重视不足,有研究者用“漠然与尴尬”来描述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现状 [5] ,主要表现在实施过程中“功利色彩的应急化倾向”严重 [6] 。每年一次形式的防震防灾演练和单一消防知识的讲解是大多数学校的常态。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也基本未充分认识到灾难教育的独特价值,相关的教学经验也不足,几乎简单地将灾难教育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混同 [1] 。浅表化处理灾难教育内容,忽视灾难教育对学生心理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譬如新冠疫情之后学校虽然相较于疫情前更加注重卫生消杀工作,部分教师也会普及疫情的常识性知识,但都很少聚焦全球性灾难背后的思政工作,灾后的反思定位应急化、粗放化。

3.4. 内容少且零碎,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

除了防震防灾演练,其他灾难教育的相关知识在小学教育阶段零碎地散见于各类科教科书中 [5] ,其内容更新慢、覆盖面较小,且在渗透灾难教育的教材内容中有关生命维度教育的主题内容较少,且教师几乎无好好利用、挖掘本就鲜少的教材中的灾难教育知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的灾难防应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之相应的灾难教育却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更没有明确的课时规定 [6] ,学校灾难教育教学样态随便化、碎片化。

4. 路径建构:小学灾难教育的实施对策

针对以上小学灾难教育的实施现状,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阶段教学课程的探究性和综合性的逐渐增强,开展灾难教育学科渗透型课程、构建灾难教育专题课程体系成为灾难教育重新焕发其教育效能的必然趋势。

4.1. 构建全方位渗透课程:依据学情,多维渗透

对不同属性学科与灾难教育的关联程度的探究有利于灾难教育的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我们以小学四大主科教学内容与灾难教育的关联程度为依据,对其进行了“强关联学科”与“弱关联学科” [7] 的分类,发现语文和科学属于灾难教育的强关联学科,而数学和英语属于灾难教育的弱关联学科。

因各门学科性质的差异,课程目标与灾难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渗透教学过程中可机动处理,有所侧重地渗透目标与主题,同时也可通过跨学科渗透行动,丰富灾难教育的实践样态。此外,教师也要依据学情,明确强弱关联学科的渗透深度与广度:强关联学科应自然流露,不处处渗透,助长灾难化思维;而弱关联学科也不能忽视渗透,要做到不牵强、不过度。

灾难教育的内容主要可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综合教育的三个维度来理解。下文以强关联学科的语文和科学学科为例,小学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安全教育,小学语文研究则侧重于生命教育和综合教育。

4.1.1. 灾难常识、防灾技能——安全维度的教育

充分认识灾难,了解灾难是有效预防和应对灾难的前提。掌握灾难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危害与相应的防灾技能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内容。教师对灾难教育的渗透应在充分尊重学科知识属性的基础上,恰当地科普课内延伸出的有关灾难预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地教授防灾的技能。

4.1.2. 感知生命、敬畏生命——生命维度的教育

杨小微,刘学良等学者(2020)在论文中讲到灾难教育以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重量,进而转化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从而将灾难教育和生命教育相联系 [5] 。灾难教育中有关生命维度教育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8] 。教师在渗透时,不仅要优化课程中灾难教育的理论内容供给,也要关注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输出,寓生命教育于课程教学中。深入分析各科教材各自的特点,主要从感知生命、赞美生命、敬畏生命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命的本性与价值”等内容,发掘筛选出其中和灾难教育相关的元素。

4.1.3. 素质德育、理想信念——综合维度的教育

灾难教育中综合维度的教育指向人核心素质的培养,是对人价值观、精神道德方面的引导。良好的核心素质是快速、正确地分析解决灾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学者陆瑶(2021)认为灾难教育能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从而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9]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教育应包括沉着冷静的态度、乐观灵活的思维、奉献精神、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和纪律意识等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学科渗透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中赞颂的事件、人物、精神进行灾难德育方面的合理延伸,让学生深刻体验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联系综合教育,培养灾难中的人文情怀、综合素养。

例如,人教版语文课文《桥》一文叙述了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要求同为党员的儿子一起殿后,最后与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课文展现了党员的团队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教师可进一步将课文角色与抗疫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进行关联,引导学生体认灾难中为集体共同利益拾柴添薪之人精神的可贵,同时营造灾难集体安全文化的氛围。

4.2. 设计系统化的专题课程体系:要素协调,民主多元

通过综合学校各课程要素达到动态平衡、融合统整家校社资源来构建灾难教育专题体系,能系统化、全方面地培养小学生的抗灾能力和核心素养。

4.2.1. 课程要素的动态平衡

课程体系中课程诸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有机融合是将课程体系内部系统化,整体构建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环节、课程形态、课程评价在内的课程体系。文章将着重对课程主题、课程形态、课程评价这三个主体部分展开论述。

1) 设置分学段的课程主题

由于灾难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教育效果也取决于与本地区特点的结合程度、本校实践的实际条件、与生活的关联程度等 [10]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适合学习较浅显易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防灾应灾技能,故教学以安全防灾为主。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可适当安排灾难体验活动,进行灾难事件剖析等教学内容。张淑婷(2020)在论文中提到疫情当下,是灾难教育极其“合适”的契机——全国人民以及全球都切身体会着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通过对来自多方面信息的整合,形成对于疫情以及疫情周边问题独特的认知,诸多抗疫救灾事件以及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给予的人道主义援助等等,都成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灾难教育的鲜活素材 [11] 。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相对完备,可在学生正向思维逐步建立的基础上培养其反向思维,树立其辩证的思维观,从而形成对灾难客观、全面的认识。

据查证,小学阶段一学年共36周在校时间。表1根据两周一节灾难专题课程的频次有层次地安排课时(一学年18节)。

Table 1. Disas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me arrangement in all stages of primary school

表1. 小学各阶段灾难教育课程主题安排

2) 开展多样态的课程形态

a) 儿童哲学课程

目前学校在灾难教育方面存在过于枯燥和理论化的问题。儿童哲学的课程形态强调利用儿童重好奇心的特点,围绕学生的困惑和思路展开,通过一步步追问式的引导、民主平等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从而消解其理智层面中的困惑,这在理解灾难、实现精神和行动平衡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灾难 [12] ,培育其综合素质。

b) STEM+课程

为了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灾难教育尤其强调对生活案例的运用,注重实际成效 [10] 。目前小学阶段的STEM+课程基本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即在老师的引导与协助下,学生围绕一个课题,充分调动多学科知识,自主探索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这有利于解决灾难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比如,联系当今的疫情背景,可以围绕集体如何有效防疫抗疫的课题,小组调查社区勤洗手、多消毒情况、开展自制核酸检测扫码支架及共同绘制小组防疫知识海报等活动。

3) 健全多方位的课程评价

灾难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是模式化,固定化的,需要不断进行创生发展,呈现动态的进步。政府的顶层设计、教师的教学素养关乎课程最后的展现与效用,即时的评价反馈利于即时修正错误,使课程各要素协同、持续地发挥效用。

教育局应定期对当地学校的安全教育开展行综合评估,并纳入对学校的总体考评;将教师安全教育素养的考核成绩、学生期末的综合成绩纳为课程评价的要点。反向增强师资培训的参与度、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在实践和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协调各课程要素,培养教师多元的课程理念。

4.2.2. 家校社资源的融合统整

从课程体系的外部联系看,还涉及家庭、社会资源的统整。家校社“三位一体”是利用实践认识论构建灾难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在相关APP上发布灾难教育的学习视频,家长同孩子打卡观看并完成相关的家庭任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实践体验,建立认同感。在对校内资源包括灾难教育师资、志愿者人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系统梳理后,学校可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社会资源,建立“灾难教育中心”或与综合实践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进一步融合。努力打破灾难教育形式主义的窠臼,在课余推动诸如以灾难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周末VR模拟灾难体验等活动的开展,用切身的实践体验获取实践认知,将课内的理论课程和课外的实践课程相结合。此外,可将校内老师派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灾难教育培训,对校外专业人员进行灾难教育师资认证,以此保障灾难教育的理论和实操教学的专业性。

基金项目

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疫情背景下对小学灾难教育的价值意涵及其实施路径的探究(202201059)。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 灾难教育的含义、机制与策略——基于“反向教育”的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60(5): 170-177.
[2] 李萍. 将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3): 109-112.
[3] 魏彤儒, 祝明银, 张小燕. 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主体归属问题探究——基于对我国小学生灾难知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5): 68-74.
[4] 彭迁. 我国中学生灾难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6.
[5] 杨小微, 刘学良, 于超, 王昆杞, 王雪华. 灾难教育的课程形态与开发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1): 20-27+35.
[6] 申国昌, 赵凯, 申霞. 我国历史上的灾难教育及现代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6): 69-74.
[7] 郝志军.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 理据与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5): 75-79.
[8] 普琼. 小学思想品德之生命教育的渗透[J].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5(8): 53.
[9] 陆瑶. 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小学灾难教育的路径[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15): 8-10.
[10] 李高峰. 灾难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的应有之意[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6): 43-46.
[11] 张淑婷. 关于新冠疫情形势下中学生灾难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对策的几点思考[J]. 公关世界, 2020(14): 137-138.
[12] 刘学良. 儿童哲学与灾难教育课程构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1): 17-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