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九针的中西医机理与内在规律分析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and Inherent Laws of Huiyang Nine Needl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3.122053, PDF, HTML, XML, 下载: 361  浏览: 793 
作者: 王 可*, 陈 丽#: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王进军: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针灸穴位回阳九针作用机理取穴规律Acupuncture Acupoints Huiyang Nine Needles Action Mechanism Laws of Acupoint Selection
摘要: 回阳九针(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作为治疗阳气脱绝的九个主要穴位,具有回阳固脱,协调阴阳,活血通络的作用。它能够调理和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阳虚欲脱,肢冷脉伏和晕厥。本文以穴位的治疗作用为切入点,结合经络脏腑间的联系总结回阳九针的中西医作用机理、取穴特点、内在规律及临床应用,丰富回阳九针理论,拓展回阳九针的临床适用范围,以期让更多患者受益。
Abstract: Huiyang Nine Needles (Yamen, Laogong, Sanyinjiao, Yongquan, Taixi, Zhongwan, Huantiao, Zusanli, Hegu), as the nine main acu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Yang Qi detachment, play the role of restoring Yang, coordinating Yin and Yang,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It can recuperate and restore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human body, and is often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yang deficiency, limb cold pulse volt and syncope. Tak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oi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s and viscer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tion mechanism, acupoint selection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ru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iyang nine needles, enriches the theory of Huiyang nine needles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iyang nine needles in order to benefit more patients.
文章引用:王可, 陈丽, 王进军. 回阳九针的中西医机理与内在规律分析[J]. 中医学, 2023, 12(2): 338-343.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2053

1. 引言

回阳九针首载于明代高武撰写的《针灸聚英》 [1] 。九针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共九穴。它作为回阳救逆的针法流传甚广,从明代沿用至今。临床用于治疗阳虚欲脱,肢冷脉伏和晕厥。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急救体系不断完善,回阳九针使用渐少,但是它简便安全,起效迅速的特点使其在突发情况下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

2. 回阳九针的理论基础

从中医角度来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固摄的作用,通过补充阳气,调和阴阳,可以提高人体机能、抵御外邪。张介宾注:“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人身的阳气假若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阳脱属于阳微虚寒,是阳气耗散引起的固摄无力、阴液流失,临床中会出现神疲乏力、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回阳救逆,调和阴阳。回阳九针是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进行刺激,使阳气暴脱者恢复阳气。其主要治疗效果通过针刺穴位调动阳气,沟通表里,联系经络和脏腑之气,共同发挥回阳固脱、协调阴阳、活血通络的功效 [3] 。此九穴大多是临床验证有效的急救穴位,在针感上刺激强度高。对某些急症能达到见效迅速的作用,既可单独辨证施治,也可组合应用,主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取之。其取穴以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穴位为主。哑门通督脉,可鼓舞阳气;劳宫、涌泉开窍醒神;三阴交、太溪补肝脾肾;中脘属“腑会”、足三里通脏腑,针刺二穴可以调动脏腑之气;环跳近髀关,通少阳、太阳,针刺可以调动阳气;合谷多气多血,针刺可激发经脉的气血。以上九穴相互配合,在调动经络之气的同时,培补脏腑,沟通表里,共同发挥回阳的功效。

从西医角度来看,进年来的医学团队对回阳九针的研究多通过临床对照实验展开 [4] [5] [6] ,在验证其临床有效性的同时,也对其作用机理的探索有了初步的成果。研究发现,回阳九针的作用机理可能通过影响针刺后的人体状态,如血浆ET及NO变化、认知障碍程度、脑血流循环 [7] [8] [9] 等达到治疗效果。

回阳九针作为治疗阳虚欲脱、肢冷脉伏等危急重症等优势穴组,在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研究中,可有效调节患者血浆ET和NO的水平,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 [6] 。赵添成医生 [5] 的对照试验表明针刺回阳九针穴可能会通过下调血清UA及ACA水平,上调VEGF等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其临床疗效显著。李其勇医生 [4] 使用回阳九针穴治疗椎动脉狭窄(瘀血阻络证)眩晕急性发作,能够促进眩晕症状与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NO和EDHF水平有关。尽管这些数据只是初期的临床探索,尚缺少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但这是为回阳九针从理论结合实践迈出的重大一步。

3. 回阳九针的穴位特点

回阳九针的歌诀“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中每三个穴位为一组,每组间以“交”“接”“并”这种极具关联性的字相连,据此我们将九穴分为通阳清热、泻火滋阴、助行补气三组,从穴位特性、主治及特殊作用等方面深度剖析回阳九针中的穴位特点。

3.1. 通阳清热穴组(哑门、劳宫、三阴交)

哑门为回阳九针的第一个穴位,所属督脉为阳经之海,又在此与阳维脉交会,可总督诸阳 [10] ,有通经开窍之功,常用本穴配合廉泉治疗舌强失语。《针灸大成》 [11] 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哑门在回阳九针中用来豁痰开窍,通阳降浊。

劳宫主治口臭,中风昏迷,为急救要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属火,劳宫为荥穴,五行亦属火,与本经属性相同,此为本穴。用于治疗心包久蕴化火,内炽于心或热扰心神,如手心多汗及儿科的发热,有清热开闭之功。劳宫在回阳九针中用来清心包及上肢火热之邪,平心定气。

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脾统血主少腹,三阴交多用于血分证,主治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诸症,如痛经,恶露不止。妇人月经痛,月事不调,常于此处有压痛点,因此本穴既可用于诊断,亦可用于治疗。天、地、人三皇穴中,三阴交为人皇,治疗水肿一类病症,针刺此处取强脾土以制水之意。三阴交在回阳九针中用来清下肢血热及水湿之邪。

3.2. 泻火滋阴穴组(涌泉、太溪、中脘)

涌泉为肾经的井穴,主治巅顶头痛,热厥汗不出,针刺时多行泻法。《肘后歌》中云:“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充分佐证了涌泉对巅顶痛的特效治疗作用。在子母补泻法中,涌泉是肾经的子穴,针刺此处可治疗肾经的实证。涌泉在回阳九针中用来清泻厥热,引热下行。太溪为肾经的输穴及原穴,属土,主治肾虚性五官病证及泌尿生殖系疾患。《玉龙赋》言最疗足肿,《通玄指要赋》言可治齿痛。在三部九候的古法脉诊中,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有古语云本穴“补肾气,平阴阳,断生死。”即昏迷的病人可触及太溪脉处,太溪脉在则肾气未散。同时,太溪也是肾结石的反应点,按压以太溪为中心1 × 2 cm的肾脏形区域,可扎痛点助排结石。太溪在回阳九针中有滋阴益肾,引火归源之效。

中脘为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等胃系疾病。中脘为胃之募穴,胃病治此,常与胃腧配合使用,作灸法以充盈胃气。中脘为腑会,可与十二郄穴配合作会郄治疗法,如中脘配梁丘治疗孕吐。中脘也是印堂痛的特效穴,对印堂痛的患者针刺中脘往往能得到很好的疗效。中脘在回阳九针中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

3.3. 助行补气穴组(环跳、足三里、合谷)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常配委中、阳陵泉、昆仑、太冲治疗坐骨神经痛;配阳陵泉、绝骨治半身不遂。环跳穴为骨之始,可反映骨头或骨髓的病变。肩髃为上肢末端,环跳为下肢末端,可作肩髃痛的对侧取穴。环跳是中风的特要穴,半身不遂患者可针刺环跳。环跳在回阳九针中用于帮助下肢恢复行走,调动气血运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与足阳明胃经同属土,为本穴,亦是胃腑之下合穴,主治恶心、呕吐、泄泻等肚腹诸疾。《灵枢·五邪》中记载:“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肠鸣腹痛,皆调其三里。”;《针灸大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四总穴歌》中记载:“肚腹三里留”,此中可见本穴以治胃为主,兼治全身上中下诸症,可与手三里互参。生活中常灸足三里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足三里在回阳九针中有扶正培元、健脾和胃之效。针刺此处以引中脘之气下行,清泻阳明里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可与肺经络穴相配治疗面部、口腔及牙齿诸疾。《针灸大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皆阐述了合谷穴对面口齿部的特效治疗作用。孕妇针刺合谷可泻不可补,因为合谷是气脉之所在,补之下胎衣。合谷穴也是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针刺本穴缓解,也可与肝经原穴太冲组成四关平肝阳,调气血。合谷在回阳九针中有补气振羸、醒脑回苏之效。

4. 回阳九针的内在规律

回阳九针中的取穴,无论是部位、归经还是穴位本身的作用,都密切相关,且有迹可循。

从部位上看,哑门在颈后部,劳宫在掌心部,三阴交在小腿内下侧;涌泉在足底部,太溪在内踝后,中脘在上腹部;环跳在股后区,足三里在小腿外上侧,合谷在手掌桡侧。在直立解剖体位下,把身体分为上中下三部的话,即上中下,下下中,下下中。可见偏向于身体中部和下肢的取穴,身体上部仅哑门一穴。以前后区来看,偏向于身前区的取穴,身后区尽仅哑门即及环跳二穴,可知回阳九针取穴以四肢及上腹部为主。

从归经上看,哑门在督脉,劳宫在手厥阴心包经,三阴交在足太阴脾经;涌泉在足少阴肾经;太溪在足少阴肾经,中脘在任脉;环跳在足少阳胆经,足三里在足阳明胃经,合谷在手阳明大肠经。取穴中五个阴经,四个阳经,阴阳相对均衡,没有太大偏颇。但是若从手足经脉来说,足经多于手经。任督二脉各取一穴,有沟通阴阳表里之使,既能调五脏不和,又能补元气不足。使阴阳将离欲决之气血相互续接,增强互根互用之性,又使阳气得以陪护,元气得以固守 [2] 。

从作用上看,哑门通阳开窍,劳宫清上肢火热之邪,三阴交清下肢血热;涌泉引热下行,太溪滋阴益肾,中脘和胃健脾;环跳可恢复行走,足三里可生发胃气,合谷可补气振羸。在三组穴位中,皆由一个功能性穴位及两个补泻性穴位组成。如第一组通经开窍加泻热;第二组引热下行加滋阴;第三组恢复行走加补气。可以看出针刺的流程是一个先泻后补的过程。同时劳宫与涌泉一为手心,一为足心,皆可泻热启闭,调节阴阳 [12] 。此外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诸穴,为心脾肾三阴脏经脉上重要的穴位,能调动阴经气血,平脏乱,理脏气 [2] 。

5. 回阳九针的临床应用

《针灸大成》 [11] 中记载:在患者处于病危,出现亡阳危症,或亡阴导致亡阳等症状时,医者可依据病情轻重选用回阳九针的部分穴位或者全部穴位施针救治以回阳救逆。在古代医疗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回阳九针最初应用于亡阳重症的急救;在现代医疗条件下,由于心肺复苏 [13] 、心电监测、气管插管、补液、检查及手术等一系列急救手段逐渐完备,针刺的急救手段逐渐淡出一线治疗的流程。但回阳九针是传承五百年的急救针法,其简便可行、操作迅速、起效良好的特点是很多现代医疗器械无法取代的,应引起重视。在野外、交通不便或医疗条件匮乏的地区,都是回阳九针的适用环境,如果能依病情辨证施针,患者可以及早得到治疗,缓解病情。

此外,随着医学研究的推进,回阳九针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单独应用,更多情况下,也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各个疾病,甚至联合中药方剂共同施治。其参与治疗的临床疾病包括中风、脑梗死、眩晕、痴呆 [4] [10] [14] [15] ;或与中药联合用药,如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 [6] [16] [17] ,也每多取效良好。

在联合方剂的治疗中,李海军等 [18] 使用通窍活血汤联合回阳九针对老年性痴呆患者治疗后发现,其效果与奥氮平口服的疗效相当,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更高的安全性。顾广富等 [19]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显效率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孔北峰 [3] 应用回阳九针联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在对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后,发现其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神经和肌力功能,优化中风偏瘫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6. 小结与展望

急救医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的高效性 [20] 。自1968年美国急诊医师学会成立,西医急救医学发展迅猛,而近代中医急救医学受鸦片战争等因素影响,在急诊治疗方面发展相对缓慢,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危急重症中也逐渐凸显优势。

回阳九针不仅在中医急救医学中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慢性病康复期、后遗症期中,更能发挥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优势,由残障到残疾再到病损,直至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青岛市墨区中医医院95例中医后遗症病例中,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4周,起治疗组有效率可达95%以上 [21] 。普仁医院122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在使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回阳九针”连续治疗8周后,得出可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结论 [7] 。

回阳九针在治疗急慢性病中,各项临床研究表明成效皆可观,但也存有少许问题,如急救过程施术不便,就地取材往往难以实现,故其发展有所受限;其次,现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参差不齐,体质阴阳有异,施术者难当机立断,随诊施治;最后,关于回阳九针从取穴、刺法,到疗效,尚处于缺乏阐述归纳以及总结阶段,诸中医之家对其认识不足,使其临床研究缓慢,故作此文,以望能对临床研究提供资料之便,使回阳九针之佳效,逐步推广,中医之研究,急起直追。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武, 纂集, 黄龙祥, 整理. 针灸聚英[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 卢桂煜, 徐振华. “回阳九针”针法临床应用浅析[J]. 环球中医药, 2018, 11(2): 278-280.
[3] 孔北峰. 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13(4): 42-45.
[4] 李其勇. 回阳九针穴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急性发作[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8): 1481-1483.
[5] 赵添成. 针刺回阳九针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血UA、ACA、VEGF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9): 95-97.
[6] 李俊, 王珊, 陈瑶, 胡小军. 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2): 398-400.
[7] 李俊, 胡小军, 王青, 等. 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回阳九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4): 75-80.
[8] 胡小军, 余长江, 李俊, 等. 针刺回阳九针穴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脑血流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10): 2177-2180.
[9] 余长江, 沈玉杰, 胡小军, 等. 针刺回阳九针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浆ET及NO的影响[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31(9): 796-797.
[10] 王玉, 胡小军, 訾璐, 等. 华佗中风方联合针刺回阳九针穴对中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9, 37(2): 139-142.
[11] 杨继洲. 针灸大成[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12] 谭丹. 回阳九针穴探析[J].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1999(1): 3-4.
[13] 薛丽. 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22, 35(2): 44-46.
[14] 庞永芳. 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 2019, 28(1): 20-22.
[15] 李丽丽, 焦富英. 回阳九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J]. 陕西中医, 2014, 35(12): 1675-1677.
[16] 杨慧丰. 针刺回阳九针穴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4): 214-216.
[17] 刘江华, 李龙. 回阳九针 + 中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87): 17208.
[18] 李海军, 代占科, 王召龙. 通窍活血汤联合回阳九针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 2020, 41(4): 462-464.
[19] 顾广富, 李广振, 张志刚.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5): 171-176.
[20] 郝江, 文家福. 急诊急救医学及其发展[J]. 西南国防医药, 1998(3): 181-183.
[21] 江淑红, 于正, 祝明浩. 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及对ET、EDHF及NO水平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2): 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