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以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设计为例
A Practical Inquiry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s in the New Era—Taking Geography Practical Forc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sig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2076, PDF, HTML, XML, 下载: 386  浏览: 1,135 
作者: 李晓筝: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陈誉文: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新时代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New Era Geographical Practical Force Geography Teaching Labor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摘要: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内涵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得出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优势,并探讨以地理实践力为主的校本课程将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的设计要求;最后通过设计校本课程“储秋菜”的地理教学活动,为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problems; furthermore,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geography teaching are obtained, and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combining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abor education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ased on geography practical force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geography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school-based course “Stock vegetables”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and labor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晓筝, 陈誉文. 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以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设计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2): 468-4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076

1. 引言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愈来愈被党和国家所重视,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部分学者基于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对培育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部分学者以不同学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学段学生地理实践力缺失的原因;同时,也有学者探究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方式,为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提供了可能。

2.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现状

(一)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可从新时代的性质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新性质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

首先,立足于新时代的性质特点进行界定。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求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服务的新动态,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包含着“新劳动”教育,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基于新的劳动形态和劳动方式的劳动教育,与过去以个体的体力劳动为主向合作的复合劳动方向转变 [2]。“科技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融合心智的劳动教育”,宋岭认为要将劳心和劳身相融合,是一种为了美好生活努力的劳动教育 [3]。

其次,基于劳动教育的“新”性质对其进行界定。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机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 [5]。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劳动本质属性的回归,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正确看待劳动和劳动人民,从本质来看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4] [5] [6]。

综上,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全面且综合的理解应当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与新的劳动形态。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不难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在科技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从以个体体力为主的劳动向脑力融合的复合型劳动转变,在劳力、劳心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和创造精神进行培育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 城市与乡村学生劳动教育差异明显。从劳育的认知、情感、态度、实践状态四个维度采用量表量化分析学生劳动素养的水平,农村学生在劳动素养培育上情况不容乐观 [7];这种量表可以量化现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虽然它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的,如不可避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但其反映出的问题还是具有代表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劳动素养培育上存在明显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来说,教师队伍学历与经验、生源与质量、重点与普通学校等城市与乡村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从知识获取的难度来看,信息传递的阶梯性、新理念的可达性、落实与监督的评判标准,城市较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体现了“城市中心论”导致的城乡间巨大差异,资源与政策上的倾斜,这也是城乡学生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不同学校类型间学生劳动素养也存在明显差异,中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实效果更差、状况更严峻 [8]。具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教育,非教育层次的教育类型特征应该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能力,然而其劳动素养培养仍然是中职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短板,这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挥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通过系统分析可知: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存在着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劳动形式存在不足和缺乏与校外相关育人主体的沟通与合作的问题。这三个主要问题共同导致中职学校中劳动素养培育的落后现状 [9]。

综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劳动素养偏低现象,具体表现为:劳动认知不足、劳动态度消极、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品质欠佳;而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轻视体力劳动、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劳动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是落实劳动教育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10] [11] [12] [13]。

3. 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优势

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尤其是地理学科;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延伸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正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一) 首先,新课标的核心是全面实施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培养鲜明的地理学科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必备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提高地理技能,完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还包括课堂上教具制作,问题讨论,地图绘制,地理实验等;这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了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形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 其次,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实践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显著的学科特点赋予了地理教学鲜明的个性。地理教学内容贴近真实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地理教学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涉及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多个层面的内容,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生动而多样的内容选择。地理学习还体现生活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中间的界限,要求课堂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走进生活寻地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让地理知识不断接受生活实际的检验 [14]。

(三)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复杂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中强调的人地协调观,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过程;地理实践力又要求学生在掌握地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从而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又比如地理教材中蕴藏着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素材,如学习《流域的综合治理——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在学生掌握了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当地人民做了那些努力,然后播放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的视频,了解国家在工程建设中投入的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学生正视劳动的价值 [15]。

综上,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学科的特征及中学生思维方式的特性等说明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同时,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实践力、地理丰富的研究内容及地理情怀对劳动教育的作用等说明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存在的优势。

4. 探究劳育视角下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设计

新时代劳育视角下有效培育受教育者的地理实践力应聚焦整合学校资源;重视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完善系统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特色化、多样化的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价值,不断丰富其新时代内涵 [16] - [24]。在中学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找准劳动和地理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化、系统化设计,这将有效地增加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里,实践力培育的过程不应再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在课堂上,取而代之的是以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启发式、开放式、探究式的劳动课堂。因此,学校在培育实践力过程中要融合情境,创造协同培养环境。

这就要求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这个思想由来已久 [24]。构建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应考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磨练劳动意志和品格为目的,要求如下:一是科学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劳动素养”融入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二是精选地理教学内容,在突出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特征基础上,关注各学科中交叉知识点,寻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三是创新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探索项目化学习;四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情境,搭建启发性演示平台,挖掘网络素材资源,掌握既定地理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巧;五是整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改变教学评价,坚持多样化评价,对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的地理实践力成效进行长期跟踪测评。

将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构建校本课程,即提升劳动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识。

5. 实践案例及试题考察

在讲授乡土地理时,教师可以通过组建班级活动小组,进行“储秋菜”活动。每年的秋天(十一假期后),选取合适年级的学生(二年级学生比较合适)进行一次储存秋菜的体验:

1) 活动之前,布置知识储备任务,包括:北方地区存储秋菜的原因、秋菜的选择、储存蔬菜的流程、注意事项等;并进行班级内部的成果汇总。

2) 根据学校食堂储存安排,选择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工作人员收获、摆放蔬菜,做好记录;在接下来的几天分配任务,辅助工作人员工作;小组内探讨问题,包括:储存注意事项原因的探究、现实储存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可以改进的地方都有哪些等;汇总记录的数据资料,在班内展示成果。

3) 可以分发给学生他们亲手制作的一部分秋菜,当孩子们发现原先并不引人注意的蔬菜,在自己手中变成冬日餐桌上的美食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讶和喜悦的感叹。除此之外,将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文字与照片的形式制作成展板用于展览与宣传;并鼓励学生将亲手制作秋菜,在活动上进行售卖,其销售所得则可以用于活动花销或捐赠给“救助饥饿儿童组织”等。

这一项校本课程可以有效的将社区、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三位一体”共同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在参与劳动中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将储秋菜作为情景材料结合课标设计习题考察。如下:

【情景材料】早期,北方群众往往在秋天的时候要购买大量的白菜和大萝卜,加工或直接储存,以备满足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求——这便是储存秋菜。现在在很多偏远地区和农村仍存在存储秋菜的现象。有些依旧是需求,有些只是一种习惯。

【图片】

【题干与选项】

① “储秋菜”的原因____。

A. 冬季寒冷漫长。B. 菜价便宜,降低生活成本。

C. 秋菜口感好,营养价值高。D. 生活习惯。

② 一般买回来的秋菜,在正式搬进储藏空间前,需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晾晒,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

A. 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质。B. 消杀细菌,秋菜不易变质。

C. 减少水分,延长存储时间。D. 等待加工,方便储存。

③ 直到最近的几年时间,北方城市居民“储秋菜”这一传统逐渐减少,根本原因是____。

A. 存储空间不足。B. 便民超市增多。C. 农业科技进步。D. 生活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光明日报, 2020-03-27(001).
[2] 张应强.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 8(4): 5-10.
[3] 宋岭, 张华. 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 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 3(2): 41-49.
[4] 王定华. 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5): 4-10.
[5] 余文森, 殷世东.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10): 92-101.
[6]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7] 牛新华.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9.
[8] 王文静. 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245/d.cnki.gnjsu.2020.000744
[9] 王文静. “三驾马车”拉动日本劳动教育[J]. 上海教育, 2020(8): 17-20.
[10] 党刘栓. 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3): 109-113.
[11] 徐洁, 楼幸琳. 培育劳动素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19): 5-10.
[12] 纪德奎, 陈璐瑶. 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1, 22(2): 16-20.
https://doi.org/10.16826/j.cnki.1009-7228.2021.02.004
[13] 张志坚, 王炜. 大学生劳动素养审视: 现状、原因与对策[J]. 机械职业教育, 2020(1): 50-55.
https://doi.org/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20.01.012
[14] 周凤萍. 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1): 8-10.
[15] 莫小丽, 孟丽红, 陈福玲. 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J]. 地理教育, 2021(6): 4-7.
[16] 郑钰, 杨娅娜. 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J]. 地理教学, 2022(24): 42-47.
[17] 张菊香.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创新与实践[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6(3): 100-101.
[18] 谷力群, 梁瑛楠, 袁晓东. 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7(1): 48-51.
[19] 许涛, 张依宁. 论“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J]. 劳动教育评论, 2020(2): 55-68.
[20] 陈伟鹏.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研究[J]. 大学, 2021(42): 78-80.
[21] 王倩, 纪德奎.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劳动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6): 108-114.
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10817.001
[22] 魏睿颖. 发挥信息技术载体作用 提升学生劳动素养[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12): 11-13.
[23] 李杰, 何成刚. 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探析[J]. 新课程评论, 2020(10): 28-33.
[24] 李晓筝. 民国时期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理念的演变[J]. 地理教育, 2022(S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