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on the Epistemology of Marxism
DOI: 10.12677/ACPP.2023.122058, PDF, HTML, XML, 下载: 255  浏览: 517 
作者: 刘婉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信息时代信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Philosophy Marxism Epistemology
摘要: 实证科学中关于计算机与信息的理论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信息哲学”的产生也在哲学乃至是学术界里掀起新的浪潮。它一方面使得传统的哲学问题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又提出很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对我们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认识论问题也有新的阐释。但是这个新兴的“信息哲学”也对人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问题产生新的提法,虽然人实现了自我统治、自我管理、自我决断,但是今天的人们却被新兴的科学势力牵着鼻子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我们既要发展新兴的技术,也要迎接发展路上的挑战。
Abstract: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mpirical science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formation philosophy” has set off a new wave in philosophy and even in academia. On the one hand, it revitalizes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raises many new problem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a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our worldview,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issues. However, this emerging “information philosophy” also produces new formulations of some problems in people’s traditional Marxist philosophy. Although people have realized self-government, self-managem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people today are led by emerging scientific forces. People’s lives are increasingly inseparable from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eople’s thinking ability is also undergoing earth-shattering changes. We must not only develop emerging technologies, but also meet the challenges on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刘婉茹.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J]. 哲学进展, 2023, 12(2): 328-33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58

1. 引言

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现在又迎来了“信息时代”。在哲学史上哲学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哲学家们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对神灵的信仰到对世界本源的探究;从自然哲学到人文科学;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哲学的发展,无不体现着人们思想文化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哲学的发展

以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深刻的改变着整个社会,文明形态也在发生着质的飞跃。信息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的“引擎”,这是促使我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新哲学概念的基石。

(一) 信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哲学的产生是也有其根源,他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文化之中,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发展之中,它也有其现实的根源。但是,思想往往又是缥缈的,是不定的,只有那些眼光非常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而眼光稍微的迟疑,都会错失对新事物理解的先机。

1) 三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催生新技术

18世纪第一次英国的工业革命带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爆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人们走进“电力时代”。这两次的工业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促进新产品出现的浪潮,并且决定性的改变了全球财富与国际话语权的分配,使其突然落入能掌控新技术系统的国家和精英手中。

在20世纪末我们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是:我们这个“物质化的”转变,是由环绕着信息技术而组织的新技术范式促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生物技术的运用延长人的寿命;人工智能的推广与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拉进世界范围内的距离;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催生新的生产动力,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以及生活的水平。但信息技术真正的推广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自此以后才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发展,从而聚合成新的范式。

2)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信息哲学产生的基地

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之一。互联网在20世纪最后的30年间的创造和发展,是军事策略、大型科学组织、科技产业,以及反传统文化的创新所衍生的独特混合体。

关于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刚开始的网络只适用于部分设置有节点的区域使用,被称为“比特网”,但其功能很有限,使用率低,并且普通民众是无法被纳入互联网使用范围内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网络才被命名为“互联网”,但因其商业性质被叫停。直到1992年互联网协会才建立起来,自此互联网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作,变成普遍使用的一项技术。

信息科学的发展推动信息哲学的炽热化。信息科学的基本科学体系大约有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科学的哲学层次,包括信息的哲学本质、智能的哲学本质、信息与认识的关系等;二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层次,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信息的一般理论;三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层次,主要是研究如何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在技术上拓展人类信息的功能的问题。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哲学家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观念;对于形式本体论的再思考;对于网络结构的探究;这都是传统哲学涉猎较少的问题。

3) 思维科学的发展为信息哲学建立新的认识路向

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有的应该包括哲学世界观与研究主体人脑生理结构方面的科学。在最普通的认知里,思维是人的所有的认识能力,它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思维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他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达到对客观事物具体认识,并且思维的规律由外部世界的规律决定,因为思维是外部世界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其中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谈思维科学对信息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方面:一是抽象思维,即逻辑;二是形象思维学,即直观;三是灵感思维学,即顿悟。

(二) 信息哲学的定义

首先要探讨的是关于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信息科学研究信息的运动规律以及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存贮和利用等原理和规律,其研究的范围已经超出了信息论的领域,而深入到控制论科学、系统科学、耗散结构理论、思维科学等理论。对于信息哲学的定义首先是要清楚信息的定义,李宗荣给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信号与符号的含义;其中信号与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信号可以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符号包含了人类的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基于哲学对信息的定义:信息具有非物质的属性,信息是非物质的存在” [1]。邬焜也给信息下了科学的定义“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再显示,以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其中包含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 [2]。信息哲学的定义与信息和哲学的关系是十分相近的,但是信息哲学家们又指出:绝不能把信息哲学等同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中的哲学问题,也不能把信息哲学看成是一种依附或归结为某种已有传统哲学的哲学;信息哲学乃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进化论等,所以信息哲学是基于信息时代的发展基础之上,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研究内容、方法论发生靠近信息化的一个哲学转向,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哲学。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

(一)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用不同的方式改变世界”,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探索在不断地深入,认识世界的经验也是越来越丰富。

1) 认识的产生

认识的产生可以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自下而上的,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经验获得的认识,也就是在对多次的见到的客观物质进行下意识的分门别类。例如在遇到鸟时,有人告诉你那就是鸟,下一次在遇见又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自此,你遇见长着翅膀会飞的客观事物都称作鸟;但是有一天你遇见飞机,有人告诉你那不是鸟是飞机,你便会疑惑。只有在不断地对所认识之物的进一步分析,便知道了鸟是动物,飞机是机器。自下而上的认识的产生,是从人们的经验之物开始的,在经验中总结得到的概念。对于自上而下的知识的获得,是从概念出发经过经验获得认识。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告诉你“它有一对翅膀,浑身长满羽毛,会飞,并且为卵生的两足动物是鸟”,这时在实践中就会经过你的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从而获得一种确切的知识——鸟,这是由抽象概念走向具体实物。

2) 传统认识论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可以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只记得主体的价值,是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人类世界特有的活动。认识的一次较完整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认识的过程中有着人类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论的问题,反映论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基本路线;在经过马克思的改造后,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融入到认识论的过程之中;认识也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获得对认识的感觉、表象、知觉,具有一定的直观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借助一系列的抽象工具,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并且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3) 认识的对理性问题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真理的定义是: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首先是真理的三个特性,即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是客观事物以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承认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就是坚持真理观的辩证法。但是在真理观得的问题上,我们要明确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另一种是否认真理的条件性、相对性的绝对主义,谢林指出“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就会饿死……” [3],他认为是永恒的真理,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些知识适用的范围和有效范围。因此真理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极其绝对的真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转变的,但是也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可以成为真理。其次是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级对立中运动的逻辑的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才具有绝对意义” [4]。“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 [5]。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这也是放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而言的,人的思维要与社会的发展与生产相适应。

(二) 信息哲学引领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信息哲学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而言,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的一种客观的反映。中国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认为:绝不能把信息哲学等同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中的哲学问题,也不能把信息哲学看成是一种依附或归结为某种已有传统哲学的哲学;信息哲学乃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等,在这些信息哲学的大的领域之下还可以再包括若干分支哲学 [6]。

1) 信息化认识的产生

信息化认识的产生,首先何为信息化?信息化就是指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或者转型 [7]。信息化的认识就是指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认识的信息化,人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现实的认识活动。

人工智能是以信息符号为基础语言的科学领域,试图用智能机器的活动方式来解释人类的活动方式,这就是将人的发展纳入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领域,将人的日常活动用信息符号来解释和计算。但是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他不能探究人的本质,不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而是将科学推向传统,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剖析,在于人类的自我反思、自我追问、自我检验的现实证明,在研究中体现出人的价值。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在信息化的认知领域中,要将人的认识活的看成是信息活动的过程,将人的认识看成是信息化的描述,但是不应该将科学的、信息化的认识与人的认识简单的类比,还应该将信息看作真实意义上的存在。

2)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认识的发展的特点

第一,认识结果数字化。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从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发展到现在的通过各种呈相技术、影像技术、留声技术对事情的记录,不仅保存信息的完整和真实,而且还保存时间很长等优势,让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更加清晰可靠。信息技术中的“二进制”运算,用数字来代替信息的存储。符号化的信息更加的简洁,这也使得信息主体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真实信息体,变为现在的由数字建构的信息。

第二,认识过程技术化。信息识别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进行的,需要一定媒介,不断开拓,是不能脱离实践获得信息,但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复杂,简单的工具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20世纪后半叶,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部分功能来模拟人脑的功能——智能机器人出现。以及现在的远程监控、智能家居、遥感定位等,各种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碰撞,都是人的研究能力的物化和人认识能力质的飞跃。

第三,认识媒介网络化。现在社会网络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网络平台、电商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虽然在优化人们的认识结果,但是也对人们的认识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是21世纪,信息技术由人的力量产生,信息时代的变革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信息技术使网络成为认识的媒介,网络媒介扩大了认识信息的空间,提升了认识的方法。

4.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一)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

首先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的途径。人类认识世界最基础的途径就是直观的了解世界的基本构成和世界形态,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索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对物质世界的清楚认识是人们对世界最初的探索;以前的认识是人对自身对象化之物的认识,理解的是被异化的自然界。在前信息时代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只能依靠感官作为认识的媒介,人只能靠着自身的能力去认识世界,信息还在酝酿和发展的萌芽时期。对外界物质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人的语言系统,此时人们的认识媒介已经开发生转变。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借助网络的手段来拓宽自己的认识路径,由直接的认识开始转变为间接获得认识,并且将非可视世界里的物质展现在现实中,开辟了信息置换的新途径,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任何的主体与客体更加亲密的结合。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客体的认识范围。“坐井观天”的故事就是说认识的范围仅限于眼睛可以看到的地方,认为眼见的就一定是可知的,对于不可见的事物那么他一定就是不可知的,认识便局限在可知与不可知的范围里。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直接从物质的本身出发去认识世界的,单从形式上认识事物,但是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主体的人与机器的融合,并且也将现实中的个人与网络中的个人相联系。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对现代社会中的复杂现象的认识不再未知,对世界各个领域的探索进入新的阶段。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效率。对于认识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人自身的不断改变,另一方面是新兴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网络信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认识的滞后性与片面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信息的来源,人们需要的资料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里可获得的由千万条。对于人们传统的接受信息途径的改变也是现在信息社会发展一大亮点。利用互联网对信息的获取,也大大缩减了认识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已经演化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趋势。

(二)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挑战

首先是对思维定式的攻破成为难题。所谓的思维定式也就是指“惯性思维”,是由于先前的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活动的倾向性,虽然在固定的环境里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但是环境一旦改变解决问题的速度立刻就会减慢,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消极的思维定式束缚人的创造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大部分是大相径庭的。那么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就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在大脑里对知识的搜索就会出现一种模式化或者是定式的信息;关于网络中传递的信息也是由统一的标准的,这也许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文化的管理制度带来的影响,所以人们的惯性思维就伴随着人们的思考的整个过程。对于信息网络对人们的思维形成的刻板的映像的攻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书本定式、经验定式和权力定式,对人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网络的意识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人们的定势思维。

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冲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方式受到局限。人机一体化,很难分清楚人与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之间差距,人机一体化的发展是实践的结果。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的客体都表现出不依赖于中介手段的客观世界和主义的主观世界,而信息的实践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但是以符号作为实践的中介,对人的实践对象进行改造。因此将人的实践活动划分为虚拟和现实,但是信息世界的一切是可变的,所以信息时间的结果是具有虚拟性。

5. 总结

20世纪初,一场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运动带来了动力,在现时代我们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发展活的灵魂;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高潮时期,时代的总特征,时代在改变我们也要正视时代的问题、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总结时代的特征,彰显着时代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逐渐地改变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信息时代的发展是我们新生活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肥沃土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但是挑战也是伴随其左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对人思想的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与问题正面相对,才能解决问题,才可以让新兴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通向高阶思想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概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 邬焜, 王健, 邬天启. 信息哲学概论[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 14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7.
[4] 恩格斯. 反杜林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2.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6.
[6] 邬天启, 邬焜. 认识的主体相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9(6): 98-104.
[7] 邬驾培. 经济、信息、信息化[M]. 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 1996: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