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DOI: 10.12677/IJE.2023.121003, PDF, HTML, XML, 下载: 181  浏览: 721 
作者: 邓玮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摘要: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民居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保护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探究与反思,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以自然为核心、文化为依托、经济为支撑的综合规划思路,以期为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n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s being destroyed.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as become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urgently. This paper combin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which are two very important topics, to explore and reflect on.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dea with nature as the core, culture as the support, and economy as the suppor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tegr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邓玮祎. 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 世界生态学, 2023, 12(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IJE.2023.121003

1. 引言

全国历史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极大的重视,对于乡村地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概念和要求,必须着力推动绿色城镇化,对自然格局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干扰与破坏问题,继承历史文化,保留特色风貌,这就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遗产保护的意义,将其置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

目前,日本、韩国、德国等众多国家相继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其主要相关研究内容如下:日本白川乡重塑休闲农业、多产业相结合、发掘文化价值;韩国新村运动,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产业收入,健全了公共设施;德国村落的更新改造延续了肌理,疏导了交通,进行了更新修缮,完善了配套;荷兰风车村通过合理定位、挖掘文化特色、营造旅游产业文化;法国生态博物馆在保护原村落现状基础上于村落旁兴建新区。

而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也有许多典型著名的案例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分析情况整理如下:云南沙溪古镇的振兴,是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上的,从旅游入手,以期达到文化,经济的目的、环境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协调,地区性持续发展;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坚持“合理规划,保护为先,有效利用”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使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整治重点地区,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复、改造环境;浙江诸葛八卦村的民间自发的保护是开端,政府的理性引导,产业先行,其核心是宗族体制,逐渐完善对村落的保护和激活;江西婺源总体空间观提出,重视文脉延续、物质空间形态的类型化抽取,这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活力再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徽宏村,西递针对村庄的不同特点,差异化发展,设立美术,建筑等有关研学基地,拉动地方旅游业;湖南张谷英村和上甘棠村在尊重历史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建筑遗产原真性进行了保护,突出了动态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思想;福建田螺坑村土楼群对原居住模式的保护,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习俗、降低旅游开发给人们居住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土楼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冲突的权衡与可持续发展。

梳理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可见,尽管当前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在保护和发展规划方面仍出现城市化的现象,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村落规划的实践都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有计划的进行,把发展现代产业和村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国内关于村落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但两者相比,在国外,村落建设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重视产业特色,保护地方文化,国内则主要是以城镇化为目标来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这表明传统村落保护理论应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使自然人文环境和规划设计协调统一的开展,通过对当地特有环境进行调研,开展科学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工作 [1]。

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明确了本文工作与前人已有工作的差异性分析,最终就生态文明视域中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进行两个方面的阐释。

1) 从国内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实践出发,探讨了以往在保护和开发规划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2) 从不同区域自然人文环境来看,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建筑特色和文化脉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3) 从人和自然、人与人、人和社会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途径,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传统村落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宝贵建议。

2. 应渗透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

目前,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就是要对传统村落进行重构。所谓生态文明理念,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所导致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联系、人与人工自然关系和身心关系的根本地位、观点与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视角和方面在法律的引导下,人类所获得的积极成果总和。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观、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建设性认识的思想与发展观,把人类和生物圈并存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导向,从关注人的自我,到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互作,以合作为核心,构建生态化生产关系 [2]。

(一) 妥善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总是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冲突,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使之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古已有之,农业文明时期,这一危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虽湮没在历史上一度。近代工业社会之后,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因素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一系列重大生态灾难,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灭绝等。曾经辉煌过的几个古代文明,但是从整体影响来看,仍然是区域性,小时空档。从本质上讲,生态危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斗争的结果,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3]。

(二) 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从“以人为本”思想出发,分析了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在社会转型期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我们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对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唯有重构生态文化,为了使科学技术有一个新的方向,为了发展生态化生产力,生产关系。

(三) 妥善处理自然界中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因子,它们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维持着生态平衡,并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多种生物同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要保护生态平衡就要从维护自然系统中生物的动态平衡开始。自然界的生物间相互关系都在追求动态平衡,而这一平衡,恰恰催生了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果人类无视自然界生物间相互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人类是否能持续生存下去,这将成为疑问。

(四) 妥善处理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所谓人工自然,就是人类对天然自然的使用或转化,造就了天然自然中没有的人类文明,分人工生态系统与人工自然物两大类。人工自然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矿物。人工森林,人造牧场等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中、水产养殖场等、城市生态系统中、村镇生态系统等等 [4]。人工系统如矿山、矿井、海洋、江河、湖泊等。所谓人工自然物,就是人类用自然材料创造出来的一切东西。工业文明使科技获得长足发展,进而使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把工业文明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怎样处理好科学技术与其产品的关系等问题,已经成了当代人类的一大课题。现代生物技术是在传统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科学领域,它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网络与信息高速公路、核能等资源开发与利用,会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高科技成果,人类若不能正确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些现代科学技术会危害人类的安全。

(五) 妥善处理物质和精神、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生物间、人类和人工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结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总之,要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思考和探讨。当代世界陷入了危机之中,究其根源,是人类身体和心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人类的心和宇宙有很大不同,源于人心灵深处思维引导的行动,明白人心灵比宇宙还要宽广,持续发展内心,开阔内心,生态文明的理念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明的根、传承传统文化的媒介,传统村落的没落会切断中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路径。以生态文明为背景,秀美乡村建设,不只是为了让人们再次“呼吸着新鲜空气,吃得安心”,而是对农村,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再审视,摆上乡村“生态位”,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3. 应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3.1. 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重构

我国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导致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进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增多,大量污染物向村镇排放,对村庄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对各地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村落生活饮用水水质的措施,从而保证农民群众饮水安全。主要从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为保障村民们健康饮用和生产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5],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护好生态环境。

3.2. 传统村落的生态经济体系重构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挑战,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作为一个近平衡态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乡村,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信息文明的运用势在必行,推动传统村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资源,环境,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入手、粮食问题特别严重时,开发融合多种产业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所在地,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发展这一新型产业势在必行,而田园综合体建设俨然成为传统村落建设中的焦点,给传统村落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3. 传统村落的生态自理能力重构

当前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村落的问题,几乎全部来自基层社将解体导致自治能力缺失,增强自治能力就是维护与为传统村落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对传统村落自治能力进行重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是必然的,重构自然社区组织,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传统村落,自行解决村社公共事务。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通过确立传统村落互助型,服务性、公益性群众组织互助会等,开辟了传统村落公共服务途径。

促进公共服务政策变革的新途径,使村民本人对社会资源,公共资源进行公平的配置,让村民和村委会、基层政府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他们处理村级事务的能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完善对村干部的考核机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通过成立以村支两委牵头、互助会为主、社区工作组织和其他多主体参与共治平台——联席会,一起讨论传统村落公共事务 [6]。

3.4. 传统村落的生态民族文化塑造

研究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必须打破学科边界,站在生态文明全局高度来研究开发。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这一农业文明中的价值观,必须得到提炼。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要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遵循自然规律。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已经形成了很多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方面的朴素观念,吸取并发扬了这些生态智慧,维护传统文化,这对于经济绿色发展,文化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通过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使人记住这片密林沃土上、空气清新、干净的水源、安全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因素,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对自幼生长的故土情有独钟,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关注地区历史传统,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尊重各地区差异。

通过弘扬优秀农业文明生态文化,建设和谐传统村落文化体系等,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素养,指导农民打破陈规陋习,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在村庄里培植文明新风。培养生态文明理念,除常规宣传教育渠道外,更有甚者,通过生态农业实践,使农民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生态文明对于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的益处与效益、绿色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其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3.5. 传统村落的生态社区意识唤醒

传统村落凋敝主要来自基层社会瓦解,造成自治能力不足,道德滑坡等。现代城市的高速扩张给乡土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为传统村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保护与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公众参与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生态补偿模式 [7]。

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和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把市场机制引入到生态保护领域,将企业、农户、地方政府等作为补偿对象,使他们成为生态补偿的行为主体,共同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责任;并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建立在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生态保护与恢复所需资金的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生态补偿中,打破了传统补偿方式单一,效率低下的弊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野,首先,对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及所面临问题进行说明,接着对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规划原则进行分析,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能力、生态文化、生态社区诸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进行了思考,并根据我国地域特色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和实例保护的开发研究,以寻求适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生态文明道路,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1) 保育生态环境,应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重塑景观风貌入手;

2) 发展生态经济,应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生态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着眼;

3) 优化生态能力,应是采用创新管理体系;

4) 弘扬生态文化,应表现为继承我国地域文化,激活利用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创建生态社区,应表现为延续传统建筑的生态适宜性,采用低成本生态技术。

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确定了我们在规划和建设传统村落时,要借鉴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保护和促进村落发展,以开发促进村落保护,由点到面,共建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与时俱进 [8],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维护,将传统村落文化元素融入到自然资源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生态文明传统村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章美. 生态文明视野下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J]. 山西农经, 2022(6): 33-37.
[2] 王留鑫, 赵一夫.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 宁夏社会科学, 2022(1): 97-102.
[3] 温雯. 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河南农业, 2022(3): 53-54.
[4] 吕勤智, 丁于容. 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1): 17-21.
[5] 鲁可荣, 胡凤娇. 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2): 115-122.
[6] 曲延春, 宋格.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传承论析[J]. 理论导刊, 2019(12): 110-115.
[7] 崔海洋, 苟志宏.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12): 66-73.
[8] 马航. 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1):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