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3.131047, PDF, HTML, XML, 下载: 283  浏览: 818 
作者: 王海洁: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和强国建设中起着愈发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祖国的未来发展密不可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既有利于增强爱国意识,又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文章主要分析了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Abstract: At pres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level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paths.
文章引用:王海洁. 新时代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 284-2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47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在新时代的境遇下,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通过弘扬和展示民族优秀文化,既能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又能为我国外交、对外经济等构建更有效地软保护、软环境。“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社会的栋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青年大学生在未来即将肩负起祖国繁荣富强的重任,当代青年的思想文化面貌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提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既能健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又能培养起学生们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打下基础,同时也能为强国自信心提供更加持久的力量。

2.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3]。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直到现在依然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当下,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基础动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魂和根,无论失去或抛弃哪一样,都会对民族自身造成深远的打击,因此每个国家在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之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不竭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着中华民族最深远的终极精神追求,在和平、发展、创新等等思想上彰显着只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当代青年大学生即将走上新时代为他们打开通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传统文化的底蕴正是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思想文明的底气,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应该为之骄傲的部分。因此大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加强、加深学习,会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同时将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青年大学生们将正确、坚固的文化自信扎根于内心后,他们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探索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 有利于树立坚实的民族文化信仰

“大学生只有对中华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能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4]。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当下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这为我国走向国际强国的道路上增添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但仅仅有物质基础还远不足支撑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在提升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和充实我国精神文化的内容,才能使我国协调地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舞台。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信仰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成功打造拥有强烈文化自信的强国。而高校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是祖国明日的栋梁之材,通过高校课堂中的教育学习和校园生活的熏陶,有利于培育他们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并帮助他们树立坚实的民族文化信仰,使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后,面对良莠不齐的西方外来文化价值观的输入,能做到用坚实的民族信仰来正确、从容地对待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

(三)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培育方式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5]。在新时代的当下,文化自信和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是共通性的,它们两者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而服务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能鼓舞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一种能激发大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同时爱国主义精神能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使命担当,能自觉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新人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源于民族精神的底蕴,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历史,因此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就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相信、肯定及强烈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当青年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和了解和学习,他们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内核,建立更为坚定的自信心,从而能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在中华民族在迈向新时代当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思潮在此冲突和同化,同时各种思想也在此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文化入侵一词逐渐引起关注,扰乱国家人民的思想相对于挑起一个国家的政权和政治动乱来的更不易被察觉,因为思想本身就是具有长期性和不易察觉性的特征,当自身文化思想并不坚定的人群受到如今西方文化势力的影响,将会很容易催生出侵害本民族文化安全的行为,又因思想文化的演变往往会影响国家政权政治的变更,当一个国家的思想领域被冲破,那么也就意味着政权领域的沦陷也即将到来,因此增强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当下迫在眉睫。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国家安全,因为通过向青年大学生贯彻文化自信教育,坚定他们的民族文化信仰,使其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阶级特性,使他们能在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输出时,能保持文化警惕性和自觉性,从而达到对本民族文化安全的守护。

3. 存在的问题

(一) 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较弱

“大学生虽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深度不够、挖掘价值不够,进而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文化信仰” [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种类繁多,并且每样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一旦深入了解,无论是幼者老者都会被吸引和喜爱,例如汉服,手工艺品,唐诗宋词还有中国汉字。但根据笔者查找的相关资料显示,许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高中时期的历史课本上,由此导致有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喜爱,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只有雍容华丽、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传统建筑,同时它也有丰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思想底蕴,例如“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中就传达了对于人们能做到公正廉明的思想道德修养期望;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期望人们能成为晓以大义的道德高尚者。而对于这些精神财富,部分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对其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贯彻,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在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挖掘其内在充实的精神文化品质,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对中国的主流文化认知不强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上的不良影响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观念意识淡薄” [7]。主流文化是一个时代和民族所倡导并对社会起到最主要影响的文化。在新时代的当下,我国提倡的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包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在有关的资料调查中显示,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多元文化的剧烈冲击,对于主流文化也有了部分影响,尤其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于西方输入文化的关注度远比于主流文化的关注度高。更有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有关内容不甚了解。在使用互联网的方面,更多的大学生对于娱乐热点新闻更感兴趣,对于国家相关新闻的关注则少之又少,对于有关国家发展和重大精神等知识并未加以用心的学习,从而更进一步的导致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认知减弱。

(三) 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大

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得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逐渐增多,信息传播和各个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冲突也逐渐增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带有西方色彩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也随着电影电视剧等被传输给当代的青年大学生,而这些带有西方色彩的价值观确实是与我国有关的文化思想背道而驰,青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面对某些不怀好意的思想文化入侵的影视作品等,就更加无法沉静下心来,又由于部分青年大学生缺少文化自觉性,使得自身很难在面对这些极具诱惑的价值观中保持思考与辨别,导致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对西方的文化诱惑不假思索地盲目崇拜。

4. 优化路径

(一) 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进入新时代,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发展和变革,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前沿,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彻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等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例如举行校园传统文化展览节、汉字书法大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竞答等等,以此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的与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相融合,让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展示给当代大学生。从而在各方面都能让青年大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随时随地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接收到文化自信的涵养,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二) 建立新媒体交流文化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离不开线上网络的使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及时了解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因此高校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通过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文化交流平台,从而达到全方面多层次的网络思想文化政治教育。利用线上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来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将有关文化自信,国家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开展学习和教育,由此扩大宣传范围,让学生在使用电子设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以达到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任务。

(三) 大力推进革命文化传承教育

高校部门是教育大学生极为重要的关键部位,大学生是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支柱和决定力量,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文化是极为重要的,革命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号召性和感染力,其中凝结着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延续而奋勇斗争的伟大赞歌。弘扬革命文化离不开各地政府的相关支持,通过政府部门与高校的配合,由当地政府和高校部门组织大学生前往革命根据地参观纪念馆、参加体验活动,从而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这不仅能让革命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们的心中传递下去,同时也使得革命精神能不断激励学生们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并且在学习革命精神文化的同时,能使大学生对不怀好意之流的文化入侵中起到有一定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因此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文化教育,能使得高校学生体会到老一辈的民族精神,为提升文化自信打下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在新时代的当下,中华民族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他们自身未来成长,还是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强国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通过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新媒体交流文化平台等,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0.
[2] 仲明, 严海霞. 共青团服务青年大学生骨干领导力建设的实践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6(10): 25-26.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202.
[4] 陈柔.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5] 邹佰峰, 詹俊伟.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39(3): 98-100+104.
[6] 王国贤. 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24): 172-173.
[7] 牛怡洁, 张志荣.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探究[J]. 决策探索(下), 2021(18): 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