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以“韶山红色研学课程”为例
The Design of Red Study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y Core Literacy—A Case of Shaoshan Red Study Course
DOI: 10.12677/ASS.2023.121014, PDF, HTML, XML, 下载: 226  浏览: 72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邵 文, 向云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红色研学课程设计地理教学Geography Core Literacy Red Study and Research Curriculum Design Geography Teaching
摘要: 红色研学课程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展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红色研学课程,既能够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又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青少年的成长培根铸魂。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托韶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展示了红色研学课程的设计方案,介绍了韶山红色研学课程的研学目标、研学路线与研学评价,并进行了红色研学课程的总结与反思,以期为高中地理开展红色研学课程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red study course is an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practice carried out wit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the carrier. The red study course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an not only bring into play the nurturing value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roots and soul for the growth of youth.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this paper shows the design of the red study course based on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of Shaoshan, it introduces the study objectives, study routes and study evaluation of the Shaoshan red study course, and 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red study cours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red study course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文章引用:邵文, 向云波.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以“韶山红色研学课程”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105-11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14

1. 引言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1],研学旅行开始在各级学校中逐渐推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受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新课标进一步点明了研学旅行在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性,在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3]。由此可见,将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培根铸魂,为国育才,即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不仅能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还有助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韶山作为湖南省内首批获建的研学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韶山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居住、学习、工作和参加早期革命活动之处,是名副其实的“伟人故里”,是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的活水之源。本文依据韶山的经典红色资源,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设计了研学课程,希冀为地理教师开展红色研学课程提供借鉴。

2. 红色研学课程的方案设计

2.1. 韶山简介

韶山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是一个集旅游、瞻仰、研学于一体的知名红色旅游地 [4]。韶山属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层发育较全,气候四季分明。韶山拥有7大景区和82个景点,其中,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分别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极具代表性;纪念馆展厅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突出陈列主题,利于学生沉浸式感受;滴水洞属生物资源丰富的长带状山谷,研学价值高;毛主席的铜像矗立于韶山冲中心,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说,韶山集革命人文景观和地理自然风光于一体,适合进行地理教学与红色研学活动。

2.2. 研学目标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5]。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研学活动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划的具有计划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了避免产生“只游不学”的现象,在实施研学课程之前,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研学目标,以目标指导研学课程的开展。研学课程目标设计应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为主线,以德育为先,以能力培养为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大课堂上,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人。红色研学旅行要求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本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6]。这说明研学活动课程的设计要围绕红色旅游资源展开,隐性植入红色基因,但也不能过于去课程化,失去地理学科的原色,两者的平衡是研学课程目标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研学目的地独特的研学资源,笔者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角度出发,结合已有研究提出的研学旅行总体目标,设计了此次研学课程的目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Shaoshan red study course objective design

表1. 韶山红色研学课程目标设计

2.3. 研学路线设计

在韶山红色研学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了此次研学课程的研学路线:

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毛氏宗祠–毛泽东故居。

2.3.1. 毛泽东铜像广场

研学背景:毛泽东铜像是为纪念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而建立的,通高10.1米,为纪念祖国的生日—一国庆节。铜像复刻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神态,一身笔直的中山装,胸前戴着主席证,一手拿着文稿,目光望向前方,坚定且自信,仿佛能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

研学方式:地理测量、为主席献花、诗词朗诵。

研学任务:1) 教师在此地引导学生借助手机、指南针等工具确定地理位置和地理方位,培养学生用工具收集地理数据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提高实践水平;2) 组织班级井然有序地为毛主席献花,并朗诵《七律·到韶山》等诗词,在活动中感悟伟人的革命精神,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明白新中国成立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形成国家意识,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继承革命精神。

2.3.2. 毛泽东纪念馆

研学背景: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专题性纪念馆。现有12个展厅,其中有4个专题陈列展厅。展厅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现陈列主题,如借助音乐、光线、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调动参观者多感官的参与,交互性强,能带给人更真实的体验感。展厅内有《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业绩展、《毛泽东遗物展》《毛泽东一家六烈士》。馆内资料全面系统展示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

研学方式:参观展厅、聆听讲解、查阅资料。

研学任务: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沉浸式体验,了解毛泽东主席参与革命建设的历史事迹,领会伟大开国领袖的智慧风采,感悟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2.3.3. 滴水洞

研学背景:滴水洞是一条青山环绕的长带状山谷,生物资源丰富,景观集造化之灵秀,萃人文之神奇。滴水洞位于韶山冲最西边,距离毛泽东铜像广场约4公里,是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秘密住了11天的地方。

研学方式:采集标本、地理工具测量、研学记录。

研学任务: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岩石主要特征并用地质罗盘测岩层的倾向、走向、倾角;能识别2~3种典型植被并采集植物标本;识别土壤剖面并采集土壤标本;培养地理实践力;2) 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说明韶山的地理环境特征。

2.3.4. 毛氏宗祠

研学背景:毛氏宗祠坐落在韶山村的十八罗汉山脚下,“毛氏宗祠”四个大字写在祠堂正门上。大门两侧各有一面巨大的石鼓,并写有对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1925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毛氏宗祠开办农民夜校。

研学方式:参观体验、聆听讲解、《祠堂说理》情景演绎。

研学任务:1) 综合地理要素,分析毛氏宗祠选址的条件,培养从综合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2) 参与《祠堂说理》情景演绎,感受当时少年毛泽东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决心,激发学生不屈于平凡,努力钻研学业的决心。

2.3.5. 毛泽东故居

研学背景:毛泽东故居既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故居,里面的摆设一切依旧。毛泽东故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出生的地方,在此可以参观毛主席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居住过的卧室、书房等。

研学方式:体验式参观、查阅资料。

研学任务:1) 通过参观毛泽东故居,听讲解员讲解毛氏家族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学习与继承伟人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2) 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了解韶山的经济位置和发展状况,能够为韶山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2.4. 研学评价设计

研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研学课程的建设和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定研学旅行的学业水平 [7]。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第一,研学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首先,研学手册和研学报告是重要的评价依据;再者,研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操作方法、合作能力等表现也至关重要,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中。第二,研学课程提倡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研学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学生依据自己和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分,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赋分并给予评语,这就要求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另外评语要秉持激励性原则,及时肯定学生的长处,耐心指出学生的不足。综上,笔者制定了韶山红色研学课程评价量表(见表2)。

Table 2. Shaoshan red study course evaluation scale

表2. 韶山红色研学课程评价量表

3. 总结与反思

3.1. 完善研学环节,规范活动过程

研学课程需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走出校门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情境。因此,提前完善研学课程方案至关重要。研学方案设计分为前期准备、研学实施、评价总结三个部分 [8]。首先,前期准备是研学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包括确定研学地点与对象、确定研学主题与目标、确定研学内容与路线,并制定研学手册。其次,研学实施是研学课程的中心步骤,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研学路线完成研学任务,达成研学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完成研学手册,感知实践过程。最后,评价总结是研学课程的升华,主要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研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此次红色研学课程,立足乡土,选择了韶山作为研学地点,研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并依据地理核心素养和教材知识点确定了研学主题与目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明确了研学路线;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研学旅行总体目标的角度,制定了评价量表。研学活动按照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研学课程时,需要规范流程,提前做好准备,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2. 丰富研学形式,提升育人价值

为了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教师在设计研学课程时要尽量丰富教学形式,以达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效果。此次韶山红色研学课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优势,比如毛泽东纪念馆的展厅,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方式突出陈列主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利于学生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补充了丰富的研学形式,如参观毛泽东铜像广场时,组织学生为毛主席献花,诵读经典诗词,表达对伟人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参观滴水洞景观时,组织学生用地理工具收集信息,并查阅资料说明地理环境特征。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分析韶山发展红色旅游的条件与意义,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但在操作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需求,为确保研学开展的安全与效率,可以增加志愿者或学生家长等辅助人员。

3.3. 注重学科融合,优化研学效果

研学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科课程的边界性。地理学科具有跨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在设计红色研学课程时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本次韶山红色研学课程,涉及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瞻仰毛泽东铜像时朗诵毛主席的诗词,涉及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在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展厅内讲解的革命事件及其历史意义,渗透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但是此次韶山研学课程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达到学科交叉育人的效果。教师作为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者,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在研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相互交叉、知识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HNJG-2020-13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016-12-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 2014-12-16(001).
[4] 阎友兵, 欧阳旻.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韶山市为例[J]. 旅游论坛, 2021, 14(6): 29-40.
[5] 段玉山, 袁书琪, 郭锋涛, 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 2019(5): 4-7.
[6] 袁志玲. 核心素养视角下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22): 90-91.
[7] 周维国, 段玉山, 郭锋涛, 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 地理教学, 2019(8): 4-7.
[8] 罗宏碧, 汪红群, 尹厚霖, 等. 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的研学活动方案设计——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教育, 2022(4):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