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的语义泛化及流行研究
A Study on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Pinch”
DOI: 10.12677/ML.2023.111022, PDF, HTML, XML, 下载: 308  浏览: 1,021 
作者: 杨洁琼: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关键词: 拿捏词义语义泛化流行原因Pinch Word Meaning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Epidemic Cause
摘要: 近年来,“拿捏”一词在网络中层出不穷,并体现出“万物皆可拿捏”的态势。本文将“拿捏”的词义进行归类,分析其语义泛化的过程。考察发现,“拿捏”一词的词义在不断扩展;受隐喻机制影响,其语义中的褒义色彩日渐显豁。除此之外,“拿捏”的流行既受到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A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the word “pinch” is generalized and extended, and reflects the trend of “eve-rything can be grasped”.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meaning of “pinch”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pinch” is af-fected by the metaphor mechanism, and the positive color in its semantic is increasingly clear. In addition, the popularity of “hol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xpan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etwork context.
文章引用:杨洁琼. “拿捏”的语义泛化及流行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 158-1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22

1. 引言

近年来,“拿捏了”这一表情包频频见诸社交圈,通过简单的手势加上“拿捏了”三个字瞬间爆火。其实我们对“拿捏”一词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表情包的广泛流传,在网络语言中,“拿捏”一词含义渐渐延伸,体现出一种“万物皆可拿捏”的态势来。

(1) 近海加强台风预报幅度“拿捏”是难点。(人民网2020年08月19日)

(2) 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拿捏得“稳稳的”?(人民网2021年01月21日)

(3) 古往今来,许多成语拿捏住了春的浪漫。(人民日报微博2022年03月01日)

(4) 健合集团Swisse斯维诗让潮流健康生活轻松拿捏!(新财网2022年03年29日)

以上例子均说明“拿捏”是一个正在流行并频繁使用的词语,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根据BBC语料库、中国人民网及微博语料,将“拿捏”的词义进行划分归纳,并分析其语义泛化的原因。

2. “拿捏”的基本词义

在现代汉语中,“拿”和“捏”作为基本常用动词,在生活中普遍适用,用来表达“用手抓住或夹住某一物体”的意思,比如“拿一双筷子”“捏捏脸蛋/肉肉”。后来,“拿”和“捏”被放在一起,组合成“拿捏”一词。例如:

(5) 他气贯全身,才勉强站定得住,不意“波”地一声,手中拿捏的鼓槌,竟捏得粉碎。(温瑞安《人世间》)

(6) 用手拿捏,手感柔顺、无异物感的产品说明其用料较好。(人民日报2003年05月30日)

上述例子中,将“拿捏”作为“拿”和“捏”的动词义使用,指的是人物手中的一种动作状态。单纯将“拿捏”做动词义使用的语料仅占少数,本文将不再过多赘述。

“拿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1] 中的意思为“① 动把握;掌握:~分寸|传球时机~准确。② < 方 >动扭捏:有话快说,~个什么劲!③ < 方 >动刁难;要挟:你别~人。”据此,本章节将“拿捏”的词义分为方言义和掌握义,进行逐一分析。

(一) “拿捏”的方言义

“拿捏”在《国语辞典》 [2] 中释为“故意刁难”,并举例:“别老那么拿捏,自然点儿。”在《汉语大辞典》 [3] 中,“拿捏”有两个释义:① 要挟;刁难。② 故作姿态。

经BCC语料库的检索,“拿捏”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清的戏剧小说中,均属较强的口语语料文本,并且在使用上多为方言的义项。例如:

(7) 宝玉答应了个“是”,只得拿捏着慢慢的退出。(施耐庵《红楼梦》)

(8) 那金墩扒起来,抖搜了抖搜那衣裳,拿捏着拜了两拜,说道:“是我。”(蒲松龄《聊斋俚曲集》)

(9) 那知州先将于冰上下一看,口里拿捏着京腔问道:“你是个什么人儿?敢在本州治下卖弄邪法。”(李百川《绿野仙踪》)

(10) 看罢多时不怠慢,这个老道的,拿捏着假嗓子把话学,说道是:“二位善人来请我,不知是何处把病瞧?”(话本《刘墉传奇》)

(11) 要仍旧租与人当,人见他尝着苦味,不识甜头,反要拿捏他起来。(李渔《连城壁》)

(12) 他又在我海内遇着你的差人,夺了请帖,径入水晶宫,拿捏我父子们,有“结连妖邪,抢夺人口”之罪。(罗贯中《西游记》)

(13) 普天下的人拙教他占绝,我的亲家母哦,咳,拿捏人,他把人拿捏,拿捏人,他把人拿捏…… (剧曲《白雪遗音》)

例(7) (8)中“拿捏”是“扭捏”的意思,表示人物谈吐举止不大方,身体呈现一种不自在的状态。例(9) (10)中的“拿捏”是指故作姿态,用来形容人在说话时的夹着声音,假惺惺地装腔作势,有一种傲慢的姿态。不管是形容人的“扭捏”之态,还是形容声音的腔调,“拿捏”在指故作姿态上都略带贬义色彩。

例(11) (12)中“拿捏”则指的是“刁难;要挟”,指文中提及到的主人公受到了他人的为难或胁迫,有强加为难之意。例(13)的“拿捏”用在剧曲中,义指“刁难”;在唱词中反复使用,强调主人公有意为难他人的行为,意在不满与责备,希望亲家母不要有意为难他人。在指“要挟;刁难”时,往往呈现出一种危险或尴尬的氛围,也略带贬义色彩。

“拿捏”的方言用义延续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例如:

(14) 她像个拙劣的歌星一样,拿捏着腔调向人们表示感谢。(方方《风中黄叶》)

(15) “他们真会拿捏人,他以为这里就没有人挑水了!我自己下山去找!”(冰心《关于女人·张嫂》)

除此之外,“拿捏”在口语中也有其他含义。例如:

(16) 这件事我还要拿捏一下。(微博)

上例(16)中的“拿捏”是指斟酌,考虑的意思。意指说话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做法需要去反复衡量,表示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实际上,这也是表掌控意义的延伸,正因为“掌握不足”,心中没底,所以需要再度“拿捏”,权衡利弊。

(二) “拿捏”的掌控义

在现代汉语中,“拿捏”更多表示“把握、掌握”之意。例如:

(17) 力量和方位拿捏得恰到好处,完全是大师级的演出。(岳盈《魔魅的初恋曲》)

(18) 郁达夫这话说得实在漂亮,夸奖爱人、表现自己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自然让人心动。(都市快讯2003年02月14日)

(19) 防守上他的控制范围更大,拿捏的分寸也更到位。(文汇报2003年10月02日)

(20) 编导拿捏不准,电话请示了上司,而上司态度很明朗:不能更改,按既定方针办。(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21) 他将葫芦从右手交到左手,又从左手交到右手,当真奇寒彻骨,实在拿捏不住。(金庸《天龙八部》)

根据上述的语料,现代汉语中“拿捏”在表示掌控义时,可以掌控的不仅包括具象的事物,例如(17)中弹琴的力度和例(21)的葫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包括抽象的事物,例如(18)中指郁达夫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自如,例(19)中在球场中的一种竞技技巧的灵活管控,例(20)中下属对相关具体事件的一种判断。这都体现了“拿捏”在指掌控义时可代指的对象范围大,包揽的种类多。

3. “拿捏”的语义泛化

刘大为指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的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内的现象 [4]。包乌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词语的意义泛化和语用空间的扩展两个维度 [5]。“拿捏”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 “拿捏”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新增义的概念扩大了原义的外延,外延扩大,词义内涵便随之缩小、词语应用范围也相应扩大 [6]。“拿捏”词义的扩大体现在最近的媒体语料中,例如:

(22) 现在的中国早已变了样,亿万人民“气质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到处是高质量精神小伙和自信女神”。(《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6日)

(23) 室外是纯正的露营场景,帐篷、油灯等装置随处可见,到了夜晚还会烤起火炉,氛围感拿捏得稳稳的,再加上芦苇、银杏叶这些元素,恍惚间真的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了山野田园之间。(上海频道2022年09月12日)

(24) 作为起家于上海本土的咖啡品牌,MANNER可谓是把老上海的“腔调”拿捏得稳稳的。(上海频道2022年08月05日)

“拿捏”在上例中均表示一种高程度义。此外,还有“一整个拿捏住了”“分分钟拿捏”等语用表达的用法。这些与“拿捏”形成的组合,突出表现了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极强的掌控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自信态度 [7]。

根据第一章节对“拿捏”基本义的释义,从词义溯源的角度看,由表单纯的“拿捏”义到表“掌握”的高程度义,与其句法表现有关。在句法的使用中,往往需要程度表达语来修饰。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程度表达的手段主要是程度状语和程度补语。“拿捏”后出现的程度补语“死死的”以及前面出现的程度状语“一整个、分分钟”,这都是其高程度义的重要来源。程度补语和程度状语直接在语义上突显出程度之深。

除此之外,“拿捏”与程度表达语的结合体现了语言的更新现象。更新作为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体现在在新媒体语境中,同样也是新兴程度表达对既有程度量级表达的补偿 [8]。

(二) “拿捏”隐喻机制的扩展

隐喻认知的本质使得旧词与新词之间的演变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即为隐喻,索绪尔总结:“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它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隐喻是赋予旧词以新义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使用“拿捏”的掌控义时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丰富了“拿捏”本身的含义,还增强了人们对新语义的好奇感。这其中体现了人们的认知心理的转化,通过联想思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使得“拿捏”产生高程度的掌握感 [9]。“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相反,我们所说是的人类的概念系统通过隐喻来界定的”。人的认知更倾向于将类同的东西统一处理,即通过已知的语义来表述现有的现象。隐喻机制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拿捏”用在具体的语境时,几乎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拿捏”的感觉。具体来看:

1) 当“拿捏”一个人时,表示对这个人的完全控制。有时会用在一段情侣关系中,比如视频网站上的许多美妆博主,以“学会了这个妆,把男朋友拿捏得死死的”为题,来吸引女生的关注。女为悦己者容,一个精致妆容就能让男朋友更加喜欢自己,哪个女生不愿意去尝试呢?这里的“拿捏”就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吸引、主动的控制。有时,“拿捏”一个人,还可以表示对一个人的了解。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用“拿捏领导”“拿捏同学”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熟悉程度。

2) 当“拿捏”一次活动过程,表达对这个过程的节奏调节得很好。就像在球赛中,当场上形势一边倒的时候,解说员就会说“xxx已经完全拿捏了这场比赛”,这里“拿捏”就体现了球员对本场比赛的把握程度,齐心协力,胜券在握。有时我们还可以说“拿捏一场讲座”,此时“拿捏”就体现了演讲者对场面的调节能力很好,既能掌握好现场的效果,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3) 当“拿捏”一种环境气氛,是指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一些商家为了售卖节日装饰的物品,就会以“元旦节快到了,氛围拿捏起来”等作为广告词,为还没来到的节日进行预热。通过环境的烘托,往往使人沉浸其中,达到“拿捏”的效果。

以上的三种用法,体现了不同语境中大家对“拿捏”对象的全方位扩展。表示高程度义的“拿捏”之所以流行,不仅受认知心理的影响,更受到语言环境的烘托。语言表达的方式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大众对新的表达方式充满了猎奇心理。网络的普及也为人们求新、求异的表达创造了条件。随着“拿捏”的流行,网络上出现了相关示意图,即两只手指捏在一起,表示对事件了如指掌。人们对于图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往往高于文字,这种生动形象的图片进一步促使“拿捏”的高程度义用法普遍传播。

(三) “拿捏”色彩意义的变化

从情感色彩角度看,表示“把握、掌握”义的动词“拿捏”是具有中性色彩的,更倾向于客观描述,比如“学会拿捏分寸”等。然而,在BBC语料库中,“拿捏”一词共检测出1256条语料,其中作否定表达的语料共有250条,占将近20%。“拿捏”和一些表否定类的形容词组合运用在句法中,具体表现为:“难以拿捏”“拿捏不好”“无法拿捏”“不容易拿捏”“拿捏得不好”等。“拿捏”会受“不、难”这类否定词修饰。例如:

(25) 爱着她,却又恨着她,在爱恨之间,他逐渐拿捏不住分寸。(时月《摄情君心》)

(26) 又怕此人来头不小,语气实是不易拿捏。(李凉《江湖急救站》)

(27) 她不知该如何面对他,面对他兄对妹的疼爱之情,她不知该如何拿捏、如何响应?(林小力《甜点小妹》)

(28) 他的指节,对她来说又粗又硬,而他的力道,也总是没个拿捏,扭疼了她。(萧如瑟《九州·斛珠夫人》)

(29) “这年头,连石狮子也捏得泥巴烂似的,经不起拿捏的……”(温瑞安《大侠传奇》)

(30) “因为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纤弱,万一拿捏不准出了意外,该怎么办?”(冷玥《心扉为你开》)

上述和“拿捏”组合的短语均表示一种不确定性,体现某人对某一领域或事件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对比上一章节举例的(17)~(19)“拿捏”在表示褒义时,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否定用法。除此之外,最早在方言中出现的“扭捏;刁难;故作姿态”也多为贬义用法,如上一章节所举的“你别拿捏人”等。

但是,表示高程度义的“拿捏”则用于表示褒义,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主观性,用来突出对某一事件的掌控能力。例如:

(31) 《中国式浪漫拿捏住了!王诗玥柳鑫宇浓似春云淡似烟》(新华网2022年2月14日)

(32) 央视新闻的网友直呼:“前脚英雄归来,后脚继续出发,只争朝夕的节奏感被中国航天狠狠拿捏了。”(新闻联播2022年04月18日)

(33) 谢谢广西人民的物资,爱吃螺蛳粉的我被狠狠拿捏!(上海频道2022年04月27日)

“拿捏”在现代媒体语料中逐渐呈现出一种褒义色彩。例(31)的标题说的是奥运会花样滑冰项目中我国参赛队员技艺精湛、配合得当,完美地将滑冰技巧展现出来。例(32)中讲述的是中国航天员顺利返航,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完美收官。例(33)是表达抗击疫情时,物资捐赠中的广西特产——螺蛳粉,给大家带来了口福,呈现一种美味的幸福感。上述中的“拿捏”直接用于强势色彩,与之前的用法大相径庭,甚至在互联网上,只要一说出“拿捏”,便是一种完全掌握住了的语感。

由此可见,“拿捏”的褒贬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褒贬色彩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评价,而更多的是带着强烈的民族特征,是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语言氛围,投射到人们主观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又作用于语义的结果 [10]。现如今,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有底气也有力量说出“拿捏”这一高程度表达义。

4. “拿捏”的流行原因

“拿捏”作为高程度表达义的广泛流行,既受到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 内部: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

1) 语言模因理论

“模因”是从生物学中被引进到语言学(主要是语用学)中的概念。一个模因通过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模因复制环路 [11]。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和生物进化存在类同,每个模因被人们从同化到适用后都会以这四种方式存在语言社会中,而且不断泛化用以人们语言表达的需要。“拿捏”的高程度表达义可以视作一种模因,它从最初的方言义,渐渐地被应用到生活中的各种语境,在上述的诸多用例中足以印证。特别是官方媒体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以人们广泛的共识作为基础,面面俱到“拿捏”于万物。

2) 语言类推机制

类推是词汇流行和走红的机制之一,类推机制作用于网络语言,可以得出诸多新鲜的搭配方式。在“拿捏”搭配各种形容词“死死的”等语言表达模式的诞生,在不断的语义泛化的过程中,人们又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利用这种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系列新鲜用法。例如:“被狠狠拿捏了”、“一整个拿捏住了”“分分钟拿捏”等。原本词义简单的“拿捏”在语言类推的作用下,迸发出更有趣的用法。

3) 语言经济性原则

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是词汇发展的首要动因。人们想通过词汇的手段来反应社会的变化,就是要对旧词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及表达方式。语言经济原则指出,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应讲究效能、经济省力的原则,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12]。在网民交流过程中,常常会选择更高效的表达方式,仅用“拿捏”两个词,就有掌握住万物的感觉,再配合适用表情包的手势,这其中体现出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二) 外部:社会因素

从社会语言学来说,词汇是一直较为稳固的,但如果社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语言词汇也会随之变化。“拿捏”一词产生在近代汉语的口语中,受小说文学的影响,是较为口语化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大大提高,随之产生了新的词义。“拿捏”本身就具有的掌握之义开始作用于多种方面,进而产生了“万物皆可拿捏”这一流行用法。在官方媒体及大众传播的推动下,“拿捏”经过了全方位的传播渠道,在极短的时间内语义泛化。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演变,语言的泛化使用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5. 结语

“拿捏”作为一种高程度义的表达方式,不但在官方媒体中频频涌现,还活跃在日常交际之中,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扩展。当今社会,随着抖音、微信、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的影响,许多语言已经不局限于网络环境中,而是逐渐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官方《人民日报》的标题中广泛适用,成为当下语言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拿捏”以其通用的词义内涵,经过语义泛化,受到大众的普遍适用,逐渐传播形成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其中受到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动因的影响,最终使得“万物皆可拿捏”的词句随处可见。希望大家不管是在虚拟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能做一个“拿捏”万物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编. 国语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
[3]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编纂. 汉语大词典6 [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4] 刘大为.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 汉语学习, 1997(4): 33-37.
[5] 包乌云, 董锋. 语义泛化研究现状[J]. 语文学刊, 2014(21): 14-15.
[6] 包乌云. 流行语语义泛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48-52.
[7] 田津贺. 拿捏: 一种高程度义表达[N]. 语言文字报, 2022-09-07(002).
[8] 曹春静. 新媒体语境中程度表达式的创新及其动因[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18(3): 72-78.
[9] 龙飞. 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7(1): 94-96.
[10] 左林霞. 从词义褒贬色彩的演变看语言与社会互动[J]. 理论月刊, 2004(10): 83-84.
[11] 林纲. 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5.
[12] 罗仕雯. 网络语境下数字“6”的语义初探[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9(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