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
Exploring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into the English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1009, PDF, HTML, XML, 下载: 349  浏览: 60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双*, 李 芳, 邱 韵#: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夏 滕: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Curriculum Thinking Politics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摘要: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高职各科课程教学中去是当前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此文中,从大政方针出发,厘清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举措,希冀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性的指引。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the teaching of all subjec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general policy, and propose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initiative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elin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文章引用:陈双, 李芳, 夏滕, 邱韵.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69-7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09

1. 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因此,大学的各科课程都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学中,高职英语课程也是如此。高职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人文素养课程,具有人文性和通识性的特点,例如“高职英语”“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都涉及到各国文化与生活。而这种人文素养课程的人文性和通识性更加有助于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视野和德育教育。这也是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有利之处。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如何推进和落实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和说明。为开展课程思政融入大学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的依据。

目前,全国各大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学者对课程思政开展讨论,主要是关于开展实践的课程思政教学,其问题具体细化为课程思政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形式的丰富和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实践性问题 [2] [3] [4] [5]。但是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高职英语的教学鲜有论述。由此,本文根据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希冀探索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模式。

2.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习近平主席在宏观层面下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标,为下一步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2.1. 弘扬爱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6] 的工作要求,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文化内容的宽泛性,其内容应涉及到诸多方面,如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和生活等十分宽泛的内容。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由于其宣传的内容是都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导致学生崇拜异国文化,在英美文化中迷失了自我。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在高职英语课程中,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涵养,还能够为他们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华文化,也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是当前中华文化的主流。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宣扬中华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人才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凝聚力,还能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高职课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为基础,与本科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 [7]。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就是为谁培养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理论问题。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不可分,张大良指出,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8]。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依据新形势、新气象,这是立足我国当前的现实和实践教育的问题,对当前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在各科课程中,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提供了新的指引,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2.3. 学习中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其所承担的任务是为学生教授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其内容难免会涉及到文化的教学,在对相关文学作品和文学家介绍的时候,外国文学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影响,由此,在高职英语教学时,进行思政教育是必要的,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辩证看待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与文化差异,不会因为完全沉浸在高职英语中而迷失自我的文化。

在把思政教育融入到高职英语课程之后,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文学作品的文化输出是十分巨大的,而思政教育也能够将中华文化输出到高职英语课程之中,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在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华文化。

2.4. 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和《高职课标》(2021年版)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其“人文性” [9]。工具性是指高职英语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了英美国家的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渊源。人文性是指其文化导向,能够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重视“工具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在交流时,出现文化“失语”问题,甚至失去了“主体意识” [7]。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必要的,这不仅能够使他们辩证看待国内外文化,还能够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认为英语是一门交流的工具,而是具有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特性的课程。

3. 大学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

3.1. 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

曾小林在其调查研究中指出,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四川部分高职院校有17.9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35.34%的参加了思政会议或培训,46.67%参与了课程思政建设 [10]。以上调查可知,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够,课程思政是所有课程的都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但是大约一半的教师却没有真正的实施,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问题。而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国课程思政的相关活动,由此可见,这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存在认识误区,如,一些教师认为,思政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内容,与自己课程毫不相关,应该由相应的教师教授思政课程。或是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与英语课程的教学有很大关联,但在实践的教学中,却忽略了如何进行教学,以及不知如何开展思政教学。这不仅是高职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也是高职英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不透彻的表现。

3.2. 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单一

对实用性的追求和对文化素养的忽视,造就他们的特点是:理想、充满挑战、充满信心和渴望实现,虽然这些特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突破传统的知识框架,敢于创新,但由于社会范围的局限、自我定位、理想和现实,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过于关注专业知识的单一输入,从而忽视了高职英语课程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渗透。

教师教学以教材的内容为主。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和困难的知识的印象,一些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反复灌输它。相当多的学生处于对考试的考虑,死记硬背文学知识,对文学作品缺乏全面的认知以及对文学能力的自我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对其中的简便易学的方法十分推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可能会对高职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

3.3.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职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合理之处。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一些大学对学生在高职英语内容教学活动中的课程内容有许多不合理的安排,当教师为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如果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就会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掌握学生的英语基础,然后在学生学习英语和美国文学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而有利于学生为高职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有的高职英语课程中,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不合理,导致英语基础原本薄弱的学生无法跟上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不能充分激发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兴趣,导致其文学素养形成较慢。

3.4. 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席

思辨能力一直被人们视为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 [11] [12] [13]。然而,对我国的学生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表现为“思辨缺席” [14]。而思辨能力缺席就能导致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分辨能力下降,容易对全球性文化产生偏爱,忽略了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失去文化自信,也容易陷入种族中心主义,他们相信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合理的,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在文学作品中,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是缺乏文化多元性的,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身就不强,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英美国家文学和文化的偏爱。由此,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而思政课程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将思政课程融入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能够让他们梳理正确的文化观。

4.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

4.1. 教师角色的定位

从制度层面上明晰主体责任教师的定位不明晰,其主要问题在与高职院校没有明晰教师的主体责任,更没有相关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对此,应该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完整的评奖惩机制。如对每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将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评优评先的活动中。对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指定合理的实施方案,确定课程思政的推进步骤,统一制定贯穿于整个课程思政实施的流程,构建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体系,如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课程思政检查,从学生的作业、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是入手,考试内容也涉及日常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更好督促教师课程实施为目标,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上角色认识,让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课中尽早落地生根。

教师自身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本身就是要为国育人,为国育人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步调一致,教师在常年累月的教学中,难免产生职业倦怠,不愿意去改变教学习惯,就会疏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课程的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15]。对此,教师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将高职英语的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敢于创新,大力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融入结合起来,以真实的示例讲解红色故事,并用英语讲好我国文化的浓厚底蕴,在学习中外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推陈出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转变陈旧教学观念。

4.2. 教师教学能力的塑造

教师教学能力的塑造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高职英语与思政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就其内容的文化本质来看,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高职英语是外国的文化,思政教育是一种爱国精神的宣传,也是一种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化。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是高职英语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点。在教学是可以就中外文化进行对比或者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看电影片段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化气息。在学习的浓厚的兴趣指导下,学生对文学的作品的欣赏水平能大幅度提高。

4.3.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的“思辨缺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学生思辨能力缺席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者都在探究如何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提高文化的思辨能力。有学者提出,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系统的内容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思辨能力 [16]。Liaw [17] 使用电影作为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程度甚至高出英语的提高程度。

还有研究者试图从此为题的本质和内涵出发,构建大学生思维能力测量工具和培养模式 [18] [19] [20],还有的学者通过改革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来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21] [22]。

尽管如此,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有明显的差距,其差距不在理念上,主要在行动上 [23]。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较少,实际应用和大学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也就更少了。在大学高职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学习,吸收国外文化作品和文化的精华,建立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对国外文学作品和文化有更科学的见解。

在大学高职英语教学上,教师既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让学生看电影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也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大学英语文化的培育上,应该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学习文学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4.4. 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拓展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材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文学作品涵盖了英美国家的主要典籍,为大学生全面了解英国与美国的文学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十分契合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的。但是,其教材美中不足的是,对当前这个时代的英美国家的重要人物与文学作品的介绍寥寥无几,甚至没有涉及到二十一世纪的任何作品介绍,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当前时代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反映,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得心应手,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时代问题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此问题有可能是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能够赶上时代,甚至对这个时代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只字未提,不能够指导学生的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其所呈现的内容是落后与时代的。由此,对教材更新与拓展是刻不容缓的,教材的更新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拓展,这是需要教师查找许多教学内容的,其实施的难度和工作量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一些教师对相关的内容不求甚解,没有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这也是当前思政教育必须在各科课程中贯穿的,其教材的内容本身就不能够对学生的文化观进行正确的指导,其只是内容是落后与时代的。由此,此任务就落到了教师的教学的任务上,而一些一线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认为教材是权威的,自己所拓展的内容可能会有瑕疵,这样就容易因噎废食,所以大学教师也一个摈弃落后的观念,更好地开展教学。

4.5.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也是适合与大学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手段。蒙岚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她将教学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并将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融入其中,课前和课后为线上教学,课中为课堂教学 [24]。

其教学模式是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中探讨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高职英语课程而言,进行混合式教学也是十分可行的。对此,笔者根据蒙岚提出的教学框架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在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下,提出混合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如表1所示:

Table 1. Student-cent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aths of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in mixed mode

表1. 混合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在该路径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其全部过程都贯穿了教师的评价和同学互评,其作用就是利用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不断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慢慢摸索出合理的答案,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教学方法,是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的。最后对文学作品的升华使学生在厘清文学作品的内容之后,依据教师做提供的思政等相关材料,有依据的进行思政方面的升华,其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依据教学的内容而定的,教师应该紧密的联系思政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行之路。

5. 总结

高校高职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塑造学生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意义,以及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合理和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的现状,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塑造和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为基石,以教材的内容更新与拓展为引领,以线上加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实施路径。探讨出了大学高职英语课程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希冀为大学高职英语的思政教学提供另一种见解。

基金项目

1)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英美文学‘六位一体、四维联动’课程思政育人与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2022GB066)。

2)湖北师范大学2022年教师教育开放基金项目“高中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2022TEY04)。

3) 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师范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基金:202200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夏文红, 何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 人民论坛, 2019(30): 108-109.
[3] 叶俊, 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0): 45-46+49.
[4] 陈雪贞. 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0): 45-48.
[5] 杨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4): 27-31+5.
[6] 吴赟, 牟宜武.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1): 76-8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8] 毛和荣, 杨勇萍, 周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6): 46-48.
[9] 张大良. 课程思政: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 5-9.
[10] 曾小林, 韩剑南.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8): 91-96.
[11] Facione, N.C. and Facione, P.A. (1996) Externaliz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in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 Judgment. Nursing Outlook, 44, 129-136.
https://doi.org/10.1016/S0029-6554(06)80005-9
[12] Wright, I. (2002) Is That Right?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Young Learner. Pippin Publishing, Toronto.
[13] Moon, J. (2008) Critical Thinking: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 London.
[14] 刘桂玲.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外语学刊, 2021(6): 83-88.
[15] 教育部. 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30_502518.html, 2022-10-18.
[16] Kasper, L.F. (2000) New Technologies, New Literacies: Focus Discipline Research and ES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4, 105-128.
[17] Liaw, M.L. (2007) Content-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n EFL Context.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31, 45-87.
[18] 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 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09(1): 37-43.
[19] 阮全友.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12(1): 19-26.
[20] 刘晓民. 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 外语界, 2013(5): 59-66.
[21] 文秋芳. 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10) : 29-34.
[22]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 2011, 8(3): 49-58.
[23] 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赵彩然, 等.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5): 350-355.
[24] 蒙岚.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0(12): 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