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Times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3.121033, PDF, HTML, XML, 下载: 277  浏览: 473 
作者: 李婉君: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时代价值Marxism Ecological Philosophy Value of the Times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有利于生态健康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从提出便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思考,大自然孕育人类的诞生,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使其促进自身发展,而只有当两者处在彼此平衡的位置时,才能真正实现各自的价值,过度的开采资源不但会造成生态资源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是极大的损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其当代价值,不断为我国的生态发展和世界各国生态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that needs attenti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mos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y.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Marxism has been thinking around these problem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Nature gave birth to human beings, and human beings can actively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nature t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nly when they are in a position of balance can they truly realize their respective values.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will not only cause wast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but also is great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rxism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ought after a hundred years, still has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constantly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文章引用:李婉君.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1): 178-18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3

1. 引言

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但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创伤,造成生态危机加剧。随着人们对生态重要性认知程度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大力进行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始终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参与国际有关全球气候的议程,不断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今天环境中的各项问题仍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来源

2.1. 人文主义兴起的理论奠基

古希腊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强调在文艺复兴时期尤为明显,其中主要以突出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具代表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古希腊人文主义主张人类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在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亲近感,在和自然友好相处中进一步开阔人类的视野。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受到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他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认为人类的本质应当是“自由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抽象的人”、“拥有抽象特征的人”。进而升华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强调,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了解自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认识社会,他不提倡把自然作为独立的、抽象的内容进行谈论,这对于完整的认识了解自然是不全面的,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2.2.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理论奠基

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的迅速崛起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肉眼可见的,这也让马克思对工业化环境下生态发展情况有了想更深入了解的意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开启了自然科学从理论逻辑逐步转向实际的应用过程,也带来了“三大产物”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产物”使得人类对于细胞的繁殖、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物的进化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对于自然界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发展工业化得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不能造成生态破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的又一理论基础。

2.3. 古典哲学自然观的理论奠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第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马克思辨证地认识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存在的缺陷,并吸收其在自然辨证法的合理部分;认识并选择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可取之处,舍弃其提出的非实践性观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继承形成自己有关人与自然的一系列辨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之处在于将物质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理清人类的发展进程规律,这又在理论上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涵思想

3.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辩证统一中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便独立存在着,并且不断孕育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即使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后,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的世界依然独立存在着,相反人类社会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存在,且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

人类与自然的定位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自然界承载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人类的实践改造对自然界又有着能动作用。一方面,自然界孕育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自然界。早期,人类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大自然过度崇拜,但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同时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变,造就了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人类逐渐漠视自然界发挥的作用,过度开发资源,甚至做出牺牲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错误举措,以此来不断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也造成了十分严峻的生态问题。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持反对的意见,认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是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2]。

3.2. 追求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自然界孕育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还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两者是双向的过程。由于人类的出现,更多地将自我需求、个人利益融进自然界中,使得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性被打破,朝着对人类更有用的方面不断前进,但这并不能作为理由无底线的破坏生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里,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沉浸在当前的胜利之中,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却没想过危险正在降临。每一次这样对自然界的征服,自然界都将对我们进行反抗,这种反抗是无声的,却是十分有力的,是人类不可承受的。”早在恩格斯的年代就已经认识到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十分有用的措施,确实,如果人类无休止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自然势必也会给予人类一定的报复。

3.3. 实践是划分人类与自然的基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定性,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劳动是人类的真正本质,而人从异化状态到真正的人,需要有社会实践的存在。自然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人类涉足的纯粹的自在自然;一部分是带有社会性质、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打造的人化自然,从自在自然状态到人化自然状态,离不开实践的作用,而人类也是在实践的作用下,从人类异化转变为真正的人。因此,人与自然就有了统一的实践基础。

4.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

经济过快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破坏现象。从全球视野来看,生态环境危机是世界范围内需要解决的大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生,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恢复生态被破坏地区的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在了实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3]。在过去的十年时间,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认真贯彻落实环境治理制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们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其指导之下,我们将不断贯彻并严格执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4.2. 明确生态哲学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价值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空想而来的,也不是教条的学说,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传递给人们,以便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面对问题都能找到新的思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生态哲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对社会发展更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从出现便作为实践的主体和自然界相互作用,“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和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 [4]。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休戚与共,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得彼此更加密切联系,故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若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很难继续进行的。发展始终要遵循社会客观规律和自然环境的现状,始终秉持落实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将其作为方法论,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指引,构建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在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需要坚持“两山论”,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始终不违背自然规律。人们逐渐更新旧的发展理念,形成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建设美丽中国。

4.3. 明确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哲学基础

我国早期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作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使得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同样的问题已经不只存在于我国,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张,因此,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程度也逐渐加大规模,人类破坏环境的同时,“人类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方法理论,为决绝全球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5]。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将重点落到自然界保护上,强调首先要尊重自然界自身规律特征,重视自然界的作用与价值;其次,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自然界也处于平衡的状态。这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世界各国生态保护也给出了方向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蕴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世界其他国家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了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盲目崇拜自然到逐渐人类以自身利益为重到两者彼此尊重再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也是人类思想过程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不同于过去人依附于自然生存的状态,也不是人类充当自然的主人,而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新的理念,要求人类对于自然的使用要在自然界的承受范围之内,以可持续的方式有序使用,让自然资源既有利于我们当代的发展,更能为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9.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6(001).
[4] 彭文刚.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个基本维度[J]. 理论探讨, 2016(2): 50-55.
[5] 王然.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J]. 世纪桥, 2019(2):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