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与当代价值
Ec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0, PDF, HTML, XML, 下载: 278  浏览: 460 
作者: 徐 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当代价值Marx View of Natur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Contemporary Values
摘要: 马克思的自然观吸取了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观,也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宝贵的智慧资源。进入21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着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深入研读马克思的原著,探析马克思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坚持把马克思的自然观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原则,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Marx’s view of nature draws on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the view of natur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realizes the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view of nature. It is a view of nature based on practice, and it is also a precious wisdom resource to solve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people are enjoying high-quality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but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focus of the world’s common concern. Facing the current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we need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Studying Marx’s original works deeply,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contained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insisting on taking Marx’s view of natur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文章引用:徐雯.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与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1): 50-5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10

1. 引言

生态问题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生存挑战,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马克思自然观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武器,本文试图回到马克思的视角,立足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逻辑,通过探析马克思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从而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寻求出路。

2. 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历史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所以厘清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脉络是探讨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最基本的准备。从历史的逻辑来看,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构建和发展及成熟三个时期。

2.1. 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萌芽

马克思的自然观受西方文明的滋养,在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同样也是自然观的诞生地 [1]。古希腊神话中充斥着人们认识自然的好奇心,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本原的探索都是建构于有机整体自然观的基础上的,他们都没有摆脱自然神话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航海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获得了一些成就,这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不再受限于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而是通过探求隐藏于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来揭露自然的起源和演变。

在中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以上帝创世论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与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人们不再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转而研究上帝及其信仰,这种神学自然观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变成了上帝的作品,严重贬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了打破神学思想的束缚,文艺复兴运动爆发了,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者崇尚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追求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与自然从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的研究视线从上帝引向现实社会,这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2. 马克思自然观的建构和发展时期

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 [2]。

马克思自然观的初具雏形,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抽象人”观点以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真相,从实践的视角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路径。自然界是自我生成与演进的客观存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3],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马克思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身体同样重要,这体现出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马克思自然观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要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取生活必需品,自然界不会为人类提供现成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但可以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提供场所和物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也在逐渐失去其“自然属性”,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论证了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但人们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然界看作实践的对象,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3. 马克思自然观的成熟时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手,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剥削制度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剖析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自然规律是“永恒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性。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系统,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生态问题更加严重。资本主义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资源环境也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牺牲品。

3.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的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界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其关于生态危机的实质、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以及人与自然和解路径的阐述,均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

3.1.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类还没有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界的支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人类开始利用和占有自然界。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而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开发能力,在资本的残酷剥削与无情压榨下,人与自然都被工具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过程中异化。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利用自然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类不再像以前一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是开始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5]。为了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利益,资本家全然不顾自然本身的运作规律,从来不会去考虑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资源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必然的结果。

3.2. 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蕴的重要体现。首先,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在相关著作中多次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强调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受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其次,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不能违背客观的自然规律。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对自然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的制约,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活动前提。最后,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一再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离不开自然,同时,人类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通过实践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来,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但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必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实现过程就是生产实践。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改造与利用的过程也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必然进程。

3.3. 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而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终极状态在于共产主义 [6]。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更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工人违背自身意愿进行高强度的劳作,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开始与自身相异化。同时,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与自身相异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2],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修复好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链条,让人类的生产活动回归生活本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本质上的统一,使人与自然得到真正解放。而共产主义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4.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自然观焕发着强大的理论力量,它为我们今天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重要方向,同时对于社会所面临的其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马克思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生存空间,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形态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与共,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最终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指出要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须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解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要继承和创新马克思的自然观,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2. 马克思自然观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南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全局发展的现代化,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7]。研读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会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要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一向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现实指导。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也要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 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以马克思自然观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的自然观,关注并探讨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不断地加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8]。雅克·德里达曾说过:“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只有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引下,人类才能够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吕敬美. 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J]. 重庆社会科学, 2015(10): 113-119.
[2] 张涛.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2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2.
[4] 崔伊霞.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之善[J]. 道德与文明, 2021(6): 49-56.
[5] 陆茹.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蕴[J]. 人民论坛, 2019(24): 232-233.
[6] 徐雪野.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 学术交流, 2017(3): 30-34.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0/26/nw.D110000renmrb_20221026_3-01.htm
[8] 刘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理论探源与价值重塑[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0(6):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