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Status Quo and Hot Spo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SA.2022.116157, PDF, HTML, XML, 下载: 194  浏览: 516 
作者: 卢梦旭, 柴同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CiteSpace Visualized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s
摘要: 本文以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00~2021年主题为跨文化交际的1606篇论文的发文年代、发文期刊、核心作者、研究国家和机构、研究时间区域以及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随时间变化呈平稳增长趋势;该领域的作者主要来自美国;美国也是研究跨文化交际最多的国家;研究主题和热点包括医学护理、教育教学、翻译、企业管理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等。未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应注重国别差异,同时加大合作性研究力度。
Abstract: Based on CiteSpace, 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ized analysis on 1606 papers with the them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includ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from 2000 to 2021,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 years, publication journals, core authors, research countries and institutions, research time spans, research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in this field has a steady increasing trend over time. The authors in this field are main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the country that studi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most. Research topics and hotspots include medical nurs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ransl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future studies o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pay special stress on nat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文章引用:卢梦旭, 柴同文. 基于CiteSpace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 统计学与应用, 2022, 11(6): 1505-1514. https://doi.org/10.12677/SA.2022.116157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作为学科却是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始于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其他代表性成果还有Robert T. Oliver的《文化与交际》(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和Alfred Smith的《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直到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成立跨文化交际分支,才正式承认了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领域。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由何道宽于1983年介绍给外语界。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仅限于外语教学中 [1] [2] [3] [4],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跨文化交际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外国留学生涌入、跨国企业增多、国际都市出现等新情况,学者们也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Web of Science (WOS)核心数据库近20年主题为跨文化交际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发文量、年代、发文期刊、核心作者、研究国家和机构、研究时间区域以及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揭示其整体发展趋势、核心领域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拟回答两个问题:1) 近20年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的发文量、期刊、核心作者、研究国家和机构有何特点?2) 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领域和前沿是什么?

2.2.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 [5] [6] 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着眼于分析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并通过科学计量学以及数据和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揭示论文知识单元中的共现关系,如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等 [7]。同时,该软件也“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 [8],并且“既能够展示某个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也能够突出显示那些在该领域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特定重要文献” [9]。

2.3. 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WOS核心合集,检索词为在主题中含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检索字段之间的关系为OR,检索时间跨度限定为2000~2021年,文献类型限于研究论文,语种为英语。初次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306篇,剔除会议录论文、书籍评论、会议摘要、修订、新闻等无关文献,最终共生成有效论文1606篇。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发文量时间变化趋势

各个领域的文献年代分布可反映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趋势和发展速度,本文利用Excel表格对WOS数据库跨文化交际研究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年代分布折线图(图1)。

Figure 1. The chronic trend of publication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图1. 跨文化研究发文时间变化趋势

以每一年为一个时间区间来分析近20年WOS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1247篇论文,发文量整体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到2015年发文量相对增长较稳定,发文量也均较少,占总数的比例均小于6%,由此可以看出在该时间段,国际上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重视度不高,该学科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2016年~2021年发文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2019年~2021年发文量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增长了近3倍,2021年达到年度发文量的最大值。可见,国际跨文化交际在近20年间取得了巨大发展。观其原因,与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关联,加之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和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各国的联系愈发密切。但各国的文化又千差万别,为适应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的需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3.2. 发文期刊分析

本文汇总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载文量前10位的国际期刊,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位于前五名的期刊所属学科多集中于卫生医疗领域,其中发文量第一的期刊为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累计发文58篇,占总期刊发文总数的4.65%。其次是PloS One,是PLoS系列期刊之一,是为科技人员和医学人员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2009年度该杂志的SCI影响因子为4.351。PLoS共出版了8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致力于使全球范围科技和医学领域文献成为可以免费获取的公共资源。

Table 1. High volum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表1. 跨文化交际研究高载文量期刊

3.3. 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群体的状况能集中体现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状态趋势,是某一学科领域科研活动的缩影之一,作者发文量数量可以体现出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利用CiteSpace对作者进行分析,进而绘制出核心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Figure 2. Map of author cooper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图2.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从上图可得到595个节点,即共有595个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为417,连线的密度为0.0024。可见,部分作者之间存在联系,学科研究网络已小规模形成,但多数作者发文量均为1,且在关系网络中处于孤立位置,这说明对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学者还未形成大规模且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另外,发文量前5位的作者如表2所示。

Table 2. Main autho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表2. 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作者统计

显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哈佛公共卫生学院Alexander R Green和利莫瑞克大学的AnneMacFarlane,但均未达到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这说明跨文化交际研究还未出现核心作者群。但部分作者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见图2),例如Anne Macfarlane、Evelyn Van Weelbaumgarten和Christos Lionis等几位作者的合作尤为密切。

3.4. 研究国家和机构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的发文国家以及各国家的发文量可反映该学科在这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以及发展水平,利用CiteSpace绘制出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国家合作知识图谱,见图3

Figure 3. The knowledge map of national cooperations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图3. 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国家合作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上的节点数为133个,说明筛选出的文献来自133个国家,其中美国在图谱网络中的节点是最大的。另外,从发文数量上来看,美国的文献贡献量是最多的,其次分别是澳大利亚、中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见表3)。由此可见,美国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论文产出量最大的国家,这与美国是跨文化交际的发源地这一事实不无关系。此外,中国文献贡献量排名第三,在此图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贡献。

同样,一个学科领域的发文机构同样也可以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研究在不同机构、院校,甚至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如图4所示。

Table 3. Major countr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表3. 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国家统计

Figure 4. Map of publishing compan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图4.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图谱

该知识图谱中连线数量为713条,密度为0.0812,可见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各国间合作比较紧密。其中,节点中心度最高的为美国。其次是英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中国在该知识图谱中的中心度为0.04,远低于美国。可见中国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并不多。为此,我们要加大与其他国家合作研究该领域的力度,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学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方法,以促进该领域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发文量前5位的机构及其中心性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其发文机构主要分布在各个大学中,如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悉尼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另外,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度,其网络密度为0.0036,包含517个节点,481条连线,呈现出跨文化交际学科领域的机构合作态势。通过图谱可看出,各机构之间的连线比较密集,这说明各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密切。中心性表示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这些发文机构中,哈佛大学的中心性是最高的,这是因为哈佛大学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展较早,且长期处于学术领先地位。

Table 4. Major publishing compan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表4.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发文机构统计

4. 跨文化交际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4.1. 研究热点分析

进行文献信息分析的主要信息之一便是文献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对关键词的分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高频关键词往往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运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功能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

Figure 5. The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图5.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5对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主题词进行划分,可以形成以下五大热点聚类:医疗护理与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企业与跨文化交际和现代科技与跨文化交际。

聚类#1为“医疗护理与跨文化交际”,包含9个关键词。这是过去二十年研究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病人和医学专业人员的跨国界流动频繁所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 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2) 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口译员的培训。3) 医学交流中的跨国差异。究其原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继续教育可以进一步发展临床导师的指导技能,且会给学生、患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好处。聚类#2为“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包含5个关键词。这也是国际跨文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的碰撞愈发强烈,因此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也

Table 5.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cluster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表5. 跨文化交际研究高频词关键词聚类

备受关注。另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兴起。聚类#3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包含6个关键词。该领域也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语言间的转换必然会涉及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聚类#4为“企业与跨文化交际”,包含3个关键词。这是随着跨国企业的建立而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跨国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适应具有很大的意义。聚类#5为“现代科技应用与跨文化交际”,包含5个关键词。这是近年来新兴起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网络社交媒体与跨文化交际、计算机建模与跨文化差异和多国家太空任务中的跨文化交际。

4.2. 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新且最具潜力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通常表现为新主题词的大量出现、词间关系变化、主题词含义变迁及主题词异常变化等。而CiteSpace便可通过突变词来呈现某个阶段发表文献中相对增长率较高的关键词,以揭示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本文即运用CiteSpace对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突变分析(图6),以此来预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趋势。

用CiteSpace得出25个突变强度较高的关键词,其中突变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healthcare,其它突变强度较高的关键词有race、women、physicia、experience、satisfaction、attitude和disparity。据此,可将国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前沿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关键词。第一阶段是2002~2010年。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词为American、race、satisfaction、consultation、ethnicity、concordance、information,可见此阶段所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医疗护理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二是不同种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后者又具体包括非裔、西班牙裔、亚裔美国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此外,这一阶段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国家主要是美国。第二阶段是2011~2015年。attitude、cultural competence、women、disparity、primary care等词成为该阶段学界关注的共同话题。这反映出该阶段医疗领域仍是研究重点,但除此之外,学者们也开始宏观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研究重点放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态度差异以及解决办法。另外,学界开始拓展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对象,开始关注留学生、外语学习者和赴外工作人员等群体。第三阶段是2016~2021年。experience、guideline、children、intervention等成为热点。该阶段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实证研究的数量增多,许多文章是通过采访、观察和问卷等形式研究特定人群的经验或者是行为,这就大大推进了国际跨文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另外,因为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影响,医疗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仍然在进行中。此外,最近五年的热点词还包括:higher education、discourse、identity、online、technology等。这便显示出各领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都在进展中,包括医疗、教学、翻译、企业管理和科技等多个领域。

Figure 6. Top 25 key words with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6. 前25个关键词时间长短突现图

5. 结语

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近20年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跨文化交际在近20年间取得了巨大发展,该领域的发文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与近些年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电子媒介和交通方式的发展有很大联系。其次,研究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对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虽然一些作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总体上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再次,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医疗护理与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企业与跨文化交际和现代科技与跨文化交际。最后,企业与跨文化交际,现代科技应用与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另外,医疗护理与跨文化交际仍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上述研究发现对我国未来的跨文化研究有以下三点启发。第一,跨文化交际要注重国别性研究,增加对国别性研究领域的关注。第二,要加大与其他国家合作研究该领域的力度。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学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引入中国,以促进中国该领域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蓬勃发展。第三,要随时关注国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沿,紧随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要关注国际学者在医疗、教学、翻译、企业管理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中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为全球范围的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炯英.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6): 86-90.
[2] 张向阳.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20年: 回顾与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2): 54-56.
[3] 胡文仲. 趋势与特点: 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 中国外语, 2006(3): 4-5.
[4] 彭世勇.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14-18.
[5] Chen, C. (2006)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359-377.
https://doi.org/10.1002/asi.20317
[6] Chen, C. (2016) CiteSpace: A Practical Guide for Mapp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 Novinka, New York.
[7]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第3版.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2.
[8]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2): 242-253.
[9]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王贤文.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