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保障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perational Support-Type Courses
DOI: 10.12677/ASS.2022.1112702, PDF, HTML, XML, 下载: 175  浏览: 26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 恒, 王 虎, 杨晓云, 孙诗雅: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作战保障课程思政协同效应Operational Suppor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nergistic Effect
摘要: 本文以作战保障类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从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等方面探讨了作战保障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对军事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推动作用。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tak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perational support-type courses as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 the 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n we discuss the role of carrying out the activiti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perational support-typ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elements mining and usage.
文章引用:何恒, 王虎, 杨晓云, 孙诗雅. 作战保障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154-515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70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建设关系军队院校建设全局和方向,是军队院校永葆我军性质、宗旨、本色的根本保证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 [3]。因此,军事院校必须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同时,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4]、形成协同效应。

2. 作战保障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军事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人民、军队有益之人。除专门的思政课程外,军事技术类、基础理论类课程专、精、尖、深,课程思政要素难以挖掘和融合。作战保障类课程具有“宽口径、大方向”的学科特点,一方面吸收了近现代大量科研成果,一方面又在我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军事院校作战保障类课程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育人的“第一要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军队院校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作战保障类课程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向综合的“课程思政”转变。

作战保障类课程教学一线应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推进作战保障类课程“课程思政”改革 [5],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习主席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自己要先受教育。一线教员必须带头坚定信仰信念。习主席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员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讲得才能有底气,才能有效引导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3. 作战保障类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与探索

教学实践是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最佳手段 [6] [7] [8]。通过对作战保障类教学事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破解军事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中需要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思政素材的挖掘 [9] 与融合。基于作战保障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结合。

3.1. 党史军史与专业教学结合

某次《军事通信》理论教学课,教学对象为某信息技术培训班学员,其中有一部分学员来自于通信分队,教学内容为短波通信。教员首先对短波通信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随后发动学员进行讨论。一位曾担任过通信员的学员发言,介绍了单位有短波电台,当兵3年中他从未使用过短波电台,因此他认为短波通信用处不大。很显然,这样的意见表达对于此次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极为不利,如果继续按原有教学计划展开理论论述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笔者干脆发动更为深入的讨论,看看有没有别的看法。果然,有一名通信团来的学员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他认为短波通信在军事通信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学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暂时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清楚和一致的了解。教员此时可把握这一有利局面,引入毛主席在行军途中加强无线电台信号管控避免被敌人无线电侦查的事例,围绕学生的疑惑按原有教学计划展开理论论述,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第一节课下课后,学员主动找教员交流,他说:以前一直看着短波电台三个铁砣子占了一大块地方,却一直不开机,就很困惑;今天学了这堂课才恍然大悟,了解到实战条件下,无线电通信的隐蔽问题的重要性,而老一辈革命者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更是不易。

可见,学员通过教员的适时引导,尤其是毛主席战斗故事的引入,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解决了长期想不明白的问题。这一结果既是学生自身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后产生的顿悟,也归因于教员因势利导地教学布局,使不同岗位的同志就同一问题展开论辩,扩大了学员的视野而导致的结果。

3.2. 重大战役与技术结合

某次《军事通信》理论教学课,教学对象为通信专业本科学员,教学内容为地下通信技术。地下通信是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地面波传播理论,对于没有深入学习过电波传播知识的学员来说,难以理解。有的同学问地下通信的这一高技术手段是如何被发现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员引入了我军地下通信技术研究的历史。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由于敌方炮火猛烈,有线电通信难以保障作战指挥,团营以下通信主要依靠步谈机。但是,步谈机在坑道内因电波受阻,无法沟通联络。如何实现坑道内的最低限度通信,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一个连队的步谈机员情急之下,将天线插入坑道内的泥土之中,奇迹般地与营部沟通了联络。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志司通信处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他们立即深人前线调查试验,召集技术人员座谈研究,并向国内专家(毕德显)请教,很快弄清,这是地波传导与反射的结果。于是,通信处迅速写出专题报告,向各部队普及推广埋地天线,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将士的斗志。但是,埋地天线利用地波传导也有弱点,受当时装备条件限制,通信距离很近,一般只能解决营连间或团营间的联络。为解决这个问题,步谈机员们又尝试将天线悬挂在坑道上方并延伸到坑道拐弯出口处,也沟通了联络,并增加了通信距离,坑道内的连队可以同炮兵团直接沟通联络,为炮兵指示目标,及时得到炮火支援。

通过教员的讲述,学员马上就能领会原来地下通信的这一高技术手段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总结提炼出来的,是通过血与火的战争实践出来的。教员突然提高嗓门说:“那么是不是发现步谈机可进行地波通信就行了呢?”一位部队学员发言了,他说:光发现原理还不够,还要深入研究,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教员此时可以接过这一思路,提出地下通信技术的理念,重点说明该技术就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收发天线均可埋于坑道中,不但可以通信,而且还具有与指挥机构相同的生存能力。一名学员总结道:以前的要求是通信越快越好,军事通信却是要求越安全越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教员顺着教学互动的思路,继续介绍地下通信装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社会热点与技术结合

在上大地测量课程中,大地高、海拔高、正高和正常高的概念理解对于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这块内容知识点多,涉及的测量技术种类,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考虑到学员对概念理解的不深刻和对不同高程测量技术应用难点,在授课中,引入了电影《攀登者》的片段。通过介绍珠峰测量高程的意义和测量过程的讲解,教授了测量珠峰高度的原理和难点。

比如,测量人员在地面通过观测由攀登者带上珠峰顶端的三角架上的棱镜,结合测量员架设经纬仪测站点的高度,实施三角高程测量工作,获得的是珠峰的正常高。如果当时携带了GNSS观测天线,在珠峰顶端架设GNSS观测仪器,通过卫星大地测量手段获得的是珠峰的大地高。珠峰正常高加上珠峰顶的高程异常,也能够得到珠峰的大地高。不同的实现方法得到的数据精度是不同的。

通过结合电影片段和当年测量珠峰真实情况的介绍,这次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电影片段,不仅展现了老一辈测绘人不畏艰险、牺牲奉献、长期不懈、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而且使得学员的学习兴趣浓厚,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听讲。这次授课,学员不仅掌握了高程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思考在执行测量珠峰高度这个任务时,在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大地测量工作。课堂上教员结合学员积极讨论的情况,提出假使由各学习组执行测量珠峰高度的任务,各组分别拟制测量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

结合课堂思政的教学内容,这次授课使得学员深刻地认识到学好知识和技术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珠峰要攀,都会经历风雪、面对绝壁,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责任、使命、勇气。

3.4. 科技史与技术结合

在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热电偶、电容、电阻和电感的概念理解对于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这块内容知识点多,涉及的电子测量技术种类,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考虑到学员对概念理解的不深刻和对不同测量技术应用难点,在授课中,引入了热电偶的发明过程。通过介绍热电偶发明的起源和改良过程的讲解,教授了测量热电偶的原理和难点。

首先通过工作、生活和装备中出现的问题启发学员的思考,然后结合问题,引入了问题驱动、原理解析、测量设计、应用拓展等教学环节,在原理解析环节,教员没有遵循传统的公式推导法进行教学组织,而是通过追溯热电偶的发明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理论引导,从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率先发现热电效应却错误地解释了这一效应的故事开始,到1834年法国实验科学家帕尔帖发现反效应,再到1856年汤姆逊将本不相干的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联系起来,最终完美解释了热电现象的历史过程。

通过科技史内容的引入,这次授课使得学员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必须老老实实,本着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方能摘得科学高峰上的成果。

3.5. 教学要素解构与重建

通过这些教学实例可见,“课程思政”的构设是多种多样的。实例1利用了学员长期观察的现象,结合有针对性地价值引导实现了知识点的理解和升华。实例2则缺乏实例1的有利条件,可以说并不具备思政基础,教员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解构,实现了技术知识与革命传统的相互渗透,促使学员实现对陌生知识的主动思考和价值引导。实例3则独辟蹊径,以最新上映的热播电影为切入点,引导学员思考技术问题,通过对电影细节的解读使学员即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又领会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实例4中的教学内容无法与党史军史相结合,因此教员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独辟蹊径从理论的探究过程出发,抽丝剥茧地引导学员体味科学研究路径上的艰辛,突出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塑。

因此,教学要素解构与重建是作战保障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主要抓手,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 全体性原则。在“课程思政”活动中,要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收益,对思政元素的多层面解析对师生具有智慧挑战价值。突出教员主导作用,积极鼓励教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者、讨论平台的搭建者、研讨问题的组织者,主动引入思政内容,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的。

· 主体性原则。在“课程思政”活动中,要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突出学员主体作用,实现学员从批判抵制到接受跟从的转变,促进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内容的协同内化。

· 创新性原则。在教学互动中,要赞赏学员的独特性、个性化、批判性的理解与表达,启发学员的情感升华和价值判断,力戒简单粗暴、强迫打压,要合理运用形式逻辑和思辨技巧,营造新生代学员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4. 结束语

作战保障类课程点多面广,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难以归纳总结和提炼,需要教员课外搜集大量资料、消化大量知识、提炼有益素材。

另一方面,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的结合难以做到有机融合,很容易形成“两张皮、两条道”现象。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难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倾向要实时进行纠偏和引导。

总的来讲,通过“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与实践,实现了“传播信仰、理论讲道、典型引领、资源共享”的教学理念,使作战保障类课程内生的思政优势最大范围地发挥出来,大幅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火箭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编号:HJJBKTB20210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
[2] 塑造新时代一流军队院校好样子[EB/OL]. 中国军网. http://www.81.cn/201311jxjjh/2019-01/08/content_9426783.htm, 2019-01-08.
[3]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4] 刘小勇, 黄对娥, 严俊杰, 王松平. “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识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论略[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 82-84.
[5] 王飞.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1): 1-4.
[6] 高峰娟, 王元鑫, 刘俊瀛, 嵇绍康. 军队院校专业课如何实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0): 178-179.
[7] 肖傲. “立德树人”理念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理论观察, 2019(1): 119-122.
[8] 陈省平, 宁曦, 刘亚婷.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 高教学刊, 2018(8): 77-78+81.
[9] 邓鹏, 李伟, 王东生. 军事装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途径研究[J]. 船舶职业教育, 2022, 10(1):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