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在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萌芽及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Germination andDevelopment of Metaphysics in EarlyNatural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2.116306, PDF, HTML, XML, 下载: 332  浏览: 531 
作者: 韩菲菲: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形而上学本原本体论早期自然哲学Metaphysics Original Ontology Early Natural Philosophy
摘要: 在早期自然哲学时期,人还未获得主体地位,人的自我意识尚在沉睡中。早期自然哲学家们致力于探究世界之本原,众多思想家的理论都曾在古希腊罗马不同时期的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带领当时的人们不断探求世间万物的始基,并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在不断探求本体道路上的萌芽、形成、发展和逐步走向衰落的历史。研究形而上学在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萌芽初生历史,为进一步学习西方近现代哲学奠定了良好的原始理论基础,对于新时代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atural philosophy, man had not yet obtained the subject status, and his self-consciousness was in a sleeping state. The early natural philosop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The theories of many thinkers once dominated the field of though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se theories led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to constantly explore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later. In a sens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history of the germination,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gradual decline of metaphysics on the road of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ontology.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etaphysics in the early natural philosophy would lay a good origin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and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adhere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new era and maintain the vigorous vitality and vitality of Marxism.
文章引用:韩菲菲. 形而上学在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萌芽及发展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790-179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06

1. 引言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著作一集的标题,意为“物理学之后”。现在,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对实在的最基本的成分或特征的研究,或是对我们对叙述事物时所用的最基本概念范畴的研究。形而上学主要讨论无形的不可感知的事物,或者科学研究范围以外的事物。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开启了形而上学在西方的发展之路,回归到形而上学的初始基点可以更好地审视早期自然哲学的精神关照所在,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理论力量。

2. 早期自然哲学对本原的探求

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更加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2.1. 伊奧尼亚哲学对本原的回答

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是中东与希腊的交通要冲,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公元前6世纪时,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城邦米利和爱菲斯都是重要的商业与政治中心,这里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的自由风尚、冒险精神、求新观念和对知识的重视等等,为哲学的诞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伊奥尼亚地区产生了脱胎于神话母体,但又完全不同于传统宗教神话观念的米利都学派。我们把米利都学派和独立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合称为伊奥尼亚派。

2.1.1. 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米利都学派的思想价值不在于揭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在于告诉人们自然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样子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自然究竟怎样存在,隐含在那个隐蔽的‘存在’里面,只能运用思维才能加以把握。这样就把人的认识由现象世界引向了一个真正实在的世界” [1] 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博学多才、被尊为“七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鼎盛约在公元前585~584年)。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545年)。

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的命题,首次对世界之源的问题做出尝试回答,是人从“本原”的意义上认识世界的开创之举。与这种观念相联系,泰勒斯还认为,灵魂是具备活动能力的,会弥漫在整个宇宙之中。尽管这些论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简单粗暴地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其具有巨大的开创性的意义即开启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预演。他所说的“水”,已经开始具有了哲学的意味。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试图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物质并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因为元素间是彼此对立的,火是热的,土是干的,气是冷的。如果他们任何一种元素是无限的话,那么其余的元素将会被吞并,他从泰勒斯的理论中意识到水本原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他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这是一种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只有那种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继续着泰勒斯从自然出发,以理性的方式探寻本原的思路,并在思维的抽象性和解释的具体性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他的无定说使本原的概念有了一点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意味。他还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于是提出“补偿原则”——从无定中生成事物是对无定的损害,因此要消亡一些事物作为对无定的补偿——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这种补偿是“时间的安排”和“报应”。这种关于“命运”的决定论思想,第一次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灵魂是气,火是稀薄化了的气,凝聚的时候,气就变为水,再凝聚就变为土,最后变为石头。这显然也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并没有近代科学关于实验的思想,但它的优点在于不同的实质之间的一切区别都演化为了量的区别。

2.1.2.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有形本原的传统,也吸收了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的思想既具有综合性,又富于创造性,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哲学宣言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显著特征。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和流动性。火可以成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火的过程中,火自身也会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宰制,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他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状态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却是“变”本身;同时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种变化是有章可循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在尺度的规则下变化。

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logos)。火与逻各斯并不是两个东西,它们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和思想,一个是形式,一个是抽象,但它们都属于一个人。火和逻各斯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赫拉克利特认为,火当中最独特、最重要的属性就是逻各斯,不管世界如何变化,都被逻各斯所支配,所有斗争,都要归于和解,一切对立,结局都要复归于永恒的活火,从那里又重新开始生成的过程。正如他所指出的,世间所有变化之中,有不变,流转之中,有恒常,不变和恒常的是火,火被逻各斯指挥,逻各斯是生成变化的法则规律,火依照这个法则规律明灭,逻各斯也是永恒不变的,支配一切的运动、对立。逻各斯主宰着世界的运行,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不灭的。

2.2. 毕达哥拉斯派对“数”的探秘

自从米利都学派哲学家们宣扬自然认识论之后,人们开始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或气之类的自然物体是万物之源,这时毕达哥拉斯指出精神比物质认识更可靠,数学知识的完美逻辑,比自然哲学形象的比喻严密多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约公元前532~531年)创立的,又叫做“南意大利”学派。这个学派是普遍采用的是辩证法的思想,是一个在当时和后世都影响非常深远的学派。

毕达哥拉斯认为,哲学是净化灵魂的手段,哲学执着于探秘事物间的和谐关系,哲学是爱智慧。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的人。哲学和灵魂在毕达哥拉斯这里第一次相遇,从此,哲学和灵魂是再也分不开的命题。毕达哥拉斯打开了哲学通往灵魂的大门,后世的哲学家在他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其数学的定论一以贯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种将数学与哲学进行思辨化之后的一种较为科学的信仰。所以,毕达哥拉斯主义认为数学和哲学是最基本的两项因素,所以它认为把现实深究下去最本质的是数学,而最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的东西是哲学。

2.3. 爱利亚派对“存在”的探讨

爱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五世纪的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伊奥尼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张都不同。

2.3.1. 学派先驱:克塞诺芬尼

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他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了神。他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个神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开启了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宗教源端。这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加以限定,他第一次用归谬法得出了,神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是不生不灭的结论。“有一个唯一的神,是诸神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永远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却用他的思想支配着世间的一切事物” [2]。

2.3.2. 创立者: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的出场,真正意味着西方哲学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他提出的“存在”的概念是西方哲学一切形而上学问题的起点。后世哲学家,都在逐步深入探讨存在问题,从存在论探讨到认识论,从认识论探讨到语言哲学,这是一脉相承的。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说”进行了超越,从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被黑格尔认为是西方形而上学真正的开创者。巴门尼德分析世界的本源应为“存在”,“不存在者”这一概念在世界上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者”无法被认知,也无法被叙述,所以是不存在的状态。在西方的语言系统中,“存在”与“是”作为同一个词出现:英文中为“be”,这为理论学界从语言的角度对“存在”概念进行深入探析提供了可能。而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国内学者对‘存在’概念的语言分析尤其重视,还产生了‘存在’与‘是者’两种不同译法” [3]。当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已经暗含着,他与前面所有哲学家不同了。前面的早期自然哲学家们,要么是把“某个具体质料”视为本原,要么是不自知地把“逻辑介构”视为本原,要么是把“神”视为本原,只有巴门尼德抽象出了一个“存在”的概念。古希腊最初探讨问题的核心,分别是一与多、动与静,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恒运动的。巴门尼德针对这种说法提出,我们看到的那个流变的,似乎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是假象,他把感官造就的假象,视为非存在,而把感官后面,那么支配着假象世界的,视为存在。巴门尼德所说的这个真是的存在是不生不灭、连续性、不动的、如同球形的,同时存在是可以被思维的。可以说巴门尼德的思想,既不属于唯心论,也不属于唯物论。早期哲学家没有探讨到认识论阶段,他们只是在率然地在追问本原问题。

2.3.3. 辩护者:芝诺

芝诺(Zenon,鼎盛年约公元前468年)是巴门尼德的弟子,他提出四大悖论来证明老师的观点:二分法即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阿喀琉斯(又译阿基里斯)即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它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飞矢不动即任何东西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运动场即两列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相向运动,B越过A的数目是越过C的一半,所以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芝诺的问题本原,不在于时空抑或是无限、连续等问题,在于逻辑本身。

3. 早期自然哲学对后世形而上学的影响

通过分析早期自然哲学家对世界之本原的探求,可以发现他们所研究的本原都是一种实体的、可被感知的具体物质,而且有逐渐变轻和抽象的趋势。尽管这些本原在性质、形状上各有特点,但是自然哲学家们都试图通过这某一种具体的物质来解释变化多样的物质世界。所以在面对纷繁的本原问题时,自然哲学家无法做出令世人信服的答案,由此,以抽象观点来解释说明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萌生了。

3.1. 推动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向

西方哲学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起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开启其探索之门。古希腊的本原论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发生了转变,世界之本原开始由具体的自然物质向抽象的概念转变。形而上学这个果实萌芽于对“数”的探秘,起步于“存在”这一抽象概念对具体自然物质的哲学补偿。哲学家们不再探讨世界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而是探究构成现存世界的本质和原则。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转变,在转变时期,本体论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逻辑上的优先原则,体现一种抽象性。

巴门尼德完成了对之前哲学家的原则超越,将“存在”作为对象进行考察研究,为本体论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第一次搭建起了西方哲学史上纯概念的本体论体系。“‘存在’是永恒的,从不产生,永不消灭,完全同一的” [4] “存在”不是曾在,也不是将在。而是长存于永恒之中。巴门尼德对以“存在”为对象的概念世界和以“非存在”为对象的具体物质世界做出了区分,这是最早的“本质”与“现象”相区别的雏形,这种划分成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想的雏形,也是促使柏拉图划分出“理念”与“可感”两个世界的先声。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亚里士多德:“存在就是生成,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是一个在自我实现、自我生成的存在,它按照自身的内在形式规定在对立物之间生成。” [5]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一个深入,使存在论开始出现生成论的转向,“存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在概念,而是进行自我生成的存在。

从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演绎变化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形而上学的发展就是从两个世界的对立走向统一之路。哲学家们想要通过形而上学认识世界,但是不止步于对现实可感的物质世界的了解,想要逐步抽象出一个不可感触的世界,之后的哲学便致力于讲两个世界统一起来。正是这种本体论上的二元模式构成了后来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这种从人为分裂的世界中去求取世界的统一性的方法,奠定了形而上学研究的特有方式。

3.2. 加速西方哲学宇宙模型的转变

古希腊自然哲学在向形而上学转变也加速了西方哲学宇宙模型的转变。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模型的看法与观点主要体现在赫拉克里特和德谟克里特的哲学思想中。赫拉克里特认为宇宙的最初基质是火,宇宙全部的变化体现为火的一种变化,火可以在世界的某一范围内燃烧,又会在世界的另一范围内熄灭;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的运动都是原子的旋转运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人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对宇宙模型的进一步形而上学的哲学探究。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如同概念一般不能够被眼睛所觉察,但却可以被意会。而可感世界是能知觉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本质上其实是他的“第一哲学”的反映。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由此,他在宇宙模型的理解上体现的也是一种抽象的研究。

从自然哲学宇宙模型到形而上学宇宙模型的转变其实根本上是从一种有形的、具体的宇宙模型向一种无形的、抽象的宇宙模型转变。在通过反复的思考与实验去构建可以被验证的宇宙模型的过程中,人类在逐步触及到构成世间万物的物质基础和驱使一切形成、运转、毁灭、再组织的力量,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与规律,发展出用来描述它们的数学、逻辑、自然科学和用来实验的工具与方法。

4. 处于萌芽的形而上学的后续发展

古希腊哲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反思和追问,对“存在”的探索与追求赋予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展开路径。形而上学作为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的发展又有所不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即“第一哲学”被认为是一种对后来西方哲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本体论与神学合为一体的哲学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有两类,即感性实体和理性实体 [6]。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研究都超越了感性事物的范畴限制,开始对经验事物之外的探秘。在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下,神学成为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神学和经院哲学家们,在神学的形式下把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研究从古希腊注重现实生活方式的方面,转向了人和神的关系以及拯救个人的灵魂方面,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哲学形成了带有特色的近代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这个时期“形而上学”一词仍然蕴含着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韵味。康德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哲学,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一切先验的知识的原理、范围和界限的学问。

在黑格尔之前,形而上学一度成为哲学的同义代名词,黑格尔开始赋予了形而上学两种形态。黑格尔认为笛卡尔主义的机械论形而上学是反辩证法的,是以孤立、静止、片面、机械的观点看世界的观点方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宇宙的实体是能动的,万物都是能动的,从这个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和世界,就产生出一种能动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将这种思想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把能动性逻辑化。这种能动性是一种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力量。同时黑格尔的思想中逻辑就是理性,黑格尔的逻辑是认识论,给人们一个方法,一个认识结构,一条线索,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最终才能把握真理。“思想与思想为了它而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之物。因为没有存在者并对之有所言说(或表现),你将寻找不到思想。因此在存在者之外,它(思想)是无物,也将是无物” [7]。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因此他被称为最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

形而上学是对人类精神进行哲学关怀的学问,它源自人类求知的本性,在理性的驱动下,人类求知的无限性要求对经验现象进行超越性的本体论思考,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就蕴涵了形而上学的思考,从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试图揭示现象之后的事物本质的终极实在,试图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关于万物的终极真理。形而上学决定了思想的可能性,正像人类的眼睛主宰了视觉的实现。虽然无法确证眼睛看到的是真相,但必须承认眼睛是看事物的必要性装备,类似地,人类的思想也呼唤某种形而上学,不然看不出思想有何问题。基于形而上学的初始基点的分析可以观察到希腊形而上学类型的主要旨趣和精神关照所在。据此也可以窥探其后形而上学潜在的发展轨迹。

5. 结语

“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 [8],在哲学家不断追求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即理性超越知性指向感性的过程,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而知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无知的领域。已知是有限的,而无知是无限的,相应的人类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无知的领域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扩大而被压缩,反而我们在通过知识的传递和教化把人从无知状态提升到有知的文明状态后,知识本身会逐渐形成对人类新的无知的蒙蔽。对知识造成的这种新的蒙蔽进行启蒙,便成为新阶段的形而上学所面临的哲学使命。这是哲学催生知识、人类由此得以发展进步的自我更新机制。

古希腊初始阶段有几种体现具体物质的见解,他们把世界的初始基质理解成不同的自然物,都是唯物主义的初始样态。把握形而上学在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萌芽过程,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为我们在新时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此为理论工具更好地把握现实,指导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清海. 哲学的憧憬[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3] 王典. 论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自然哲学蕴涵[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 39-44.
[4] 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M]. 罗达仁,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5] 聂敏里. (物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批判(下) [J]. 哲学研究, 2010(1): 92-98.
[6] 刘志坤. 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08(23): 383.
[7]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 贺麟, 王太庆,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8] 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