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Jameson’s Postmodern Cultural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CPP.2022.116296, PDF, HTML, XML, 下载: 319  浏览: 453 
作者: 韦心怡: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Jameson Postmodern cultural theory Marxism Culture Development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詹姆逊将马克思的总体性和辩证法、历史唯物生产方式等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总体把握,对美国当下后工业文化、消费社会进行研究,得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后现代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主导断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后现代文化进行分期和特征探析,形成了完整的后现代文化理论,深化了对资本主义文化本质的认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文化连成一体,资本逻辑与文化相互渗透。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们辩证看待后现代文化思潮和认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促进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Abstract: Jameson,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Western Marxism, appl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s totality and dialectic,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mode of production to analyze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grasps the theory in relation to reality in general, studies the current post-industrial culture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cludes that postmodernism is a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of late capitalism, and postmodern culture is the dominant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he explored the stag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culture, formed a complete theory of postmodern culture, and dee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capitalist culture. As global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world economy and culture become one, and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culture interpenetrate. Jameson’s postmodern cultural theory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for us to dialectically view postmodern cultural trends and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ist culture, build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stat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文章引用:韦心怡.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735-174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96

1. 引言

詹姆逊坚持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问题,把后工业文化境况置于美国现实社会进行考察,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总体性方法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在深刻考察资本主义文化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社会生产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内外联系后,得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后现代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为主导。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书中,詹姆逊首先对文化进行分期,在此基础上分析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空间进行分析,提出了“认知图绘”解决人们无法适应后现代“超空间”的方法途径,拓宽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认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文化连为一体,深入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输出,工业化发展将文化产业带到新高度,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对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及文化变革背后的本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形成的过程

晚期资本主义逻辑驱使之下,科技不断发展,文化工业在全球扩张,全球化深入发展,与经济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后现代中的文化大众化、文化商品化现象越发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本质上揭示了后现代文化的本质即后现代文化是由晚期资本主义所主导的逻辑。詹姆逊非常关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现实社会根源,他将后现代主义置于美国这一后工业文化成熟的大机器中进行研究,对美国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进行剖析,得出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的、消费的或跨国的资本主义息息相关”。 [1] 的结论。他的理论有着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可以说他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架构都是基于马克思的总体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尤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产方式。詹姆逊与传统的经济政治视角去研究文化不同,他注重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对文化探析,对文化生产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进行探索,詹姆逊是从资本主义的历史生产方式变革层面去阐述后现代的,在对后现代文化的论述中,詹姆逊用马克思历史辩证方法去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站在大历史背景对文化和社会空间进行分期,在其著作中,他一再强调“历史”是关键词汇,“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现代主义,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 [2]。詹姆逊把后现代文化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语境中,使得他的理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并不是悖论,他对后现代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我本人要再次说明的是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我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又一贡献。” [3] 后现代文化理论指出了后现代文化是什么、后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表现等本质等问题,丰富了文化理论,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立场。

3.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产能过剩,经济在衰退和回升之间不断波动。詹姆逊敏锐地观察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后工业社会这一境况对文化进行分期。詹姆逊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构想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曼德尔,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使用了晚期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用来描述机器生产的跨国资本主义,他在书中对资本主义进行分阶段并对晚期资本主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形成了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曼德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并不是代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论述已经过时,资本主义本质已经发生了新变化,而是由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新现象使得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种整体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以前区分开的,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在书中依据机器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期,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是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曼德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更能表达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状况,是更加纯粹、更加发达、更加全面的资本主义形式。

晚期资本主义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生产方式经历经不断商品化的重大转变,高雅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或消散,文化受资本逻辑驱使其商业化特质愈发明显,“这突如其来的冲击,使我们必须跟过去的文化彻底的‘决裂’” [4]。这些重大转变必须被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去叙述,这是詹姆逊论述后现代文化的前提。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始终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认为文化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必须将后现代文化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加以思考,不能将文化同社会历史对立割裂开来。他认同曼德尔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分期,从曼德尔资本主义历史分期中得出启示,将文化分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将文化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詹姆逊认为作为一种有别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文化并主导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晚期资本主义把商品化从经济领域扩张到社会文化领域,文化空前扩张,大众文化得以发展生存并提供社会环境。詹姆逊在书中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实质就在于从总体去把握资本主义当代文化,把后现代主义文化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历史叙事,晚期资本主义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导,一方面强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之间连续性,又突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把后现代主义置于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不仅仅视为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断裂,更是将晚期资本主义视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起来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更加商品化、更纯粹、更高级的社会历史阶段。

3.2.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主体消失。启蒙运动使人类脱离施加在自身的不成熟状态,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和迷茫,尼采高喊“上帝死亡”把哲学从宗教神学体系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主体被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哲学家束之高阁并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后现代主义里,自我解构、主体已经消失被零散化丧失作为核心的地位,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中主体已经消失,“主体的解放不仅意味着个人从‘沉沦颓废’的困觉所得到的解放,更不只代表了当代的人自焦虑懊恼的愁思中所找到的出路,而是显示了主体也已经从一切情感中解放出来了” [5]。这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人们不再为各种情感而焦虑,并从各种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找到个体的出路。

拼凑模仿。内容的拼凑模仿与主体消失密不可分,现代主义的主体性被后现代主义肢解,昔日风格特征逐渐消失,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也越来越难以见到,拼凑、复制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特征,詹姆逊指出:“今天,‘拼凑’作为创作方法。几乎是无所不在的,雄踞了一切的艺术实践。” [6] 詹姆逊对此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大量的机械复制、拼凑模仿导致百花齐放的创作风格越来越难以生存,文化创作者只能不断“炒冷饭”,从以前的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不断汲取灵感东拼西凑如法炮制文化产品,这些死板僵硬的作品毫无生命力可言。

深度消失。深度消失被詹姆逊认为是后现代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詹姆逊指出:“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新的表面感,也就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 [7] 精英文化脱离大众生活,很难在大众之间流传,后现代文化试图冲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束缚,寻找文化上的平面感,使文化作品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化作品拒绝解释,一切有深度的话语已经在后现代文化体系中消失,并企图用肯定一切的语言游戏将所有事物统一到一个平面上,使传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失去影响力。

历史意识消失。在商品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意识形态、认知、价值体系正在不断变化,历史意识也在消失,后现代的历史消失被詹姆逊称为是拉康式的“示意链的崩溃”,时间观的断裂让人们无法连接过去与未来,只能着眼于当下,与现代主义注重历史的衔接形成一个贯通的主体相比较而言,后现代只关注当下,呈现一种碎片化、断裂感。同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造就了成熟的文化工业,詹姆逊用电影举例,他认为电影的图像、文字符号在时间层次把当代文化断裂开来,把现实境况搬上银幕时,电影与人之间会因为距离而产生美感。“这种崭新美感模式的产生,却正是历史特性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渐消退的最大症状。我们仿佛不能再正面地体察到现代与过去之间的历史关系。” [8] 电影等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断裂了时间上的联系,通过图像影音建立起的虚拟世界让过去与现在的联系越来越模糊,也导致了历史的消退。

距离消失。科学技术发展与商品化是导致距离消失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詹姆逊认同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复制理论并运用到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距离感消失”这一特征的研究中,本雅明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制技术将会运用到生产的各个部分,连高雅的艺术品也不能幸免于难,大量复制品使艺术品变成廉价的流水线商品,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詹姆逊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科技发展引发的复制技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奴役之下逐渐接受了价值的认可,艺术品也丧失了独特性,距离感也随之消失。资本文化逻辑控制了文化作品的“想象感”,使得文化产品成为经济控制的商品。

3.3.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和解决途径

3.3.1. 危机:后现代“超空间”

詹姆逊所指的空间不是我们广义上物理的三维空间,而是列伏斐尔所指的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生产的产品,是由社会和物质实践所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 [9]。詹姆逊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空间范畴进行理论架构,认为后现代的社会空间是资本逻辑全球化的产物,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空间形式。“后现代的空间绝不仅是文化意识形态或者文化幻象,而是有确切的历史显示根据的——它是资本主义全球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扩张。” [10] 詹姆逊将不同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对应不同的空间范畴,“资本的三个历史阶段各自生产它特有的一个空间” [11]。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全球化,技术革新以及晚期资本主义逻辑的主导使得社会空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文化被资本入侵了,后现代的空间是浅薄的、没有意识感的。人们迷失在后现代的空间里面,丧失了定位的能力,时间意识也被消失殆尽,人们在后空间社会中无法形成对当前社会整体、资本主义形式的正确认识,后现代空间也变成人们无法感知的“超空间”。詹姆逊认为空间范畴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并将其用来区分现代主义,他将空间范畴作为主导因素去论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认为我们的文化可以说出现了一种新的“超空间”。詹姆逊以著名的鸿运饭店为超空间的解读例子,站在鸿运饭店的大厅里,人们无法辨别饭店里的方向,完全浸淫于其中以致于失去距离感,不再有感受整个空间体积的能力。用鸿运饭店的例子说明,超空间作为新型空间,“来宣告其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它所具有的原创性,因为超空间就是晚近最普及的一种空间转化的结果” [12]。当前跨国资本侵占全球空间,信息网络通信连接全球,生活在这样一个“超空间”里面,主体被困在其中,丧失了自我定位和认知图像的能力,无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3.2. 解决途径:认知图绘

作为晚期跨国资本在全球扩张的产物,后现代空间的出现超出了个人的感知能力以外,由于在现代主义空间养成了习惯,新的空间即后现代空间导致人们无法适应,历史境况的改变让人们无法回到现代主义的空间,因此詹姆逊提出了认知图绘概念,以切合当下“超空间”的政治文化需要。认知图绘概念构想来源于城市规划家凯文·林奇,他在《都市的形象》一书中提到,人们身处偌大的空间,在脑海中无法将整座城市的位置绘制出来,无法为自身定位,找寻自我,这一现象造成了都市的疏离感。詹姆逊将林奇的城市空间测绘方法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方式结合起来,以社会空间的概念思考在特定的历史的地理和绘图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说在处理空间社会遇到的问题时,要将其与个人、国家、全球联系起来思考,“在充分把握了认知地图的基本形态后,我们便能找出自己跟本地、本国和国际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 [13]。“认知绘图使个人主体能在特定的境况中掌握再现” [14],通过测绘,主体才能从超空间中把握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从中汲取创造行动能力。在现代,人们身处全球化和跨国网络中,在这个庞大的空间里被全球化和网络紧紧包围着无法辨认空间,已经失去了自己定位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了,认知图绘就给人们提供一种再现的能力,让人们能后把握历史方位及自身的位置。认知图绘既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美学,还是分析社会历史的政治工具,詹姆逊认为,认知图绘中包含了政治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教育功能,能让个体察觉到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能够找寻自我并加以警觉,逃离空间对人们的压迫。换言之,就是认知图绘能够使人们树立起个人的政治意识,不再被空间迷惑,从而改善人们安于现状的局面。

4.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4.1. 警惕后现代文化不良思想传入我国

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者主张解构马克思主义不同,詹姆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阐述的指导地位,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产方式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以更加包容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我们认识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文化,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全球化导致了政治、文化霸权主义盛行。作为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积极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文化连为一体,深入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全球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文化传播将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普世价值”等自身意识形态渗透到第三世界国家,东西方文明必将相互碰撞、相互对抗。后现代主义不同于现代主义,它反对理性、反对权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时间在后现代空间中失去了价值,历史也在消失,后现代文化拒绝深度解释,在体验感的道路上越奔越远,这些特征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同时,后现代文化提倡多元化、包容、倡导主体和个人的个性解放,不断推动文化大众化,这些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主体个性的解放。对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历史消失、深度消失以及追求体验感”等要扬弃,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传入我国,荼毒人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应该秉持着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与我国主流思想相一致的内容兼容并包,既要尊重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也要紧紧把握住我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价值观。

4.2. 引导我国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指导作用。詹姆逊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高雅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文化不断商品化,成了消费品,大众获得文化产品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这也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成为拼凑模仿的流水线产品。随着跨国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延伸,西方的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作用,也使得我国的大众文化遭受到了影响。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娱乐性促使其迅速蔓延开来,满足对大众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由于文化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过分追逐商业利益,文化引导功能正在消失,成为没有精神内涵的商品。大众文化发展导致了负面影响,例如复制模仿、拜金文化、消费主义等。因此,必须对不良文化影响进行整治,从三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把关,首先,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监管与审核,对影响生态文明、给社会价值观带来不良冲击的大众文化要严加整治。其次,要将大众文化纳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之中,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方面,大众文化依托互联网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中的低俗、不良内容在互联网中快速传播荼毒大众的价值观,因此,将大众文化纳入网络综合治理中有利于大众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最后,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众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相适应。

5. 小结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资本主义历史文化进行分期,在分期的基础之上论述了后现代文化特征,并对后现代超空间导致的危机提出了“认知图绘”这一方法论,后现代文化理论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特征。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资本逻辑在全球范围输出达到新高度,资本与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渗透,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对认识把握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詹姆逊. 詹姆逊文集(第10卷)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0.
[2]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500.
[3] 詹姆逊. 詹姆逊文集(第10卷)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35.
[4]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21.
[5]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49.
[6]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50.
[7]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40.
[8]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462.
[9] 刘梅. 詹姆逊文化理论关键语总体解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 123-129+160.
[10]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507.
[11] 詹姆逊. 詹姆逊文集(第1卷)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95.
[12] 董国礼. 詹姆逊的空间化思考: 从超空间到认知测绘美学[J]. 社会, 2006, 26(6): 154-164+211.
[13] 陆扬. 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及其现实意义[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1): 59-68.
[14]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