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On Engels’ View of Natur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I: 10.12677/ACPP.2022.116295, PDF, HTML, XML, 下载: 234  浏览: 494 
作者: 卫宜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恩格斯自然观现实意义Engels View of Natu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摘要: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在批判的继承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通过描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纽带、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通过这些理论价值可以让我们从“德治”、“法治”、“转变生活方式”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 Engels’ view of nature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simple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view of nature. He describes that 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that practice is the link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s and respects the laws of nature. Through these theoretical values, we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rule of virtue”, “rule of law” and “changing the way of life”.
文章引用:卫宜平. 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729-173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95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可是生态环境却满目疮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系统呈现了未来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可见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变化的决心。

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做依据,恩格斯的自然观无疑是最有力的基础,为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恩格斯的自然观阐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系统的阐述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毁坏自然生态的发展。人类终将会为自己的贪婪行为负责。他指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必须用辩证的思维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治理、改善、保护环境的决心,但是我们不仅仅只面对的是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全球的生态环境也日益糟糕,如南极的升温、北极熊饿死、冰川的消融等一系列事件出现在人类面前。这些环境引起人类的恐慌,我们要重新并且仔细的研究恩格斯所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在欧洲,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因此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机器的发明开辟了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的自然资源。机器的广泛使用挖掘出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煤炭是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利用机器大量开采、燃烧煤炭而释放出去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和燃烧后剩余的粉尘从而严重造成大气污染并且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3. 恩格斯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在批判的继承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产生了恩格斯的自然观。

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就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2], pp. 23-24)换句话说,人为生存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同大自然发生关系。人与大自然是产生了相互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劳动,劳动离开大自然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人类的生存必须是以存在的自然界为基础的。

2) 实践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纽带。人类从类人猿演化到人,劳动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劳动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劳动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现象而且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语言也是在劳动的作用下产生的。在劳动和语言的作用下类人猿慢慢学会直立行走,猿脑也变为人脑,容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促进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人类社会是由于劳动的作用在自然界中诞生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需要实践来联系。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早、最根本的决定一切其他活动的活动。实践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在人类从认识大自然到利用大自然都离不开实践的作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满足了自身,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 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在看待人对自然界的态度是征服与掠夺。人类对待自然界是无尽的开采、利用、征服,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开采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原则,不能毫无节制的对大自然进行挖掘,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贪婪的欲望、自私的人性、对大自然过分的干预,引起来大自然强烈的“反抗”。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列举了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变化的实例“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山北坡得精心保护的树林坎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夫人洪水倾泻到草原上”( [3], p. 313)。都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造成的悲剧,人作为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动物,在利用自然界时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要充分发挥理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如果忽视或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无论是上述恩格斯描述的澳大利亚、小亚细亚还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持续了半年之久、非洲的蝗虫和猪瘟等。人们就会想为什么这么多“天灾”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答案其实不能想象,由于人类对大自然攫取的太多,“伤害”的太大,它必然会用它的方式来报复人类。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进一步发展,应该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不能陶醉于对大自然无尽的侵略中。人类和大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我们应该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还应该为人类的下一代留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灾人祸”的教训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4)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集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使得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夸夸其谈,引以为豪,但并不知以高速开采和挖掘能源所大量产生的工业废气带来的危害,以这种方式满足扭曲的金钱利益。一切都被资本家异化为赤裸裸地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他们甚至把自然环境算计为他们巨大的经济来源,然而生态环境变得满目疮痍、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这些所谓的资本家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的利益让资本家们尝到了甜头,并且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无数的机器就要匹配无数的劳动者进行工作,一时间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造成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英国的工业革命的环境问题是整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约翰拉斯金预测20世纪英国的前景将是“烟囱会像利物浦码头的桅杆那样密布,没有草地……没有数目,没有花园”;( [4], p. 233)威廉·莫利斯更是生气的发问,是否要等到“在一大堆煤渣的顶上建立起一座账户,把赏心悦目的东西从世界上一扫而光,才肯罢休”?( [4], p. 233)恩格斯也对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还深入英国工厂、工人的住所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他曾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5], p. 28)。资本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因饥饿和疾病夺取了他们的生命。19世纪霍乱在英国多次爆发,英国医生约翰‧斯诺证明,霍乱是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来传播的。他追查到1854年伦敦霍乱爆发的根源,是一条街道上已被脏水污染的一台水泵。由于煤炭,石油排放的污染物、生活污染物等使英国的河流臭气熏天,无法饮用并且导致上千人死亡。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写过流经利兹的爱尔兰河:“同一切流进工业新型城市的河流一样,流入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流出时却是又黑又丑,被各种各色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弄得污浊不堪了。”( [6], p. 76)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人类必须要停止愚昧无知的行为,我们作为一个能动的有思想的社会人,不能简简单单的把环境作为人类的控制物和攫取利益的来源。无论面对环境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只能从人的方面追查原因,而不是把这个难题推给没有意识的生态环境。

5) 如是这样,我们必须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首先,人同自然的和解。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7]。恩格斯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到那时“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

其次,人与自身的和解。人类当前最看重的生态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人类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我们在生态思想研究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紧密相连,在人和自然问题上,人类只是从经济领域的角度来说只是经济利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下,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比比皆是,眼里只有“肮脏的金钱”。导致环境的剧烈变化。所以,只有当人与人的关系和解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必然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最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大自然的联系和交流,这种联系同时也会引发人类的社会关系。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生产、生活的一系列物质资料,在这一获取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形成碰撞和交流,从而联结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必然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就形成密切相连和不可分割之势。

4. 恩格斯自然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不惜一切代价的毁坏大自然森立的砍伐、自然资源的挖掘、水资源的污染等,人们总以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上我们的大自然已经出现了“超负荷”的结果。人类的生活和追求经济的发展使得自然界千疮百孔。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服从自然界的法则,不能超出自然界,哪怕是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8], p. 254)恩格斯的自然观给我们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恩格斯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首先,“德治”。卢梭指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自由并没有带来人的自由,技能的进步并不能伴随道德的进步。”( [9], p. 244)人类充分利用大自然所得到财力的增长不能代表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加。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我们要在有法律约束的基础上增强我们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德治强调的是以道德的引导和舆论的力量,还有一些乡规民约等去发挥道德指引的作用。给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普法和教育。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理念要求人们意识到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如果人类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环境的悲剧迟早要在人类身上出现。

其次,“法治”。法律是保护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将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加强法律建设,环境保护当然也不例外。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当前社会,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不惜破坏森林植被,“秦岭事件”给我们警醒。各个地方的领导班子要做好带头和领导作用,不能视法律为空气,不要在法律的边缘试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造成环境破坏的人都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

法治是政治要求,是政治文明,德治是思想要求,是精神文明;德治是一种软约束,法治是一种硬约束;德治治“本”,法治治“标”二者缺一不可。坚持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统一,并驾齐驱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

最后,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一: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工业结构是重化工业和轻工业组成。重化工业的水平快速发展带去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自然资源已经变得匮乏,环境质量也遭到了破坏。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需要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把第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的世界,通过旅游来丰富自己。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余村使“两山论”彻底付诸实践。余村当地的人民痛下决心关掉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发展休闲旅游业,由“卖石头”转为“卖风景”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变。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次性食品袋、饭盒、筷子等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这些一次性的袋子虽很方便,但却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它们不易分解,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还会对生物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布袋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应该节能减排,绿色消费,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而相对来说,文明社会的缺陷就更多。” [9] 现今就是文明社会,一切都在越变越好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懂的节约,而是一味的浪费。在互联网及其发达的现在国外的消费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人,影响到了他们对于物质的最基本的判断,造成了高消费,盲目消费的观念,这就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要养成绿色消费的理念同时也养成极简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垃圾分类、坚持回收再利用、坚持绿色生活才能推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人类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就更有能力去保护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心存善念,大自然一定会千倍百倍的恩惠去给予人类。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人民网. https://cpc.people.com.cn/18/GB/350823/index1.html, 2016-11-2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 [英]阿萨∙勃里格斯. 英国社会史[M]. 陈叔平,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6]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7] 何亚蓉.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67-71.
[8]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9]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孙笑语, 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