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2.1212780, PDF, HTML, XML, 下载: 548  浏览: 754 
作者: 徐雪梅: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Labor Education Integrated Join
摘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是指实现大中小各个学段之间的有效过渡,减少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缝隙和重叠,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协调保障机制等要素的一体化衔接。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位、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缓慢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体系的衔接,推进一体化建设,拟从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加强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和对策。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refers to the effectiv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chool segments of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reduction of the gap and overlap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ntent, coordination and security mechanism and other elements.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has some problems in practice, such as the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of integrated labor education, the absence of integrated teachers, and the slow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all school sections of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intended to put forwar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labor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文章引用:徐雪梅.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140-51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780

1. 研究缘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1]。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中是指实现大中小各个学段之间的有效过渡,减少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缝隙和重叠,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或做好铺垫,使教育对象能够顺利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学习阶段,实现教育目标的不断递进、教育内容的不断推进。有效的学段衔接要保证劳动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劳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劳动教育内容的有序递进性,要有统筹规划、协调配合的实施保障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前提。

本研究重点关注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实施保障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实困境提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路径,为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做出探索。

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把手。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教学目标缺乏阶段性,教育内容缺少关联性,劳动教育评价缺乏连贯性等问题。

2.1.1. 劳动教育目标缺少阶段性

劳动教育目标是对劳动教育活动教学的具体要求,规定了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向性,也是监测劳动教育成效的质量标准。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置对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劳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1]。劳动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学段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明晰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实践中,各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不够具体化和详细化,各学段以及学校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规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制定具体目标,缺乏协调性和配合性。劳动教育目标的具体确定上存在“高、大、空”的现象,“高”就是一味追求“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等宏大高远的目标,忽视了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大”就是过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忽视了劳动教育目标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空”就是劳动教育目标过于抽象化,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劳动教育目标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导致学生培养体系上的断裂、重复等问题。

2.1.2. 劳动教育内容缺少关联性

劳动教育内容是劳动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指向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和劳动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紧密相关 [2]。当前劳动教育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社会实际需求等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简单、单一,大多是手工制作、基本家务活动等内容;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内容虽涉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但忽视学生兴趣,又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3]。其次,劳动教育内容的衔接性不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断层、课程内容倒置等问题 [3]。小学阶段应注重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劳动生活属性都不了解;中学阶段开设劳动相关课程,内容偏向与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内容仍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生活习惯和家务劳动的培养;大学阶段劳动教育脱离学生实际,更多的面向社会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劳动基础,高估了劳动能力。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前后关照度不强,关联度不够 [3]。这些问题导致了劳动教育内容在逻辑链上的断裂,影响劳动教育内容的递进性和有效衔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各阶段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2.1.3. 劳动教育评价缺乏连贯性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评价具有诊断劳动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改进和教师教学改进的功能。

大中小各个学段在劳动教育目标、形式和内容方面有所不同,所对应的评价形式应各有侧重,而当前劳动教育评价缺少连贯性,尚未形成上下贯通的完善的评价体系。智育、体育等方面在中小学段的开展及评价已比较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发展尚显稚嫩,各阶段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劳动教育的开展因实际条件具有较大的区别,评价的标准追求统一化,实践中“一刀切”的问题严重。

2.2. 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位

劳动教育一体化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中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不足。

2.2.1. 劳动教育教师能力不足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丰富,不拘泥于表面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劳动者知、情、意、行多要素的协同融合,对劳动教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中各学段教师之间存在能力不足、沟通不足的问题。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劳动教育内容的衔接性等都决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要具有整体性的目标意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师要具有积极的合作能力和整体的协调能力 [3]。专业能力的缺失影响了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学生发展水平的整体把握,对本学段和前、后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掌握不足,会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进而影响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极为重要,实践中各学段之间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2.2.2. 后备劳动教育教师培养不足

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需要设置合理的劳动教师培养体系,提高劳动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高校中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专业,缺少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足,很多劳动教育教师未经过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劳动教师的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导致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知识更新不及时,方法单一等问题 [4]。劳动教育教师培养不足难以支撑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的整体运行,易阻碍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

2.3. 劳动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缓慢

劳动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是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组织实施的保障。劳动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缓慢阻碍了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和有效实施。

2.3.1. 领导管理机制不健全

各学段的领导管理部门是进行劳动教育决策,统筹规划和领导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能机构。学校内部的管理领导主体及责任划分有待明晰,管理运行机制杂乱。各学段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进行统筹规划,领导主体权责有待明晰,各学段之间的割裂性导致教学管理的碎片化。

2.3.2. 协调互动机制不完善

各学段之间各自为政,相邻学段的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各学段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很难对相邻学段的劳动教育情况有全面的把握以及实现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反馈,进而各学段之间难以形成有效衔接,无法实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协同性,达到最佳效益

3.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的对策

3.1. 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3.1.1. 建立劳动教育阶段性目标体系

劳动教育一体化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的本质特性,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实现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制定符合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实现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发挥劳动教育的最大合力。

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要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立德树人规律和劳动教育的规律相统一 [5],具有阶段性和递进性,形成纵向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目标体系。在劳动观念层面,从日常生活中对劳动的认识逐渐扩展到对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由参与劳动的切身体验扩展到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培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深化喜欢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态度,注重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逐出形成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在劳动能力方面,由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自理能力到能熟练运用家政技能实现个人生活,最终能掌握不断服务他人、学校和社会的能力。在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由能认真负责、有始有终到实现能主动承担责任,养成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在劳动中能不断追求品质和精益求精,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3.1.2. 明晰各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

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有机承接 [6]。

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行为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不断增强,思维模式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模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模式过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能力相适应。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以启蒙为主,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以真实具体事例为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使学生有劳动的意识,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做”,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思维模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个体独立性增强,从关注自身逐渐扩展到关注他人和社会。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集体劳动。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要注重劳动教育内容的显性表达和隐性渗透有机结合,在掌握显性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之外,注重深层的隐形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涵养。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要面向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由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除了身份上的变化,还伴随心理上的冲突。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把青春之我,融入新时代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勇担时代之责,培养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

3.1.3.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纲要》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7]。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开发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功能,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首先,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避免劳动教育评价沦为形式,集中于试卷上的答案和成绩。评价目标要精准全面,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多维化,除了显性易测量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外,注重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隐性因素的测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都应纳入评价的主体,采用线上、线下,访问、观察、调查、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第二,建立分层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各阶段有鲜明的特点和层次性的劳动教育目标,各阶段评价体系要既能适应不同学段的学生,又能在整个纵向一体化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衔接。第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云平台,记录学生的评价数据,实现对不同学段之间的贯穿,有利于对一体化衔接问题的把握。

3.2. 建设劳动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的人员素质、专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

3.2.1. 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各个学段都要配备充足的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劳动教师要具备更高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首先需要具备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除劳动教育的本体知识和劳动实践性知识外,还要具备学科融合的劳动通识性知识,其他课程的教师在课程开展中要充分发掘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并能进行讲解,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除了劳动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关涉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能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及评价能力、劳动资源跨界组合能力等能力 [8]。劳动教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接受规律和实践状况进行有效的劳动教学开展,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改进,加强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3.2.2. 保障对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源头来说,要在高校设置劳动教育教师培养专业,充分发挥高校研究的专业优势,在理论层面构建起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实施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政策驱动,自上而下的拓宽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新局面 [8]。

现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培训学习。一是研制系统的、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高校、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对接对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劳动教育管理者等进行分类培训,以名师工作室、工作坊、课题项目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成长。二是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总结分析优秀案例,形成包括方案、视频、专业成长案例等资源的信息化平台,为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提供资源 [4]。

3.3. 加强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

3.3.1. 健全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

一体化的劳动教育领导管理机制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揽全局,加强对一体化建设的专门指导。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之间要明确权责划分,形成对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统一认识,对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分工。统筹规划人员负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确保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协调实施人员由各级教育部门人员和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及教师构成,负责推动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具体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配合,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和信息,打破学段间的孤立状态,保障学段间的有效衔接。

3.3.2. 建立劳动教育沟通交流平台

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是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劳动教育信息反馈、促进劳动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渠道。首先,领导管理者可以及时交换信息,结合各学段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部署,形成对决策和意见的统一认知,将部署安排传达给学校等执行者。其次,劳动教育教师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及时掌握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有利于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4. 结语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是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落实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目标的阶段性、劳动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劳动教育评价的连贯性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质量且数量充足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是保障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人才保障;一体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是保障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协同配合、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要关注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还要有高质量教师队伍和灵活的管理机制来协调保障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020-03-20.
[2] 鲍冉冉.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J]. 新经济, 2021(5): 93-97.
[3] 王玲.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 494(6): 22-27.
[4] 孙曙, 张帝. 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基于重庆市2021 “劳动教育专兼职队伍培训”的调查数据[J]. 劳动教育评论, 2022(1): 87-95.
[5] 冀沁珍, 马洪顺.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进路——基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J]. 北京教育(德育), 2021(4): 20-24+33.
[6] 李成.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 495(7): 60-64.
[7]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020-07-09.
[8] 王红, 向艳.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22):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