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探究
New Media Horizon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to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JC.2022.104026, PDF, HTML, XML, 下载: 231  浏览: 34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盛文迪: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新媒体思政教育变革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ge
摘要: 利用新媒体的视角来审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会发现很大的发展: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增强,内容创新更为便捷;也看见诸多问题:教育场景单一化、传者的非专业化、反馈渠道的缺位和内容生产的固化。利用好发展来解决问题需要搭建多元的教育场景、人员专业化改造、创新内容生产逻辑、畅通学生反馈渠道。
Abstract: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o examine the reform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find great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nhanced, the content innovation is more con-venient. We also see many problems: the unitary education scene, the unspecialized transmitters, the absence of feedback channels and the solidification of content production. To make good use of development to solv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scenes,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nel, innovation of content production logic, and smooth the feedback channels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盛文迪. 新媒体视域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探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2, 10(4): 162-167. https://doi.org/10.12677/JC.2022.104026

1.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并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为大学生们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思政教育是全国各大高校必须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从传播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其具有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多重属性。新媒介在诞生的时候就肩负着推动时代变革的重任,其所给思政教育带来的不仅包含发展进步的层面,也带来了问题。

2. 新媒体视域内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 渠道的丰富和距离的拉近

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局限于教师和课堂的组织传播的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体现出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如著名的“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便是思政教育与微信公众号平台深度融合下诞生的产物;共青团中央及地方省市的各共青团组织同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传播渠道融合;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丰富,它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和课堂上老师或导员们的宣讲,可以是有趣的短视频,可以是交流互动的直播;收获高人气的同时也起到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这不仅仅只是提供了全新的载体,让学生们利用空闲时间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自我的思政教育,在新颖性更上一个台阶,进而增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外部强行输入变为自我内化的教育方式更使得说服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的线下课堂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疫情期间,云课堂的展开为摆脱这种约束打开了局面,即使时长仍受到教学安排的局限,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变得更加方便;这些新媒体基于互联网而产生,也继承了互联网的传受双方平等交流的特点;例如思政教育专题直播时的实时弹幕,各共青团组织在视频平台收到的评论,无疑都将传者同受者之间的隔阂缩小,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二) 内容再创造更加便捷

高校思政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传播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党的大政方针,政府的各项政策及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等,这些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是现实情况及落实举措;这些内容对于社会资历尚浅的高校学生而言,必然存在较高的传播门槛,这对于传播而言,并不是积极因素,而是需要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内容的再创造,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来清晰了解内容,从而降低传播成本,打通两者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之前只能依据原先的经验和自我带入学生角度的理解来进行再创造,自身的创造力和前辈的先进经验是动力的来源;新媒体借助互联网搭建起了如豆瓣小组、论坛等集思广益的平台,官方也会借助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大众传播媒介提供政策或理论的更为直观的表现:漫画、图示和短视频等,为再创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宝库;融媒体创作软件及配套服务更为内容的再创造实现多种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便捷化程度远高于原先水平。

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再创造就是帮助学生群体简化解码过程,用简单、简洁、简便的方式让学生吸收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并且过程中将原本杂乱的内容变得成体系化,方便学生进行总结和梳理,进行自我教育。

(三) 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

当今新媒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同原先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当我们通过大众传播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种以大学生为特定的传播受众,以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为目的,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向他们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信息)的教育传播活动 [1]。这种形象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那种宣传刻板、形式古板、说教味道重的传统形象特征存在很大不同,高校思政教育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新媒体在拉近与学生距离、教育形式更加人性化和宣传方式符合教育规律三个方面体现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在审视具体过程的时候,传播活动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活动中最接近于用户的状态的群体,他们的表现最具参考价值;在多所高校展开的“智慧课堂”和“智慧思政”建设,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知,传播内容的载体更智能化,由强制变为引导,让教育传播活动遵循传播规范的同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学生不再是以往被认定为是知识的填充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挥,不再以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意志为转移。

3.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一) 传播具体方式的固化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发展与活力,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某些高校的具体传播方式仍没有任何改进,仍依赖于线下或线上班会,并已经形成习惯性和规模化操作。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在思想认识方面,对于很多行之有效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如抖音主题短视频、直播等,仍保持着怀疑态度。据笔者调查,近六成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认为新媒体的娱乐化和内容易浅薄化的特点同思政教育严肃、规律的工作特征并不切合;而另外一部分的思政工作者虽然不排斥新媒体的运用,但却无法提出具体的创新方式。可见,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在具体的传播方式上仍存在固化现象和惯性思维,这将会使思政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在方式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具体方式的固化和人性化不足的现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员们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意识不到位,加之其他的工作压力,使得针对传播内容大概率是照本宣科,相关工作人员说着有气无力,学生听着也缺少兴趣;思政教育本质而言是一个传播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传播门槛,进行内容的再创造就是降低传播门槛,畅通传播过程,做到用学生听得懂的、愿意听的方式来传播。

(二) 传播者的非专业化

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整个传播过程中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为主,其他行政岗位为辅;笔者以所在地区高校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数据调研,发现了相关工作人员约73%是缺少相关专业背景,在这些非专业化人员之中超过54%对于相关工作没有形成专业认识。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而辅导员的对口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少数专业;这也导致了现实中出身于这些专业的辅导员占专职辅导员及兼职辅导员的总数不及10%,大部分系部或学院采用同自身专业及相关专业出身的学子转型或兼职成为辅导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并不体现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对于这份工作的认识也并不深刻,多数辅导员仅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便匆匆上岗,相关知识储备并不充足,且相关行政人员也存在着相同的情况,高素质的辅导员及相关行政人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在通常情况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存在兼任着其他职务的情况,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边缘化的错误发展趋势,典型代表就是兼职辅导员群体,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只注重对于学生生活的指导和学校通知的传达,对自身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并未做到很好履行,例如组织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及日常政治教育的缺失。

新入职人员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他辅导员大部分已经有很长时间,正处于职业疲倦期,非专业化导致其发展缺少具体理论的指导,对于这些特殊时期缺少正确的策略指引,更无法实现全面发展,例如缺少对于新媒体的认知,这都在无形之中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三) 反馈渠道的缺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质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媒介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使用与满足”这个媒介规范理论来审视。首先,这个理论是以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基于此理论,受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因个人的兴趣和要求而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高校思政教育,整个传播过程同该理论有一定的契合之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和用户的关系,反馈渠道的建设在协调两者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作为用户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同时借助反馈来的有效信息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再创造提供逻辑思路和观点。

其次,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大学生们都缺少反馈的意识,高校中学生管理任务较为繁杂且多聚集于学习生活管理上,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便缺乏搭建反馈渠道的意识,同学生即用户群体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并不存在或不完善;学生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即使存有合理的建议,也缺少相应的渠道来进行传递。学生对于自身作为用户的意识不足,这也导致了学生有自我怀疑和不敢说,比如对内容中出现的错误,并没有进行指正而是认为是自己的认知错误等,这也会导致了用户对内容缺乏使用体验和满足感,传播效果自然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 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发展的探索路径

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在传播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政教育要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的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一) 教育场景的转变

在当代社会,手机作为社会生活必备的移动终端,其上面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极多的信息传播平台,例如各地各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就借助抖音、B站等以高校学子为信息社区主要构成人员的青年亚文化平台,其搭建起了众多思政教育的前哨站。

首先,基于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场景上不能固守于传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要站在信息传播的前沿位置,通过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来帮助高校学子更全面地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同时也借助思政教育的平台化发展进一步规范网络社区的运行和治理。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接触的媒介手段,同时也开拓了全新的教育场景;同时思政老师和辅导员们从内容的传递者们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们,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了造血输能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行入心,做到温度和深度的并存。

(二) 叙事逻辑的转化

思政教育需要不排斥与智能媒介的融合,并且以智媒为传播媒介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产生教育影响的符号以及由符号构成的传播体系和意义表达 [2]。

首先,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智能媒介是信息传播时代最普遍、最重要的媒介,其为使用者们搭建了无数个信息平台,其作为媒介的价值无可限量;现今高校的学子们作为这些信息平台使用者中是很多新兴亚文化概念的创造者,也是很多优质内容的制作者,这不仅仅为广大高校的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叙事逻辑与思路,也为其提供了广大的人才储备。将这些亚文化的创造者们聚集起来,用这种独特的、对年轻群体充满吸引力的文化创作方式进行再加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培养起一批新兴力量。

其次,再用文化视角来审视,以大学生们为创作主体的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形式,高校学生们带来的亚文化往往结合当下时代热点,对已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二次创造,如改变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的创新、叙事角度的重新挖掘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其更加贴合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而现今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正是要紧紧抓住学生群体思想的脉搏,亚文化就是协助其更贴近学生群体,使其更好完成教育目标,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最重要的是,回归到工作本身上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是强调学生群体的教育,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其在新媒体这样一个强调“微”的平台之上,通过亚文化作为叙事的基础框架和逻辑,通过在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平台上发布高校原创的具有思政教育目的且拥有创新叙事思路和叙事角度的微作品,帮助其更好地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品牌效应,虽然时间和内容体量上较为微小,但是其更加迎合的学生群体的文化倾向,用这个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这帮助高校思政教育拜托了原先人们对其迂腐陈旧的刻板印象,逐步向着青年化、时新化的方向发展。

(三) 修正认知偏差并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改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过于表面化,课程内容层次挖掘不够深入这一问题也切中了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的重点问题所在。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与当前大部分大学没有注意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水平问题有关。很多辅导员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属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阶段。这导致了在授课时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给学生造成重复及乏味的印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想要克服这一难题,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把业务培训做实做牢,积极和新媒介进行对接,思考业务创新工作,摆脱过去“等靠要”的错误认识;其次,社会的信息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信息要全面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走在时代的前沿才是专业主义最好的体现;在学校里面积极组织面向相关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的讲座,校外同有关机构加强合作帮助工作人员们拓展相关认识,从而加强工作人员对于媒介的认识和使用,协助其建构广度和深度并存的媒介素养。

用好新媒体这个辅助手段,学会利用媒介对于在保证具体内容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优质的再创造,在满足学生对于好思政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后面的人员队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媒介化发展仍然要保持价值定力、坚守价值立场,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要看得清现状中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刻板印象、教育活力不足及互联网娱乐思维的冲击;要充分利用好问题导向和现实规律来选择适宜的解决策略:从传播渠道再到传播话语的选择和传受双方所给予信息反馈的过程性考量,将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种传播行为进行整体思考;从而协助高校思政教育走上全局性的创新道路,积极迎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求新求变的发展要求,为搞好、搞活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优质且全面的平台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媒体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213617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任燕妮.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2] 张淼.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透视, 镜像及其实践[J]. 江苏高教, 2021(12): 104-110.
[3] 董扣艳.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逻辑及其内在向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2): 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