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行性分析的艺术素养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Feasibility Analysis
DOI: 10.12677/AE.2022.1211739, PDF, HTML, XML, 下载: 184  浏览: 260 
作者: 刘 凯:海军潜艇学院基础部,山东 青岛
关键词: 艺术素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可行性Artistic Accomplishment Way of Thinking Concept Feasibility
摘要: 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素养培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如教育的三维目标所指出的一般,艺术教育不应该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新增或冲击,而是对现有教育内容的深化和挖掘,在整合现有教育内容与条件的前提下,将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培育和思想信念塑造,让高等教育在艺术教育的浸润下回归对人的关注,增加高等教育的情怀和温度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锤炼。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tic qualit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3D object points o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new or impact to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but the contents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 deepening and mining, in integrating the existing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the premise of will solve the problem oriented education mode gradually changes to the thinking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ideological beliefs shape. Under the infiltration of art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the focus on people and increase the feelings and temper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ead of pure knowledge infusion and skill training.
文章引用:刘凯. 基于可行性分析的艺术素养培育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843-48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39

1. 引言

因为艺术并没有一个普遍意义被广泛认可的概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可以推论出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立足于社会现实而呈现不同面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并以独有的方式能动的认识世界,基于艺术的形式引发人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实现艺术的审美价值。所以,艺术素养(art cultivation)亦称“艺术修养”。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是“审美修养”或“美学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对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2. 艺术素养培育的可行性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三维教学目标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而艺术欣赏的对象是社会各个阶层。从艺术创作主体为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活动的准入门槛很高,从艺术欣赏的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的角度来看,艺术活动似乎更具备普遍性 [1]。根据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文学艺术等起源于社会劳动,是有早期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都能够证明文学艺术更具备普遍性。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说明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佐证了艺术教育的可行性。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突出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教的,与此相对应这说明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极为相似的艺术教育是具备可行性的。对艺术教育可行性的误解则与对教育的传统认知有关,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传递。学生就像是一个空瓶子,老师把正当的、真实的信念倒入其中,学生因此获得了知识储备,这就像弗瑞尔(Friere)所说的教育银行模式。但是因为许多艺术都不是命题性(nonpropositional)的,所以它不包含真理;同时大多数艺术也是没有论据的,因此也无法传达理由。尽管艺术以深刻的方式推动着我们发展,但艺术作品几乎无法传达那些可靠的信息。马瑟西尔认为“从知识来源的角度分析,艺术表现不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并不完全是信息传递。

教育不应该是全功利性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就指出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活动设计的 [2]。

(二) 艺术是符号性的,具有象征意义

从三维教育目标看,艺术教育具备可行性,从艺术本身的符号性来看,艺术可以通过艺术符合蕴含的象征意义完成内容的传达,完成教育目标。艺术符合能够传达一定容量的信息,而信息接受会受到接受对象实际情况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否定艺术的符号性,更不能否定艺术符号具备信息传达的功能,而且因为艺术符号传达的信息受到接受对象的重要影响,使得艺术符号传达的信息具备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它可以借助艺术接受对象的感悟、理解、创造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意义,从而不断拓展艺术符号传达信息的固有容量,使得艺术教育的实施因为信息的丰富而具备可行性。如果将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形式认为是艺术教育的一定展示,那么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的课前汇报就是生动的体现。课前学生想授课教师进行汇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听课人数、听课班次、课前准备情况等,承载报告内容的是师生之间课前的汇报仪式。从中可以看出,所谓仪式是基于汇报内容的而具有现实意义,仪式又为一般性的内容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不断扩展了汇报仪式的实际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授课教师不仅从汇报内容中掌握教学信息,汇报仪式同样传达重要意义,例如学生汇报时刻的精神面貌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多项情况,从知识准备到心理准备都可以从中窥探到相当的真相。

3. 艺术素养培育的理念

有赖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蓬勃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更为多样的手段获取信息,信息获取的代价不断下降,人们随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检索大量信息,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带来的新的问题,海量信息中真伪的辨别能力以及有信息的检索能力都成为科技发展背景下对人的新要求,面对这一课课题,后真相时代这一称谓成为时下的热点。所谓“后真相时代”,就是人们把情绪放在真相之前,由情绪来引导认知的时代。现代社会里,获得一点真相是容易的,困难的是获取全部真相。当真相不完整时,人们的认知就很容易被误导。当下较为引人关注的国际事件“俄乌冲突”就是很好地例证。“同一个事实,不同的表述”,成为认知战的重要表现。于是,围绕“叙事”的较量成为认知域战场的重要阵地。

(一) 创作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

基于“后真相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叙事较量,艺术素养培育的现实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发展解决很多确定性问题,又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问题,艺术素养的培育正可以弥补原有的教育模式短板。基于工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强调引导人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艺术的教育则关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思维能力 [3]。只有灵活的思维与辨别能力,才能够帮助人们在“后真相时代”更好地厘清复杂“叙事”这团迷雾,引领人们更快速更直接的走进真相,还原事件的原本面目。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在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大相径庭,但艺术符号性的特质是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对艺术的体验、感悟、鉴赏、判断、创作既艺术品本身所提供的舒适感还有审美对象结合以往阅历、经历而联想、想象而来,因此对艺术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乃至艺术素养的培育对于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 筑牢思想信念的观念熔铸

今天,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一些敌对势力对我采取战略上围堵、经济上压制、政治上诋毁、文化上渗透、科技上封锁、网络上破坏等各种手段,妄图遏制我发展壮大。这些不断教唆、挑起的冲突与破坏活动,无不体现了霸权主义政治的延续。这反过来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的高度看问题,艺术素养的培育应该沿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方向前进,应该按照习主席强调的为人民而文艺的道路发展。

叙事较量带来的真相迷雾,不仅让距离真相越来越远,更容易以片面的真相或者有意的误导,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错误的思想信念,进而达到其动摇国家政权、激化民族内部矛盾等不可告人的丑恶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深刻分析了战争的阶级利益和经济根源,明确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经济利益才是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叙事较量等事件背后深刻透露着经济利益的驱使,是的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看待部分偏激的舆论导向,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4. 艺术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 从自然和人文科学中挖掘艺术因素

对于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全部组成,公共基础课在传统基础课程之外,有涉及部分艺术类的鉴赏体验课程,但总的课时量难以达到培养艺术素养的实际目的,而且这类课程的软性结课要求,也使得学生在面对这类课程的时候偏向经历式的体验而非收获式的深耕。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新增艺术类课程或者提高艺术类课程课时占比则会影响高等教育专业性能力和素养的塑造,在素质教育质效上说得不偿失。

艺术不仅根植于人文科学也与自然科学密不可分,其实艺术素质培育与课程思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源同路的,习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事实上,艺术素养培育同样如此,完全不必在现有课程中额外新增,更为合适的方式应该是从原有课程中挖掘艺术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 从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实施艺术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由高校的物质条件决定,同时又以文化独有的自主性反作用于高校的条件建设。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艺术熏陶的实施路径,同样是在现有条件下增强艺术素养的培育的有力保障。

校园环境中常见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雕塑,时常会成为学生驻足观看,乃至拜谒的对象,在雕塑艺术品和学生的精神文化交流中,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的高尚品格就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事实上正在实施艺术熏陶,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预制时,就要有意识的进行规划与设计,找到艺术熏陶的集中落脚点,让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为艺术熏陶提供系统性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现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是单纯矗立在校园环境中,还要有意识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介绍、拓展,在现有文化环境中多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既吸引学生多关注多理解现有校园文化环境,更能够深入拓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可以更为有效的发挥现有校园文化环境的艺术熏陶作用,让校园文化环境为艺术素养培育提供立体式的外在环境。

(三) 从教师队伍中树立艺术教育榜样

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偏重于“物”的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价值。所谓言传身教,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迹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总是能够更为直接的作用学生的头脑,进而发挥良好的艺术教育作用,实现良好的艺术素养培育价值。

艺术素养的培育应该是全方位的育人,不仅是高校的课堂体系、校园文化环境还应该包括高校中最为活跃的教师队伍,教育队伍的活跃性、创造性与艺术的特性极为契合,因此教师队伍应该自觉承担作为学生艺术教育榜样的重担,有意识的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下功夫做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有更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展示出个人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艺术式的人生选择,为学员提供更为丰富的人生可能性,让学生看到社会人生的多种选择,从而坚定自我内心的价值肯定,在发现“自我”的基础上发现“他人”、发现“社会”,让学生度过富有艺术性的人生 [4]。

5. 结语

艺术素养不同于艺术技能,艺术技能应该是艺术专业人士具备的具有一定准入门槛的专业技术能力,而艺术素养应该是大众的,艺术来源于劳动和生活,也应该服务于劳动和生活中的广大人民群众,艺术素养的培育首先要确立起艺术培育的意识,从现有条件中拓展艺术素质培育的时空范围,在现有条件下挖掘可艺术的形式和艺术形式的象征意义,让高等教育在艺术教育的补充和浸润下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符合教育对象的成长特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埃尔金, 洪瑞祥. 论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43(1): 1-11.
[2]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9.
[3] 易晓明. 从艺术技能到艺术素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 8(2): 33-35.
[4] 彭克宏. 社会科学大词典[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