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五季养生法则之中医膏方的应用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of the Five Seasons Health Rule
摘要: 本文笔者们通过查翻阅了大量的古书以及文献资料,并通过运用五行和五季的对应理论方法,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论述了古人和现代社会的五季养生思想观念,从而让大家更进一步地受益于五季学说养生理论。膏方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史,能滋养强身、养护肝脏、祛病除邪、减少疾病,通过辨证使用膏方既能治疗又可预防,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起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因其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广受国人的喜爱和重视。本文结合五季养生学说与中医养生膏方的应用,以期为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through searching, reading and look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an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five seas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theory metho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five seasons of health idea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ociety, so that everyone further benefits from the five theories of health theory. Paste has the use history for one thousand in China and the widespread use in the application history, can nourish,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liver illnesses, dispel evil, reducing disease;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use of paste to treat and prevent disease, it played a good effect to maintain the human body health, and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convenient carrying and use, it attracts wide attention and is popular among Chinese people.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five seasons health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aste,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modern health care.
文章引用:谢金洙, 杨柳逸. 浅识五季养生法则之中医膏方的应用[J]. 中医学, 2022, 11(6): 1211-122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2.116177

1. 前言

一年中季节的划分主要有四季和五季二种分类方式,五季指春、夏、长夏、秋、冬季。而五季又与五行相对应: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季属水。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季节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联,《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记载: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同时,中医学藏象理论认为:五行中肾属水,而冬应水,故而肾与冬季气候相应 [1],与五季养生理念不谋而合。五季养生,运用五脏与五季对应关系,对相应的脏器进行重点养生,并从人的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阴阳平衡达到理想状态 [2] [3]。

中医膏方,膏为剂型,方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药配伍处方。膏剂,是中医药学五大主要剂型之一,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称滋膏、煎膏剂,外用则称膏药。内服膏剂,由膏方经煎、煮、浓缩,加上蜂蜜、糖、胶等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服用时可以开水冲调。滋膏中既有中药,又有蜜糖、胶类,良药不苦口,在预防、治疗疾病以及延年益寿等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及作用。

2. 春的养肝之道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到立夏为春季,此季应注意养肝之道。精神疾病及肝病容易在春季发病,因此此季不宜操劳过甚,加重肝的负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4] [5]。

2.1. 精神调养

春应于心,肝胆之气在春天旺达条畅,所以春调神要顺应万物旺盛的生命力,防止受不良情绪影响,所以春之时也要陶冶性情,使人心神愉悦,气血调扬,使人全身的阳气条达升发,富有生气。心情舒畅,则气血调达;气血调达,则五脏安和,五脏安和,则机体通透。所以春天养肝贵在舒肝顺气,避免心情郁闷,郁结于心,抑郁易导致肝郁,则不利于肝的保养,违反了身体的保养之道 [6]。

2.2. 起居调摄

春时天气回暖,空气潮湿,人体阳气易被湿气所困,故产生疲乏之感,即俗话说的“春困”。为适应自然与人体的变化特点,应当晚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机体生发。此外,春时保养还应注意防风,以及季节交替不时出现的寒冷,养阳敛阴。

2.3. 饮食调摄

春时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发散,用以助春阳,温性食物有助于于扶阳,故饮食宜选辛、甘、温品,如葱、大枣、花生等。肝气旺于春,若肝过旺则克脾,致脾胃虚弱。此外,因“春困”脾气易乏,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春天多吃有生发之性的食物,如韭菜、豆芽菜、春笋、野菜、香椿、荠菜等,以养肝气。

2.4. 防病保健

春季万物复苏,蜇虫开始活动,加上风力的传播,春季成为了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为预防春季传染病流行,中医采用保健针灸或保健按摩以调节、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春季常用的保健按摩穴位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 [7]。

2.5. 春季养肝膏方(见表1)

Table 1. Nourishing liver ointment recipe in spring

表1. 春季养肝膏方

3. 夏的养心之道

立夏到小暑为夏,应注重养心之道。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暑气和湿气夹杂,而人体此时新陈代谢活跃,运动量增大,加之昼长夜短,睡眠时间减少,消耗增加,诸多因素都增加了心脏的损耗,应该调节养息心脏。尽管夏季炎热,但需静养心脏,切忌暴食寒凉之物。虽然夏季炎热,但仍要坚持体育运动,增强心脏功能,增加心血流量,对心脏有极大的好处 [8] [9]。

3.1. 精神调养

夏主火热,内应于心,而夏季之烈日酷暑极易耗汗液,“汗为心之液”,故此季心液最易耗伤。心气耗损,则神无所主,因此在炎热的夏天,尤其要重视精神的调养,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对人体的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欢畅,胸怀宽广,使心神得以养护。夏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则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宁,心神不宁,则心烦,心率加快,增加心的负担,不利于养心。所以,夏天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达到保养心脏的目的。

3.2. 起居调摄

夏季晚入睡,是为了顺应阴气的不足,早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夏日多阳光,虽然太阳照射时间长且天气炎热,仍要加强身体锻炼,以适应夏日阳长之气。此时,夏季阳光趋表,腠理疏松,易感风寒湿邪,就如《摄生消息论》中:“惟宜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宽敞之处,自然清凉。”宜避暑阴居,最好选择清凉安静舒适之地,但切勿露宿于外,贪凉受风更不宜汗出当风 [10]。

3.3. 饮食调摄

夏季人体阳气趋外,而阴气内伏,因此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选择食物当以清淡爽口者为宜。夏季,人体心火旺而肺气弱,宜食辛味以养肺气,避免心火过旺而抑制肺气的宣发。夏季,人体阳气旺而阴气弱,为顺应这种生理的变化,应食暖物以助阳气,但忌食大补大热之品,灼伤阴气。《养生镜》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此处之“心旺肾衰”乃阳旺阴弱之意,故倡食暖物以扶充阳气、独宿调养以顾护阴气。虽大热不宜吃冰激凌、冰可乐、冰奶茶、凉粉、冷粥等,避免饮冷无度以致胃肠受塞,疾病乃生。

3.4. 防病保健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加强饮水管理,在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吃没清洗或变质食物。可以适当多吃大蒜,增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能力。同时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是要注意削皮或者是用盐水浸泡后再次清洗,以有效淡化或者清除瓜果在生长过程中在表面残留的农药。再者,可以适当食用海带,海带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碘,可以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补充机体的碱。

3.5. 夏季养心膏方(见表2)

Table 2. Nourishing heart ointment in summer

表2. 夏季养心膏方

4. 长夏的养脾之道

小暑到立秋为长夏时节,此时养脾之道。长夏是指夏季末到秋季初那段时节,此时天气炎热而多湿,是万物果实成熟之季,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更应注重脾脏的保养。长夏须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品,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加之长夜多湿,湿邪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湿邪伤脾,如房屋保持干燥,少接触生水、冷水 [11]。

4.1. 精神调养

《灵枢·百病始生》中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情志异常会导致人体脏腑气机异常,气血紊乱产生疾病。人体消化系统中有一个肠神经系统,情绪异常的波动会通过这个神经系统直接危及脾胃 [12]。因此,长夏应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其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培养乐观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畅;修身养性,培养“心静自然凉”的精神境界。

4.2. 起居调摄

长夏起居要保证子时酣眠,午时小睡,夜卧早起,顺从自然的阴阳消长特点。天人合一,休闲自在,养生之道也。长夏期间,一些情趣高雅的休闲养生方式可参考如下:琴棋书画、花卉园艺、垂钓碧溪,可形神共养。至于室内的温度不应与室外温度相差过大,空调的温度舒适即可,温度太低易于感冒。

4.3. 饮食调摄

长夏是出汗多的季节,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大,所以应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运动后喝淡盐水的原因。夏日多汗,宜食清淡、寒凉、酸收、补水的食物,水分含量高的蔬果汤品是不错的选择,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皆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用,否则极易损伤胃气。简而言之,气候炎热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引发皮肤的疔疮痈疡;可多食杂粮以寒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冰冻瓜果应当适可而止,不能过量,以免损伤脾胃。

4.4. 防病保健

长夏当预防暑邪。夏季炎热多雨,脾胃功能虚弱,暑湿之邪易侵袭人体,致疰夏和中暑之疾。预防症夏的方法在于平时饮食的调理,多清淡少油腻,以使脾胃和健,暑湿之邪无所感;已患疰夏者可以借芳香化湿、清利湿热等法健脾和胃。

4.5. 长夏的养脾膏方(见表3)

Table 3. Nourishing spleen ointment for long summer

表3. 长夏的养脾膏方

5. 秋的养肺之道

立秋到立冬为秋,养肺之道。秋,可秋高气爽,亦有“秋老虎”发威,变幻莫定,时凉时热,极易生病。因而秋天发生咳嗽痰喘的病人很多,秋季易损肺气,更应好好保护肺气。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因此可时常按摩鼻部穴位、洗浴鼻子,也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不少人对冷空气过敏,除医院治疗外可按摩鼻部 [13] [14]。

5.1. 精神调养

秋应于肺,肺在志为忧,肺气衰则易生悲忧,生悲忧则易衰肺气。秋季,无边落木萧萧下,草枯花凋,气候也逐渐干燥,气温逐渐降低,给人萧条、凄凉、垂暮之感,易勾起忧郁悲愁的心绪。所以,秋季是养神的重要时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所谓“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5.2. 起居调摄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应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早卧乃顺应自然界收敛闭藏之气,早起乃顺应舒长之机,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气候干燥,湿度小,机体出现干燥少津的生理变化,此期当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大汗淋漓,致使津气耗散。另外,秋季天气多变,有寒热之异,但衣服不可顿增,正如“春捂秋冻”的道理,气候转凉之际,衣服不顿增,以增强身体对日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5.3. 饮食调理

秋燥易伤阴津,饮食安排当以滋阴润燥为准则,多选择白萝卜、藕、山药、百合、银耳、莲子、人参果、梨、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润肺滋阴食品,少食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伤阴之品。对年老胃弱之人,还可以粥为早食,益胃生津,如明朝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养胃润肺之粥品如下: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鲜生地汁粥、杏仁川贝糖粥、黑芝麻粥。秋应于肺,肺气盛于秋,肺气太过则乘肝木,故秋季的饮食尚要掌握“少辛增酸”的准则。辛能胜酸,减辛味饮食在于平肺旺之气,增酸味饮食在于助肝弱之气,故比季宜多食酸味果蔬,一则化阴润燥,二则扶助肝气。初秋之际,湿热交加,人体脾胃虚弱,饮食应以温食为主,少寒凉之物。

5.4. 防病保健

肺主气,司呼吸,五脏所应季节出现发病的高峰,在秋季容易发生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气管炎、哮喘等。秋季亦会引起其他脏腑疾患,如:肠炎、痢疾、也是“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 [15]。预防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不吃腐败或不洁食物。在上述流行病发生期间,投以中药板蓝根、马齿苋等煎汤服用,可起到防治作用。

5.5. 秋季养肺膏方(见表4)

Table 4. Autumn nourishing lung ointment

表4. 秋季养肺膏方

6. 冬的养肾之道

立冬到立春为冬,养肾之道。天寒地冻,草木凋谢,代谢水平低。人之阳气来源于肾脏,肾是生命活动之源动力,因而冬季养肾,不仅可以防病还可增进健康。例如,冬季进补,保证充分的阴精在体内,到春季升发可提供能量和营养 [16]。

6.1. 精神调养

冬应于肾,肾在志为恐为惊。肾气虚,容易出现惊、恐的情绪变化,而惊、恐的情绪刺激也极易伤及肾气,乱及心神。冬季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用,调养精神当固密心志,安静自如。冬季之时,枯木衰草毫无生机,万物凋零,阴雪纷纷,易使人触景生情,抑郁寡欢,因此,宜会亲访友,赏乐歌舞,以利于振奋精神,激起生活的热情,消除冬季心里的烦闷,老年人尤应遵循。

6.2. 起居调摄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当顺乎自然,早睡以养人体阳气,迟起以固护阴气,日出而作,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体内的阴阳平和。冬季气候严寒,当保持一定的室内温度,选择暖和柔软的衣被,做到“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冬季手脚易冻,尤宜保暖,《金匮要略》日:“冬夜伸足卧,则一身俱暖”。“去寒就温”是冬季起居调摄的准则,但不可暴暖。尤忌炙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肚背,暴暖大汗等,以免内扰阳气,使之外泄,或积热于内,至春发温热之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冬季要节制房事以护阴养阳。《养生镜》曰:“冬三月乃水藏闭涩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遵生八笺》曰:“冬三月六气十八侯,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并引《五经通义》说:“至(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古人认为冬节房事,固护阴精,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故有“春一、夏二、秋一、冬无”的房事规律主张 [17]。

6.3. 饮食及药物调理

冬季饮食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宜食鳖、龟、藕、木耳、胡麻之类食品,以及胡萝卜、油菜、菠菜、豆芽等富含维生素类蔬菜,也可适量进食含脂类食品。在冬季三餐饮食安排上,冬季晨起宜食热粥,夏季晚餐宜节食。《饮膳正要》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温补阳气。再如《琐碎录》倡曰:“晨兴以钟乳粉入白粥中拌和食之,极益人。”“煨生姜早晨含少许,生胃气,避山瘴邪气。”冬应于肾,肾主咸,咸胜苦。冬季饮食当减咸增苦以益养心气。此外,冬季宜热食,但不可过食燥热之品,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忌黏硬、生冷食物,免伤脾胃阳气。冬主藏,此时阳气闭藏,但闭藏之中含有勃勃生机。中药易于蕴蓄而发挥效能,是年老体弱之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调补的最佳时间。

6.4. 防病保健

冬季如果气候反常,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流感、麻疹、白喉、雅红热、百日咳等外感热病,急性肠炎、肝炎、霍乱等消化道疾病,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防止病源的交叉传染。另外,适当使用一些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茅根、茵陈等,也可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冬季寒冷的气候常诱使许多慢性疾病复发或进一步加重,尤其老年人需加强防护,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等。除防寒保暖,避免严冬寒冷刺激外,还可通过服用药物来预防,治在未病,同时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6.5. 冬季养肾膏方(见表5)

Table 5. Nourishing kidney ointment in winter

表5. 冬季养肾膏方

7. 小结

近年来,中医养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作为中医药传承人,我们应守正创新,努力挖掘中医药这座宝库。五季养生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史悠久,沿用至今。而相较于常见的养生办法,膏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希望膏方传承也得到更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孙相如, 何清湖. 谈四时养生之冬季养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11): 3391-3394.
[2] 徐杏玲. 中华养生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研究——五味、五方、五季、五志、五色养生[J]. 运动, 2014(19): 151-152.
[3] 李红霞, 姚万春. 五季养生与护理[J]. 中外医疗, 2009, 28(23): 77.
[4] 王丽如. 五季养生之春季护肝[J]. 医学美学美容(财智), 2012(3): 90-91.
[5] 田静波. 中老年人更需注重疾病预防与四季养生[J]. 东方养生, 2021(6): 38-39.
[6] 李鸿娜. 春季养生以肝为先[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2(3): 60.
[7] 伊羽雪. 春季养生常按这4个穴位[J]. 华人时刊, 2019(4): 79.
[8] 王凤岐. 初夏养生要注意清心火[J]. 中华养生保健, 2012(5): 50-51.
[9] 王丽如. 五季养生之夏季养心[J]. 医学美学美容(财智), 2012(5): 80-81.
[10] 方雪, 王珊, 王永生, 等. 刍议中医治未病之夏季养生[J]. 国医论坛, 2020, 35(4): 56-59.
[11] 郭德才. 顺应时节的四季养生[J]. 现代养生, 2013(11): 12-14.
[12] 王梦潇, 张焱. 浅谈中医脾的主时理论[J]. 吉林中医药, 2018, 38(12): 1369-1371.
[13] 王建明. 四季养生之秋季篇[J]. 中老年保健, 2019(8): 16-20.
[14] 王禄鸿. 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的理论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A5): 342+4.
[15] 黄琬苹. 试从《内经》浅谈秋季养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3): 244-245.
[16] 余翔.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2): 57-58.
[17] 肖小惠. 养阴——冬季中医养生的关键[J]. 光明中医, 2012, 27(5): 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