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翻译观的中国政治文本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a-Specific Words in Political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11326, PDF, HTML, XML, 下载: 385  浏览: 2,585 
作者: 季姣姣: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政治文本翻译策略中国特色词汇Culture Translation Theory Political Text Translation Strategy China-Specific Word
摘要: 政治文本的英译是我国外宣翻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外交语言,代表我国对外形象,关乎我国利益,基于文化翻译观视域研究政治文本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分析政治文本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探讨其翻译策略,可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新思路,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Abstrac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xts is a special form of China’s foreign propaganda transla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diplomatic language, represents China’s foreign image and concerns China’s interests. It’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a-specific words in political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By analyzing China-specific words in political texts and 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Ba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new ides will be provided for translators, which will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文章引用:季姣姣.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中国政治文本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390-239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26

1. 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各国人民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字面层次的对等,更要注重文化功能上的对等。中国特色词汇是指中国特有的事物、事件、概念等有关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不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本文以政治文本官方英译本为语料,从文化翻译观视域探析文中所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以及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宣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政治文本的翻译要尊重其中的文化因素,让西方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元素”,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2.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逐渐兴起,翻译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文化研究角度看待翻译问题。曼塔利(Holz Manttari)用“跨文化合作”来指翻译行为;勒菲弗尔(Lefevere)则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融”;霍恩比(Snell Hornby)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建议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单位,把文化纳入翻译理论研究中,这标志着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形成) [1]。

巴斯奈特从翻译研究和文化交流两方面入手,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2]。在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共同主编的《翻译研究》一书中,巴斯奈特教授提出文化功能对等论:首先,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为语言与其展现的社会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语言的“对等”不等于“同一”;第三,要让译文对受众发挥的功能与原文对源语受众发挥的功能相同,翻译时就要进行文化转向,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实现了对传统翻译观念的突破,认为在翻译活动中,排在首位的是文化,第二位才是信息,翻译的中心是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3]。文化翻译观侧重于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特有文化,互通有无,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人们还可以通过翻译吸收或扬弃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说,这样的翻译实践有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和平相处 [4]。

文化翻译观倡导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保持清醒的思维,透过语言表层含义发掘深层的文化信息。在中西方文化中,很多情况下相同的意象会表达出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圣的动物,身体类似蛇,但有鳞片、角和爪子,不仅可以腾云驾雾,还可以在水中游泳。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龙是积极祥瑞的象征,历代皇帝都会称自己为“真龙天子”。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被视为一种邪恶与不祥的动物,在古希腊文学中,龙被描述成会喷火、长着翅膀的巨型蜥蜴,在西方童话故事中,骑士要打败会喷火的恶龙才可以解救公主。在中国文化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多为负面意思,例如“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等等,均具有贬义色彩,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伴侣,与“dog”相关的短语都具有积极涵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这也表明翻译不能被简单地视为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要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译者要注意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类型文本和不同情况下的翻译策略。梁咏梅研究了在英译汉语中新词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她认为英译过程中,从英语中引进的新词可采取还原法;对于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新词,可通过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对于西方民众已经熟知的新词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5]。王东风认为,仅从目标受众的文化出发,而不顾出发文化的实际,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一味迎合目标受众的接收方便,是一种对译文读者的蒙骗,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应该尊重源文化和原作者的艺术创作。徐珺和霍跃红提倡在进行典籍翻译时采用异化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他们认为文化翻译观是典籍英译时的指导原则,异化翻译是其策略,而中国英语是汉英文化翻译的必然产物和有效手段。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知名学者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翻译策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基于文化翻译观视域,分析研究政治文本官方英译本中用到的翻译策略和该策略所达到的效果。

3. 政治文本英译特点

政治文本的英译是外宣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外交语言的一种,外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代表一国的对外形象,关涉国家利益、权利和对外关系,政策性强,政治色彩浓厚 [6]。外国民众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情况,政治文本就是最权威的读本。政治文本英译的特点是政治敏感性、严谨性、简洁性、准确性、时效性、单义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其内容政策敏感度高,是我国政府的“喉舌”与“窗口”,政治文本的英译与我国在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国家领土完整、利益得失、局势稳定以及外交关系等密切相关 [7]。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需要有政治敏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政治文本资深译者王弄笙认为,从事外事翻译工作要有政治敏感,政治文本用词严谨,句法规范,因此“信”在翻译政治文本时尤为重要,在外事翻译中,要求译文与原文扣得紧但不能太死板,灵活但又不能活的出格,要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 [8]。由于政治文本除了具有表达功能外,还具有呼唤型功能,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的目的,在翻译政治文件时也需要“达”,不仅要让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也要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让目的语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中想要表达的深层涵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时,要做到“信”与“达”相结合,才能让世界舞台真正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4. 政治文本官方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翻译策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展开研究,相关论文数不胜数,但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国内学者大多用文化翻译观分析研究文化典籍和小说的翻译,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政治文本的论文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文化翻译观视域,政治文本英译有几大难点:如何在英译过程中保留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如何在英译版本中反映具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特点?如何英译政治文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让西方读者能够简单明了地理解其中的涵义,以达到时政文本的宣传功能?本文旨在分析政治文本官方英译版本中所用的翻译策略,并研究该翻译策略如何以文化翻译观为统摄,解决政治文本翻译中的难题。

4.1. 直译中国文化元素,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直译也就是“异化”,国内外翻译史上许多学者都主张直译或异化。鲁迅先生说过:“翻译要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这里的“异国情调”也就是指要尽量保存原文中蕴含的异国文化的特点。劳伦斯·韦努蒂(Venudi)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读者已不再满足于知道原作的信息,更希望通过原作了解异国风情和异国文化。

例1:骨肉天亲,血浓于水

译文:share the bond of kinship,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骨肉天亲,同枝连起”是我国古代形容兄弟手足之间血统关系亲密的词语,“血浓于水”是中国的成语,古代滴血认亲,拥有血缘关系的亲子的血液会在水中相融,该词用来形容亲情难以分割。译文中将“骨肉天亲”直译为“the bond of kinship”,将“血浓于水”直译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而没有意译或加注解释,既简洁又保留了汉语文化特色。如果这里将“血浓于水”意译,就无法让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西方谚语都是通过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中国读者已经对这些谚语非常熟悉,这里将“骨肉天亲”和“血浓于水”直译,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有助于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例2: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译文:They are creating confusion around what is black and white, right and wrong.

“颠倒黑白”是中国成语,意为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意为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出自《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官方英译本并没有将这两个成语合二为一,而是将二者直译出来,保留了汉语的表达意向。

4.2. 意译中国特色词语,传递中国文化内涵

每个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一些文化负载词和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缺乏直接的对应语,但能在英语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这类词语的翻译应该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翻译时要遵循英语表达习惯,注意文化差异,用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官方译文对西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中国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

例3: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紧紧依靠人民,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展现了我们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铮铮铁骨。

译文:Shortly after the PRC was founded, even though the country itself had to be rebuilt on the ruins of decades of war, China and its people won a resounding victory in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1953). We defeated a powerful and well-armed enemy through gallantry and tenacity. In doing so, we safeguarded the security of the newly founded People’s Republic, reestablished the status of China as a major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demonstrated our heroic spirit, our lack of fear, and our will to stand up against the abuse of the powerful.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中国成语,出自王颖《海外赤子》,意为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办,如果直译为“有一百件事情等着要做”,目的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好奇,究竟是哪一百种事情?此处官方译文译为“the country itself had to be rebuilt on the ruins of decades of war”,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由于战乱被破坏的一切都要进行复原与重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意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装备精良、物资充足的美国侵略军队。“钢”指武器装备,“气”指“战斗精神”,这里如果对“钢”和“气”进行直译,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想表达的涵义,所以分别意译为“powerful and well-armed enemy”和“gallantry and tenacity”。“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官方译文没有将“铁骨”直译为“ironbone”,而是译为“heroic spirit”,表达了原文所想表达的文化内涵,不会让目的语读者一头雾水。

例4: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

译文:Embodying the Chinese wisdom, we thrive by embracing each other.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国的成语,顾名思义,表面上是指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实际上是用来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官方译文中,译者首先在句首强调了“Embodying the Chinese wisdom”,告诉目的语读者,这句话是来自于中国俗语,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然后对这里的中国成语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译为“we thrive by embracing each other”,承上启下,既表达了原文中想要宣扬的中国智慧,又通过“thrive”一词对后面的内容做了总结概括,“thrive”表示“兴旺繁荣”,意思是通过互相包容促进双赢,共同发展。如果此处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直译为“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and its tolerance is great”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为什么此处突然提到“河”与“海”?这句话又为什么能体现出中国智慧?此处通过意译的翻译策略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4.3. 适当增译减少误解,全面深刻传递信息

例6: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译文: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bringing real benefits to the people and resolving their difficulties.

原文中“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过于笼统和抽象,如果进行直译,目的语读者可能会疑惑“实事”和“好事”是什么?官方译文译为“improve living standards”、“bringing real benefits to the people”和“resolving their difficulties”,“做实事”译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办好事”译为为人们带来福利,“解难事”译为解决人们遇到的困难,通过增译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其中的涵义。

例7: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译文:The country endured intense humiliation, the people were subjected to great pai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plunged into darkness.

官方译文中连用三个四字格词语来阐述近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劫难,易于加深印象。“蒙”在汉语中有“承受、遭受”的意思,在官方译文中,三个“蒙”分别被译为“endured”、“were subjected”和“was plunged into”,并没有按照原文格式统一译为相同词语。英译时,在“辱”、“难”前面分别加了不同的定语来修饰,让目的语读者更能体会到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的磨难。通过增译,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与原文三个排比四字格词语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重现了原作想要表达的文化信息。

5. 结语

作为外宣翻译的一种形式,政治文本的外译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对外关系,用文化翻译观指导政治文本的翻译实践时应该联系实际,不能偏离文本,既要保证能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又要保证能够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运用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翻译的传播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世界听懂中国话”,译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涵与风格,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接受信息的需求,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之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珺, 霍跃红. 典籍英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7): 45-48.
[2]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Pinter Publisher, London & New York.
[3] 杨仕章. 文化翻译观: 翻译诸悖论之统一[J]. 外语学刊, 2000(4): 66-70.
[4] 彭小波.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1): 156-157.
[5] 梁咏梅.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汉语新词语英译[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4): 172-174.
[6] 王洪焕. 政治语境下“不折腾”英译[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24-127.
[7] 舒娜, 余炫朴. 外宣翻译中时事政治文本英译的特点及其政治考量[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0(5): 138-143.
[8] 王弄笙. 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 中国翻译, 2002, 23(1):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