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Marx’s Natural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ACPP.2022.115246, PDF, HTML, XML, 下载: 291  浏览: 591 
作者: 邓宇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Marx’s View of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摘要: 马克思在系统考察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批判性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充分吸收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辩证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马克思在自然观中所包含的一系列内容,其中含有丰富的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我国生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意义和启示。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uman’s nature view,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Hegel and Feuerbach, and fully absorbing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Marx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s, practice and criticism. A series of contents contained by Marx in his view of nature contain rich idea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which provides an action guide for China’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文章引用:邓宇洁.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446-145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46

1. 引言

进入21世纪,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时代课题。马克思自然观从实践中出发去理解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问题,推动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2.1.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也会对人的活动起到限制作用。马克思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 人类虽然在进化过程中与动物区别开,但无论进化到何种程度,都必须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而且人类对这种物质资料的需求是永久的、全面的。此外,自然除了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外,还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劳动资料,人类的生产劳动,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劳动对象,都依赖于自然。人的精神生活也同样也依赖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自然造就了人类,这决定了人的活动将受到自然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自然,运用规律进行具体的生产实践。

2.2. 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马克思阐明:“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3] [4]。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活动凸显了人的社会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人自身从外部自然界中超脱开来,成为一种不同于自然存在物的社会存在物 [5],另一方面,自然的人化,即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人化自然”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与动物相比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积极的改造世界,这一点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类历史的基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协调运转、可持续发展。

2.3. 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前,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沦为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身,而属于资本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一切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异化。人们要对异化劳动进行修正处理好生态危机,就必须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消除私有制,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废除了私有制,阶级也将会消失,人根据自身意愿进行选择,本质力量得以回归,自然不再是对立异己的力量而是共生的力量。马克思自然观的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人道主义” [6]。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3.1. 辩证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思想。面对前人的旧自然观,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传统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旧自然观的辩证法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思维考察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确立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马克思否认了将人与自然相割裂的错误观点,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人类改造着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也改造着人类。马克思认为,当人类改造自然时,不仅自然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作为改造者的人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但人的生产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只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而一切因自然失衡而造成的灾害最终只能由人类自己来承担。马克思用辩证的思维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发展与运动进行考察,阐述人与自然本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体现了其自然观的辩证性。

3.2. 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然观最基本的特征。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帮助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材料,人与自然的一切物质联系都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人最初与其他动物一样被动的接受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逐渐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成为有意识的主体,开始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就需要不断的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但自然并不会永无止境的向人们提供一切,这时候人们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认识和科学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将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自我实现。此时,被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期望的自然成为了人化自然。而人把自然的规律内化为自己的尺度,回归自然并将其融入到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的自然化过程。马克思在扬弃前人自然观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实践的角度观察并解释自然,创立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了新的解读,彰显出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特征。

3.3. 批判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与过去的只专注于解释世界的哲学理论不同,他的学说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旨在改造世界,是实践的、批判的” [8],这一点同样也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点。马克思深刻批判和揭露,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它诱发了资本家对自然世界的贪婪和欲望,使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乌倍河被严重污染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它还造成空气污染和城市垃圾的堆积,严重恶化了工人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马克思在批判西方传统自然观的过程中形成他的自然观,他否定了黑格尔将自然观建立在把人与自然界精神化、神秘化的唯心主义基础上,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自然观,对片面的不科学的思想进行否定、反驳和扬弃,从中提炼、汲取有利于其思想发展的精华,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践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通过人类劳动实践物化在自在的自然之中,从而深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唯物史观的历史维度上确立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观。

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中国生态建设启示

4.1. 强化生态价值观的引领

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9]。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恶化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存在的制约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例如循环利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保护自然观念不够。政府方面应强化生态和谐理念,加强生态治理能力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坚定不移的选择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非政府方面起到推动和辅助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深化生态道德、环保知识和绿色法制教育,企业应抑制利益驱动的负面效应和转变资本扩张的思维方式,加快绿色产业链的形成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生产更多符合人类需求的低碳绿色产品,成为推动和增添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引擎 [10]。具体来说,政府方面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时应该强化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生态价值观的引领;非政府部门例如教育部门、学校、新闻媒体等,应在平时多向学生以及公众解读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普及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在社会中营造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对于群众来说,作为环境保护队伍中最强大的主力军,每个人都应该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树立起绿色环保理念,做生态保护的推动者与践行者。

4.2.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是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取得全面成功,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依旧十分的严峻,因此,政府机关与相关的权力机构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是以国家的强制力规范人民的行为,在面对各类无节制的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将以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扭转为资源节约型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可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落实各方责任集众人之力进行生态保护,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法治对生态保护的行动与成果进行巩固化与制度化,用法律织起一个“大网”将土壤、水、空气、海洋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笼罩于其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3. 发展科学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生态环境的破坏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使马克思曾指出科学技术充当资本主义社会的帮凶,在推动社会与生产力发展时候,对人与自然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科学技术的全盘否定,科技造成的生态破坏是资本主义利用的结果,而非科技本身的责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论过对“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他指出“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些排泄物呢?当然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了,因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11]。马克思认为,现有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新科技才能有所缓解,技术创新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强有力手段。因此对于既能有效减少人类对环境破坏、又会加大人类对自然资源剥削的先进科学技术这一矛盾统一体,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时应将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的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要地位的前提下,改造不合理的传统技术,用好科学技术这把“武器”,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和节能装备,对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以最少的劳动力和投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4.4. 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气候变暖、资源能源消耗过度、环境恶化这一系列的严峻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过去的经验已经表明,面对全球生态性风险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马克思自然观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前提,坚决反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又不能危及后几代人的需要。此外,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自然观它所包含的整体性思维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进一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马克思自然观内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中介、以及人与自然的最终归宿问题,为当前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的远大目标以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5.
[3] 苏百义, 刘歆.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三维探赜——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25-132.
[4] 刘歆, 杜翊宁, 苏百义.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179-18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2.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49.
[7] 马克思. 费尔巴哈提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4-57.
[8] 王雨辰.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 53.
[9]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17.
[10] 徐静. 马克思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21, 19(5): 8-12.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