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理论
On the Theory of “Two Necessities” and “Two Never”
DOI: 10.12677/ACPP.2022.115230, PDF, HTML, XML, 下载: 301  浏览: 1,722 
作者: 刘晓彤: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历史发展脉络时代意义Two Necessities Two Never Development Track Epochal Significance
摘要: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作为科学的理论,昭示着未来的方向。鉴于这两个理论的重要性,学界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对于二者的发展沿革,尤其是关系的讨论极为热烈,至今没有得出一个定论,包括替代论和补充论两种。即便如此,二者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Abstract: As scientific theories, “two necessities” and “two never” indicate the future direction.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theorie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arried out a variety of studi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been extremely heated. So far, no conclusion has been reached i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re are theory of substitution and the theory of supplement. Even so, the existence of the two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correctly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today.
文章引用:刘晓彤. 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理论[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342-13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30

1. 引言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论述既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趋势的认识,也展现了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随着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由于这两个理论的内容涉及当今世界上的两种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趋势,所以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讨论从未止步。因此,本文在梳理“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产生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二者关系的同时研究它们对于当今的意义。

2.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产生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理论的提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最终提炼总结出宏伟结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状和时代需要,切合时弊提出的重大推论。

2.1. “两个必然”论断的出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还引入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新概念,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进程”重要观点。1847年,马克思发表了为反对蒲鲁东所做的《哲学的贫困》。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为了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毁掉,就需要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 [2]。也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848年,基于《形态》中对历史发展的客观阐释和《哲学的贫困》中形成的“生产力伴随着阶级对抗发展”的分析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论断,声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宣言》从两个维度阐明“两个必然”论断的科学内涵,成为无产阶级的底气来源。《宣言》谈到,资产阶级造就了大工业,伴随着工业发展而来的是工人阶级的反抗剥削意识崛起,于是资产阶级所拥有的物质基础自然而然地受到威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这从理论逻辑向度揭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与其由原来的适应逐渐走向不适应,进而导致社会制度的更替。这从历史逻辑的向度阐释了“两个必然”。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究其原因,不外是《宣言》进一步发展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使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在黑暗中曲折摸索的困境,把社会制度变革之最终原因由精神动因引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

2.2. “两个决不会”原理的产生

如今距“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提出已经一个半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发生了无数的革命和社会形态的变革、更替,充分佐证了该理论的真理性和适用性。

早在1848年欧洲革命以前,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就已展现出“两个决不会”原理的萌芽。无论是1844年初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是1847年7月发表的《哲学的贫困》等,都深蕴着“两个决不会”原理。例如,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一文中指出:“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 [5]。这时表述的中心思想已经接近后来的“两个决不会”原理。马克思在1850年写作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对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针对西方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繁荣现象也做了分析,一方面,他在主观上希望经济危机的矛盾尽快摧毁资本主义,新的革命早日发生;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发展到顶点,需要等待时机。

1857年,马克思正在撰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际,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由此认为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然成熟。但直至1859年,马克思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整个欧洲仍没有爆发革命的迹象;对革命预期的错误判断为他敲响了警钟,使他从乐观的估计中清醒过来,开始更加客观理性地评估形势,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在此后,“两个绝不会”原理在马恩的著作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3.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由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且与今天世界上存在的两种社会形态密切联系,所以学界时常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大体上可以归结为替代论和补充论两种。

3.1. “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替代

将“两个决不会”看做是对“两个必然”的替代,本质上是对“两个必然”正确性的动摇甚至否定,但肯定“两个决不会”的真理性。替代论主要包含两种观点。

第一,经济决定论。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是基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结果都源于此,“两个决不会”思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进行了着重突出。他们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十月革命为例,指出它是在经济条件未成熟的背景下、人为推动发生的,以致后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惨剧,这些事件的发生根源于对“两个决不会”的违背;并认为“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是用经济的重要作用替代“两个必然”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作用。

第二,“两个必然”失效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发生,但事实却与他们的认知相悖。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走向末路,反而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力的接纳,使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异,社会主义阵营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几近凋敝。这些现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被无限放大,“两个必然”的论断无法立足。有些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立场动摇;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断言“两个必然”论断已然失效,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

3.2. “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

从根本上讲,将“两个决不会”看作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是在肯定两者正确性的基础上,把“两个决不会”作为“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这一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宣言》中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两个必然”推论;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马克思便对以前过于积极的想法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申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

第二,一直以来对“两个必然”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歧义,只要谈到论断,便是资本主义马上灭亡、社会主义马上到来。所以一旦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但顺利渡过时,就对“两个必然”认识产生怀疑。“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出现恰巧对“两个必然”实现的长期性、普遍性做了有力说明。

目前看来,替代论和补充论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学界对于两者之间关系有一个客观的看法,即“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两个必然”为“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方向,是“两个绝不会”提出的基础 [6]。笔者赞成这一观点。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两个必然”是应然性的,这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所体现,是需要努力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两个决不会”是实然性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遵循“两个决不会”原理才能实现“两个必然”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两个必然”强调的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向;“两个决不会”则针对的是影响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条件。总之,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4.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的重要启示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基于科学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对他所生活时代的未来的科学预见。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今天,“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仍具有指导意义,指引着我们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化与发展。

4.1. 辩证看待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从产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这绵长的历程中,取得过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过危机的重创。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衰亡不会在一夕之间达成,但也不是永远不会到来。

历史革新,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等等。从表面上看工人和资本家的境况似乎发生了些许变化,但诸如此类变化均未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束缚,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未发生质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其最大的定时炸弹,经济危机还是会再次爆发,最终导致“两个必然”的出现。根据“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4.2.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遵循。尽管如此,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从实践的角度有力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艰难曲折,“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它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自诞生之日起,迎来了多次的发展高潮和低谷。形式最为严峻的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凝滞。苏联因为没有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政策,遭到重创;东欧国家看到苏联繁荣的表象,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因而也走上了末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所以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阵营里,中国作为大国,仍保持着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令世界瞩目,是社会主义制度“行”的最好例证。

从历史的长河中望去,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规律,且需要时间。通过深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发展脉络并把握它们的关系,有益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会战胜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胡建东, 穆艳杰. 从“逻辑必然性”到“现实必然性”——正确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两个必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5): 52-5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马黛丹.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