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视角的卢卡奇物化思想研究
A Study of Lukacs’ Materialization Though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lienation
DOI: 10.12677/ACPP.2022.115213, PDF, HTML, XML, 下载: 279  浏览: 399 
作者: 李海燕: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物化思想异化思想现实价值本我回归Materialization Thought The Idea of Alienation Realistic Value Reality Return
摘要: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部分具备价值的观点与看法。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进行探索后,得到“物化”思想的结论,即物与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关系开始畸变,颠倒了物品与人的地位,使得物的生产性在社会上占据主流地位,人的生活与发展需要慢慢被淡化,从而对人的思维意识也产生了既定影响。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包涵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卢卡奇的基础之上展开了物与人相背离的趋势探讨,更加完整而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对物质逐利性的负面现象。从马克思的“异化”角度可以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比较性的分析,辩证地看待两者存在的贡献与不足。
Abstract: Foreign Marxists study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 and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views and opinions.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ought of Marxism’s idea of alienation, Lukacs as a researcher of Western Marxism gets the conclusion of “materialized”. That means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s and people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began to change, which reverses the position of objects and people and makes the material productive to occupy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in society. In the end, people’s life and development need to slowly fade. Thus, it also has an established influence on people’s thinking consciousness. Marx’s thought of “alienation” includes Lukacs’s thought of “materializ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Lukacs, he explores the trend of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ings and people, and makes a more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phenomenon of materialism in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Marx’s “alienation”, we can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ukacs’s material thought, and dialectically treat their contribution and deficiency.
文章引用:李海燕. 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视角的卢卡奇物化思想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241-12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13

1.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内容

1.1. “物化”的内涵

卢卡奇所说的“物化”,主要是指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固定的联系。马克思将物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 [1]。”“物化”一词,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某样事物被对象化,不具备以往的性质或特征,改变了存在形式或形态。运用到人自身,这一词汇就重新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它可以体现为人与物关系的改变。人创造出某样产品,反过来却被物控制,失去自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换句话说,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压制人本身,人成为商品的附庸,不具备独立性。

在这样的物化条件之下,极大地扼杀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天性,压抑了人们的自我意识。资产阶级借助物化的过程,剥夺了无产阶级受教育的权利,抹杀了他们应当觉醒的阶级意识,掩盖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与奴役的现实。工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创造出产品,但产品的所有权并不在他自己手中,而在资本家手中。人的劳动力被出卖给资本家,同时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活力也被限制,不利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1.2. 物化的普遍性

1.2.1. 时间上,贯穿资本主义整个时代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统治时代下,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给予西方某些研究劳工关系以及探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家或多或少的启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第二国际”的破产、十月革命的新范式以及资产阶级大工业化的进行,都为卢卡奇的思想转变提供依据。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的破产,不仅导致了整个世界共运实践的停滞,而且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引向了实证的质疑,同时,“十月革命”的新范式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成功典范,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证性的怀疑态度。在青年卢卡奇时期,他将研究的视野转移到大工业时代对人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改变人“类本质”的物化现象中。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盛行的趋势,就如何改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展开激烈的讨论,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又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创造出来的物品逐渐脱离人的掌控,也就是说,生产者反过来受制于自身生产出来的物质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部分会受到卢卡奇提出的思想影响,自身的理论会带有相关物化的色彩。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物化主要体现在生产活动的“精确化”和生产过程中主体的客体化两个方面 [2]。物化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存现状做出了说明,展现出他们已经受到物的控制,生活生产的目的就在于生存,获得报酬,背离了自由人发展的目标。

1.2.2. 人群上,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人

一方面,财富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只有物,成为物。资本积累给资本家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渐渐助长了他们对于金钱追求的逐利性。资本家往往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在完成每一轮的生产过程后,所获得的巨额利润的部分均会被他们用来作为下一轮生产的本金,投入到新一轮的生产中,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在这样的生产循环之中,资本家和工人都像是在不断工作的两极,一极是不断增加对工人的剥削,以获得物质利益;一极是不断承受物的挤压,完成超额的生产任务,获得生活成本。对于物质的追逐,资本家正在将自身化作物体的拥护者,极力追捧物质化的生产方式,最终都是以获得金钱为目的。而正是这样的过程,也使得资本家形成固有的物化思维,久而久之,自身也成为物,与社会隔绝。

另一方面,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成为商品,成为物。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就成为资本。当资本积累开始时,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际上就是成为资本家的帮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形式发生巨大变化,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模式,由此而产生的圈地运动与金钱掠夺使得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直接破产,丧失生活来源。劳动力因此转向工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后备力量。也就是说,劳动者为了保证自身的生活、教育、家人等各方面的正常,需要将自身的劳动力出让给资本家,以此获得劳动报酬。劳动力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物化成为资本家最趁手的工具。

2. 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同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都是针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在大多数人看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实际上都是主张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与物完全隔离开,物的所有权和创造者本身相分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资本主义的社会观念所同化。

一方面,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思想是在某方面存在相通性。两者的基本精神内涵和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预判是一致的。两人都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或者异化现象进行积极的扬弃,只是选择的手段与途径有差异。在马克思主义当中,对人与物的异化关系理论中,提出了人与创造物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相异化、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劳动行为相异化这四个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出商品之后,就丧失了对商品的所有权,资本家会迅速占有工人所生产的商品,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让渡,获得商品的价值,完成商品的跳跃。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中,也是将物与人的对立,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存在的物化现象作为当前的理论内涵。资本拜物教是物化思想的典型代表,资本也是马克思物化批判视野中的主要对象,批判资本对人的奴役与压迫 [3]。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也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工人看作是价值创造的工具,人与物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4]。本来应该是人拥有对物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本家才能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售卖与使用,而生产出商品的劳动者却没有使用产品的权利,他们仍然需要以高价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购买,资本家通过这样的手段再次将付给工人的工资进行回收,完成他们资本积累的过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又相区别。在立场上,马克思的立场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展开。他提出“异化”理论,首先也是在人的基础之上探讨生产的产品与人本身的异化程度,将人视作社会发展的主体与重要力量;卢卡奇的思想是从资产阶级展开,首先谈论“物化”是资产阶级之内的工人对象化,将眼光仅仅放在资产阶级之内的工人,而没有放眼在全部的无产阶级之中,也仅仅只是关注了西方的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没有联系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眼界过于狭窄。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完全立足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而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最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异化”观念,完全基于人们对实践活动的探索,在人们工厂的实践活动中找到理论的来源与支撑点,分析得出四种异化的不同方面。相较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就显得更为全面深刻。卢卡奇有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通病,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究仅仅止步于理论层面,而不会去深入实践进行考察,找到理论的立足点。他的“物化”思想是在解放无产阶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而他也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全部投注在人们的思想改进上,也就是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3.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实价值

3.1. 消除人的生产异化感,加快解放人的双手

面对卢卡奇的理论,其中明确地提及了资本家将人的生产力放在整个社会及其重要的位置,展示出资本家希望工人将自己的个人时间用在生产商品的用途之上,由此而来的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体现。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利于工人自身的生产力的解放,相反会对工人的思想领域形成桎梏,限制了工人思想的非自由发展与进步。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工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与日俱增,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去。我国也为了减轻人们在工作之中产生的对抗感与疲惫感,专门开展多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希望人们在工作中能够快乐,将工作不再看作是一项谋生或者是令人痛苦的选择,而是将工作当成是一项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的活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极力希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2.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之中,就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提出了规定。他希望,人们的生活都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工作激情与兴趣提高,这些都是建立在工人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同与真心之上。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挤压,工人们没有自己的娱乐生活,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贡献给工厂的生产,使得工人被新的科学技术所束缚,失去了人身自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增长智力与体力,实现能力的发展。在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带给工业社会的工人,只有无尽的痛苦与困惑,精神与文化两方面得不到发展。因此,他们主张停止科学技术,希望回到以往的手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必要手段,利用得当也可以对无产阶级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我国通过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平台与多种软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提供娱乐的新平台,推广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文化形式,适时开展文明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3.3. 沟通社会关系,加深人与人的理解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相反,它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5] ”,也就是说,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不可能生活在脱离群体之外的个人空间。无论是进入工作环境,还是回到家庭环境,都有自身的社交圈子。个人的社交范围可大可小,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或者完全隔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空间中,就像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外一样,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进入的固有环境。卢卡奇的理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用固定的工作活动进行隔离,让手下的员工在与人隔绝的封闭空间里开展个人的工作,剥夺工人们之间的休息时间与联络感情的方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与满意度的关注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享受的利益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将会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联系加强,社会的联合度就会更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对我国的整体进程就会有突破。

3.4. 回归人自本我,加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自身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自我的复归显得尤为重要。卢卡奇在谈及人的物化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要解决工人阶级的物化问题,就要让工人阶级自身得到发展,也就是天性的解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注意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中,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的层出不穷,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下,必然会对人本身的精神带来困扰。文化困境与精神困惑的出现,提醒了我们要重新面对新的阶段发展带来的挑战,需要对社会现实做出回应,找到改变现状的方式。人的思想领域做出改变,最重要的就是将现行的社会文化与精神产品做出相应的改良,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带有精神影响的文化理念,改造他们所认为的思想,加入新的思想理念,在新的思想高度接受最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精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成为具备新的影响力的主体。

4. 总结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整个社会如何看待物与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与解决办法。相较于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观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就显得较为片面化。他将物化与对象化、异化相混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看作可供出售物品,失去了独立性与自主性,扼杀了人们的自觉,最终映射在社会变革上就是宿命论或悲观论思想的出现。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意识会被完全的固化,会不由自主地认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全是具有特定的历史轨迹的,非人力所能及。人的自我意识就不会得到唤醒,社会的发展就只能在资本与物的作用规律之下运行。他没有明确地区分异化和对象化,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忽略了社会与类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概念,囊括了社会中各个方面所可能出现的异化关系,不只限于人与物之间,还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生产、人与类本质这些方面。研究范围和内容显然要比“物化”思想更加深刻,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变得更加细致。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我们可以采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它的两面性。我们既要发现它的进步性,同时也要挖掘它的消极性。物化思想带给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仅仅是发现物与人之间的对立,也不止于开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先河,给予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物与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样也存在着极其富有创造性的一面。他在理论中坚持与资产阶级哲学主流进行斗争,力图维护辩证唯物主义的地位,在思想上坚定唯物主义的地位。其次,他也反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对于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的“歪理邪说”和将马克思主义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思想,卢卡奇据理力争,反驳了那些企图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有力地反击了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最后,他也开拓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领域:物化、实践、总体性原则等,这也为后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思路与范式,提供了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向。

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入手来研究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分析物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协调好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到人本身。换言之,人民生活水平与美好生活需要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达到的水平。其次,历史分析现实,客观地规划未来也是我们国家的建设要求。以历史战略思维全面分析现实,科学预见未来社会,稳扎稳打,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维应用到社会现实的过程之中。最后,落实到身处社会当中的个人,要求能正确处理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益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找到获取幸福的正确途径,能够正确对待金钱与精神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阳桂红, 刘大欣. 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123-126.
[2] 周扬. 卢卡奇物化思想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7(3): 63-67.
[3] 朱小俊. 马克思和卢卡奇对物化的不同解读[J]. 改革与开放, 2017(14): 36-38.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