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价值逻辑与路径选择
Value Logic and Path Choice of Shaogu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Spiri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CES.2022.1010381, PDF, HTML, XML, 下载: 216  浏览: 32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寒梅:韶关学院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 韶关
关键词: 工矿精神价值理路路径Industry and Mining Spirit Value Theory Path
摘要: 韶关工矿精神是在韶关工矿企业发展史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是韶关文化的重要印记。新时代培育韶关工矿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是韶关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二是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是韶关实现富民强市的必要条件。三是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是推进和谐韶关的精神动力。目前,韶关工矿精神培育面临着韶关工矿精神的内涵挖掘不够、学校教育的重视不够、家庭教育的内容缺失、媒体宣传的力度不足等问题。培育市民的工矿精神要加强家庭、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多方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优化培育路径等多方入手。
Abstract: The spirit of Shaogu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is formed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haogu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and is an important mark of Shaoguan culture.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haoguan industry and mining in the new era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irst,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haoguan industry and m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herit Shaoguan’s advanced culture. Second,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haoguan industry and mining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haoguan to enrich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 the city. Third,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haoguan industry and mining is the spiritual power to promote harmonious Shaoguan.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Shaogu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spirit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Shaoguan industrial and mining spiri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media publicity.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spirit of citizen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joint efforts of families,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the media, create a good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path, and so on.
文章引用:李寒梅. 新时代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价值逻辑与路径选择[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415-24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381

1. 韶关工矿精神的价值理路

1.1. 韶关工矿精神的理论内涵

韶关有着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称誉,韶关也因矿产资源丰富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崭露头角。1958年,韶关被国务院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抓住机遇,实现了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型,工业所涉及的门类也快速拓展。1978年,韶关更是创下了工业总产值全省第五的可喜成绩。韶关在这段历史岁月的工业发展史也凝练出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 [1] 为核心的韶关工矿精神。

韶关工矿精神是老一辈工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的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韶关工矿精神是老一辈工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身怀勇于担当、舍己牺牲、成就事业的情怀;韶关工矿精神是老一辈工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抱着舍我其谁、坚韧实干的信念;韶关工矿精神是老一辈工人们坚守着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态度。新时代,韶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韶关如何续写往日的辉煌、接续老一辈韶关工矿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1.2. 韶关工矿精神的现实价值

培育和践行韶关工矿精神是推进“善美韶关”的内在需求,是推进韶关工业化水平的现实所需。目前,韶关大力发展旅游业,工业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韶关工业化水平离国家、省的要求,离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还有差距,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韶关工业化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弘扬韶关工矿精神是韶关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2017年11月以来,韶关专门成立调研组,对韶关的重点工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了企业的老干部和退休人员,特别注重搜集珍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逐步凝练出韶关工矿精神,并以此为根基,打造出韶关的特色文化产业。其次,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是韶关实现富民强市的必要条件。韶关市工矿企业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老一辈工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甘于奉献的宝贵品德,这种根植于韶关本土的“工矿精神”是推动韶关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要条件。实现富民强市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新时代如何完成韶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是必要的。第三,培育韶关工矿精神是推进和谐韶关的精神动力。韶关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资源枯竭的困境、环境治理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聚焦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两个主战场,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弘扬韶关工矿精神在推进韶关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和谐韶关的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2. 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困境

2017年11月,韶关市开始搜集工矿企业的发展史料,提炼韶关工矿精神的工作也逐步引起政府的重视,至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韶关工矿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2.1. 学校对韶关工矿精神的培育缺乏规范性

目前,韶关市大中小学在工矿精神的培育存在差异性,同时也出现培育不规范和不系统等问题。学校间或有涉及到工矿精神教育的内容,但是韶关市大中小学还没有统编的教材、配套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大学生没有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会影响大学生对韶关工矿精神的认知,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如何规范学校的韶关工矿精神的教育,让工矿文化浸润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工矿精神的内核,让学生主动践行工矿精神,这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家长对韶关工矿精神缺乏清晰的认知

韶关对工矿精神提炼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其深层的内涵挖掘还不够,尤其是对于史料的收集上还需要一个过程。韶关工矿精神的“有限”宣传下,韶关市民对工矿精神的认识尚还淡薄、弘扬工矿精神的积极性不强。新生家庭教育对韶关工矿精神的认知度不足,这给韶关工矿精神的培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2.3. 媒体对韶关工矿精神的典型事例宣传不够

新闻媒体虽然对韶关工矿精神有所宣传,但是都出现了宣传热度不够、后劲不足等问题。部分媒体甚至还未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工矿精神的榜样人物的材料挖掘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基于此,必须通过挖掘韶关工矿精神的内涵,充分借助社会宣传在工矿精神培育的发力,充分发挥媒体对韶关工矿精神的宣传作用,从而提升韶关市民对工矿精神的认知和践行能力。

3. 新时代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韶关市民工矿精神的培育需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社会协同育人的优势,新时代市民工矿精神的培育需要党、政府、家庭、学校、媒体、社区等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推进工矿精神的培育的进程。

3.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推进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规范化

学校秉持“三个面向”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为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中,将思想品德确定为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会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工矿精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地方的文化精神风貌。因此,工矿精神理应成为韶关大中小学校思想品德培育的内容之一。学校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培育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工矿精神的认知,充分激活学校的工矿精神德培育的载体作用。

首先,工矿精神进校园,以大中小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教学为契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载体作用进行工矿精神的培育。同时,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作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文化教育载体,是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融合的方式,旨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作用,将工矿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工矿精神的魅力,并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对工矿精神的认知,长期的熏陶实现内化于心,并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其次,工矿精神进课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阵地作用。中小学的道德法治课堂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工矿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是广泛进行工矿精神教育的主要课程。目前,因为对韶关工矿精神的挖掘深度不够,还没有编辑成册,更没有专门的教材读本,因此,提升教师探究课程资源的能力是进行工矿精神培育的重要一环,结合韶关城市的发展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韶关的工业发展史,从而认识到韶关工矿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以“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增强韶关工矿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到韶关工矿精神的时代价值。最后,工矿精神进头脑,加强学校部门协同创新的作用。韶关工矿精神的培育离不开韶关大中小学的各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激活校园社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各领导部门的引领,强化校园文化的宣传,让工矿精神逐步被学生认知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3.2. 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家庭是工矿精神的启蒙并加以开导和启示的重要场域。孩子是家长的接收器,家长的一言一行、性格和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4]。家庭在培育工矿精神主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投身振兴韶关建设。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启蒙教育的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家长的道德素养和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提出:“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其实生活中家长的一切行为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因此,家长首先要了解工矿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新时代,家庭生活不能铺张浪费,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不能忘却,必须注重引导孩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尤为重要;新时代,家庭成员不能互相抨击,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能遗忘,需要注重引导孩子形成舍己为人的意识尤其重要;新时代,家庭幸福生活不能一蹴而就,坚韧实干的精神不容忽视,必须教化孩子坚韧实干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新时代,家庭家风需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不能忽略,必须教育孩子追求卓越才能超越自我。总之,家长只有提升自身素养,坚守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能发挥榜样作用,让更多的家庭为振兴韶关贡献力量。

3.3. 强化媒体的宣传教育,实现韶关工矿精神培育的社会化

媒体宣传工矿精神的力度是影响韶关市民对工矿精神认知的重要因素。媒体舆论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是韶关市民接受和认可工矿精神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提升媒体舆论对工矿精神的宣传力度,也是培育工矿精神的重要方式。媒体对工矿企业、老一辈工人阶级的感人事迹等深度报道,公民了解后很自然地形成对韶关工矿精神的认知,部分市民会主动践行工矿精神。首先,媒体应加大韶关工矿精神的正面宣传,强化韶关媒体的社会责任,宣扬与时俱进的工矿精神;媒体作为传递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的受众面逐步扩大,传播的速度也飞速发展。韶关的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工矿精神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的传播消息的效应。同时,改变以往的刻板宣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可以专题式报道、人物史料收集式报道、历史叙事式系列报道等。充分激活“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发挥网络媒体活力,拓展工矿精神培育的空间。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以贴近生活为原则,采访老一辈矿工,注重口述史的收集,增强韶关市民对工矿精神的认同感。其次,加大宣传工矿企业的榜样人物,为市民提供行为示范和精神导向;工矿企业的榜样人物为韶关市民践行工矿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精神导向作用。媒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工矿企业的榜样人物的报道。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王明健,他默默坚守,不问功名,努力研发,最终完成了国家交付给他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交接,退休后没有选择回归故里,而是依然选择扎根韶关,培养年轻人。与名人相比,这些负有双重身份的工作者(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韶关市民)更贴近百姓生活,市民更能信服并效仿。同时,利用微媒体的平台力量对工矿企业的榜样人物进行宣传。目前,韶关市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韶关市民“朋友圈”等微媒体进行挖掘生活中的“工矿优秀人物”,借助外在的有力刺激,促进韶关市民对工矿精神的认同。最后,完善工矿精神的宣讲方式,提升宣传力度。互联网是以连接为导向的复杂社会网络,其信息传播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6]。新时代,互联网的用户逐步增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媒体需转变思路,改变原有的单向度的宣传,继而转向宣讲,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宣讲工矿精神,实现媒体与群众的互动。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韶关工矿精神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2019012)、2020年韶关市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新时代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培育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SGZXXDY202006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莫高义. 弘扬工矿精神强化内生动力以新作为开创韶关改革发展新局面[N]. 韶关日报, 2018-04-29(A2).
[2] 王盟. 学校教育, 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奠基[J]. 生活教育, 2015(24): 112-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020-06-01.
[4] 刘禹彤. 浅析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5(11): 103-104.
[5]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 [M]. 耿济安, 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400.
[6] 唐魁玉, 梁宏姣. 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选择[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