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堂吉诃德》艺术特色的多重解读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Don Quixote”
DOI: 10.12677/WLS.2022.104069, PDF, HTML, XML, 下载: 580  浏览: 1,497 
作者: 徐嘉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元性浪漫讽刺Cervantes “Don Quixote” Duality Romantic Satire
摘要: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发表了《堂吉诃德》,作为反骑士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喜剧为外衣叙述了一部人间悲剧,通过展现“疯子”堂吉诃德在追求骑士道的路途中种种荒诞不经的行径,狠狠地抨击了骑士文学。小说中的角色塑造、二元性叙事结构、浪漫讽刺的艺术手法等特色在世界文学上具有非凡的价值。
Abstract: Spanish writer Cervantes Saavedra published “Don Quixote” in two parts in 1605 and 1615.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anti-cavalier novels, the novel narrates a human tragedy under the cloak of comedy. Showing the “madman” Don Quixote’s all kinds of absurd behaviors on the road to the pursuit of chivalry, he severely criticized chivalry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meta-fiction, a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romantic satire ar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in world literature.
文章引用:徐嘉敏. 对《堂吉诃德》艺术特色的多重解读[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4): 453-456.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4069

1. 引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的著作,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了堂吉诃德滑稽可笑的游侠经历,塑造了一个脱离现实、追求理想的人物形象,使人读后悲喜交织。作为一部文学性极强的长篇小说,塞万提斯通过形象塑造、二元性叙事结构、讽刺手法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其思想的人文主义色彩。

2.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扮演着否定性的艺术形象,通过疯癫来实现文学的价值,反衬他人的理智,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是他重构秩序的尝试,充满了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融。

小说中堂吉诃德通常作为一个愚蠢又荒诞的形象出现,他陶醉在自己的想象里用骑士规则去理解世界,试图构建一个骑士小说中扶危济难、其道大光的社会,但现实却是连连碰壁,遭人嘲笑。堂吉诃德将旅店当作骑士城堡,将风车看作巨人,将两群山羊当作攻击他们的军队,将理发师的铜盆当作头盔等等,他和仆人桑丘的愚蠢恰恰突出了他人和世界的理智。堂吉诃德人物形象身上无疑是具有否定性的,但是他所做的一切也具备积极性的一面。

塞万提斯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正反两方面表达了他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渴望。在《堂吉诃德》的前言中他就明确指出了内叙事倾向:“你干脆只求一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 [1]。在序言中他还提到,希望通过《堂吉诃德》来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读完小说的快乐的人更快乐、愚蠢的人不觉得厌倦,总之,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全部扫清。骑士在欧洲的地位逐渐上升,欧洲文坛也出现了大量显现骑士生活、信念的文学作品,且作品题材十分丰富。《堂吉诃德》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中传播较为广泛的骑士文学作品之一,对于西班牙骑士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塞万提斯的《训诫小说集》中,《英格兰的西班牙姑娘》中描述了美貌的姑娘伊莎贝拉和品行端正的卡雷多跨过了重重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或许能够告诉我们,美德和美貌能有多么巨大的力量,两者合在一起更是力大无穷能使仇恨变为爱心” [2],直接歌颂了美德的功绩。在《玻璃人》中又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无情批判,一个人为自己是由玻璃制造的人在损伤心智之后更加善于思考,在文中作者大肆批判了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体现了塞万提斯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都体现了他对于重构社会秩序的极度渴望。

堂吉诃德受到牧羊人的款待后说道,古人所说的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时代,建立骑士道的目的就是保障女人的安全,救济孤儿和穷人。牧羊人听了却困惑不已。发现砑布机的真实面目之后,他对仆人桑丘说,天让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黄金时代。由此可见,堂吉诃德有利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骑士道,达到一个他所谓的黄金时代 [3]。他被骑士小说冲昏了头脑,一心想重建秩序,却遭到了命运的玩弄和他人的嘲笑。塞万提斯运用堂吉诃德的疯癫和悲惨结局来批判骑士精神,又巧妙地在堂吉诃德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最终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境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既引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3. 元小说叙事结构解读

《堂吉诃德》中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叙述特征,主要体现在在叙事人物的原型与现实、叙事情节的完美与缺憾,究其原因表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封建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

小说塑造人物的性格,但是塞万提斯笔下的人物是戴着社会面具的角色。堂吉诃德在自己的世界幻想是一位刚正不阿、恢复黄金时代的勇敢骑士,但通过文中对于堂吉诃德的形象、坐骑、家境等描述可以得知,在现实中他是一个穷乡绅。表现在社会环境上,是骑士时代和现实世界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这种差异使得堂吉诃德这一角色的成长与小说的情节有机结合,堂吉诃德从最初的愚蠢,到后期他坚毅、勇敢、博学、慷慨等美好品德的显现,巧妙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插入故事的叙事情节也颇具特色,通常的骑士冒险传奇情节多为骑士经受考验、功成名就、与公主成婚、封骑士为王等。在小说中,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堂吉诃德》的叙事情节与传统完美的骑士小说恰恰相反:堂吉诃德刚决定出游就差点被打死、好心救牧童却办了坏事、释放了犯罪的囚犯却遭到打击、自诩美丽的杜尔西内娅为意中人却发现她是个丑农妇。这一切都体现了情节设定的完美与缺憾之间的对立,小说结尾堂吉诃德的骑士幻想最终破灭并与世长辞,透露着无限的唏嘘和伤感 [4]。

人物形象与叙事情节的对立从根本上源于思想观念的二元性。传奇的创作原则是理想主义,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16至17世纪的西班牙,由于阶级的差异导致王权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一反理想主义的写作风格,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但是,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非机械对立的,塞万提斯在情节的设定上,暗示了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事物的本质的观念。例如堂吉诃德看到了骑士军队和巨人时,桑丘却看到了真实的羊和风车,现实也好,想象也罢,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事物。

塞万提斯出生于西班牙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他受当时人文主义和基督文化的影响,对任何一种思想都持有批判态度,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性意识,但他却不是彻底的新型人文主义者,这使得《堂吉诃德》虽有着理想主义的封建传统观念,又体现了部分反传统性。这里的反传统指的是它对信仰、封建观念的反叛,堂吉诃德的知识渊博和刚正不阿遭人嘲笑,信仰面临破灭,从而宣告了信仰主义的幻灭。美国作家罗依·拉纳尔德称“塞万提斯处于西方探索精神和东方宿命意识的中介,他站在一座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好的材料建成的永久的桥上……” [5]

4. 浪漫讽刺的艺术手法

《堂吉诃德》通过巧妙地表达手法真正嘲讽的并非堂吉诃德本人,小说存在着多重讽刺视角,在多重讽刺视角的切换中,体现了塞万提斯渴望构建的新制度。小说中塞万提斯运用的收发室叙事理论学家华莱士·马丁所谓的“滑稽模仿”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在小说创作的年代,荒诞的骑士精神早已在欧洲销声匿迹,但是在西班牙小说界,骑士文学却大行其道,但真正的骑士道并非堂吉诃德想象的那样完美。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试图恢复骑士制度,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人文取向。

堂吉诃德具有一些颇为高尚的品德,例如同情弱者、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追求自由平等、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等等,他的行为虽然可笑,但是他的精神内核却仍然是一个扶贫济弱的形象,应当讽刺的是他所处的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堂吉诃德本人。塞万提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堂吉诃德疯癫的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对于所处时代的见解 [6]。在堂吉诃德心中,黄金时代应当是骑士道盛行的时代,在那里没有邪恶和贫困,只有自由和正义,社会的不公需要通过骑士来拯救,即使为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但是他的想法和行为却遭到所有人的嘲笑和讽刺,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堂吉诃德的初心看来,他是一位为理想奋斗甚至甘愿为之牺牲打的英雄人物,而这正是塞万提斯利用浪漫讽刺的情节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前言中就声明了这部作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攻击骑士小说,他运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堂吉诃德荒诞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于所处时代的看法。他在小说中运用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刻画等手法,都从侧面否定了陈旧过时的封建骑士制度,造就了一部讽刺已经灭亡的骑士制度的经典著作。

5. 结语

堂吉诃德不仅代表一种反骑士的精神,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堂吉诃德》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成熟的反骑士长篇小说,其文学性呈现出了非凡的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二元叙事结构和浪漫讽刺的艺术手法等,探究其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研究小说新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理解塞万提斯式的现实主义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西)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上) [M]. 杨绛,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 (西)塞万提斯. 训诫小说集[M]. 陈凯先, 屠孟超, 等,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2.
[3] 成宇思. 与阿Q对比下的堂吉诃德形象研究[J]. 今古文创, 2022(24): 4-7.
[4] 杨洪敏.《堂吉诃德》的二元性叙事特征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11): 1-4.
[5] (美)罗依•拉纳尔德.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M]. 石榴楼,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140.
[6] 莫春姣, 石荣胜.《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意蕴[J]. 科技信息, 2006(9): 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