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An Analysis of Zhuangzi’s Ecological 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DOI: 10.12677/ACPP.2022.115156, PDF, HTML, XML, 下载: 294  浏览: 724 
作者: 王毅鹏: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生态思想无为而治道通为一无用之用当代价值Ecological Thought WuWeiErZhi DaoTongWeiYi WuYongZhiYong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可归纳为“无为而治”、“道通为一”和“无用之用”三个层次。“无为而治”可理解为庄子顺任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即“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通为一”是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将人类中心主义和物我对立之“成见”祛除。若以道观之,则“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无用之用”是庄子生态思想的终极表达,自然万物看似无用,实乃大用,其之所以被认为无用,只不过是“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的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生态思想可以为当代的生态问题提供诸多借鉴之处,“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强加干预自然的进程;“道通为一”思想蕴含着现代生态文明中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无用之用”思想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生态价值理念。
Abstract: The Zhuangzi contains a wealth of ecological philosophical idea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levels: “WuWeiErZhi”, “DaoTongWeiYi” and “WuYongZhiYong”. “WuWeiErZhi” can be interpreted as Zhuangzi’s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e. “The Supreme Being does nothing, the Great Sage does not do anything, and he observes heaven and earth”; the “DaoTongWeiYi” is sublimated on the basis of “WuWeiErZhi”, eliminating the “preconceptions”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the self. If we look at the Dao, then “heaven and earth are one finger, and everything is one horse”; “WuYongZhiYong” is the ultimate expression of Zhuangzi’s ecological thought, that everything in nature appears to be useless, but is actually of great use. The reason why it is considered useless is simply that “the master is certainly clumsy in using the great”. Zhuangzi’s ecological thought is rich in content and can provide many lessons for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issues. The idea of “WuWeiErZhi” mean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and not to interfere with its processes; the idea of “DaoTongWeiYi” implies a break with the anthropocentric mode of thinking in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WuYongZhiYong” explains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value of “green water and green hills are the silver mountain of gold”.
文章引用:王毅鹏. 浅析庄子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5): 883-88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56

1. 庄子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1. “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思想继承于老子,“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任自然而为。在《道德经》中,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老子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这一思想被庄子所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在《知北游》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2]。庄子在其文章中指出“至人”应顺应自然,“大圣”应不妄自造作,这便是取法于天地的缘故。自然的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不可违背阴阳四时之运行,强行改变其秩序,因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从庄子的生态思想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在本源处是一体的,都遵循“道”的内在规律,人与万物相处融洽。在《马蹄》中,庄子曰:“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2]。依据成玄英先生的注疏,其认为人如果不加害于飞禽走兽,那么飞禽走兽定能成群;人如果对草木无伐,那么草木定能茂盛生长。正因为人无害人之心,物才能无畏人之虑。“无为而治”的本质是顺应自然本身的变化,保持事物自身的本性。其在本体论上的表达就是顺应“道”的变化,不强行干涉“道”的内在规律和运作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无为”有三个面向:面向他人“无为”,面向自身“无为”,面向万物“无为”,体现为政治层面的“无为”、个人修养层面的“无为”和生态思想层面的“无为”。政治层面的“无为”指的是“以民为本,心怀百姓疾苦”,使民收益才能维护统治,以民为本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个人修养层面的“无为”指的是“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不要有过多的人欲,欲望太多只能徒增烦恼,而满足当下却能获得快乐,免除灾祸;生态层面的“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遵循规律”,自然的运作机制就是外化之道,反“道”而行必定走不长远。在三者中,个人修养层面的“无为”是最根本的,只有在个人无私欲的情况下,才能为百姓谋福利,才能使人无害物之心。在《至乐》篇,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2]。“无为”才能使事物成其所是,“无为”乃是无“有为”“想为”之心,如果有心为之,则万物不能化生。因此,人类要从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道有其天命流行之机制,人不可逆道而行,应参天地之化育,摈弃心中万物皆为我所用的成见。

从无为的三个面向来看,当人把自身作为中心时,是无法达到“无为”状态的,要想“无为”,必须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成见”,其修养方法便是“吾丧我”和“体道”,以达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境界。人之所以不能参天地之化育,乃是由于将物我进行对立,在此对立中,人以自身好恶为评价标准,将物标画上价值,使得物被价值所征用。而人在将自身立于万物之中心的同时,也会受到万物之干扰和牵绊,无形之中给自己建立了封界。只有“丧我”和“体道”才能祛除自我偏执,祛除自我中心主义而臻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1.2. “道通为一”

“万物与我为一”,“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这是庄子生态思想的另一个层次。以道观之,万物皆是一体,人并非万物之中心。“道通为一”,是在道德视域下来平等地审视自然万物,这里面包含了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物我对立是使得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人类要想处于“道通为一”的境界,就必须破除“我执”,打破自我束缚,从而实现人与万物的“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包含着“齐物”的认识论和修养论的思想。而“齐物论”又有两个层面,一是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二是齐物、论(论万物平等观)。在庄子的文本《齐物论》中,庄子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2],“一指”和“一马”是用以代表天地万物同质的共同概念,意指从相同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共同性。在另一处,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2],意思是说,无论小草还是大树,丑陋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一切古怪的事情,从道的角度来看,都可通而为一。这是庄子在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的“道通为一”的观点,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道通为一”的内在逻辑层次和“齐物”的双重向度。

首先,齐物论,既包含人自身看待万物之价值观,即物与人并非对立,而是平等相待,另外也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即德治的最好方式是使以民为本,为民谋福,将平民百姓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齐、物论是齐物、论的必经之路,也是其逻辑前提。“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2],所谓“通达之士”,就是在看待万物时能破除“我执”的物我对立而因任自然,这种物我平等之价值观是“齐物”通向“道通为一”的必经之路。其次,齐物、论是齐、物论之必然结果,只有观“道”而后悟“道”,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固执自己的成见而寄寓在各物之功分上。齐、物论最终所通向的是“民胞物与”之价值观和认识论。

“道通为一”是庄子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与“齐物论”一脉相承,只有以道观之,万物方可齐一,自然与万物都服从于“道”的内在规律。所谓“齐物”也并非仅仅是将万物视为同一,而是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关涉。另外,“齐物论”也是一种保护生态的方法论,即只有破除“成见”和“我执”,才能通达万物之齐一,领悟“道”的内在机制和超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1.3. “无用之用”

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大多体现在政治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庄子的“无用之用”对生态思想既隐秘又终极的表达。庄子的“无用之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文本中,一是《逍遥游》,二是《人间世》。在《逍遥游》中,庄子与惠施争论一个“大瓠”是否有用,惠施曰:“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而在庄子看来,此瓠并非没用,只是世人太执于“用”,“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对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游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 在《人间世》中,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不知无用之用也” [3]。如果过于执著于“有用”,只会陷入“用”的功用层面,而忽视其“无用之为大用”的深层意蕴。

无用何以为大用?“无用之用”拆解来看分别是“用”,“有用”,“无用”,首先是“用”,用什么?怎么用?这个问题又包含了“有用”和“无用”之价值取向。在生态层面,人们将大自然视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价值财富,人的欲望不断催逼着人去“用”自然,来满足自身的私欲,此时的“用”仅仅体现在“有用”的功用层面。在典故中,对于“大瓠”,惠施只能看到它的功用层面,用来盛水太脆,用来做瓢又太容易掉落,所以觉得大瓠无用;反观庄子,何不把大瓠用来做“大樽”而浮游江湖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如果仅限于“有用”层面,那绿水青山并不能成其所是,以其所是而有用于人,人们只会把绿水青山看作满足自身工具理性的手段,大量砍伐树木、开发自然资源以获得足够多的经济效益。而“无用”乃是看到绿水青山的整体效益,绿水青山就是幸福“不动产”,它保障了人类生存所需求的氧气、水资源、环境资源等,保护了生态多样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用之用”在庄子的语境中,“无用”大多体现为避其受害,比如在《人间世》中的“栎社树”以及《逍遥游》中的大树“椿”,正是其无所用而避免其受到砍伐和损害。“当人以‘有用’‘无用’‘有害’‘无害’的眼光来看待外物时,不仅是狭隘的,而且必然对外物造成伤害” [4]。在生态思想方面,如果将“无用”之为“大用”的价值观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变成一种修养论,那么人与自然必然能和谐相处,以“有用”之认识转变成“无用”之价值,以“无用”之价值树立为个人之修养,则“万物齐一”矣。

2. 庄子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

2.1. “无为而治”的生态实践观对当代的启示

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工具理性极度膨胀,技术日益催逼着人去开采生态资源以满足个人需求。因此,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核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自然的和谐状态被打破,最终自食恶果的是人类自身。此时,人们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如何使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保护人的健康?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这都是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在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就早已提出,只是技术理性的膨胀遮蔽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正视,生态问题已经被人类所遗忘。直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认识生态问题,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一个问题,承认它,才是转机的开始。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代体现在人们的生态实践观上。“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有所“无为”。顺应自然的发展也不是不发展,而是以自然本身的运作规律为依托,创造出自然应有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即使技术催逼着人,人也要克服短暂的功利欲望而认识到自然的长远作用。正确的“无为”应是不以破坏性的方式作为。人类要帮助自然去实现它自身的生态运行规律,种植树木,保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河流等等,这是从“无为”之认识走向“有为”之实践,是庄子的“无为”思想在当今的体现。

2.2. “道通为一”的生态整体观对当代的启示

人类的主体性在增强的同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日益膨胀,物我对立日益尖锐。人类习惯于将自身看作自然的主人,对万物有一种支配的权利,而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则是对这种物我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超越,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个体而已,人与自然并行于“道”之下,是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正如《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一文所言:“庄子的观点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的局限,从道的视阈而不是人的主观视阈来看待事物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存在与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割裂分离” [5]。

在“道”的统摄下,人与自然遵循“道”而行事,人与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在本源处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只因人的私欲打破了了这种和谐状态,将万物摆置在人的面前,使得万物不再与人处于平等价值,而是沦落为人满足欲望的工具。正因为此,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齐物”是人应达到的境界,即万物与我一体,而人要达到“万物一齐”的状态,需首先“齐心”,即破除“我执”,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万物皆为我所用的观念。

2.3. “无用之用”的生态认识论对当代的启示

庄子的“无用之用”的生态认识论,有利于帮助人类建立起尊重自然态度。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并非对“有用”的单纯否定,毋宁说,其核心是希望人们认识到“有用”与“无用”的相互转化。“有用”和“无用”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怎么用?当人类固执于事物的单纯效用,那就陷入“有用”的功用层面,而正确的生态认识论是将功用层面的“有用”转化为生态层面的“无用”,然后从“无用”的生态层面转化为功用的“有用”层面,这并非单纯的返归,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例如,习总书记所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思想,就是对功用层面的突破和升华,经历了从“有用–无用–大用”的逻辑进程,即“绿水青山”从一开始的工具价值之用到达了生态层面的“大用”。

最后,“无用之用”更是指导人类实践的生态认识论,它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自然生态价值之“无用乃大用”内化于心,“才能指导人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模式,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去创造新价值” [6]。在内化于心的过程中,要破除“成心”和“我执”,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和物我对立的观念,从而更好地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道德经译注[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0: 3.
[2]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30+65, 66+67+258+461+569-570.
[3] 林云铭. 庄子因[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7.
[4] 罗安宪. “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以及“无用”——庄子对外物态度的分析[J]. 哲学研究, 2015(7): 37.
[5] 王素芬. 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82.
[6] 毛笛. 刍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从道家“无用之用”思想看“两山”理论[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2):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