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
A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ode Based on Deep Teaching Concept
DOI: 10.12677/AE.2022.129536, PDF, HTML, XML, 下载: 260  浏览: 526 
作者: 陈天兰: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广东 广州;徐 勇*: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系,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深度教学读书交流会课堂思辨自我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In-Depth Teaching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Meeting Classroom Thinking Self-Oriented Learning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摘要: 深度教学强调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建构,笔者在课内外要逐层搭建这种建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更深的层面探索拓展,引导学生发展高阶的思维。因此,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老师的教学要指向生成性,要努力达到“让学生沉浸、让思维发生、让合作可见、让学习可见、让文化浸润、让能力表现”。笔者探索了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课外,巧搭“读书交流会”平台,让指向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悄然发生;课内,课堂思辨是推动问题导向学习的有力抓手。
Abstract: In-depth teaching emphasizes helping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We should build this construction layer by laye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 guide students’ thinking to explore and expand to a broader and deeper level,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higher-level thinking.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our teaching should point to the generative nature, and strive to achieve “make students immerse, thinking happen, cooperation visible, learning visible,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ability performance”. I explored the strategy of learning style chan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epth teaching: after class, skillfully build the “reading exchange meeting” platform, to guide students’ self-oriented learning to occur quietly; in class, classroom thinking is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文章引用:陈天兰, 徐勇.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9): 3513-351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36

1. 引言

深度教学的根本是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深刻转变,它强调知识处理的充分广度、充分深度和充分关联度,凸显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促进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在的联系,挖掘知识内涵的价值,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发生,需要培养投入的学习者,激发导向成功的学习热情发生,如果没有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度投入、具身沉浸,高阶思维,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1]。深度教学理论指明:指向深度教学的学习方式有自我导向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在自我导向学习时,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当前,双减政策吹响了课程改革号角,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力求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取向,是一整套教学行为系统,教学策略是行为策略 [3]。十多年来,笔者在“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引领下,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上,的确做出了很多的探索 [4]。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老师们要努力培养自驱娃,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多年的生本教育实践让笔者对学生的学有了一定的探索,而这还是不够的,指向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转变更是有了明确的方向 [4]。

基于此,笔者探索了指向深度教学的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策略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板块,具体如下:

2. 课外,巧搭“读书交流会”平台

通过读书交流会平台,老师引导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悄然发生。

生本理念创始人郭思乐先生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金标准是阅读推进了。而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也反复强调,读书是牵动语文课程改革的牛鼻子。同时,多年的实践,读书宽广对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读书更深入,也为了让读书更广泛,笔者早已经实现了“依托教材,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推动阅读探索。为了进一步推动读书,笔者积极建构读书小组,将每个班的同学根据同质异构的特点,组成约五人为一组的读书小组指定的读书书目进行自主阅读,自主交流,下面就介绍读书会的组织实施和具体成效。

1、读书交流会的组织实施

读书会的开展按以下步骤推进:

1) 老师颁发学年书单,并根据年段实际,列出值得讨论的内容。

2) 组建读书交流小组(同步建构微信读书组)。

将全班同学按自愿的原则,以四至五人为一组建构读书小组,并实施组长主持人在组内轮流做的策略,推动所有同学全面体验各种角色,积极参与读书会,并发展所有学生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3) 大组长列出小组该学期读书讨论计划。如表1,就是明智读书会四年级上学期的讨论计划。

Table 1. “Smart” 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plan

表1. “明智”读书小组讨论计划

4) 主持人围绕本周将要讨论的书自设问题(该问题的设置也可以与组内其他同学讨论产生),问题提前放入读书小组群,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

5) 读书小组同学按照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或在线上围绕自己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这样的部署下,各组将各自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办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各小组读书会中,从浅读到深读,从泛读到精读,大家同读一本书,同赏一首诗,相互帮扶,相互鼓励,互为成长。

小组读书会的开展,成功地指向了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就在这读书会中悄然发生。

2、读书交流会作用和实施成效

在读书会交流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素心素养全方位地得到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读书交流会的推进,推动了学生对文本或名著的深度理解,强化了以下几种能力或素养:

1) 读书会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发展,推动了名著的深度阅读,学生在形成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时,通过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等。学生在读书会中,通过自主设置问题,现场提出问题,质疑和解答同伴问题,提升了自己的审辩思维能力、批判质疑能力。

2) 深度教学指出“学生学习需要交往”。在小组读书会中,学生的合作素养得到了锻炼。为举行读书会或如何开展读书会,学生之间要多次的沟通、协调,有关细节才会得以落实;在交流过程中,如何组织每个人的发言,如何应答和补充同学们的问题,如何有序地畅所欲言,都需要学生合作。读书会延展了人际互动的场所,建立了合作交往互助的关系,推动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推动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交往共长平台。

3) 在讨论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取信息能力、综合迁移能力得到饱满的发展,发散、批判、反思性思维得到适当的发展,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饱满的发展。

4) 深度教学指明:在阅读中,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美进行了感受和欣赏,如,学生会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中感人的行为、情境进行充分地交流。读书会围绕之前主持人就文中的人物、情节、读后感悟等设置的问题展开,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老师也要用心地去读名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读书交流会,推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对话,相互耦合,相互融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同时,师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在读书会得到提升。

5) 读书会创建了一个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增强了文化理解和传承。老师每学期发放学期书单,并在书单中注明哪些是一定要通过读书讨论会推进深度阅读的。当然,凡是需要通过读书会深度阅读的书,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初步领会经典,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经典书籍的理解认识。

6) 由于之前设置了讨论问题,学生读的时候会有方向,在读的时候独立思考,做好读书笔记,准备讨论会上讨论的问题,交流时积极思考,不断参与预先设置问题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补充同伴的发言,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

3. 课内,组织进行“课堂思辨”

在课堂内,笔者通过组织课堂思辨活动,推动问题导向学习。

读书交流会是课前课后的读书交流模式,相比而言,课堂思辨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5] [6]。

2022版新课标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运用能力,文化自信、思维发展、审美创造 [1]。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提供学习参与度,主动学习,学会辨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相关书本的理解,训练和发展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7] [8]。

1、课堂思辨的可行性

1)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了课文或名著的基本内容

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思辨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2)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小学中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技巧,也具备了一定的综述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分辨能力

由于大量阅读,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

5)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团队协作的基础

学生通过小组读书会、课堂小组学习等训练,在团队分工协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具备了分组辩论的基础。

学生有了这几点,就具备了开展辩论的基础:既能开展团队合作,又具备了开展辩论的个人能力基础了。

2、课堂思辨的教学设计

1) 辩题设置

语文新课程强调: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名著,老师要精心设置辩题,这个辩题要有利于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有利于推动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

2) 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

生本课堂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一体连贯的教学过程,因此课堂辩论的实施也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组织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见表2

在课前,学生根据各组自己设置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并依据问题做好读书笔记。

Table 2. Plan of classroom debate

表2. 课堂辩论实施方案

在课堂中,以问题或情境引出辩论的主题,选好辩论评委。在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之后,将课堂主导权交给辩论主持人后进入正式的辩论环节,参照正式的辩论赛推进流程。在辩论结束、评委评分的时间里,作为听众的学生们积极提问并讨论,引发更多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结束前,评委得出辩论赛结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根据当天辩论和提问环节最激烈的问题继续设计3个开放性讨论题目,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可以在下节课开始前的课前或者读书会进行汇报、讨论,教师或组长进行点评。

3) 课堂辩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通过课堂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思考,但在课堂辩论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 在实践中发现辩论过程中出现学生论点论据不充足、反复在不重要的问题上纠结,使得整个辩论过程无序且无意义。这种问题在课堂辩论中常常出现。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中及时引导辩论的大方向,促进整场辩论向更深的角度推进,还应该积极参与课前学生进行论点论据准备和探讨的过程,适当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及相关文献,从一开始就引导辩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前思考。

· 在课堂辩论中,教师可以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

· 在辩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环节以及根据当天辩论和提问环节最激烈的问题和知识点设计的开放性讨论题目也非常重要。

4) 课堂辩论实施过程

开展课堂辩论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准备、辩论环节和反馈总结具体安排如表3所示。

Table 3. Classroom debate process

表3. 课堂辩论流程

3、课堂辩论实施效果分析

课堂辩论在推进深度教学上起到了以下作用:

1) 推进学生对文本或名著的深度理解,发展了学生思维,推进了教学目标达成

在实施课堂辩论时,一定是围绕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或理解时有争辩的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时,孩子要构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输出式的教学是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

2)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了综合能力

通过设置学生自主选题、辩论及学生点评环节,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改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课堂辩论赛,满足了孩子好奇争胜的欲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发展,这是深度教学特别强调的。很多同学说“喜欢辩论,辩论时间过得很快”。

3)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是课堂辩论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是课堂辩论的主要参与者。课堂辩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并主动思考,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4. 结论

总之,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课堂思辨的建立和实施读书讨论会推进了深度教学,推进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它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评测学生阅读水平、层次等,如何引入指向“改进学习”的学业质量检测,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等都是在以后的探索中要逐步丰富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郭元详. 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2] 崔永漷. 指向深度教学的学历案[J]. 人民教育, 2017(20): 43-48.
[3]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2022.
[5] 刘刚, 李佳, 梁晗.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2): 93-98.
[6] 田爱丽. 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 + 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 教育研究, 2016(10): 106-112.
[7] 张其亮, 王爱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4): 27-32.
[8] 张明, 郭小燕. “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12): 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