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现状、困境及质量提升路向研究
On Status, Dilemma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ASS.2022.119499, PDF, HTML, XML, 下载: 529  浏览: 3,961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谢红雨: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肖 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关键词: 双减教育生态学课后服务家校沟通Double Minus Education Ecology After-School Service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摘要: 为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研究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从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的微观层面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川西南地区三所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家长问卷以及对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服务存在着:形式化较严重,实际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从教师生长环境、家庭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环境进行限制因子分析,并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和家长层面提出解决对策。通过研究,为促进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生态系统中各个环境要素的优化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starting from the micro-level of the Bronfenbrenner’s ecosystem, using the ecological system view, balance view, connection view, Dynamic view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as well a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s to conduct a sample surve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three schools in southwestern of Sichuan in China. Through teacher questionnaires, parent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minent problem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at is, the formalization is serious and the actual effect is not obvious and other issue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imiting factors from the teacher’s growth environment, fami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solutions from the teacher, school and parent level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elements in the after-school service eco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谢红雨, 肖荷.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现状、困境及质量提升路向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9): 3642-365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9499

1. 引言

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中小学生“减负”,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2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1],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突出学校课后服务的主体地位,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基本覆盖。

为进一步为中小学生“减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双减”政策实施后,规范、取缔了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对学校课后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须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考虑教师的人性化需求,切合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期望与要求,防止学校课后服务的“缺位” [2],亟需从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经费、管理等一系列方面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要使学校课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课后服务,办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学校课后服务。

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近年来,人类的生态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思维空前活跃,受此影响,教育生态学研究也日趋兴盛。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研究课后服务,促进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本土化,探索课后服务的优化路径,促进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研究正是从教育生态系统出发,将学校课后服务看成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进而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讨论和分析,创新性地发现和探究课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四川西南地区的三所小学为调查对象,三所学校分别是内江市桐梓坝小学、内江市实验小学、高桥镇小学。通过对三所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相关情况。鉴于目前新冠疫情防疫现实情况,调查问卷均采用电子版,分别发放于三所抽样学校的家长群、教师群。内江市桐梓坝小学学生总数为3315人,教师总数为198人;内江市实验小学学生总数为1200人,教师总数为122人;高桥镇小学学生总数为400人,教师总数为60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350、120、40名家长,70、50、20名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选取6名学生、3位家长、3位教师、3名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见表1)

Table 1. Sample strata number of the questionnaire

表1. 问卷调查分层抽样人数

2.2. 研究设计

2.2.1. 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以教师和家长为主,家长版问卷调查主要由基本信息及家庭环境因子、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知与需求、参与课后服务原因及需求、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家长知情权方面、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五部分组成 [3]。教师版问卷主要由基本信息及教学环境因子、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知与需求、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方面、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四部分组成 [4]。

2.2.2. 访谈设计

访谈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选取了少量的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进行采访,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不同主体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反馈展开。访谈片段中的家长分别编号为桐梓坝小学A家长,实验小学B家长,高桥镇小学C家长,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也沿用该方法。

2.2.3. 资料收集

调查在三所学校领导的帮助下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向三所学校的家长微信群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总数为510份,回收5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57份,问卷有效率为89.6%。

根据文献梳理、资料分析,以及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汇总了有关学校课后服务的相关材料、数据。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家长版问卷分析

本部分根据问卷结构设计和研究需要,将家长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分为五个维度。

3.1.1. 基本信息及家庭环境因子

在课后服务的参与情况方面,如表3所示,样本中已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占比为92.1%,未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占比为7.9%,说明大部分家长都已参加课后服务。(见表2)

Table 2. Participation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2. 课后服务参与情况

在“家庭经济条件”对“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原因”的影响方面,卡方检验分析的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和“放学早,没人接”和“希望老师辅导学生作业”的p < 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家庭环境因子中的家庭经济条件会影响家长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部分原因,样本中大多数家长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受其影响的两个原因是“放学早,没人接”和“希望老师辅导学生作业”。(见表3)

Table 3. Economic influence on parents’ willingnes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3.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对家长参加课后服务原因的影响

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家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是否有必要性”的影响方面,卡方检验分析的结果显示,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与“家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是否有必要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说明不同的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看法。(见表4)

Table 4. Different Educational Influence on parents’ willingnes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4. 不同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对家长看待课后服务的影响

3.1.2. 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与需求

在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费用的看法方面,由表6可知说明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收费合理,但需更调整得加完善、更加人性化。内江市区收费标准是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费最高不超过160元\生\每月,农村学校最高不超过140元\生\月,并根据实际确定具体执行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减免费用。(见表5)

Table 5. Parents’ views on the charges rationalit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5. 家长对收费是否合理的看法

在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方面,由表6可知,目前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以作业辅导为主;其次是素质拓展;第三是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第四是体育锻炼;第五是其他有关艺术和科普的教育性活动,比如职业技能、生活常识的普及。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希望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能够全面发展,但目前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还是作业辅导,基本上符合内江市教育部门的要求:课后服务内容以课业整理为主,学校内开展的课后服务要与学校课程方案设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等有机结合。

Table 6. Content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6. 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情况

3.1.3. 参与课后服务原因及需求

在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原因方面,73.16%的家长是希望老师能辅导学生作业,56.53%的家长想要通过学校课后服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从之前对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分析可知,学校课后服务是以作业辅导为主,满足了大多数家长想要辅导学生作业的要求,但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还有所欠缺。(见表7)

Table 7. Main reasons of parents partaking in the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7. 家长参加课后服务的主要原因

在学校课后服务帮助家长缓解了哪些需求方面,由表8可知,最多的是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压力;其次是缓解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排在第三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问题。开展课后服务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家长解决“接送难”的问题,结合前文家庭环境的统计发现,样本中的双职工家庭不多,大多数为自由职业,家长受教育水平大多为初中,所以缓解更多的是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和因辅导作业产生的家庭亲子矛盾。(见表8)

Table 8. Situations of solving issues for parent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8. 学校课后服务帮助家长解决问题的情况

3.1.4. 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家长知情权方面

在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制度方面,由表9可知,62.23%的家长见过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告知书、协议、责任书,43.47%的家长见过学校课后服务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类文件,16.39%的家长见过课后服务准入与退出办法,9.26%的家长表示没见过,说明学校告知过家长学校课后服务,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和个人意愿,同时也比较重视安全责任方面的问题,其他文件见得较少。(见表9)

在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管理的意愿方面,43.98%的家长表示非常符合,11.82%的家长表示符合,5.03%的家长选择不符合,7%的家长选择非常不符合,说明大多数家长愿意成为“学校课后服务家长代表志愿者”并且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和建设,但也有少部分家长有所顾虑。(见表10)

在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创办形式方面,由表11可知,56.17%的家长支持政府、社区、学校、家长协同合作,20.04%的家长支持政府独立财政支持,12.12%的家长支持学校经费自主支持,9.25%的家长支持小学与高校合作,2.42%的家长支持社区参与课后服务,说明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课后服务由政府、社区、学校、家长协同合作创办。(见表11)

Table 9. Situations of school policy document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9. 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文件情况

Table 10. Situations of parents’ willingness partak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0. 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管理的意愿情况

Table 11. Holding style of parents’ supporting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1. 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创办形式

3.1.5. 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建议

在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建议方面,共192名家长回答了这道开放题。由调查可知,家长们对教师在学校课后服务中的表现要求较高,非常看重教师在学校课后服务中所起的作用;比起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更看重学生在学校课后服务中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更看重学校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作用;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转变,不仅仅局限在学生的成绩上,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

3.2. 教师版问卷分析

通过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向三所学校的教师群发放了问卷,发放问卷总数为140份,回收14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19份,问卷有效率为85%。

本部分根据问卷结构设计和研究需要,将调查结果分析分为四个维度,如下所示。

3.2.1. 教师的基本信息及教学环境因子

在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基本情况方面,由表12可知,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百分比为100%,参与调查的所有教师均已参加课后服务。

Table 12. Proportion of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2. 教师参加学校课后服务的比例

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频次方面,49.58%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频次为一周两次,28.57%为一周三次,10.08%的教师一周在三次以上,说明大多数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频次是一周两次。

在教师任教科目与课后服务科目的符合程度方面,79.4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说明大多数学校的课后服务配备的是与该科目相同或相近的任课教师。(见表13)

Table 13. Coincidence proportion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s and the subject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3. 教师任教科目与课后服务科目的符合度

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硬件水平方面,48.60%的教师认为“很充裕”,45.79%的学生认为“有所配备”,4.67%的教师认为“数量不足”,0.94%的教师选择了“基本没有”,说明不同学校在课后服务硬件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校的硬件水平有待提高。

在学校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方面,50.47%的教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非常充足,32.71%的教师认为充足,12.15%的教师认为一般,4.67%的教师认为缺乏。

3.2.2. 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知与需求

在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理解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希望学生能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得到多元化发展、全面发展。

在具体的费用补贴方面,由交叉表可知,教师的补贴费用集中在1~200元每学期,属于教师能接受的范围。(见表14)

Table 14. Subsidies for teachers participating and teachers’ attitudes of the subsidie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4. 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得到的补贴 * 教师对课后服务补贴费用的看法交叉表

在学校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影响方面,由交叉表可知,筛选掉无效数据后,有28名教师选择了符合或非常符合,25名教师在选择“学校课后服务加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负担”方面选择了“一般”,18名教师选择了“不符合”或“非常不符合”;在选择工作表现时,教师们倾向于选择“按时到岗,精神饱满,课后服务认真负责”,有6名教师选择了“和平常教学一样,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偶尔迟到或请假”,有2名教师选择了“很累,不讨厌,但不想去”,有2名教师选择了“对课后服务感到厌烦、无奈,常常抱怨”。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加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负担,但教师们仍尽量保持精神饱满、认真负责的状态。(见表15)

Table 15. Cross-tab about teachers’ working performance * teachers’ life and working burden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5. 课后服务时教师的工作表现为 * 学校课后服务加重了您的生活和工作负担交叉表

在教师认为开展课后服务最大的困难方面,42.06%的教师选择了“工作时间太长,精力不允许”,38.32%的教师认为“经济补助太少”,34.58%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课后服务经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33.64%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活动场地有限”,11.21%的教师选择了教师人员不足,10.28%的教师选择了“维护纪律难度大”。可见,教师的最大困难在工作时间长负担大。

3.2.3. 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方面

在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估方式的看法方面,53.27%的教师选择了“综合评价”,28.04%的教师选择了“学生成果展示”,9.35%的教师选择了学校管理人员评分,4.67%的教师选择了“家长评价”,3.74%选择的“教师互评”。

在教师对学校引入社会机构来开展学校课后服务的看法方面,41.12%的教师表示非常不赞同,14.02%的教师表示不赞同,18.69%的教师表示一般,16.82%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可见,大多数教师不赞同学校引入社会机构。(见表16)

Table 16. Teachers’ approval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after-school services

表16. 教师对学校引入社会机构来开展学校课后服务的赞同度

3.2.4. 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

在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方面,共112名教师回答了这道开放题。34%的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课后服务中获得多元化发展,15%的希望能够提高教师待遇和支持继续开展,在开展中不断优化,13%的教师希望能够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减轻教师负担,5%的教师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不要把学生交给老师后就当“甩手掌柜”,还有5%的教师建议取消课后服务。

3.3. 访谈片段分析

3.3.1. 学生访谈片段分析

笔者:小朋友,你们喜欢学校课后服务吗?

学生A:非常喜欢,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到课后服务时间了,因为我可以学习我最喜欢的篮球。

学生B:不喜欢,我想早点回去吃饭,我好饿。

学生C:我不喜欢,以前有过一两次课外活动,现在都变成讲作业了,我本来在学校都呆不下去,现在要呆的更久了,但是同学们都去了,我不去感觉也不好。

学生D:一般,我在学校作业做得快一些,回去就可以耍了。

学生E:我妈妈说如果不上的话,会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我怕我学不走。

学生F:我喜欢可以耍的课,不喜欢上课。

由以上访谈可知,学生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受家长、同学的影响;学生更喜欢课后服务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开展的次数较少;学校课后服务时教师有时采取班级授课辅导的形式,学生对此有反感情绪;教师会根据人数调整课外活动不同项目的参加人数,可能会违背学生本来的意愿。

3.3.2. 学校管理人员访谈片段分析

笔者:请问您认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中存在哪些比较显著的问题呢?

负责人A:我认为主要是质量得不到保障,应该本着务实的前提有序开展,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我认为我们桐梓坝学校还算做的不错,一直秉持“有所学,必有所测,有所展”的课后服务宗旨,做有温情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负责人B:学生在校学习太长了,教师和学生都疲惫。我认为应该以兴趣活动为主,学习指导为辅,建议学校引进社会资源,可以加入校外的专业老师,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选择不同的科目。

负责人C:第一个是学校经费问题,希望政府加大补贴;第二个是教师负担重,我们这里教师本来一天上的课就比较多,音体美的教师比较少,教师年龄也偏高,一般上完课就很累了,希望能提高教师待遇。还有就是安全问题,放学比较晚,冬天回去天都黑了,我们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些爷爷或者奶奶会来接,但部分学生放学路上安全得不到保障,学校安全管理的压力也大。

由上述访谈可知,学校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主要是质量评价问题、教师和学生精力不足的问题、师资问题、经费管理问题、安全责任管理问题。

3.3.3. 家长访谈片段分析

片段1:

笔者:您孩子的学校课后服务有哪些内容呢?您觉得怎么样?

家长A:主要就是辅导写作业,每周有一次课外活动,有足球、武术、古筝、书法、口琴、计算机之类的活动,还可以,希望多开展。

家长B:写作业,课外活动很少,有时候有劳技课,没有固定的安排。效果不是很好,娃娃回来说学计算机一学期都在打那两个字,课又少,一学期下来没学到什么。

家长C:留到学校写作业,课外活动几乎没有。

由访谈了解到,桐梓坝小学的课后服务内容很丰富,充分地利用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实验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较为丰富,但没有固定的安排,随意性比较强;高桥镇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单一,没有课外活动。

片段2:

笔者:您对学校课后服务有什么建议呢?

家长A:希望双减政策下孩子还是能够有作业可以做,多多练习,毕竟以后考试还是以分数为主啊!

家长B:没有其它的建议,只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光要提高成绩,也要不止于成绩,提高一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有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长C:作业适当,不可超量,周末能有足够时间可给娃安排放松,孩子不懂的多跟他们说一下,晚上不要太晚回家,我们说的没有老师说的管用。

由上述访谈可知,家长谈到了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没有变,学生的学习仍应以应试为主;家长希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家长认为学生回家较晚,希望教师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

3.3.4. 教师访谈片段分析

笔者:您对课后服务有什么看法呢?

教师A:有一定合理性,学生也可以合理利用时间,不过要给老师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好,应注重实效,以学生实践为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师B:取消吧,很多学生家长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专家们是否可以多听取一些学生家长的意见。下午的时候问学生中午想回家还是想待在学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我上午和下午都有课,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再加上课后服务,实在是太累了。教师也有家庭,也有孩子,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实际。如果课后服务依然维持现状,那么只是增加了学生在教室写作业的时间,小学生本应该在课外体验和感受其他美好事物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

教师C:可以继续下去,孩子的作业会更规范一些。希望能提高教师待遇,及时发放教师课后服务费用。

由上述与教师的访谈可知,教师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看法不一,谈到了学生的成长问题、教师待遇问题、教师休息时间问题。

4. 结果与讨论

4.1. 课后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以上调查及访谈分析发现,三所学校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1. 教师工作时间长,积极性不高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教师认为开展校内课后服务最大的困难是“工作时间太长,精力不足”,以致于影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投入度,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导致生理及心理不适应症状、职业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倦怠等 [5],因此对学生、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1.2. 学生在校时间长,身心发展受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后,相对来说,在校时间增加,校外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如果课后服务依然维持现状,那么只是增加了学生在教室写作业的时间,小学生本应该在课外体验和感受其他美好事物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再者,学校课后服务延长的时间段内,正是小学生吃晚饭的时间,有家长担心学生饿着肚子学习也不利于学生长身体,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4.1.3. 家校沟通效率低,协同教育力量薄弱

第一,大多数家长与教师沟通过关于学校课后服务的问题,但沟通后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存在家校沟通环境存在信息流不畅的问题。家长跟教师或学校反映课后服务的问题后往往得到的是比较模糊的回答,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家长的问题;第二,很多家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希望老师能更加负责。部分家长认为既然作业全部交给老师辅导,自己便可以撒手不管,任由孩子晚饭后在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导致家校协同教育力量减弱,造成教育效果反而降低,协同教育力量薄弱 [6]。教师希望家长能对学生的作业引起重视,不要当“甩手掌柜”。但家长和教师很少直接沟通这些问题,也缺乏高效沟通的方法,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常规化的平台,导致家校沟通信息流阻滞。

4.1.4. 形式化比较严重,实际效果不明显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第一,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表面多样,但实际开展过程中普遍是作业辅导为。课外活动开展的次数相对较少,最终表现出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走马观花的结果。第二,作业辅导效果不明显。教师多采用班级授课辅导作业的形式,而学生个体差异大,故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第三,减负效果不明显。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负担是否得到真正减轻,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尽管学生和家长压力有一定能够程度的减轻,但不明显,学生仍存在回家作业完不成、睡觉晚的问题。第四,课外活动的开展随意性强,不成系统,实际效果不明显。

4.2. 微观生态系统下三所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的限制因子分析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能动的正在成长的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进行着渐进的相互的适应,在这一过程中人受各种情景关系以及情景所处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系统 [7]。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学习者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中、在学校教育的社会交往中获得直接经验 [8],研究从布朗芬布伦纳的微观生态系统出发,对三所学校课后服务中的教师生长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的限制因子进行分析 [9]。

4.2.1. 教师生长环境受挤压 [10]

首先,内江市三所小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学校压力、满足家长期待的压力和自身家庭压力的多重负担,课后服务开展之后,教师更加难以平衡学校与自身家庭、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要求与自己能力实际上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课后服务的补贴发放不到位,学校迟迟不发或者没有消息,教师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再次,在教师生活方面,除了每天的上课和批改作业以及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工作,原本的备课的时间也被挤占或延后,给原本已经很有限的时间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在访谈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教学改革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希望教育专家能够多倾听一线教师的需求,考虑不同地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情况。

4.2.2. 家长教育观念受局限

首先,家长教育观念受家庭生态环境的局限。受家长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知偏差大,教师难以满足每个家长的要求,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隐性矛盾;其次,受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家长受传统“尊师重道”价值观的影响,家长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倾向于保持沉默、进而间接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利 [11]。因此,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配合存在盲目性。

4.2.3. 学校管理环境受限制

第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表现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实际上在学校管理上更偏重应试教育,易忽视学校课后服务,导致很多地方落实不到位,如教师补贴不到位、学校课后服务评价不完善;第二,受政策环境影响,学校对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解读存在模糊、误解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比如不同学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统一、对象不尽相同,不利于同一区域各学校资源共享、共商共建;第三,受学校自然环境影响,学校利用资源、硬件设备和开展课后服务的场地有限,学校交通环境对学生安全管理影响较大。

4.3. 建议

为了解决课后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课后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提出以下解决建议以供各方借鉴。

4.3.1. 教师层面

1) 及时调整心态,树立教育生态意识

教师在面对多重压力,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失衡的情况下,应及时转变只偏重一边的错误观念,要关注到环境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要看到课后服务发展的作用和潜力,要能够理解家长需求,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建言献策,利用所处条件开展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行动研究,教师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12],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的改造活动,及时调整与适应,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加强作业管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响应“双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提倡为学生布置实践性、活动性及创新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严禁使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要加强对各科作业布置的协调管理,切实控制每日各学科课外作业总量 [13],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顺心、玩得开心、发展身心,在作业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3.2. 家长层面

1) 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14]。首先,已经参与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家长要学会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利,大胆向学校提出质询、批评、建议,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家长可以通过组建家长委员会,主动沟通交流,整合不同家长的意见,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保证课后服务的健康发展。

2) 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努力营造生态家庭

第一,家长要打破自身局限性,加强自我教育,理性看待学校课后服务,尽力避免偏见、盲目从众和攀比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第十五条规定,家长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 [13],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为学生的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撑。

4.3.3. 学校层面

1) 深入开发校本资源,创设学校特色课程

要结合学校当地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开发生态课程,广泛实施生态教学,让学生自我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交融,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地方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人文科学艺术等融合起来 [15],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满足家长和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期待,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多开展自主阅读、体育锻炼、素质拓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生活常识的普及课,为学生提供学知识、练技能、研问题、做实践、养品性的多维学习课程。

2) 落实弹性下班制度,保证教师休息时间

可借鉴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的“五阶管理”,平衡教师工作和生活,“让关怀更有度”。具体来说,建立弹性课后服务管理三阶机制,具体为:第一阶是指当天没有课后服务的老师在正课结束后,处理完当天班级事务或教学任务,16:00可以离校;第二阶是常规班级课后服务老师17:30组织学生离校后下班;第三阶是参加延时托管服务的老师和值周老师18:00下班 [16]。根据实际情况,各学校可以制定弹性灵活的上、下班制度,保证教师休息时间。

3)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协同管理效能

学校可以结合多方资源,在各方面科学合理安排,实行家校社协同育人,做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例如选拔优秀且志愿参加学校课后服务的家长、退休老教师、社区志愿者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中来。家长志愿者可以轮流看护学生安全,管理学生上下学,优秀且有资格证书的家长可以向学生普及各种生活常识、劳动知识、职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方向指导;从而达到家校社资源的协调利用,减轻家长和学校的负担,构建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校课后服务改革和发展得更有动力、有劲头、有盼头。

5. 结论

学校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落地的一个关键。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负担是否真正减轻,直接影响对社会关切与期盼的回应。课后服务开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双减”真正落到实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一份力。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EDUKY13086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edu.cn\edu\jiaoyubu\xinwendongtai\201703\t20170307_1495280.shtml, 2017-03-02.
[2] 刘宇佳. 中小学课后服务与校外培训问题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J]. 教育视界, 2019(19): 12-15.
[3] 陈星星. R市C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56.
[4] 郑春梅. 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38.
[5] 俞国良, 曾盼盼.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1): 20-27.
[6] 赵红光, 聂倩.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问题、原因及策略——以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班级课后服务实践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5):12-15.
[7] Bronfenbrenne, U. (1975) The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8, 157-204.
[8] Anderson, J., Boyle, C. and Seppeler, J. (2014) The Ecolog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Reconceptualising Bronfenbrenner. In: Zhang, H., Keung Chan, P.W. and Boyle, C., Eds., Equality in Education: Fairness and Inclusion, Sense Publishers, Rotterdam, 23-34.
https://doi.org/10.1007/978-94-6209-692-9_3
[9] 郭红霞, 杨桂芳.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社会支持研究——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20(6):87-91.
[10] 秦晓杰.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惩戒权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58.
[11] 张珊珊.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家校关系优化启示[J]. 公关世界, 2022(1): 88-89.
[12] 张莉. 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初探[J]. 继续教育研究, 2007(3): 106-108.
[13] 学校落实双减加强学生作业管理工作方案[DB/O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027/6134125243004033.shtml, 2021-10-28.
[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2021-10-23.
[15] 胡志金. 生态教育: 生命最美生长的教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6(7):75-80.
[16] 赵子君. 成都部分学校开启“弹性上下班”[EB/OL]. 成都日报. http://sc.people.com.cn/n2/2022/0326/c345167-35193289.html, 20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