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意蕴研究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2.114140, PDF, HTML, XML, 下载: 280  浏览: 2,978 
作者: 季 燕, 朱逸渲: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arx Labor Theory of Valu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摘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世界观,它把所有的价值都归于劳动。马克思哲学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科学基础,为它的科学理论提供了研究依据。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意蕴,从而加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认识。
Abstract: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a worldview that attributes all value to labor. Marx’s philosophy lai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provided a research basis for its scientific theor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reby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文章引用:季燕, 朱逸渲.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意蕴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4): 789-79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40

1. 引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但是,就当前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我国的实践中是否适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哲学意蕴的理论基础

2.1. 霍布斯的劳动财富论

霍布斯认为,即使我们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财富,我们也可以将其当作一种商品来交易。按照霍布斯的政治构想,当与国王签订契约后,所有的权利都归君主所有,当然,土地的归属,也是由国王来决定的。《利维坦》指出,私有财产是国家的产物,是个人的权利。 [1] 在土地的分配、商品的划分、对外贸易的场所等方面,都是由统治者来处理的,这是为了降低个人的私利,损害国家的利益。在一些紧要关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都交给他人,无论是通过交易或者签订合同,而不仅仅是我们的天赋和私有,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转让出去。这个时候,双方必须签订一份协议,或者是买卖、借贷和租赁等等,这些都是由政府来约束的。霍布斯并不是唯一持有劳动财富论观点的人。配第也是如此,他们的“劳动财富论”都主张,“劳动财富”是与“国家财富”相联系的。

2.2. 洛克的劳动财产论

洛克继承并发展了霍布斯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批判洛克把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较,而洛克的价值理论则为英国一切政治、经济理论提供了思想依据。因此,研究洛克的劳动价值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霍布斯和配第时代,洛克认为,土地的所有权应该由国王来决定,劳动的财产应该高于土地,这是一种使一切都具有价值的劳动。洛克认为,“当他把一切都从大自然的发明和创造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劳动变成了自己的财产” [2] 显然,洛克的“劳动财产论”只是试图解释个人的劳动是怎样创造个人的所有权的。洛克在对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进行论证时,把劳动视为私有财产之源,以摆脱“国家”和封建君主制的束缚,由此构成了“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基础。洛克认为,契约相关的权利不能包含人类的自然权利,洛克也指出,“私有财产”不能转让,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

2.3. 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虽然最早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古典经济学家,但他们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与矛盾的根源,而仅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者现实的观察和考察,合理地应用了唯物辩证法,将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作了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潜藏着的不平等与剥削,由此建立起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把价值与使用价值区分开来,由此决定其价值及其表现,并揭示了一种商品价值的基本法则,即价值规律。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没有将“一般劳动”视为自身的价值实体,而将其视为其自身的二元属性。马克思通过分析价值的形式,解决了商品向货币的转换问题,由此揭示了资本逻辑的演化过程,并将逻辑与历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为中心,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与劳动不能符合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增值与剩余价值的奥秘。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使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从历史角度出发,合理地运用了辩证法与抽象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性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它的本质,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

3.1. 形而上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立足于社会和历史事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劳动分成两个方面: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价值。具体劳动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和方法生产出能满足人类各种稀奇古怪的需要的有用的事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在资本逻辑中的残酷,他指出,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仅仅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劳动模式有利于增加财富,却忽视了资本对劳动者的奴役和剥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看到的仅仅是劳动的积极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面。在自由、平等、所有权的表面下,残酷的程度是其他剥削方式无法相比的。《资本论》在论述资本与收入时,揭露了资本家的贪婪,把人看作机器的附庸,失去了其不可取代的特征。 [3]

3.2. 对立统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坚持对立统一的前提下,不仅不限于“相等劳动”,而且还从抽象和辩证的角度合理地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劳动的形而上学范畴。马克思提出了区别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这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没有否认抽象思维在政治经济中的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价值进行抽象,从而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使它在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得到了超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二重性”是这一区分工作的一个重大成果。马克思关于“二重性”的理解,使得劳动价值论脱离了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普遍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二元”与“二元”的关系。第二个因素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一方面,它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没有了它的价值,就无法被称为物品。劳动的二元性质也是一种矛盾,马克思从商品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增值的本质。

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4.1. 马克思劳动价值对现实的人的真实境遇的揭露

人的现实性与发展性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逻辑前提。资本家将其剩余的劳动归为自己所有,形成了资产阶级。工人们离开了生产资料,无法自己干活,只有靠转移劳动才能维持生计,这就是无产阶级。 [4] 劳动者的生存并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发展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其现存的价值的需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私有劳动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商品的拜物教之谜。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商品为切入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真实处境。在资本逻辑中,商品交换是普遍的,资本变得越来越个人化,越来越独立。而资本家和工人则逐渐丧失了个体的独立性,这种价值是不会随着生产者的意愿和想象而改变的。

4.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将商品作为切入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以商品为出发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马克思首先把“物质”从现实的社会中抽象成“商品”,并将其视为所有思想的起点。读《资本论》的人也许会认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社会,其财富来源于商品的数量。然而,这样的答案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它不能只停留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中,而应当考虑由“物”向“商品”的演变所包含的自然观、历史观和社会政治结构。卢卡奇曾说过:“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从商品结构的秘密中得到答案的。”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别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它以商品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性的虚幻,对人和人的关系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并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点,既体现了马克思在解决劳动价值论问题的思路和思路上,又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终极理想——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布斯. 利维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91.
[2] 洛克. 政府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6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498.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716-717.
[5]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