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AE.2022.128443, PDF, HTML, XML, 下载: 247  浏览: 40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琪琪, 岑道权:陕西理工大学,陕西 汉中
关键词: 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摘要: 网络舆论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时效性、互动的隐匿性等特点博得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青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效充实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工作内容,完善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政工作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对教学活动充满挑战。研究和运用网络舆论的内涵特点,夯实思政工作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紧抓话语权,提升引领力;要不断完善思政教学的教育方式,紧扣关注度,提升吸引力;要及时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握方向盘,提升引导力;通过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提升综合监管能力,聚焦正能量,提升影响力,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Abstrac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won the favor of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of its rich content, timelin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hidden interac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effectively enrich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brought bo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We study and us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nsolidate the “dual subjec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asp the right to speak and improve the leading power.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losely follow the attention, enhance the attraction. We should timely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rasp the steering wheel, and enhance the guiding power. By improv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ability, focusing on positive energy and enhancing influence, w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琪琪, 岑道权.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J]. 教育进展, 2022, 12(8): 2927-29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43

1. 引言

网络舆论是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热点、焦点问题所表达出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意见的特殊方式。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之一,是互联网中非常有影响力的群体,网络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形成了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舆论的支持和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通过网络参与社会事务意愿的增强,使网络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利用微博、抖音、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表达意见和愿望;同时,高校也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塑造成功,难以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容易受到负面舆论信息的错误引导,有可能诱发一些不良情绪,进而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舆论精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网络热点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 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

2.1. 网络舆论的内涵

“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王朗传》,结合历史背景可以理解为“众人之论”。在互联网深度发展影响下,“舆论”具有更为具体、更加丰富的含义。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态度、情绪和信念的集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以及持续性,对有关事态产生影响,并且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1]。

网络舆论是整个社会舆论的一部分,是公众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介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并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应用软件公开表达自身的态度与评价,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与传播。在其传播中,内容纷繁复杂,态度各异,对于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不可把控,“网络舆论生态不同于自然生态,它是一个复杂的‘人造生态’,也有别于前网络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是一个主要由政府、网民、媒体三维互动形成的舆论场。” [2] 所以在这一生态中,需要三者合力来实现网络舆论的正向发展,使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良性推动力。

2.2. 网络舆论的内涵特点

网络舆论成为新时代民众表达自身意见与态度的渠道,是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传统舆论不同,网络舆论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丰富性、时效性、隐匿性及互动性等内涵特点。丰富性是相对于舆论内容而言的,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国内热点问题又有国际事务,既有社会政治热点又有日常生活问题,体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特点。时效性是相对于舆论信息的传播而言的,网络舆论传播时效性极强,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使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实现互通有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快速获得最新资讯,并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与传统舆论方式的传播速度相比要快得多。隐匿性是相对于舆论主体真实身份的公开程度而言的,虽然互联网的参与与资源的获取是开放的,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论参与主体身份的隐匿性,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的网络舆情表达者的观点,此种情况可以不需要考虑主体的学历,性格等,或者通过网络昵称进行思想随意自由表达。互动性是相对于网络舆论的交流而言的,每个人都可能利用网络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通过微博、豆瓣、知乎、微信等应用软件上浏览社会各方的资讯,并且凭借这些便捷的APP实现跨时空交流,使得公众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与传统舆论的单向传播形式有很大的区别。

3.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影响

3.1.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

3.1.1. 丰富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学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的“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 [3]。因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无差别共享等特征,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讨论由传统课堂和书本转向了互联网平台。在各类社交与分享APP中,如:微博、知乎、豆瓣、微信等,可以浏览与获取资讯,并自由地发表意见与看法,与大众群体交流意见。通过参与网络舆论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时事热点,拓宽眼界,开拓思维,使得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同时对传统课堂和书本传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将网络热点事件融进教学课堂和组织活动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发展教育主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教育要启智润心,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1.2. 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网络舆论的隐匿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发表意见与看法不受现实的束缚,隐藏真实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从而弥补学生在课堂和活动中不愿向教育主体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劣势。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教育主体可以紧抓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情况,及时关注各类高校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高校思政工作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3.2.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3.2.1. 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教师凭借职业身份,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行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教师所教、所言、所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线性传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上具有主导权。网络舆论属于非线性发散型传播模式。” [4] 众所周知高校在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是通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实现的,即由老师依据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对学生实现教学目的的线下教育。但在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的当下社会背景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产生了深刻的挑战。一是对教育主体教育方式与内容的挑战。网络舆论以其丰富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源单一,形式简单,学习内容固定化,沟通交流单向化等现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主导权受到削弱。二是对教育主体的教育素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受其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同样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对象的变化,但部分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与时俱进,对于网络的应用以及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意识与能力都尚待提高。这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3.2.2. 挑战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授课形式进行,课上根据书本知识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下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与崇高的道德情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如:灌输法、比较法、榜样法等。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知识渠道来源单一,接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少且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利用,以及网络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很大挑战。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浏览更多实时的资讯的同时,还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态度与意见。自由的学习形式很大程度冲击了传统受教育形式。在网络上可以平等对话和交流,不受学历、年龄、地位、财富、性别等的限制。大学生也非常热衷于此种网络交流甚至是网络狂欢,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受教育者不再单一通过教育者说教来获取信息,使得教育者讲授的教育作用受到削弱。

3.2.3. 挑战高校思政工作的环境氛围

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舆论产生广泛影响的今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环境不可质疑地对主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深刻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明显。大学生作为受益于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群体,更是当今为实现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其思想开放程度,受文明程度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网络舆论中,主动接收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消极影响潜移默化的渗透。没有将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优质的育人环境合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很难提高。复杂的舆论环境,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都深刻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4.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应对策略

4.1. 夯实思政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紧抓话语权,提升引领力

互联网的普及利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要抓住机会,牢牢把握住高校的舆论导向,成为高校舆论引导者,带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利用积极正向的学习态度参与网络舆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要组建网络舆论队伍,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其主导队伍的主导能力,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动向,高校教育主体作为正向舆论引导群体,都应该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技能,并且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活动有各种形式,如党团活动、思政课程等。除了学校这一主要阵地,当今网络世界更属于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争做舆论引导者,克服网络舆论带来的冲击。在网络舆论的挑战下,教育主体要主动融入网络舆论中去,积极挖掘网络舆论素材,转变授课理念,改变单向的沟通方式。让网络与课堂相结合,提升思政课堂的影响力,实现其新的价值,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4.2. 完善思政教学的教育方式,紧扣关注度,提升吸引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5] 教育方式也要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进行改革创新,信息时代就要运用新技术或者新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吸引力只能在彼此实在的互动中得到增强。应当从理念、技术上为双向多向互动、主客适时转化创设条件,让主客体在互敞心扉的对等交流中,在线上线下的解惑释疑、排忧解难中,在反客为主的自我教育、同辈教育中,实现主客体间良性互动。” [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各种新的平台,利用视频等网络技术等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形式。一方面,网络舆论中的典型教育。在热点网络话题中找到典型事件与评论人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通过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与反面典型的错误示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运用网络舆论高频使用平台。高校思政工作工作者要主动了解平时日常中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应用,如微博、豆瓣、知乎等,从中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信息以及舆论走向,包括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心理,适时掌握到学生对某件事的态度与看法,对参与舆论正向讨论的给予奖励,对于恶意煽动负面舆论的提出惩处手段。适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实现更及时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4.3. 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握方向盘,提升引导力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即公众在生活实践中不可能脱离环境。大学生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就需要教育主体要不断地向教育客体传输优质的教育内容,力求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使大学生避免混淆在无序的网络信息中。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学内容要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舆论发展的新背景,进行改革创新。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传播更新的教育理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克服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深化理论的宣传,强化主流价值的引领,高校要带领学生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典型的网络舆论案例开展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教育,切实发挥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另一方面,在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这一过程中,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认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正确认知与判断网络舆论,形成科学的评价准则,在参与舆论过程中不受负面影响。

4.4. 优化思政课的教育环境,聚焦正能量,提升影响力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发布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脱离传统机构。高校作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养成,正确意识形态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各个部门都要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做网络环境的维护者。一方面校园宣传部要积极宣传健康上网的标语,并且张贴在校园信息公示栏,以及校园网网页上,达到提醒与警示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信念感,例如:举行读经典的读书活动,开展宣传讲座学习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形成健康的舆论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强网络硬件设施,保证校园网络的畅通与快捷,同时对网络进行监管。学校可以改进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舆论建设,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形成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要对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舆论及时把控,必要时进行删帖或者冻结账号的操作,同时发表积极正向的舆论。通过优秀的学生代表调动学生群体形成正向的同辈影响力,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环境得到净化。

5.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高校思政工作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只有逐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综合监管与引导机制,夯实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净化网络舆论的环境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鉴别力,才能切实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实落细。

基金项目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SLGYCX2106)。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2] 上官酒瑞.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认识论分析[J]. 求实, 2018(6): 36-47+108.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论坛, 2016, 8(6): 144.
[4] 黄军利. 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11): 73-76.
[5] 熊光清. 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17(12): 43-47.
[6] 陈志勇. 网络空间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