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2.114098, PDF, HTML, XML, 下载: 328  浏览: 9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小磊*, 张曾亮, 任存霞#: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马秀荣:包头市妇幼保健所,内蒙古 包头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综述研究进展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摘要: 体质是先天遗传与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现就体质的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四个方面,对近些年发表的中医体质学论文进行综述。
Abstract: Constitution is a relatively stable trait formed on the basis of congenital inheritance and acquired,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CM constitu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research,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
文章引用:何小磊, 张曾亮, 任存霞, 马秀荣.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2, 11(4): 686-693.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2.114098

1. 引言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阐述人体体质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学科,是一门以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交叉性、应用性学科 [1]。

体质学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其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始将体质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当中,从此以后历代医家对于体质学理论均有扩充和延伸,但均未系统阐述体质学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中医体质学,在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提出了“中医体质学”概念,1982年《中医体质学说》书籍出版发行,逐步构建起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后涌现出诸多研究中医体质学的学者,影响较大的有王琦、母国成、何裕民、田代华、匡调元等,直到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了《中医体质学分类与判定标准》,首次明确规定了九种体质的分类与判定,之后中医体质学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基础科研领域与临床当中均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将近几年中医体质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2. 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

2.1. 体质学的古籍文献研究

我国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对体质有了阐发。如有研究 [2] 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体质的分类依据有阴阳、五行、形态、形志、脏腑形态特性等八种,而且《黄帝内经》中体质分类的根本出发点更强调先天禀赋,其理论依据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3]。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则首次将体质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当中,如他提出了“喘家”、“亡血家”、“汗家”、“强人”、“羸人”等体质类型,并阐述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以及体质与疾病传变的关系 [4]。其后历代医家的论著中均有关于体质学说思想的论述,到了清代,叶天士、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体质”一词,并提出了“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体质类型,还阐述了木火质、肝郁质、阴虚质、脾弱质者都容易罹患情志病 [5],这些思想蕴含了“体病相关”的思想。

2.2. 现代体质分类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最先开展了中医体质学研究,他在70年代首先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这一概念 [6],其后许多中医学者开始进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并涌现出诸多体质分类方法,如匡调元 [7] [8] 的体质六分法与体质病理学,母国成 [9] 的体质九分法,林齐鸣 [10] 体质九分法和兼夹体质十分法,田代华 [11] 体质十二分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琦教授 [12] 提出的中医体质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了关于中医体质研究和应用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13] 标准,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九分法被确定为体质分类的标准,此后,中医体质学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3. 体质与证候

在中医体质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体质与证候是必须要辨析清楚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体质与证候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潘秋霞等 [14] 认为体质与证候随时间的变化均会发生动态变化,证候是疾病进展到某一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结,体质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二者分属疾病的标与本。佟旭等 [15] 认为体质决定证候的发生,体质制约证候的转归,体质与证候具有趋同性也有矛盾性。马嘉佚等 [16] 将体质与证候的趋同与矛盾性归纳为体质与证候具有分合关系,体质可以影响证候的类型、转归,体质也可以与证候呈现相对独立性。王琦等认为体质是对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在未病状态下的归纳,中医证候是对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正邪交争形成的某一阶段表现及机体的反应状态等疾病现象的概括,并从界定前提、形成因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涵盖范围、信息表达、指向目标、诊察内容、干预目的九方面来区别体质与证候 [17],李英帅等 [18] 则通过界定前提,形成因素、时相性、研究内容、应用范畴五个方面来进行区分。通过对体质与证候的区分,有利于推进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应用,深化对于体质的认识,而体质的核心是人,辨体论治更能显现个体化治疗的特点,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3.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19]。通过开展全国大样本、多中心的中医体质学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体质可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后续开展体病相关研究、体质可调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王琦教授团队 [20] 通过大样本数据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其余八种偏颇体质占67.86%,偏颇体质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

3.1. 不同地区中医体质分布

除了对全国人口进行中医体质学流行病病学调查,也有许多对于某地区中医体质学流调的研究,如张翠英等 [21] 对河南省2133例自然人群进行横断面现状调查,发现平和质占1283例。单纯偏颇体质599例,兼夹偏颇体质251例;李国华等 [22] 对深圳南山区1200例自然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发现平和质有452例,偏颇体质占748例;罗熙林等 [23] 通过对南充市4440例健康者与患病者进行体质辨识,发现平和质占72.94%,偏颇体质占27.06%。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九种体质的分布存在许多差异,对于不同地区体质类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准确掌握本地区体质类型分布,为后续本地区进行中医体质养生与治未病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也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健康素质。

3.2. 不同年龄中医体质分布

中医体质学基本原理之一生命过程论认为一个人的体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胡凯旋等 [24] 通过对中山市53,693例老年居民进行体质类型比较,发现偏颇体质占比较大达60.3%,平和质占39.7%,其中偏颇体质中主要以虚性体质为主,排名靠前的分别为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沈晓红等 [25] 对400例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中医体质学分析,发现平和质占38.75%,偏颇体质占61.25%,可以发现,即使是健康青年男性,偏颇体质仍占比较高。

3.3. 不同职业中医体质分布

不同职业的人群所处工作环境均有不同,而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体质的形成有影响,胡渊龙等 [26] 对415例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医体质分布调查,发现平和质有127例,偏颇体质中阳虚质126例,气郁质有95例,阴虚质阴虚质71例,大学生多嗜食生冷,所以阳气损耗大,又由于学业压力大气郁质也比较多,而喜欢熬夜以及饮食偏于烧烤油炸等食物也会导致阴虚体质较多。邓卫 [27] 对1430例广东省亚健康公务员进行体质分析,发现平和质仅占10.6%,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劳则气耗。

4. 临床研究

4.1. 体质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密切相关,体质的差异性是制约和影响病证的基本要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病机的从化和疾病的转归 [28]。

4.1.1. 疾病的体质分布特点

吴佳 [29] 研究发现非酒精脂肪性肝炎患者中体质类型主要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韩旭等 [30] 研究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体质类型主要有平和质占13.7%、实性体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占48%,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占30%,其中气郁质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姜桂仙等 [31] 研究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体质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湿热质(31.4%)、阴虚质(30.8%)、气虚质(29.7%)、气郁质(26.5%)、阳虚质(26.4%)、痰湿质(24.1%)、平和质(15%),经过统计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具有明显的体质学特点。张红阳等 [32] 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痰湿体质(24.02%)、气虚质(22.24%)为主,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胰岛素抵抗与体质存在联系,在临床诊疗中,应注重辨体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赵苗苗等 [33] 研究发现阳虚体质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体质因素,平和质、痰湿质是大肠癌高危人群的保护因素。

4.1.2. 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

中医体质学三大关键问题之一为体病相关,即由于体质的不同,不同体质对于不同的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也就是容易罹患某种疾病。董霏雪等 [34] 研究发现原发性青光眼与气郁质关系最为密切,即气郁体质者容易罹患原发性青光眼。陈子琴 [35] 等通过辨体论治新冠肺炎后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机为湿毒壅滞,易感体质为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梁润英 [36] 研究发现阴虚体质容易罹患糖尿病、中风、失眠等病。孙益等 [37] 研究发现正常人群与痛风患者两组人群体质分型具有显著差异,痛风患者体质占比最多的是痰湿质(32%)、湿热质(20%)。LUO等 [38] 研究发现痰湿体质者更容易罹患代谢综合征。

4.2. 体质与疾病的防治

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通过纠正偏颇体质可以未病先防,也可以既病防变,现就近几年体质与未病,体质与已病方面的研究做归纳总结。

4.2.1. 体质与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写道:“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中医体质学为治未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王琦教授认为体质可分是治未病的工具,体病相关是治未病的依据,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 [28]。体质辨识是调体治未病的前提,正是基于体质辨识的重要性,所以王琦教授团队在制订出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及量表后,又根据临床实际,制定了儿童版《中医体质量表》、老年人版《中医体质量表》,三种体质量表的使用可以提高体质辨识的精度。体质辨识只有准确判定了一个人的体质类型,才能针对相应体质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这是前提与基础 [39]。根据体病相关,特定的体质容易罹患某些疾病,王琦教授针对偏颇体质体质易感某些疾病的情况,提出了“体质土壤学说”,即特定的体质是罹患某些疾病的共同土壤 [40]。所以在未患病之前,通过调理体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在患病后,通过在原有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论治,对偏颇体质的调理,可以促进证候的消除。王琦教授针对中医体质学四个基本原理以及三大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的观点,也就是从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三个阶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已经患病后防止疾病的演变 [41]。李智红等 [42] 通过体质三级预防理论下防治中风,针对不同体质的中风高危人群,通过饮食,体育锻炼,起居饮食进行一级预防,通过治疗高血压等原发病,服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加强情志调护,避免生气暴怒来进行二级预防,通过辨体论治减轻中风后遗症来进行三级预防。韩媛媛 [43] 通过对痰湿体质糖尿病临床前期患者实施体质干预,试验组服用调理痰湿体质方药并结合饮食与体育锻炼,结果显示效果优于只进行了饮食和体育锻炼的对照组。彭艳等 [44] 研究发现血瘀体质者容易患妇科疾病,所以可以通过体质三级预防,如饮食当中多吃有活血化瘀作用食物,调畅情志防治肝郁气滞,在患病后服用活血化瘀方药,同时加入理气药,补血药。张小芳等 [45] 对冠心病患者中体质占比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四种体质为易感体质,针对四种体质分别进行体质一级预防,从饮食、精神情志、生活起居方面进行调护。

4.2.2. 体质与治疗

目前,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过程中常用的思路方法,而辨体、辨病则容易被人忽视。王琦教授首先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新模式,突出强调体质对疾病、证候的影响。体质决定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体质也影响着证候的形成、疾病的转归,所以通过调理偏颇体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促进疾病的治愈 [46]。庞国明等 [47] 针对无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辨体、辨病论治,对于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患者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调体方药,为无症状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思路。在临床上,医师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如果只按照辨证论治,则无从下手,而从辨体论治入手,则能拓展诊疗思路,拓宽认识疾病的维度,可以更好为病人解除病痛。刘垚昱 [48] 通过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辨体论治,通过让实验组患者服用皂术二陈汤配合耳穴压豆以及祛湿药膳,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最后发现辨体论治组总胆固醇、肝受控衰减参数、痰湿体质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组,说明辨体论治疗效确切有效。金会明等 [49] 对83例无症状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辨体论治,辨体分型后,对不同的体质给予不同的调体方药,对照组服用异维A酸胶囊,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0.36%,对照组有效率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辨体论治的临床疗效要优于西药组。从以上案例可知辨体论治可以拓展临床诊疗思路,同时辨体论治疗效确切,对于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5. 实验研究

5.1. 动物实验

目前中医药领域构建的动物模型多与证候相关,而关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随着中医体质学的深入发展,临床研究已无法满足体质学的进一步研究,所以构建体质动物模型迫在眉睫。孙瑜嬬等 [50] 通过“猫吓鼠”来恐吓刺激孕鼠,恐则伤肾,则幼鼠先天不足,从而构建起肾虚体质模型,同时对仔鼠采用不规律饮食加劳累过度的方法构建脾虚体质,来探究不同病理体质大鼠唾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栾思宇 [51] 通过掌温对自然群体大鼠进行寒、热体质的筛选,观察肉桂、知母药对对大鼠寒热体质有调节作用;但以上所构建的体质模型均与体质九分法所规定的体质有较大不同,所以体质模型的构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秦俊俊等 [52] 通过对证候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阳虚体质模型的构建即通过筛选出肛温偏低的雌雄鼠分笼饲养,并用黄连解毒汤灌胃处理,持续1月,然后雌雄鼠交配,产下子代,重复步骤,一直到第四代,造模完成,然后检测各项指标;王济等 [53] 对体质动物模型的构建提出了三点要求:必须符合中医体质理论,要考虑品系不同的动物体质特点,对于九种体质应该分别设立不同的体质评价指标。

5.2. 分子生物学研究

除了宏观的中医体质临床研究,借助分子生物学工具进行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学研究,从微观层次来研究九种体质的区别。王济等 [54] 对九种体质分别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八种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均有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阴虚质和平和质相比,阴虚质上调基因许多与炎症相关,据此推测这可能是阴虚会生内热的机制。俞若熙 [55] 通过对阴虚体质、阳虚体质者进行基因芯片测序,发现阴虚质和阳虚质表现出显著的mRNA水平表达差异,两种体质在糖脂代谢上也存在很大差异。秦静波等 [56] 认为体质可调的本质是通过干预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通过干预亲代的偏颇体质,通过表观遗传学,纠正后的体质可以遗传给后代。

6. 小结

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从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医体质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团队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药专家学者围绕着体质学三大关键问题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但目前中医体质学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医体质判定虽然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与中医体质量表,但体质判定只靠量表容易造成主观误差,仍需增加可以量化的指标;中医体质学文章虽然发文量大,但主要以临床研究文献为主,基础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质相关的动物模型,目前王琦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体质动物模型工作的推进,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体质学很有必要。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MS0813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琦. 中医体质学2008[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 周妍妍, 康倩倩, 于淼, 等. 《黄帝内经》体质分类解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26(7): 866-868.
[3] 杨粤戈, 池晓玲. 《内经》体质学说与现代体质学说差异探寻[J].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6): 1537-1538.
[4] 陈蓉. 试论《伤寒杂病论》对体质学说的贡献[J]. 国医论坛, 2016, 31(5): 1-2.
[5] 孙瑶瑶, 李敬林. 从《临证指南医案》论叶天士的情志学思想[J]. 江苏中医药, 2018, 50(1): 6-8.
[6] 盛增秀, 王琦. 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J]. 新医药学杂志, 1978(7): 11-13.
[7] 匡调元. 论辨证与辨体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2): 1-5.
[8] 匡调元. 体质病理学研究[J].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78(2): 3-17.
[9] 母国成. 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 新中医, 1983(9): 3-9.
[10] 林齐鸣, 虞学军. 试论兼挟体质[J]. 四川中医, 2002(7): 9-11.
[11] 田代华, 吕明伟. 论体质与证候[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3(1): 7-11.
[12]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4): 1-8.
[1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4): 303-304.
[14] 潘秋霞, 陈家旭, 刘玥芸, 等. 略论中医证候与体质的关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10): 1394-1396.
[15] 佟旭, 林晓峰. 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浅谈[J]. 中医药信息, 2013, 30(4): 15-16.
[16] 马嘉轶, 倪诚, 李英帅. 体质与证候分合论[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5): 2439-2442.
[17] 王琦, 高京宏.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J]. 中医药学刊, 2005(3): 389-392.
[18] 李英帅. 体质与证候关系解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3): 156-159.
[19] 沈洪兵, 齐秀英. 流行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0] 王琦, 朱燕波.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1): 7-12.
[21] 张翠英, 石鹤峰, 李淑敏, 等. 河南省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2133例调查分析[J]. 中医研究, 2008(6): 32-35.
[22] 李国华, 许水娟. 深圳市南山区居民中医体质辨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3): 19-21.
[23] 罗熙林, 关丽娜, 任丹, 等. 对南充地区4440例样本人群中独立中医体质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5): 621-623.
[24] 胡凯旋, 夏生林, 范木耿, 等. 中山市53693例老年居民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与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5): 74-76.
[25] 沈晓红, 阮剑虹, 倪红梅, 等. 400例健康青年男性中医体质特点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11): 2089-2091.
[26] 胡渊龙, 闫文月, 李琪, 等. 415例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光明中医, 2016, 31(18): 2748-2750.
[27] 邓卫. 广东地区公务员亚健康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1.
[28] 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29] 吴佳.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30] 韩旭.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特点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1] 姜桂仙, 崔炳南.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横断面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3): 462-464.
[32] 张红阳, 侯丽辉, 李妍, 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26): 2851-2854.
[33] 赵苗苗, 曾宝珠, 杜敏, 等. 大肠癌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39(1): 23-27.
[34] 董霏雪, 刘旭, 孙河, 等. 基于体质学说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易感体质[J]. 中医药信息, 2021, 38(8): 60-62.
[35] 陈子琴, 陈佳, 陈贝, 等. 基于数据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易感体质特征及用药规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4(3): 238-244.
[36] 梁润英. 阴虚体质的发病倾向以及早期干预[J]. 新中医, 2004(11): 70-71.
[37] 孙益, 李象钧, 赵俊. 痛风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2, 25(6): 55-57.
[38] Luo, H., Li, L., Li, T., et al.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Body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7, 355-365.
https://doi.org/10.1016/j.jtcms.2020.10.004
[39] 孙理军, 柏云飞. 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地位及作用[J]. 现代中医药, 2015, 35(6): 58-61.
[40] 孙淑娴, 马嘉轶, 倪诚, 等. 基于“体质土壤学说”的调体防控痰湿体质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1): 5020-5022.
[41] 王琦, 董静, 吴宏东, 等.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 中医药通报, 2006(4): 1-4.
[42] 李智红, 杜瑾瑜. 三级预防理念下的中风中医体质防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9): 47-48.
[43] 韩媛媛. 中医药干预痰湿体质糖尿病临床前期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4] 彭艳, 黎静, 李浦媛, 等.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调理血瘀质在防治妇科疾病中的探究[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4): 482-484.
[45] 张小芳, 李志月, 莫辛欣, 等. 中医体质学说在冠心病一级预防的理论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5): 627-629.
[46] 靳琦.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1): 41-45.
[47] 庞国明, 谢卫平, 王凯锋, 等. “辨病-辨体”诊疗模式论治“无症状”2型糖尿病[J]. 中医杂志, 2021, 62(7): 641-644.
[48] 刘垚昱. 以辨体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49] 金会明, 杜宏斌, 王相东. 辨体论治寻常型痤疮83例临床研究[J]. 现代中医药, 2017, 37(6): 61-63.
[50] 孙瑜嬬, 史鹏云, 王梓安, 等. 基于大鼠唾液生化指标的肾虚、脾虚体质差异研究[J]. 中医学报, 2021, 36(10): 2178-2182.
[51] 栾思宇. 基于儿茶酚胺通路的寒热体质大鼠生物学特征研究及中药对体质调整[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52] 秦俊俊, 李雨丝, 高惠贤, 等. 阳虚体质动物模型构建设想[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9): 4410-4412.
[53] 王济, 赵晓山, 周玉美, 等. 基于九种体质分类建立体质医学研究动物模型的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4(4): 318-322.
[54] 王济, 李英帅, 李玲孺, 等. 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基因组学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12): 3871-3873.
[55] 俞若熙. 基于阴虚、阳虚体质基因表达的健康状态微观辨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6] 秦静波, 王济, 孟翔鹤, 等. 表观遗传学与体质可调论关系的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4): 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