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路径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raining and the Path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One Belt, One Road”
DOI: 10.12677/CES.2022.107266, PDF, HTML, XML, 下载: 298  浏览: 61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春梅, 徐西帅, 郑 雪: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化融合文化认同教学模式One Belt One Road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 Teaching Mode
摘要: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成为国家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如何提升培养质量和文化融合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现状调查,指出来华留学生在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议。期望本文研究,能够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文化融合。
Abstract: “One Belt, One Road” is a major initiativ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 link and bridge for national exchang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One Belt, One Roa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文章引用:杨春梅, 徐西帅, 郑雪.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7): 1674-167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7266

1. 引言

2015年,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鼓励国外学生到中国交流和学习。留学生来华学习意义重大,不仅是两国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多,据统计,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2.9万人,国家和地区数达到196个,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国家综合实习和留学吸引力的匹配度大大提升。同时,这对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也提出新的要求,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现状调查

2.1. 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成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心。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我国文化外交起到指导和支撑作用,肩负着“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国家建设任务 [1]。为此,国家教育部门采取系列措施吸引“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促进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20

表1. 2014~2020年来华留学生现状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及《中国教育年鉴》。

表1来看,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2014~2020年来华留学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4年的人数为35.6万人,国家和地区来源数量为203个,学历生占留学生总数比例为43.6%;2020年达到52.9万人,共有196个国家各类留学生到中国31个省的1004所高校进行学习,主体国家有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哈萨克斯坦、越南、孟加拉、法国、蒙古和马来西亚等。

2.2. 来华留学生质量持续优化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来华留学生质量再上新台阶,学历结构持续优化,学历生比例占比不断提升。据统计,2014年学历生数量为164,394人,占来华留学生比例的43.6%,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47,990人。2020年,学历生数量为184,799人,占来华留学生比例的46.47%,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53,572人。同时,为了推动来华留学生招收质量,各高校对留学生的要求做了相应规定,来华留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并通过相应考核,同时招收硕士学位留学生的学历与中国学士学位一致,招收博士学位留学生的学历与中国硕士学位一致。这样,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得到不断优化。

2.3.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倾斜

为了吸引“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并设置“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博士教育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师资培养项目、“一带一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博士教育项目、“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一带一路”奖学金等,奖学金主要用于支付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极大促进来华留学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54个国家签订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与“一带一路”沿岸的24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助力“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人才培养,提升来华留学学历比例和数量,也提升国外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动力和积极性。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的问题及成因

3.1. 问题所在

3.1.1. 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影响文化认同

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来华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这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同时,由于来到陌生的学习和文化环境,会导致留学生产生“圈子文化”,来华留学生采取“抱团取暖”,倾向于本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相同的学生进行交流,排斥其他国籍的学生进行文化和学习交流,阻碍文化融入。

3.1.2. 课程设置无法与国际接轨

来华留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文化特点,培养模式不仅满足对中国文化的重点培养外,还要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健全,知识含金量不够,理论超于实践,选择教授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3.1.3. 课堂教学和日常考核模式薄弱

来华留学生的考核主体是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考核、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毕业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大多与我国学生考核方式一致。但是,“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来华留学生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无法适应我国高校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多留学生无法顺利通过考核 [3]。

3.2. 成因分析

3.2.1. 语言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最关键因素

调查中发现,语言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来华留学生掌握一定的中文水平,但是在沟通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听说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和中国学生、老师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听课困难,也无法进行知识交流,从而降低了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

3.2.2. 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到国际化教育的影响,多是从我国学生教育特点和教育发展现状出发,直接套用国内教育模式,即使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全英文课程数量明显不够,鲜有设置专门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和公共选修课,导致无法达到来华留学生充分学习的心理预期。另外,导师指导和课堂教学模式是主要培养方式,导致“本土化”问题,不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

3.2.3. 教学管理模式不完善

对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不够严谨,指导教师与来华留学生的沟通不够顺畅,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和评价的规定和相关制度较为宽松。课堂之外的日常表现,对来华留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完成作业情况,旷课和学习懈怠等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机制干预,导致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下降。

4.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路径

4.1. 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多,由于文化背景导致生活习惯、理念价值观等冲突的问题日益凸显,独特的“圈子文化”也限制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事实上,任何文化的融合交流都需经历一个过程,需要留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文化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这就需要高校营造一个兼容并蓄的校园氛围,才能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开展多种文化宣传方式。在课堂上、课堂外进行多种方式文化宣传,在课堂上要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注入到授课中,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宣传讲座,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课堂外,举办图片、视频展览,采用影视、宣讲,参观等方式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其次,组织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结合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来华留学生的课余生活,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增加中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来华留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文化活动,提升多元文化快速融合。再次,构建文化交流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是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文化交流信息共享平台,创办网络论坛、开设社交媒体,组织来华留学生进行线上交流,鼓励来华留学生传递本文优秀文化,推动留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4]。

4.2. 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需提升国际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文化融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符合来华留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杜绝与本国研究生趋同教学管理,促使来华留学生成为真正的国际人才 [5]。

首先,注重建设培养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海内外名师,注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真正实现国际对接,构建合理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根据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调整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内容,提升来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再次,注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完善“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最后,提升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和语言水平,合理安排导师,提升导师和来华留学生顺畅交流,积极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

4.3. 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来华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保证培养质量。教学方法可采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还是占据主导位置,要进行手段更新,来华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首先,注重课程考核制度。为了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要严格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多种形式课程考核,不单单采用卷面考试,要采用来华留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例如,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度、实践方式、文献阅读量、参加比赛、课堂表现、小组谈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推动来华留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体系。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制定人性化的日常管理制度,例如,寝室规章制度、安全条例等,不能产生区别对待。另外,要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和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GJQTYB202137);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指导项目(GJQTZX2021004)。

参考文献

[1] 马晨辉, 张莹, 张书慧.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问题研究[J]. 现代商业, 2018(10): 180-181.
[2] 魏玮, 陈永瑞.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留学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2): 41-44.
[3] 王静, 顾倩妮.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商科专业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8): 26-28.
[4] 宁焕生, 张畅, 姚琳. 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21(6): 133-136.
[5] 刘鑫鑫, 钱婷.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 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策略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20(8):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