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提升策略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Oral Expression
DOI: 10.12677/JC.2022.102013, PDF, HTML, XML, 下载: 348  浏览: 50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琳: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关键词: 口语表达女性语言女性教师播音主持提升策略 Oral Expression Female Language Female Teachers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Promotion Strategies
摘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广东省高校女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采访调研,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全面把握高校女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势、缺失、困境。提出将播音主持艺术体系的核心课程应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女教师应注重发音的标准、语用的灵活运用、人际交往技巧以及特殊气质的培养。最后,从言语问题、方法、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对女教师口语表达进行了关注。研究利用中国播音主持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创新,将播音主持的口语表达技巧与教师的口语相结合,丰富课堂口语的研究半径,力求发现高校女性教师口语表达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从技能层面提升女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而提升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ed field interviews with fema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ed the advantages, shortcomings and difficulties of female teachers' oral ex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re curriculum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system should be applied to teachers’ oral ex-pression, and femal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flexible use of pragmatic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temperament. Finally, attentions are paid to female teachers’ oral expre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eech problems, meth-ods, vividness of oral ex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study suggests to combine the oral expression skills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with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us-ing Chines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system’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so, the research radius of oral classroom should be enrich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emale college teachers’ oral expression should be found,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female teach-ers from the skill level, and thu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female teachers, which is of great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value.
文章引用:张琳. 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提升策略[J]. 新闻传播科学, 2022, 10(2): 72-77. https://doi.org/10.12677/JC.2022.102013

1. 引言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的女教师占比49.89%,同比增长0.85%。这一数据在近年来一直保持不断地增长。由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女性比例也在逐年增长,未来各大高校女性教师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女性教师拥有独特的口语表达特点和个人教学魅力,高校中的女性教师更容易在教学语言、口语表达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同时,播音主持核心课程注重语音语调、特殊语用、人际沟通技巧以及特殊气质培养。在此背景下,将播音主持口语表达技巧应用到高校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同时融合女性语言的艺术,发挥出女教师口语表达的优势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语言学家Robin Lakoff在1972年发表的《语言与女性的位置》被视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之作,提出女性语言“琐碎”、“不被鼓励感情化表达”展现女性弱势地位的观点,自此开启了性别语言的研究。不过,也正是这种总结影响了后来的研究方向,以至于后来的研究带着这种两性差异的固有印象,主流上不探讨打破这种语言性别差异的方式。研究者发现,当前女性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语言和教师口语能力提升等方面,缺少以女教师为视角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女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深度调查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影响课堂效果的要素,重点考察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情感影响,同时结合播音主持提出女性教师的口语表达提升策略,给女性教师的课堂口语表达提升创新内推精神和外生技能两方面的关照。

2. 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的优势与现实困境

2.1. 语音、语调影响女教师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女教师的口语表达效果容易受到语音和语调的影响。女性声带短而薄,语音尖锐,具有轻柔上扬的特点。在声调方面,女性教师的发声相对柔和,能够调整声调的变化。在深度访谈中,超过一半的女性教师在句尾常用“对不对?”、“好不好?”等升调来反问学生,这样的语气往往“令学生觉得亲切”。生理因素决定了女性天然高的音调,降调显得坚定和确切,升调则更加柔和愉快。同时,大多数学生表示教师的语言语调变化使“情境代入感强”,温柔平稳的声调令学生容易感到“温和亲切”。语调的高低变化、不仅发扬出女性教师的个人特质,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不过,女性显而易见的温柔语调特征也容易与胆怯、缺乏威严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性格温和的女性教师,过于温顺的语调显得软弱,课堂管理也变得棘手。同时,对比男性教师,女教师似乎比男教师更容易受到声音稳定性变化的影响 [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女教师的教学状态稳定与口语表达中的语音语调有关联。然而,现有文献中对于女性教师声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缺乏,这可以成为以后发展的研究方向。

2.2. 发声方式影响女教师口语表达的清晰性

女播音员经过专业训练后嗓音振动能量能够增强,男性则没有这种特征 [2],这说明女性通过训练后提高的嗓音能量具备提升优势。另外,调研发现没有经过发声训练的高校女性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教学后感到嗓部疲惫”。从声音学的角度而言,女性教师存在着比男性教师更严重的问题:发音位置前端、胸式呼吸现象、用嗓不科学等。发声时胸腔共鸣、舌尖靠上颚前端位置,使声音明亮、尖锐,但容易导致吐字不清、喉咙紧张,有气息不足之感。胸式呼吸则相对于腹部呼吸而言,常见于女性的呼吸方式。借助肋骨的扩张呼吸,只能使用全肺上部的肺泡,长期使用这种方式呼吸会导致肺部部分部位的老化,也容易气息不足,不足以支撑长时间说话的体力。发声方式不科学会导致体力不足、哑嗓等问题,易产生疲惫感,也令学生感到“不适应”、“影响听课效果”。

2.3. 学生对女性教师语用敏感

在语用方面,女性更擅长也更经常使用“礼貌语言”,在人际交往与对话过程中,使用“礼貌语言”体现了礼貌原则的遵守。大方得体、谦虚赞扬的礼貌用语能够在沟通交往中传递友好的感情,也能达到融洽的交际氛围。女性教师擅长使用鼓励、亲和之语,温和细腻的表达缓解沟通冲突,亲切感倍增。笔者在深度访谈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语言运用敏感。“希望老师说话不要太严厉”、“答不出来问题能否鼓励学生”、女性教师在发表鼓励赞扬之语时令学生觉得柔和可亲,更易发挥效用。部分女教师选择使用委婉语、鼓励语等推动课堂氛围,但也有不少女性教师表示,平时注重理智的逻辑语言串联教学情绪与内容。“女性感性、男性理性”的性别偏见下,女教师使用逻辑清晰、表达生动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更愿意听下去”。然而,当前高校女性教师“表达”与“内涵”不均衡。含蓄、细腻的女性软语拉进师生距离,与此相对,逻辑的相对匮乏加重了女性教师口语表达的偏见,大量学生表示,“女老师的逻辑思维比男老师弱”。可见,在教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女性教师对“理智与感性”的均衡表达相对匮乏,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

2.4. 缺乏幽默限制了女教师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女性更有可能分享有趣的个人故事来创造团结 [3]。当社会接受程度高、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望不狭窄是,幽默感对女性而言是高收益的策略 [4]。高校学生正处在发展多样化个性、期待创造性、启发性知识和未来的人生阶段,女性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观点更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自由灵魂的追求。然而,女性教师会被固化的性别差异认知观念限制口语表达中的幽默表达。人们往往会注意到女性教师的穿着、样貌、形象上的优雅美丽,却忽视了端庄大方与诙谐幽默一样可以共存。刻板的传统印象认为,女主持应该注重文化底蕴和技术表达的培养,男主持则以稳重理性、逻辑性强为重点。采访对象中的大部分女性教师几乎没有注意幽默感表达,部分教师认为女性具有幽默感是缺乏“女性吸引力”的体现。“解释更加清晰”、“可以有趣一点儿”等学生回答中同样可以发现,在传统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女教师不注重培养幽默感,这类弱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观点表达。

2.5. 语言交际深化双向交流效果

语言具有最基本的交际功能,语言交际也应该是教学的落脚点之一。人际沟通、教师关怀等学习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效果 [5],而且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极大地影响学生成绩 [6]。媒介转型引发了传播方式由“单向性”到“互动性”的变革 [7]。教师与学生类似播音员与听众,双向的互动交流转变了师生单向传播知识的方式,可以联结语言和思想的交锋。有效的教师课堂表现为热情亲切,善于褒赞鼓励,同时,女性教师的求同合作、谦虚赞扬的语言交际风格体现语言交际,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双向的交流互动。然而在深访中男性学生表示,“有的课听不懂老师在在讲什么”、“老师的感情感受不出来”,“不太主动与女老师聊天”,“一般上完课就结束了”,说明目前部分高校女性教师中存在口语表达能力缺陷。内容把握不清楚是授课大忌,语言含糊,观点表述不清产生了表达能力缺陷,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部分女性教师也相对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尤其是与男性学生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与学生的联系,在课堂上的人际交往运用也比较少,削弱了课堂效果。

3. 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提升策略

3.1. 发挥出女性口语表达的优美

一般来说,女性教师善用声调变化,用升调回答问题 [8]。女教师需要规范化使用口语教学,发挥出女性语言发声的美感。一方面,女性教师要找寻自己的个性特点,放大自己的音色特征,使用好音色语态修饰自己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培养符合自己口语表达方式的语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状态灵活调整发声位置,融合教学情感调整声调的变化,适当使用更加稳重得体的发音教学,语音语调的变化得当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情境带入效果强。科学用嗓,科学发声是发挥口语表达美感的第一步。

3.2. 借用播音主持体系课程训练发声方式

播音主持注重女性发声方式的清晰性和准确度,借用播音主持核心课程中的发声训练内容辅助高校女性教师的口语表达,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播音艺术的基本功训练。发声时要注重舌部的开合训练、声带的松紧控制如喉部放松法、下巴和口腔训练、气息控制等训练。女性声调发音细腻尖锐,柔美自成一体,低沉亦有中性之磁度,女性教师应认识到正确发声的重要性,发声位置靠前和靠后具有不同的效果,播音主持艺术中的发声训练无疑让容易产生哑嗓、气息不足等问题的女性教师具备更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3.3. 合理语用培养独特的女性教师口语表达气质与内涵

女性教师应发挥出女性口语用语的优美,塑造感性与理性并存,逻辑与情感交织的女性用语,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用语最初被认为具有婉转和不武断的特点 [9],女性的生活、工作语用常被认为委婉、严肃而不果断,女性教师在工作时的语言运用偏向标准化、威严化,喜欢使用委婉语 [10]。然而,研究学者也曾证明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使用基本的缓解策略明确表达不同意见 [11]。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女性语言的发展已经有了惊人的不同。坚毅与温柔、感性与理智的表达特征因人而异,而非单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

女性教师能够赋予教学独特的个人魅力。已经有研究表明,教师个人性格、教学信念等塑造人格魅力,发挥潜在教育价值作用。女性教师就像是课堂的播音员,讲授知识时保持女性语言的风度和情趣,基于个性特征创新出适合自己的女性教师内涵。学生希望女性教师“发挥出自己的特点”,教师的教课情态、感召示范也必然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因授课方式灵活有度,言简意赅,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一度火爆网络,“个人IP”的打造正是她的课程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展现出个人魅力,推陈出新,甚至可以多借鉴、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发挥教师自身特质,同时,展示处理课堂变化灵活有度,不卑不亢,既能表达出多维观点,又能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培养属于自己的女性教师口语表达气质,表达出女性教师特殊的价值主张。

3.4. 口语表达幽默化、生动化

融入播音主持的口语表达艺术,提高口语幽默化、生动化的能力。在对女性教师的意见中,学生提出比较多的意见是“希望听到更有趣的讲述和表达”。新媒介的发展塑造了一批具有豁达、热情、幽默特质的女性主持人以及女性脱口秀演员,娱乐文化中女性发挥的力量温柔而有力量,批判的问题也更加深刻。可以看出,幽默当然也属于女性,生动风趣的口语表达不但能成为抨击问题强有力的碰撞,也一样能成为女教师教学的高能量武器甚至是打造个人形象的出口。播音主持艺术中的口语表达技巧中,着重提出幽默感的培养,实际上,幽默感基于头脑的灵活和敏捷的反应,生动诙谐的语言能够瞬间转变尴尬或者意外的场面,甚至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播音主持中即兴口语的思维矫正方法和矫正措施,主要考量的就是临场应变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女性教师来说具有实践意义。高校女性教师可以参考即兴口语的训练方法,在日常实践中训练口语表达思维,提高迅速应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多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表达。

3.5. 训练语言交际能力辅助口语表达

语言的交际首先要求表达清晰有力,继而实现双向传播。女性教师考虑灵活的语用、文化内涵及适当的非语言符号共同辅助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如果教师是播音员,那么学生就像“听众”,交互体验、双向沟通成为播音主持中注重人际交流效果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重点。在教师的口语艺术中,口语表达的训练分为复述、演讲、论辩和交谈四个部分。其中论辩和交谈两个部分都属于语言交际的范围。一般的说话技能训练中也会注重抢到交际口语的训练。高校女性教师应以人际沟通效果为主线,手势动作与语音、语调共同构成女性教师的课堂形象养成,自成体系性地将教师的表达塑造成整体而多面的形象,建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信念。

4. 结语

传统的性别观念下,女性口语表达被附有偏见。意识到这种偏见的形成原因之后,需要思考如何破解偏见,寻找新型教师口语表达体系的实践与创新。未来高校女性教师的比例会不断增加,女性教师发挥的作用在也会越来越重要。基于专业素质的深度培养,发挥女性口语表达的优势。女性教师首先修正语音和语调上的问题,学习科学发声,训练用嗓,训练标准普通话,将语调变化融入到授课内容的抑扬顿挫之中。第二,使用符合个人形象特征的语用,结合播音主持艺术的技巧训练幽默化的表达和即时反应能力。第三,培养师生信念感、发扬授课魅力。“个人IP”式的教师形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女性群体却相对少见,因此,女性教师的口语表达,或者说口语表达状态亟需改变。借助播音主持艺术的个人形象塑造引领创新方向,创新不同媒介应用,探索新的生动表达形式,才能适应新时代女性教师的口语表达发展。最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辅助口语表达。女性教师的口语表达带有女性视角的智慧与机敏,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女教师职业能力和学生听课效果的提高,也是新时期对高素质水平的高校女教师的要求。

致谢

感谢广州大学彭雨晴老师提供的科研指导。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8年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广东高校女性发展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项目“高校女教师口语表达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kwwgh076。

参考文献

[1] Dehqan, A. and Scherer, R.C. (2013) Acoustic Analysis of Voice: Iranian Teachers. Journal of Voice, 27, 655.E17- 655.E21.
https://doi.org/10.1016/j.jvoice.2013.03.003
[2] 汪高武. 普通话播音员发音共鸣效果的声学特性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21(4): 27-35.
[3] Hay, J. (2000) Functions of Humor in the Conversations of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Pragmatics, 32, 709-742.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99)00069-7
[4] Moake, T.R. and Robert, C. (2021) Gender, Formal Organi-zational Status and Humor Use: Perceptions of Social Accepta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37, 332-345.
https://doi.org/10.1108/JMP-11-2020-0593
[5] 赵磊磊, 贾昂.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学习环境视角的实证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 40-46.
[6] 郭雯, 刘翔平, 穆宝华, 等. 教师人际沟通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5(9): 55-60.
[7] 陈智勇. 泛媒体背景下口语传播类课程的危机与对策——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J]. 传媒论坛, 2021, 4(7): 165-166.
[8] 武文颖, 原茜, 方明豪. 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05-110.
[9] 王改燕. 男女语言行为差异初探[J]. 外语教学, 1999(1): 71-73+87.
[10] 强琦. 职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成因探究[J]. 语文建设, 2014(3): 71-72.
[11] Achkasov, A.V. and Barsova, Y.V. (2020) Gender Differences in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in Oral Academic Discourse. Science Journal of Volgograd State University. Linguistics, 19, 14-24. (in Rus-sian)
https://doi.org/10.15688/jvolsu2.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