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式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Based on CIPP Model
DOI: 10.12677/APS.2022.102032, PDF, HTML, XML, 下载: 262  浏览: 81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德忠*: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 六安;蔡瑞宝#: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CIPP模式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机制CIPP Model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摘要: 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对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和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分析3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is based on CIPP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onstruction path and index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CIPP model.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文章引用:李德忠, 蔡瑞宝. 基于CIPP模式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体育科学进展, 2022, 10(2): 211-21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2.102032

1. 引言

CIPP模式是一种评价模式,它是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4项评价: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CIPP评价模式以生为本,在应用型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评价应用的比较多 [1]。该研究选择CIPP模型作为评价模型,包括四种评价: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背景评价是在某特定的情况中,评价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对规划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预算的评价;过程评价是对计划执行、过程的文件,改变计划某些程序的重大失误或者不良操作等部分,进行持续性的检查和评价;成果评价则是评价项目的执行结果的完成表现,以及满足所有受益者需求的程度。因此,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实践教学输入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旨在将4项评价融为一体,进一步指导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是一种内在的影响因素,不能客观的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基于此,引入CIPP评价模式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可以从4项评价上客观、全面的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进行剖析,在理论上丰富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其现实意义在于促进高校特色人才的培养。

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目的则是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给予更好的指导,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及时给予反馈,进而有利于弥补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面向新时代国家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践行“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依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三大平台,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该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式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构建进行分析。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切实可行。

(一) 主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原则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项评价一级指标中,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都需要选取,两者兼顾,相互结合。在社会实践育人现状上则是体现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和过程评价,这时要选取客观评价指标;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上则是看成果评价,这时主观评价要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以此实现良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二) 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同等重要,成果是可以看得见的,但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效果。实践教学评价的核心任务是找出能准确反映实践能力变化的要素,根据其对实践教学影响的程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最终可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 [4];CIPP评价模式的核心就是在于改进而不是证明某个问题,因此在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时要把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良好效果。

(三)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基于CIPP模式的评价体系,注重对过程的反馈,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一定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基于CIPP模式评价,在背景评价和成果评价中以定性评价指标为主,在输入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分别反映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不同方面,两者不可或缺,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两者有机结合。

3. 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基于CIPP的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估理论模型,在遵循实践育人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选取基于CIPP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确立基于CIPP的实践育人成效评估指标系统,集实践育人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于一体,由育人环境基础能力、育人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过程行动能力、育人成果绩效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11二级指标及相应的观测点构成,具体内容如下:1) 背景评价实践环境基础能力在这一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个人认知因素、学校环境、社会环境。2) 输入评价实践资源配置能力在这一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基地保障。3) 过程评价实践过程行动能力在这一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实践运行情况、与实践单位配合情况。4) 成果评价实践成果绩效能力在这一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获奖情况、个人收益、社会效益。

4. 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 指标分析

实践教学评价的核心任务是找出能准确反映实践能力变化的要素,根据其对实践教学影响的程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最终可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实践教学评价的方法,可分为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教师评价法、领导评价法、专家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和用数学方法来评价等。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的探讨还停留在定性层面,缺乏操作性;而且评价的指标内容还不统一,指标缺乏信度和效度。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5] [6] [7]。

(一) 背景评价的指标分析

背景评价需要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去评定环境现状和需求,进而进行诊断,了解现状和需求是首要任务 。对于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学校政策、社会联动作用以及自身都是实践的理论基础。由此选取“实践参与主体个人认知因素”、“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评价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主指标。

(二) 输入评价的指标分析

在其背景评价基础上,输入评价则是分析其现状,分析需要具体资源来协助,对方案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的只要任务还是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情况,高校作为开展社会实践的主体,兼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社会实践资金等资源的配置。对社会实践育人中资源配置的测评,包括“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基地保障”三个分指标。

(三) 过程评价的指标分析

过程评价是在背景评价和输入评价的基础上,对实施方案的具体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其目的在于搜集信息,对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将高校“实践运行状况”和“与实践单位配合情况”两个分指标纳入高校社会实践过程行动能力评价范畴,有利于全面反馈实践开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四) 成果评价的指标分析

成果评价是在前三种评价的基础之上,对最终达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评价过程中可以选取“获奖状况”、“学生收益”和“社会效益”三种指标作为评价成果的分指标。

5. 结语

根据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理论模型,遵循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基于CIPP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内容进行了分析。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由育人环境基础能力、育人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过程行动能力、育人成果绩效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及相应的观测点构成,集高校实践育人成效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于一体。将在后续实证分析中验证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9jyxm0618);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20jyxm1990)。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云清, 翟军平. 高校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18(5): 119-122.
[2] 呼和, 彭庆红.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群体自我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8): 78-81.
[3] 田兆富, 亓强. 新形势下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6(14): 115-117.
[4] 张绪忠. 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 教育评论, 2016(6): 98-101.
[5] 谭东梅. 高师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实证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8): 82-84.
[6] 常益, 张姝. 健体育魂: 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8(6): 136-141.
[7]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