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体认识能力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Explo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ubject’s Cognitive Ability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DOI: 10.12677/ACPP.2022.113056, PDF, HTML, XML, 下载: 354  浏览: 5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杜 娟, 王晓曦: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认识论主体能动性主体的认识能力Epistemology Subject Initiati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摘要: 真理的认识过程要经历反复多次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不仅认识的客观方面,即认识工具和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认识的主观方面,即主体的能动性在认识的过程中同样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主体的认识能力在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更好进行实践的研究具有实际的理论意义。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ruth recognition must go through repeated spirals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meet the objective aspect, namely, the tool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objective ob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and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knowledge, namely the initiative of the main bod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explore the cognitive subject in the move to reflect the objective world have important effects, The research on how to better practice has practical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杜娟, 王晓曦. 探究主体认识能力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18-32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6

1. 引言

关于“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问题讨论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所探索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将辩证法之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应用于其中,强调了把握真理的认识活动是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达成。它还着重指出认识能否把握以及把握真理的程度不仅受到认识工具、客观对象的制约,还被人的主观条件所限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还是能动的反映论,主体的认识能力问题研究因此成为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的重点。

2. 认识的本质透析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人又能认识到什么?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发出了这些振聋发聩的提问。从古至今,这些难题一直是各种哲学和科学领域的认识论理论要探索与回应的内容。围绕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组对立的认识线路,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在唯心主义阵营中,一部分哲学家是可知论者,而大部分哲学家是不知论者。不可知论否认主体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或不完全可知的。其中,康德就是一位不完全可知论者,而休谟则是完全不可知论者。康德虽然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即客观世界,人的感觉是由它引起的,却又认为人只能认识它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没办法认识的,这也是康德与其他的不可知论者的区别。休谟则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人们不仅不能知道感觉之外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而且不能知道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

怀疑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主张产生了两种效果,其一是我们避免陷入一种人云亦云的通约式观点,提醒了主体进行反思的必要性,也能通过产生一种开放或谨慎的态度,挑战既定事实的权威;其二是我们要防范的危险,如果一切都是相对的,不仅事先就判定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性,同时也将把自己变成绝对的,进行演化到一种绝对的主张,即如果有绝对,那就是一切相对的绝对。那么起源于谨慎的怀疑论,到这里就会进入另一种独断,甚至成为无所作为或为所欲为的借口。那么我们怎么应对这种可能产生的荒诞结局?

有着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休谟的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认为人的感官,即主观没有办法去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即反对了在唯物主义的阵营中的那些旧唯物主义者所坚持的如下观点:人的感官知觉就能真实地反映这个客观世界,如同镜映般的反映。因此在反对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还反对那种旧的唯物主义的镜映式的反映论,它不是一般形式的反映论,而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下,需要进行反复多次认识才能获得真理的认识论。

它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反映的直观化、生物学化的理解。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反映决不是像照镜子那样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反映过程的简单化、机械化的理解 [1]。

3. 认识主体与主体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张认识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自觉能动性的现实的人。认识活动需要反复多次是受以下条件所限制:一是认识主体的生理因素和精神状态的影响,通过常识我们都可以知道,动物和人类中的脑功能发育障碍的个体都不能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二是认识主体的个人认识能力,这也是下文要重点阐述的部分。三是认识主体的努力程度。

主体的认识能力是指人类从事认识活动时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客体的能力,即人们借助于各种各样物质的和精神的认识工具,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生产实践等途径摄取信息,再经过一系列理论思维活动达到对事物真理性认识的能力。它能对包括人对自身在内的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予以理解、意会、表达,将之揭示出来并为人所利用,是人体现和确证自己主体身份、主体地位的本质力量,即“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2]。

认识能力来源于认识主体内部的力量,内在于个体之中,它贯穿于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在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认识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是认识能力得以现实发挥的过程,它以认识主客体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形成作为前提,即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的发展中不断培养、提高起来的。而认识活动是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进行的对象性活动,必然要求认识能力的形成,认识能力是认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认识活动中,主体需要进行信息转换、思维加工、抽象分解、创造想象等环节,这与认识能力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对认识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没有主体性因素的介入和作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认识能力就特指在思维中把选择能力、反映能力、建构能力与创新能力整合在一起的系统能力。

4. 认识能力的构成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客体刺激只有经过人的大脑特有的认知定势、图式的整合才能形成能动反映。这一认知定势、图式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世界观、经验、知识、需求意识、价值观念、意志情感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历史继承而形成的,并且相互联系、协同作用而构成现实的认知定势,成为主体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现实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观条件。认知定势在认识过程中,直接影响、制约着主体的信息接收、加工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从而影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优化主体的认知结构。” [3] 主体的认识能力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各种功能状态和实际效果的总和,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主观条件和本质力量。主体的认识能力包括知识水平,物质形态的实践能力,主体的立场、观点以及主体的认识心理等因素。

我们承认主体的认识能力要有一定的天赋条件,这就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从根本上说来,主体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在实践中能动作用于客体、改造客体和利用客体;而客体也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和主体的社会结合发生变化,从面使主体获得各种作为主体之规定性的品质。主体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主体的文学和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洞察力、预见力等等,都是实践的直接和间接的产物。主体能力随着实践和实践条件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由于某些实践成果向工具的转化,因而主体借助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工具之助,百倍地增强了主体能力。劳动和认识工具,作为主体器官和功能的放大和延长,是从属和服务于主体的。先进的实践工具和认识工具,帮助主体去驾驭和和利用各种自然力,进一步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及其物化的设备和仪器,极大地提高和增强了主体的地位和能力。与此相联系,对主体进行文化、科技和思想教育,也是提高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

主体的知识水平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体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的技术手段,制约着它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 [4]。知识水平不能孤立地切分为经验水平和理论水平两段。相反,科学认识是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反过来在某个历史阶段上属于理论水平的认识,在更前进了的历史阶段上又转化为经验水平认识的内容。这可以说是实践上运用理论知识所取得的结果,构成经验知识的内容。认识,就这样通过经验水平的认识和理论水平的认识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而向前发展者。主体的物质形态的实践能力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在外部世界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世界客观规律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的限制 [4]。

主体的立场、观点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行动,即要按一定的价值取向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对象的选择基于主体自己的需要,任何认识过程中主体认识什么,如何认识,都要受到主体性因素的选择和定向的作用,认识的主体性充分地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选择上。在这次疫情中各国的溯源活动中就充分地体现了立场、观点在认识中的作用。

主体的认识心理状态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认识心理上来说,一个信念可以被认为是推论出来的,当它是由其他一些信念引起的时候,不管这种推论对于逻辑学来说可能是多么无效 [5]。皮亚杰主张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和认识的最后结果,而近代和现代的认识论则仅仅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和言语分析,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用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来补充才能完善。皮亚杰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这一理论可以通过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病态人格所呈现出来的言行进行实践方面的验证。

5. 结论

人的认识正是通过主体自身的自我调节而不断完善、不断深化,从而引导主体不断对客体进行探索。这种调节作用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主体的能力在认识过程中明确了价值目标要素,使主体确定了价值目标,并不懈追求与努力,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更好的反映客观实际。物质的溯源活动突出地表现了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说明了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

在历史中各种流派的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能动的反映的主要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到认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过程。第三,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和统一了起来,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种能动的反映论在疫情中各国的病毒溯源活动中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认识论包括全部的哲学教育不会只停留在怎么想的阶段,因为思考在某一刻会触发行动。通过系统的认识论学习,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病毒溯源的过程,我们再次深化了问题意识,推动了哲学性的反思在进入一种具体情境中把思考重点放到了人的能动性问题上来。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训计划(第四批)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意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7ZD05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郑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220.
[3] 何畏. 迷信论对盲目信仰的哲学反思[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91.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98.
[5] (英)伯特兰∙罗素.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