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叙事研究
Narrative Research of Micro Documentary “Breakfast in China”
DOI: 10.12677/JC.2022.102006, PDF, HTML, XML, 下载: 565  浏览: 1,326 
作者: 赵亚宁: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早餐中国》叙事记录片微纪录片“Breakfast in China” Narrative Documentary Micro Documentary
摘要: 美食类纪录片是近几年来纪录片创作的热门题材,叙事视角也逐渐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受到互联网以及各大综艺的影响,纪录片的制作普遍偏向年轻化和综艺化。2017年被称作短视频元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深受短视频的影响,以短视频的形式拍摄的微纪录片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次创新和大胆的尝试。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符号三个方面研究微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叙事,在新媒体、融媒体时代下,记录片的发展。
Abstract: Food documentary is a popular subject of documentary cre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macro to micro.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et and various variety shows, documentary production generally tends to be young and variety shows. 2017 is known as the first year of short vide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short video is in full swing,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think and read. Deeply influenced by short video, micro-documentary shot in the form of short video has become an innovative and bold attem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arration of micro-documentary “Breakfast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narrative symb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integrated media.
文章引用:赵亚宁. 微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叙事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2, 10(2): 29-3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2.102006

1. 引言

新媒体时代下,大量的媒介形态相伴而生。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碎片化时间。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影响着大众的观看视频的心理和观看的习惯,这些都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早餐中国》就是基于短视频的基础上,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百集美食短纪录片,由沈宏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走街串巷寻找最地道的早餐美食,用朴实的镜头语言给大众带来美食的视觉盛宴,传递早餐美食文化。《早餐中国》作为一种新型的纪录片形态,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叙事方式上,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

2. 叙事结构

“结构源自建筑学,意指在一定的框架上由独立的部分组成整体。叙事学中的结构同样是借助于框架,将文本内容按照设定的叙事顺序和作者构思有序排列把叙事内容完整的传递给观众或者读者” [1]。在纪录片中,结构式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的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 [2]。所谓的结构就是根据影片的内容所搭载的框架,一部作品在形式上的表达,填充的内容要与作品的形式相辅相成。叙事是将前期拍摄的内容按照已定的结构和思路排列成有意义的序列,并且要符合观众的审美和认知习惯,表达的内容要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2.1. 板块式结构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是近几年来使用的比较多的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板块式的叙事结构作为一部纪录片整体叙事结构的纪录片频繁出现各大视频网站及电视台,它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可。板块式是指先确立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然后将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来说明和印证这个主题 [3]。相较于其他叙事结构,板块式叙事结构的重点是内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内容都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所有的相互独立的内容都是整部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板块的独立性是指纪录片所包含的各个内容之间并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是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共同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早餐中国》以各个地方的早餐为切入点,相比于其他美食类纪录片、电视节目表达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美食不同的是《早餐中国》聚焦于各个地方被大众认可的早餐店,这种早餐店分布于各地方街头巷尾,没有豪华的装饰,气派的门面,有的只是代表当地人的一种独有的味道。《早餐中国》每一集讲述一个早餐店,上集与下集之间在内容上没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各自独立。例如在第一季中,第一集讲述的是湖南长沙的“肉丝粉”第二集讲述的是贵州凯里的“酸汤粉”第三集是广东汕头的“猪血汤”,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可循,但是都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只需要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这是《早餐中国》的宣传语,对于当地的人来说早起吃早餐感受家乡的味道,对于在外的游子,早起看纪录片,追寻家乡的足迹。

结构是纪录片的骨架,将分散独立的片段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整体。以早餐为线串联不同地方的早餐店,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早餐特色,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富饶的美食文化,将这种美食文化代代传承。

2.2. 绘圆式结构

绘圆式是指像拿圆规画圆一样,找到一个叙事的中心点或圆心,其他事情都是由它衍生和辐射开去,创作者围绕它来展开所要讲述的人物和故事 [3]。《早餐中国》的叙事圆心就是早餐,全集35集全部围绕早餐这个中心展开表达,展示不同地域文化下的早餐的特色。而每一集又是围绕早餐这个中心展开更细致的表达,从早上络绎不绝吃早餐的人,到制作早餐需要采购的食材,以及制作早餐那些店主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小的叙事都为整个纪录片大的叙事服务。

例如在第一季的第九集福建抚市《炒饭·芋子包》,赖国镔夫妇的早餐店“阿兵小吃”,从食材的制作到老板自己的生活态度展开,炒饭的秘密武器是老板母亲自己腌制的酸菜,酸菜到处有但是相同味道的酸菜只有赖老板独一家;自己亲手制作芋子包的材料,手打芋泥与木薯粉。接下来是老板夫妇的追求与生活方式,一定要有自己的招牌,虽然累但是每天可以与家人在一起;每一集的结尾处都会有周边人们的生活面貌,你来我往,就是生活。这些都围绕早餐展开,做早餐的主人,吃早餐的客人,街头来来往往的行人共同构成了一整集的叙事。

35集的微纪录片,都是围绕“早餐”这个叙事中心展开,展示了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壤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早餐的特点,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他们因为美食而聚集在一起,他们是叫醒这座城市的人是每一天点亮城市的第一盏明灯。

3. 叙事策略

在以往的纪录片制作中,宏大的叙事主题是创作者们的首要选择,展现家国情怀,祖国山川江河的宏伟壮阔。并且以一种高姿态来展示人文思想,体现大局意识。但是这类纪录片有很深的思想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接地气,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早餐中国》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以食为天,以更加朴素的题材引起观众的认可和共鸣。讲述普通老百姓本本分分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在体会各个地方美食的同时,寻找家乡的味道感受人情冷暖,这样纪录片可以与观众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3.1. 短小精炼 适应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短视频的市场不断扩大,影响着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阅读方式和思维习惯。相较于长视频来说,短视频更加移动化和碎片化,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对于受众而言这也就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早餐中国》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启了微纪录片的时代。每一集都控制在五分半钟左右,符合了青年一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形成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虽然每一集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是每一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的恰到好处。前一分半,从整体上介绍早餐店,经营的内容来往的顾客,早餐店的经营年岁,每天的营业时间。第二个一分半主要是介绍了早餐的制作食材,什么样的食材加工多长时间会做出什么样的食材。第三个一分半主要是展示了顾客对于早餐的评价。剩下的时间主要是介绍老板的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每个老板的单曲循环的环节。每一集的时间不长,但是介绍的内容很多。

在短视频的影响下,为了迎和受众的观看习惯,《早餐中国》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受到了广大社会青年的普遍关注。但是这种微纪录片,消解了纪录片本该有的严肃性,内容的表述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一种过度消费。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不断变化,电视记录片的制作方式应当做出相应的变化,但是如何做到文化与市场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还需要制作者的深入思考与广泛调研。

3.2. 平民视角 亲民情怀

以往的美食类纪录片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都是把叙事视角至于国家层面,展示不同区域的物产丰富所造就的美食文化。《早餐中国》则不同,把目光集中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小的视角切口,展示普通普罗大众的生活常态,选取“黎明前讨生活的一群人”作为主要的叙事人物,讲述他们与早餐、家庭、顾客的故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平民化视角传递的是简单的生活哲学。

陈晓卿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故事,没有情感的凝聚,就像上一堂干巴巴的化学课,这片子就没意思了 [4]。再看微纪录片的创作,是大众生活的缩影,是人物情感的凝聚。早餐店无论是老板自己新创立的店铺,还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市井中讨生活就是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卖早餐的老板还是来买早餐的顾客,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为了生活辛苦奔走。第一季中有一对夫妻,店铺开的很不容易但是还是坚持开下去,因为家人在这里,离家近一点,这是关于如何生存并且以怎样的方式生存的选择,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只要早起,就能找到故乡”这是对于在外游子心灵的慰藉。将早餐与故乡相连接,触动的是在外游子思想的心情。《早餐中国》通过一份简单的早餐,带领打工人寻找家乡的味道,是对当下青年人心灵的抚慰,找到期盼的故乡,解开乡愁的情节,找寻最初的那一份归属感。《早餐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示不同地区的早餐特色,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这也是深受观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4. 叙事符号

电视是视听艺术,具有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特性,电视叙事的符号分别纳入了电视的声音和电视的画面,我们将电视的符号分为电视的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 [2]。因此,声音和画面是影视叙事的两大符号,不同符号的组合与运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和情感。《早餐中国》综合运用花字、音乐、镜头符号,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4.1. 花字符号

对于花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解释。2013年湖南卫视制作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影片中大量使用花字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节目的综艺效果。自此花字的使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综艺节目中大量的应用。纪录片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很少使用花字来进行叙事,《早餐中国》在制作时使用花字,是纪录片制作的一次巨大的突破和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以往纪录片刻板严肃的印象,花字的使用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俏皮感同时也可以帮助纪录片表达情绪补充画面信息。

花字就是将文案进行漫画式的表达。花字的样式有很多种,《早餐中国》每一集的花字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以白色为主,白色的字体加上白色的漫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花字符号。相对保险但又不失俏皮的风格。起到补充画面信息、对画面的内容加以解释说明必要时辅助情绪的表达。例如在每一集讲述制作食材时,就会用花字表达食材的信息,在第十集小店老板讲述杂肝汤的制作食材时出现了花字,在短时间内无法用画面说明的就会运用花字来表达画面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在每一个早餐店开门的时候,就会使用花字展示出营业时间,补充了画面没有表达的信息。有一位顾客说自己没有门牙也要来喝一碗羊肉汤吃一个馍,旁边就打出花字“没牙也不能错过杂肝汤”表达了这位顾客对于这家早餐店的喜欢,对于味道的肯定。

花字的运用在记录片中是不常见的。在短视频的影响下,微纪录片对于花字的使用是纪录片在制作形式上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使得纪录片不在枯燥但是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严肃性,是纪录片向市场妥协的表现。

4.2. 音乐符号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符号,在影视作品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可以强化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将画面无法表达的情绪于与情感通过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声画结合可以强化纪录片的叙事,丰富抒情方面的效果。

音乐作为一种叙事符号,音乐的风格和节奏都会对叙事有一定的影响。节奏舒缓的音乐更能渲染情绪,增加情感,节奏欢快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俏皮之感。《早餐中国》每一集都会根据美食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合理运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背景音乐一般以纯音乐为主,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不会喧宾夺主,让观众既能沉浸在画面中,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在第一季第十一集《老爸茶》中,对于喝茶一次,人们会不自觉的联想到放松休闲娱乐这样让人心情舒缓的词汇,于是在这一集中的配乐也是整体节奏轻快,风格俏皮不自觉的就会让观众有一种愉悦轻松的感觉,音乐的灵活使用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且,会根据美食所属的地理区域的不同使用相对应的风格的音乐。更加渲染出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在每一集最后一分钟是“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的环节。这一首歌也许是制作者为了节目效果给老板找的音乐,也许是老板自己本来就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歌能代表自己的处境,但是无论是以什么样的目的存在,这一首歌都能表达出每个老板的不同的生活处境与酸甜苦辣,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生百态,人间冷暖。在第一季第七集广东汕头《粿汁》一集中,最后老板的单曲循环的歌曲是谭咏麟的《无言感激》这是老板的生活态度,是对默默付出的妻子的感激,是对前来光顾小店的顾客的感激,更是对生活的感激。

4.3. 镜头符号

镜头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单位,画面中所包含信息的基本载体。镜头是电影的原材料,也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它的原始结构的突出表现在于它自身有着深刻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一架能重现它前面的显示的机器;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又是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的 [5]。镜头的景别是叙事的基本手段,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展示出来的是不同的韵味,想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早餐中国》在简短的时间内综合运用多种镜头及运动方式,给观众带来一场美食的视觉盛宴,再现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方式。

4.3.1. 全景镜头

“全景镜头,用来表现人物全身和场景全貌的镜头。展示人物活动的整体环境以及在整体环境范围内人物所处的位置与整个大环境的关系,交代人物出场顺序以及人物在大环境中活动的主要范围,并且进一步讲述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6]。在《早餐中国》中,通过全景镜头交代这一集所要展示的早餐店的位置和外貌,交代与这家早餐店相关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第二季第八集中,用一个全景镜头交代了早餐店的名称“秦胖子肉陀良心店”以及在早餐店门口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一个镜头就展现出了普通的早餐店也可以吸引很多顾客,这里是人们一天忙碌的开始。在这家店的厨房里面,用一个全景镜头交代了正在做早餐的老板娘,厨房的环境干净整洁,还有厨房外面吃早餐的客人,这个镜头也可以理解成为景深镜头,前景中景远景人物环境交代的清楚明了。在店门外的小桌上也有很多客人在享受着美食,这是导演用一个全景的景深镜头,近景是吃早餐的两个人,中景是来来往往的其他人群,远景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马路,漫漫前路从一顿早餐开始。

全景镜头主要是起到一种交代和整体介绍的作用,对于情感的表达,远景镜头相比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要弱一些。通过全景镜头的展示,让观对于所表现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4.3.2. 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突出表现人物的某一个部位物体的局部特征的一个景别,并且将某一个特征加以强调和扩大,起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绪的强化作用。《早餐中国》大量运用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展示人物做早餐的人的辛劳,吃早餐人的满足;第二是表现美食,食材的健康,早餐的色香味俱全。

特写镜头展现人物,更能让观众体会到情感的冲击。在《早餐中国》第二季第十集中,大姐说:“做粑用的面是老面发的”接下来的两个特写镜头突出强化了这一点,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大姐沾满面的双手翻来覆去的揉面,第二个特写镜头是满是汗珠的额头,这种特写镜头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做早餐这些人的不容易和背后的辛酸,美食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其中有一位顾客,走的时候还不忘带一份粑走,镜头给了这位顾客提着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就充分体现了早餐的美味,顾客的流连忘返对于美食的津津乐道。

在《早餐中国》里,特写镜头使用最多的是对于美食的拍摄。从刚开始准备的食材,到制作时食材的变化,再到出锅后完整的一份早餐,导演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了早餐的特色,通过特写镜头更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在特写镜头的表现下,早餐显得格外的美味,有一种“饭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境。

镜头是影片的基本元素,合理的组合镜头,会达到一种意料之外的感受,但是在《早餐中国》里,大量的特写镜头的使用带来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一饱眼福的同时,难免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疲劳。并且有很多镜头是对人物语言的二次表现,这种重复会导致内容的空洞。美食类的纪录片合理组合镜头,更好的将中国的美食文化推广出去。

5. 结语

在短视频的影响下,微纪录片的制作是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迎和了观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将内容压缩至五分半钟左右。每一集的时长虽短,但是表达的内容清晰结构完整。以美食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展示的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每天都无法回避的饮食;以人为本,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展现的是人物美食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因此这部纪录片才会获得很高的评价,受到观众的好评和喜爱。

除此之外,微纪录片结合了当下流行的很多元素,与短视频的结合,花字的使用这都是之前纪录片中没有出现过的,虽然评分高好评多,但是这种形式是否消解了纪录片原本的严肃性。过度地迎和受众,到低是对于美食文化的传承发扬还是在商业的驱使下,把文化变得商品化,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荆肖荷. 纪录片的板块式结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聊城: 聊城大学, 2018.
[2] 丁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叙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4.
[3] 李劲松.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 现代视听, 2007(6): 22-24.
[4] 中国文明网. 陈晓卿: 无论正义如何“舌尖2”更接近我们的理想[EB/OL].
http://www.wenming.cn/wmzh_pd/sy/201405/t20140526_1966430.shtml, 2014-05-26.
[5] 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153.
[6] 胡智锋. 影视艺术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