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The Path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edagogy
DOI: 10.12677/CES.2022.105152, PDF, 下载: 275  浏览: 40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慧: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系,湖南 常德;李宝斌:湖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湖南 常德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Public Pedag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摘要: 思政元素与公共教育学的有机融合具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和政策层面的可能性。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思政价值体现在: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具有一致的内核;理论框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现实针对性;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政色彩。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应培育家国情怀、凸显师德教育、采取迁移式机制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推进和完善需要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教师层面需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社会层面需营造课程思政的社会支持体系。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ublic Pedagogy has the necessity of re-a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olic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f public Pedagogy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ublic Pedagog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hares the same teaching objective; the framework of the course has ideological and realistic pertinenc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has obv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ocument spirit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 Training Plan 2.0 and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public pedagogy curriculum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sm, highlight teachers’ ethics and adopt a transfer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public Pedagogy, the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establish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arantee mechanism;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e society should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upport system.
文章引用:陈慧, 李宝斌.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5): 937-94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5152

1. 引言

“课程思政”的概念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以后,迅速成为近几年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学者将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探索、挖掘与知识内容和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过程” [1]。根据这一内涵,课程思政建设应当贯穿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全过程中。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校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意识形态鲜明,内容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不少知识点中蕴含着浓厚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使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中,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度渗透 [2]。

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因此,在育人目标中融入坚定立场、承担使命、崇尚奉献等思政元素的师范教育,有助于培养师范生服务基层、扎根一线、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有助于在教育界涌现出更多张桂梅式的社会主义优秀教育工作者。公共教育学在实践师范教育育人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对教育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即“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理想”,“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3]。这一总体目标,为实现以公共教育学为代表的师范类公共课育人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思政元素与公共教育学的有机融合,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和政策层面的可行性。基于此,可从教学目标、理论框架、内容体系三方面深入挖掘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思政价值。

2.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思政价值

2.1. 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理念具有一致的内核

“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增开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解决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属性淡化与缺失的问题,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推进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建设,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 [4]。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职前教育必修课,其知识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教学目标是帮助师范生学会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思考,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育人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价值观教学目标即本课程的培养方向是成为具备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能力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凸显课程的“知识性”,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教育性”的体现,本课程在“知识性”和“教育性”教学中实现对师范生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的引导。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内在理念具有一致的内核。

2.2. 理论框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现实针对性

我国教育学沿袭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框架。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教育学分成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

教育基本原理部分论述人类教育发展史、阐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传递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该部分还介绍教育制度、教育方针等基本教育政策,重点阐述我国现实期的学制和教育方针,这些政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论部分集中探讨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及课改、教改情况,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德育和班级管理部分介绍德育理论、原则和方法,讲述班主任的素质和班级管理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通过梳理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可知我国公共教育学理论框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教育观为价值引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可以很好地承载课程思政功能。

2.3. 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政色彩

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严谨、政治立场鲜明,其知识点带有“显性”的思政元素。对于这类蕴含“显性”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应放在提升知识“深度”和挖掘知识“温度”上 [1]。因此,教师可通过深挖教育理论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上补充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使学生乐在其中。

通过挖掘,发现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有很多。比如,“教学理论”一节阐释了课堂教学规律,其中赫尔巴特提出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又称“教育性的教学”,强调教师教学的过程应当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 [5]。这一原则常被视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来源之一。又比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节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双生子的例子让这些理论变得立体、生动,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的成长,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

3.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思政价值为其构建课程思政路径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以政治立场与使命教育为核心综合素养培育可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的目标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教育观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可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总体框架;挖掘有“深度”和“温度”的教育学知识可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内容要素。此外,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职前必修课,还应将师范特色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

综上,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建构可以从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凸显师范教育特色、寻找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最佳契合点等视角来深度挖掘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内涵。

3.1. 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确立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

选取以下三个文件作为构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指导思想:

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层面参考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6]。其中,国家认同要点明确将“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学生应实现的学习目标。

凸显师范教育特色层面参考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该意见确立了师范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即到2035年打造一支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卓越教师队伍。在培养措施中更是将本科阶段的师范教育作为重点,突出强调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寻找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最佳契合点层面参考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指导纲要》。该纲要求公共基础课“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公共教育学这类人文社会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采取迁移式机制,即从知识体系中“导出”教育性要素,基于教育学的思想理念、价值规范、文化精神等归纳、推理出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品德修为、使命担当、职业道德等教育性要素,并将这些教育性要素与教育学知识融为一体 [4]。

综上,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应强调培育家国情怀、凸显师德教育、采取迁移式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3.2. 初步构建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思政体系

在以上三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深入梳理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初步构建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参考刘学智主编的《教育学》,将公共教育学四个模块中的思政教学元素整理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选取3个教学案例进行家国情怀、师德教育和迁移式教学机制举例。

家国情怀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树立家国情怀。教师可通过组织讨论新闻报道《英国“精英”群体固化引担忧》证实西方教育体制导致阶层固化严重、优质教育资源长期被垄断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中外教育的对比中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

师德教育案例:引导学生端正育人理念,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教师可组织“身边的好老师”演讲比赛,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优秀德育案例并根据德育原则与方法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案例分享过程中进行师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迁移式教学机制案例:“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章节中提及素质教育的内涵、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领会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教师把我国近几年来教育新举措例如“双减”政策作为学习资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中切身感悟到国家在实现教育公平、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实现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Tabl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ach chapter of public pedagogy

表1. 公共教育学各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

4.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推进与完善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梳理各章节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已初具雏形,该体系的进一步推进与完善还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层面的共同参与。

4.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学校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不少学者均有提及建立由校级党委主要领导牵头的课程思政专项工作小组,从总体上协调教务、宣传、学工等职能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7] [8] [9]。学校领导层面还可组建一线教师团队实施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0]。此外,可参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做法,从科研和学生活动两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通过设立一批教育学课程思政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以科研反哺课堂教学;加强教育学理论对学生活动实践的指导,引导师生深刻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提升育人效果 [11]。第二课堂的开辟是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例如公共教育学模块四班级管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观摩班主任工作来进行。

4.2.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公共教育学一线教师中任存在授课时倾向理论教学、知识本位,课程思政意识淡薄的情况 [12]。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中往往只重认知目标、淡化情感目标,在期末考核时只看学生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学习态度 [13]。因此,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教师应加强自身教育学理论素养、吃透教材,主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解读教育学知识,挖掘“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内容 [7];在读透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有自己的理解 [14];在课外主动学习思政知识,阅读马克思主义论著,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等,不断更新知识库 [6]。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应加强和思政课老师的沟通交流,在思政课老师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5]。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索、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常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育人效果不佳。教师可以通过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通过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中,提高育人效果。例如采用情景教学、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及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互联网 + 课程思政、翻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 [16];或采用混合式教学,分别从“思政视角”和“学科视角”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合 [17];也可采用“专业知识讲授–引入典型案例–分析讨论–融入思政元素–自我反思、促进成长”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 [18]。

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在教学评价中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平时作业、布置课内外活动来考核学生的课程思政落实情况。教师还可以在期评成绩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思政元素考核,比如期评成绩按60%期末卷面成绩、30%平时作业和10%思政元素考核设定,思政元素考核包括学生平时的主题教育讨论与发言、课外思政宣传、社会调查、进校实践等情况 [19]。

4.3. 营造课程思政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是进行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层面的支持系统包括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材,例如项贤明等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该教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介绍教育学基本知识,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应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为一线教师提供线上或线下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的能力水平 [13]。

此外,社会层面的支持还包括积极与学校衔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第二课堂场地,共建家–校–社会育人体系。

5. 结语

公共教育学基于其教学目标、理论框架和课程内容方面的育人优势,构建以政治立场与使命教育为目标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教育观为总体框架、以充满“深度”和“温度”的教育学知识为内容要素的课程思政体系,该体系的育人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学校、教师、社会层面的共同助力下,该体系必能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课程改革趋势中彰显更大的价值,为培育新一代“四有”青年教师贡献更多的力量。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究”(项目编号:frsz202112)。湖南省社科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复杂人性假设下多方博弈的教师惩戒权研究(项目编号:JJ193534)。

参考文献

[1] 许明月, 李霞, 赵钰. 教育学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与实施[J]. 高教学刊, 2021, 7(19): 176-179.
[2] 张有龙, 赵爱荣, 赵海.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路径[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8(6): 135-1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4] 郝德永. “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7): 85-91.
[5] 刘学智. 教育学[M]. 第2版.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166.
[6] 人民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2021-01-18.
[7] 高葵芬.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J]. 大理大学学报, 2021, 6(5): 90-94.
[8] 陈语. “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探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2): 123-127.
[9] 杨洪波.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大学, 2021(40): 82-84.
[10] 赵丽. 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 106.
[11] 阚萍, 张增田, 蔡春. 教育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J]. 北京教育(高教), 2021(5): 67-69.
[12] 马芸芸. 高职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8): 150-151.
[13] 刘安波. 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 2020(3): 228-229.
[14] 何晓慧.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作家天地, 2021(3): 192-194.
[15] 张有龙. 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J]. 吉林教育, 2020(11): 40-42.
[16] 张有龙, 赵爱荣, 赵海.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路径[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8(6): 135-139.
[17] 杨眉, 霍婷婷, 张永芳. 课程思政目标导向下精准教学的设计与实现——以教育学一节课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 2021(10): 8-9.
[18] 谭琳霞.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析[J]. 品位经典, 2021(8): 92-94.
[19] 杨雯珺.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探索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8):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