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OI: 10.12677/AE.2022.124215, PDF, HTML, XML, 下载: 362  浏览: 80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顾 洁*, 王冬梅*, 甘善萍, 木本荣#, 国锦琳#: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抑郁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大学生高校教育Dep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运用SPSS 26.0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AMOS 24.0构建抑郁影响因素结构方程。结果:大学生抑郁心理检出率为19.20%。抑郁影响因素路径及程度为负面情感(0.565) > 认知偏向(0.463) > 学校环境(0.336) > 家庭环境(0.299) > 躯体症状(0.284) > 睡眠障碍(0.240),均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P < 0.05)。结论:负面生理状态与负面心理因素共同影响抑郁状态,积极的环境氛围可以降低抑郁心理的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PSS 26.0 was used for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S 24.0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was 19.20%. The path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were negative emotion (0.565) > cognitive bias (0.463) > school environment (0.336) > home environment (0.299) > somatic symptoms (0.284) > sleep disorders (0.240). I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and direct effects (P < 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s low, physiological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n jointly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positiv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文章引用:顾洁, 王冬梅, 甘善萍, 木本荣, 国锦琳.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4): 1388-139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215

1. 引言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沮丧的负性心理状态 [1],长期处于抑郁倾向会对自身生活状态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特征。抑郁心理的引发不仅是由自身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造成,还与所接触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特殊的学生群体,承载国家未来希望,然而,面临学业、交友、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其抑郁心理较其他同龄群体显著突出 [2]。有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3.2%~42.1% [3],发病率远高于大众人群 [4]。而具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易在社会环境中出现情绪偏激、自我保护、攻击性增强等行为,极大程度上降低校园环境的稳定性,影响大学教育发展。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着重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5]。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大学生抑郁心理因素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从生理、心理、环境三个层次出发,构建抑郁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因素作用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水平 [6],创建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1年4月~5月经知情同意,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方法为:通过问卷星平台发送链接,学生于手机端或电脑端点击链接进行填写。最终,通过问卷星平台回收问卷3818份,经过质量控制(答题时间合理性、问题回答有效性)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276份,有效回收率为85.80%。其中男性886 (占27.05%)名,女性2390 (占72.95%)名,平均年龄为(19.90 ± 0.45)岁。

2.2. 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调查问卷通过咨询专家建议、查询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结合抑郁自评量表 [7]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ack Depression Inventory II, BDI-II) [8]、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9] 自行编制。问卷内容严格遵循抑郁标准,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2.2.1. 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含年龄、性别、年级等共6项题目,了解在校大学生基本信息情况。

2.2.2. 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按症状出现频率评定抑郁等级、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量表之一。本文采用SDS中文版,由20项题目组成,分为生理、心理、环境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题为反向评分题,其余均为正向评分。题目选项计分为1→4分4个等级结果。再根据中国常模分界标准,各项题目得分相加为粗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得到标准分。52分及以下为正常心理状态,分数值越低心理状态越良好。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 [7],可靠性较高。

2.2.3. 抑郁影响因素调查自制量表

本问卷自制抑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设计21项问题,调查在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子。高校生活是大学生脱离学生身份走向社会的临界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常常受到自身心理状态、身体条件与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心理障碍表现为多元化和复杂性 [10]。因此,调查自制量表以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为抑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层次,并且通过调查大量资料与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将三个层次拓展为具体的八个维度进行探索。在生理层面上分析与抑郁产生交互作用的特征性身体功能性变化:睡眠障碍与躯体症状;在心理层面上结合抑郁症患者主要心理情绪变化,设计心境变化、负面情感、认知偏向三个关键维度;并综合考虑我国大学生社交圈,确定以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三个生活场景为环境因素研究维度。

因此,本文最终以睡眠障碍、躯体症状、认知偏向、心境变化、负面情感、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八个维度作为抑郁影响因子,设计与维度主题相切合的具体问卷调查问题,问题评分采用Likert scale 5点计分法 [11],1完全不像我→5完全像我,分数越高越符合题目设定的情境,通过维度所设题目得分平均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进行问卷样本前处理。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人口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对问卷抑郁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使用AMOS 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校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对抑郁的具体影响及其相关联系,检验水准α = 0.05。

3. 结果

3.1. 大学生抑郁心理检出状况及人口学信息统计

3276名在校大学生中SDS抑郁评分量表标准分得分为(41.10 ± 13.37)分,检测出具有抑郁心理共629 (19.20%)人。其中轻度抑郁心理352 (56.0%)人,中度抑郁心理185 (29.4%)人,重度抑郁92 (14.6%)人。

在人口学基础信息调查中,性别、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抑郁心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级、成长陪伴人员、校园欺凌经历对抑郁心理的影响差异显著性α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由表格信息还可得知:1) 高年级(大四、大五、研究生)抑郁倾向更为严重,大五学生得分最高;2) 生活在寄宿家庭的大学生抑郁心理得分高于有家庭陪伴的学生;3) 校园欺凌经历中受欺凌者具有较高的抑郁心理倾向。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detection rat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表1. 在校大学生不同人口学信息抑郁检出率比较

3.2.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1. 信度检验

本研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 26.0进行总体信度检验,来保证问卷与收集数据的可靠性。计算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01,各个维度系数均在0.719~0.824之间(见表2),且标准化信度系数较高,各维度测量结果稳定性较好、可靠性较高,信度较好。

3.2.2. 效度检验

对问卷除基础信息、抑郁自评量表20项题目以外的21项问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KMO值为0.829,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P < 0.001,表示结构效度较好,适合因子分析。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对八个维度中具体问题进行分类,结果见表2

Table 2. Relationship of influencing factors

表2. 影响因素关系表

3.2.3. 抑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对8个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障碍、躯体症状、认知偏向、心境变化、负面情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睡眠障碍、躯体症状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见表3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表3. 抑郁影响因子各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注:(**为P < 0.05,*为P < 0.01,相关性显著)。

3.3.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当代行为与社会领域量化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多应用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探索,包含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 [12],可以构建多种因果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与验证分析。本研究运用AMOS 24.0软件对在校大学抑郁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检测有抑郁心理的629人(SDS总分 ≥ 53分)为基础、以问卷设计8个维度为潜在变量、21项具体影响因子与SDS题目抑郁表现相关题目为观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各变量间关系,进行抑郁心理影响因素验证性分析。见图1

Figure 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iagra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图1. 大学生抑郁心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图

3.3.1.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

本研究假设模型绝对适配度指数(CMIN/DF、RMSEA、GFI、AGFI)和增殖适配度指数(NFI、CFI、IFI)运行结果均较为理想,表明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见表4

Table 4. Table of fitting degre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表4. 结构方程拟合程度表

3.3.2. 结构方程路径系数估计值结果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显示,睡眠障碍、躯体症状、认知偏向、负面情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在校大学生抑郁心理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P < 0.05)。且均对抑郁心理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为负面情感(0.565) > 认知偏向(0.463) > 学校环境(0.336) > 家庭环境(0.299) > 躯体症状(0.284) > 睡眠障碍(0.240);心境变化、社会环境对抑郁症状的直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Table 5. Path coefficient estimate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表5.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估计值

注:***表示P < 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4. 结果分析

4.1. 大学生人口学信息对抑郁状态的分析

本研究在样本人口学信息调查中发现,寄宿生活、高年级、校园欺凌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具有重要影响。1) 寄宿生活:有寄宿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抑郁评分较高,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情感的沟通,易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3]。可见亲人的关爱是抑郁的保护性因素,缺少与直系亲属的沟通交流使大学生存在孤单感,更易出现抑郁倾向。2) 高年级:本研究中大四、大五、研究生抑郁倾向得分更高,这与许琳玲 [14] “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相符。可见大学生高年级处于人生发展转折阶段,面临毕业选择、就业竞争等压力使心境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更易出现抑郁倾向。3) 校园欺凌:曾经受到言语、肢体等欺凌的大学生易产生自卑、恐惧等心理表现进而影响其行为、认知等身心发展 [15]。这表明,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被欺凌面前通常采用逃避等方式来面对,久之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抑郁症状。

4.2. 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对抑郁状态的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生理因素(睡眠障碍、躯体症状)与心理因素(认知偏向、心境变化、负面情感)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均为正向相关,说明负面生理状态与负面心理因素可以共同促进抑郁的产生。

在心理方面:1) 负面情感(孤独感、绝望感)对抑郁心理路径系数为0.565,对抑郁心理的正相关作用最大,说明负面情感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具有孤独感、绝望感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抑郁。孤独感是抑郁症的先行因素,多项研究发现孤独感能更稳定预测抑郁 [16],绝望感也与抑郁高度相关 [17],绝望感会使抑郁严重者造成自杀倾向,破坏校园和谐。并且少数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习惯性回避社交,不善于班级学习和寝室相处,极易产生孤独感与绝望感,导致抑郁心理。2) 认知偏向对大学生抑郁心理路径系数为0.463,正向直接影响较显著。有研究表明,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在认知方面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 [18]。大学生与初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其认知模式更为极端、易受多元化活动与角色的影响,常常出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怀疑自我价值等多重认知偏向。

在生理方面:睡眠障碍与躯体症状对大学生抑郁心理路径系数分别为0.144、0.196,与心理因素(认知偏向、负面情感)相比影响显著性较低。睡眠障碍会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导致听课质量降低。躯体症状如肩周炎、慢性肠胃炎、用眼过度等引起的身体负担长期累积会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打乱生活节奏。

中国人受文化环境的影响,通常难以用情感表达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进而演变为躯体化症状的抑郁表现特点 [19]。具有孤独感、绝望感、认知偏向等心理的人们往往会引发睡眠障碍、躯体症状等生理症状,进而导致抑郁产生。因此,研究抑郁的影响因素不应局限于心理认知,还应从多维度出发,全方面考虑内在与外在影响,进而获得更全面、有效的抑郁预防手段。

4.3. 环境因素对抑郁状态的分析

不良的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抑郁情绪。在家庭环境中,大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的成年人,其心理感觉较为敏感,不愿在亲人面前表露想法,在处理问题时习惯独自一人承担,导致多数大学生与家人疏远程度较高,产生的抑郁情绪无法进行疏导。其次,大学生与家人相比思想更新颖前卫,常因为与家人观点的不统一而发生矛盾。在学校环境中,本研究主要分为学习专业不满意度、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其中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较低、学习压力与学业负担过重会促进抑郁心理,这与雷晓盛 [20]、张泽武 [21] 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息息相关,若对所学专业知识感到困扰或对未来就业领域兴趣不强会使大学生逐渐难以找到学习状态,怀疑自我价值与能力发展,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大学生若对所学专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会使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相对提升。另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任务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规划,会给自身造成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并且同学间的抑郁心理会相互影响,破坏校园学习氛围,从而转化为“丧”文化的传播。

5.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SDS标准分得分为(41.10 ± 13.37)分,具有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是19.20%,低于陈静宜 [22]、张凤梅 [23] 等人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与样本所选取对象有关,本研究对象性别比例偏差较大,并且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也会导致抑郁产生群体差异。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要加强对调查对象的选取,使调查对象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抑郁影响因素调查自制量表的题目的选择与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进行弥补。

综合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均有较大相关性。负面生理状态与负面心理因素共同影响抑郁状态,这提示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同时也应及时关注学生生理状态的变化,给予更多的行为肯定与保护措施,制定心理追踪档案及定期体检项目,及时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躯体健康状况。此外,积极的环境氛围可以降低抑郁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其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有所改变,使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高校教育应加强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组织班级文艺活动并开展社团文化,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满意度。同时倡导多与家人沟通交流,设立心理咨询室与解压房间,帮助大学生自主排解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致谢

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骨干提升计划,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都中医药大学《物理学》课程、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核心通识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室:“导引未来”协同育人工作室等建设项目的支持。

基金项目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YB2020012,ZLGC202143);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ZRQN2020001);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度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2021MS10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钱淑红, 曹颖, 黄世伟. 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神经质与网络社交活动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 33(12): 932-937.
[2] 蒋燕. 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引导在农业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 165-172.
[3] 赵颖, 王艳秋, 王俊, 江敏敏, 王静, 金岳龙. 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焦虑现况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21, 42(1): 92-95.
[4] Phillips, M.R., et al. (2009)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The Lancet, 373, 2041-205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9)60660-7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
[6] 陈静, 杨志林. 吉林化工学院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0, 27(6): 30-32+56.
[7] 侯艳飞, 陈瑜, 张小远. 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3): 471-475.
[8] 蒋水琳, 杨文辉.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因子结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2): 299-305.
[9] 朱强, 张宏田, 罗俊卿, 等.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中抑郁意象与SDS、HAMD相关性研究[J]. 武警医学, 2010, 21(2): 103-105.
[10] 曾强, 李乐, 唐双阳, 龙理良, 薛金花, 龙斌, 张琳. 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06(6): 1412-1413.
[11] Pescar-oli, G., Velazquez, O., Alcántara-Ayala, I., et al. (2020) A Likert Scale-Based Model for Benchmarking Operational Ca-pacity,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11, 404-409.
https://doi.org/10.1007/s13753-020-00276-9
[12] 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 AMOS的操作与应用[M]. 第2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1-3.
[13] 肖利敏, 陶芳标, 陈钦, 郝加虎, 刘业勋, 苏普玉. 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9): 785-787.
[14] 许琳玲. 不同就业意向高年级大学生抑郁焦虑调查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13(5): 117-120.
[15] 张珊珊, 张野, 苑波. 初中生抑郁在心理忽视与校园欺凌间的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10): 1512-1515.
[16] 张春阳, 余萌, 王建平. 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 反应风格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19, 42(6): 1470-1477.
[17] 童慧琦, 徐俊冕, 周云. 抑郁障碍中抑郁、绝望与自杀行为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2): 84-86.
[18] 韦莺, 钟丽芳. 大学生抑郁症的析因与防治[J]. 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6): 53-56.
[19] 陈子晨. 躯体化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下的解释模式差异[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14.
[20] 雷晓盛, 刘朝杰, 王雪莹, 黄明安. 大学新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4): 678-680.
[21] 张泽武, 吴赤蓬, 刘国宁, 等. 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1): 51-52.
[22] 陈静宜, 罗晓敏, 郑睿敏, 等. 多民族大学一年级新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 8(3): 22-25.
[23] 张凤梅, 陈建文, 杜风芹, 等.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5): 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