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理论渗透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Infiltr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DOI: 10.12677/AE.2022.124186, PDF, HTML, XML, 下载: 325  浏览: 484 
作者: 刘 娟: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 吉首
关键词: 大学班级管理心理学理论渗透策略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Theory Penetration Strategy
摘要: 班级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对于班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辅导员是大学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意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升班级管理水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促使班集体中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根据教学实践表明,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渗透,能够为大学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向。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必要性和策略两个方面对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进行了简要分析。
Abstract: Class is the main place to implement teaching activities. Class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member of the class. Counselors are the main body of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They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lass management, actively explore more efficient clas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ode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level of class management, create a good class atmosphere, and promote each member of the class to make greate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reasonable penetr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direction for the class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penetr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necessity and strategy.
文章引用:刘娟. 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理论渗透思考[J]. 教育进展, 2022, 12(4): 1191-11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186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各行业领域对于现代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对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面对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形势,传统大学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班级管理的改革创新,大学辅导员必须要树立起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并积极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渗透,可以帮助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监测,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调整班级管理方式,进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2. 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 辅导员与学生缺乏交流

虽然目前高校都会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负责管理班级事务和教学工作,但由于多数辅导员都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们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时还是专业课教师,身上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很多大学辅导员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过多的管理,因而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至于班级管理要么就是安排教学任务,要么就是交给班干负责,自己很少会与学生主动沟通和交流,导致一些班级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进而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 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由于大学与高中教育不同,每天的课程安排较少,大学生多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学生会选择利用空暇时间用来睡觉、娱乐或交友,几年下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太空闲了,几年下来什么都没学到 [2]。”这些毕业生在今后进入到社会,面对就业岗位时,往往会手足无措。而出现这些现象,不仅大学生自身需要反思,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辅导员更是需要反思。如果在大学期间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的,制定好职业规划,会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具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 班级管理未能形成合力

大学班级管理光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长、班干、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的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但就目前大学班级管理情况来看,各方力量尚未形成合力,甚至都在往不同的方向使劲,导致班集体缺乏凝聚力,犹如一盘散沙。而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也不注重多方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往往是布置一个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难以形成班级合力 [3]。并且这样的管理方式也会使得学生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很少会管班集体的荣誉,进而给班级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3. 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理论渗透的必要性

(一) 创建良好班级环境的需要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是将管理重心放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对于班级环境的创建很少进行关注。实际上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班级环境往往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正能量”。在心理学理论中是非常注重环境营造的,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管理人员应将班级环境的创建作为重要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创造积极良好的班级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 [4]。在心理学理论中环境创建包括人区域和兴趣区域两个方面,其中人区域环境的创建要求教育人员应尽可能多的在教室内走动并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扩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兴趣区域环境的创建,要求教育人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改善兴趣区域的设计,提升学生使用该区域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需要

班级管理离不开各种班级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但这些制度和规范制定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服从他人的管理,而是为了协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如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意孤行,不鼓励学生参与,不取得学生的配合,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所创建除了的学习环境也必然是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不符的。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必须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所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 [5]。但在实际的大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这都与学生不明白活动的意义和参与结构有着较大关系。为此,教师则可以将心理学理论渗透到其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并在每次活动前讲明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规则,同时监督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并在每一节阶段予以反馈和评价,促使学生对班级管理活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 保护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虽然大学生已经成年,但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再加上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面对学生的犯错,辅导员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既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改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犯错心理进行准确把握,并采取学生最能接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即便是必须要采取惩罚措施,也应避免采取一些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式,保证惩罚的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积极性。

(四) 师生有效交流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这两个主体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得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进而获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但在以往的大学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进而影响到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管理中,要求辅导员应注重与班集体成员的互动交流,通过移情式倾听的方式,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对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共同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另外,对于一些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问题行为,并且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处理后发生冲突的,辅导员则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找到双方都赞成的解决方式,及时化解冲突,以免学生对班级、对学习、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

4. 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渗透策略

(一) 渗透公平理论,营造良好班级心理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了公平理论,在该理论中提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除了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外,同时也会受到报酬相对值的影响。简单来说,当一个人将自己投入和所获得的报酬比值,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比较后,差别不大,则会感受到公平感,反之则会感受到不公平感。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也是非常适用的,充分肯定全体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都感受到公平感,则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重视。首先,与中小学身心相比,大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并且在学习模式、学习特征和自我管理方式上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辅导员在创建班级环境时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民主的班级环境,让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消除学生的不公平感;其次,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大学生对于学生应遵守的规则以及各项班级管理活动的程序已经非常熟悉和了解 [7],因此,班级管理的各项规定和程序应由学生主导完成,辅导员只需要做好指导和监督的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到受信任和肯定,影响出良好的心理氛围;最后,在一个班级中如果“不公平”的情绪蔓延,则会给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阻力,而奖助补贷是学生看待公平的主要窗口,如果辅导员可以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则可以有效驱散班级中“不公平”氛围。在评比的过程中,相比较于自己得到了什么,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人得到了什么。而大学生具有情绪化多于理智化的心理特征,因此,辅导员应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前期主体班会铺垫,中期公开评议,后期全员监督等方式,确保评比的公平进行,消除学生“不公平”情绪。

(二) 运用社会影响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著名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学理论,在该理论中提出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是来自他人社会影响的三个重要因素。而社会影响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影响程度上来看,可以将受影响行为分为从众、顺从和服从三个层次。因此,高校辅导员也可以运用社会影响理论,科学的管理班级。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也极易让学生各自为政,缺乏集体意识,难以形成班级管理的合力。这就要求大学辅导员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并利用社会影响心理学理论,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团队心理,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合力。首先,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进行自主管理,满足学生高度参与班级管理心理需求,并让他们在各项班级管理活动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8]。其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站在班集体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虑问题,通过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班级利益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辅导员应采取分工合作的理念,将班级管理事务进行细分,并交由不同的班干负责和完成。在面对大型班级活动时,辅导员则需要整合各班干的力量,形成班级合力,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最后,辅导员应善于利用学生竞争心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比如,辅导员可以联合专业内的其他班级,经常开展一些评比、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 运用人际关系心理理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真正离开家庭进入到集体生活,当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学生一起生活时,难免会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尤其是宿舍成员之间。由于每个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不同,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磕碰,如果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给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很少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多是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指导,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还会由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利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中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身边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针对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辅导员也应运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运用相互新原则、交换性原则、相容原则等人际关系原则,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可以和睦相处,在大学期间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9]。最后,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辅导员也应灵活的运用心理学原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这样一来,班级管理工作自然也能事半功倍。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辅导员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予以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多用一些鼓励和赞扬的语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切关怀,促使学生对自身产生信服感和亲切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想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辅导员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将心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实现对班级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斌. 浅谈大学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昭通学院为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4): 125-127.
[2] 季晓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班级管理[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11): 83-85.
[3] 陈铮, 侯伟伟, 王文君, 等. 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初探[J]. 新西部, 2019(20): 113-114.
[4] 胡菊香. 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 2019, 1(17): 117-118.
[5] 郭定芳, 周润.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班级管理实践[C]//Proceedings of 2019 7th ICA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HSSD 2019), 2019: 603-607.
[6] 赵敏慧, 赵江云, 周丽萍. 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24): 141-143.
[7] 刘琦. 浅谈辅导员做好大学班级学生工作的思路[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4): 86-88.
[8] 王静媛. 大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的渗透——读《教育心理学》有感[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0): 172-173.
[9] 张悦文. 试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谈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西北民族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一班为例[J]. 甘肃科技, 2014, 30(13): 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