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时代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Big Data Era
DOI: 10.12677/AE.2022.124173, PDF, HTML, XML, 下载: 437  浏览: 87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陆艺丹, 聂嘉程, 沈黄逸, 李梦茹, 黄 婧:淮阴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淮安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本科会计学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Big Data Era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Tal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摘要: 本文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首先对会计人才供需矛盾现状作出分析,继而基于大数据时代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剖析现有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改进方向,并提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ccounting talents, and then explores the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big data era, thus furth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irection for improvement, lastly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ig data age.
文章引用:陆艺丹, 聂嘉程, 沈黄逸, 李梦茹, 黄婧. 基于大数据时代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4): 1099-11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173

1. 大数据时代高端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根据市场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办学导向。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专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互联网新技术背景下,核算和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求,那么具有经济前景预测、经济决策参与以及经营业绩评价的拓展职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大学中,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丰富的课余生活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主,缺少对于学生的兴趣教学,同时部分会计专业老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没有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速度,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新兴业务的商业案例,虽然强调了会计操作的规范性,但是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了忽视 [1]。

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是会计教学设计的基础。现如今网络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专业知识掌握过硬、工作技巧娴熟、思维创新灵活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为加快会计人才的转型速度,高校在培养时需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方能解决复合型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

2. 现行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存储量大、数据多样化、处理速度快和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因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虽然数据的密度较低但是其商业价值极高,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备数据“提纯”能力,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从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这种培养模式还不足以培养本科会计学生的这种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2.1. 会计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角度看,会计学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不断变化,会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也随之变更,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无论是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而有效地进行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也就成为必然。

从会计学发展的角度看,会计学人才培养同样具有其重要性。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的工作逐渐成为会计发展中越来越小的一部分,会计学内容的不断壮大,会计分支不断地划分,推动会计学不断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培养一批能与会计学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2.2. 现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人才队伍中,会计学人才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制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首要工作,也是人才培养关键性的一步。简单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在当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而会计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有三大类:注册会计师、会计学术引领者、各专业领域的会计人才。其主要任务为:注册会计师达到被世界认可水准,学术引领者向高端迈进,各专业领域会计人才发挥各专业特色,其专业能力达到处理国际化业务的水平,我国现行人才培养目标正逐步向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靠拢。

2.3. 现行会计人才培养基本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可分为两个层次,概括为:同一性和多元性。同一性针对的是国家总要求,即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对人才进行培养规划;多元性针对的是各地不同高等院校,即不同专业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而设计的人才培养规格 [2]。而现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遵循两项基本规则,一是突显新世纪时代特征,而最具代表性的新世纪时代特征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现行会计学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时,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技能。二是知识、素质、能力三者协调发展,知识指本科会计人才本科专业课程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素质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适应各类环境的良好心态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素质。能力指会计人员的基本专业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挖掘数据等能力。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将三者进行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2.4. 现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布

对于经济管理类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来说,基础专业知识类课程的设置安排较少。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审计学、成本会计、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3]。但这几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与会计学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所有基础专业知识比较来看,远远不够,而且涉及的知识面不够宽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理工类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时,过度的追求专业化。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它专门开设了海运会计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海运与会计的融合,展现了上海海事大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会计学在商业、金融方面的课程教学受到了限制,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被局限在海事相关领域,阻碍了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对于跨学科的综合类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来说,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但在管理、法律类别上设置的课程较为欠缺,知识体系的设置脱离了实际。以厦门大学为例,其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经济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一系列与会计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知识课程,本意是希望会计学的学生能将会计知识与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但是这些课程没有与会计学后续的课程对应展开,且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够。

2.5. 现行会计学实习项目

现行我国会计学实习体系是由浅入深,多层次延伸,各层次的实习项目的内容与其内部有紧密的关联性。而实习项目在内容上逐步递进:会计手工综合实习→电脑模拟手工实习→电算会计实习→财务管理实习/审计综合→跨专业综合实习。会计手工综合实习充当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石,电脑模拟手工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们在学习手工账务各方面的流程,电算会计实习是理论应用于实务的表现,财务管理和审计综合实习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跨专业综合实习是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模拟实践。现行会计实习项目设置,由专门的实习负责人统筹规划,由教师在每个实习项目的初始引入相同的案例,实现了实习内容上的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但这一系列会计实习内容现阶段在各高校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3. 现行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分析

3.1. 知识、素质、能力不能有机统一

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重视教学和授课,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能有机统一 [4]。当前,许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是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工作质量以及国家安全标准(2018)》的基础上,结合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进行制定的。大部分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并不完全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理念里,对于会计人才在职业道德这方面的教育也相当薄弱。当然,许多大学目前正在修改他们的培养目标。但是,怎么能使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如何能使学生的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处理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等能力,需要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路径”确定清晰,否则不利于培养适合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个人能力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其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由于会计学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更新得不及时,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到新的知识,对人才培养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会计学教师对传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然而,每年我国的会计准则、税法等政策都会做调整,并且变化速度非常之快,这也就很大可能上导致了他们对新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二是目前,很多高校还是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更愿意投身于科学研究,而对教学投入精力不够,也就使他们对于更新专业知识及学习大数据技术的动力不足。三是会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结合的实现,必然会导致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会计专业知识掌握非常扎实,并且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研究大数据技术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如何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3.3. 实习、实践效果不理想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采取校内模拟实验的形式,即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做帐或者电脑做帐,这种实习形式也是最简单直接,耗资最少的方式。但是,这种实践方式并未融入大数据的实践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综合型人才。由于实践方式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会计人员工作方式这方面产生认知上的错误,学生会误认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只需自己一人就能完成,不需要团队合作,这样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合作精神。还有很多高校是让学生自主联系单位进行实践,但是这种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没有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企业会计的实训训练,更不用说应用大数据技术了。

3.4. 学生学习理念缺乏灵活性

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及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会计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卓越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因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实现会计人员自我价值的提升。我国不同高校的学生层次不同,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同。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新知识的研究和探索能力,所以即使高校开设了会计知识与大数据融合的相关课程也会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从而影响最终的培养效果。

4.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4.1. 政府的引领作用

政府应该树立会计发展的风向标,创新和完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推动会计行业进一步成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着重解决会计技术人才供需失衡和会计管理人才严重短缺这两个问题。可采取以下行动:

1) 出台会计学专业三螺旋培养机制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使得会计人才培养具备空间与优质资源。同时,明确了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向,鼓舞各界创新性改革 [5]。

2) 健全会计教育的监督机制。直面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打击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提供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空间和机会。给本科会计人才教育事业敲响警钟,培养复合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以政府之宏观导向,把控本科高校会计学教育朝着正确方向前行。

3) 制定相关优惠补助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赋予一定程度的优惠,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协同本科院校共同研发新型会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现实中的企业案例,去改掉以往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缺陷 [6]。

4) 创建会计共享信息网络平台,让学校、会计行业和研究机构等部门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公开研究和会计人才信息,各取所需。方便企业搜寻本企业特色的人才,更新培养模式,使育人方向不与社会前沿所脱节。

4.2.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企业应铭记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会计技术人才供需失衡和会计管理人才严重短缺这两个问题,可实施行动如下:

1) 提供实习场所和操作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和高校在寒暑假达成战略合作,招募会计学学生参与主题实习。企业可借机寻找心仪学生进行培养,奖励他们毕业offer,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定位会计职业方向。

2) 企业可将会计事务中近年来失败成功案例无偿提供给学校。通过第一手素材,学生能分析会计及管理相关的案例,开拓眼界和业务能力,发展管理意识。学校和老师挖掘学生存在的不足因材施教,企业辅助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3) 量身打造专业对口人才。大数据时期,公司要协助高校落实“校企合作”,签定培养协议,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开发智能会计系统,让学生发挥大数据力量。

4.3. 高校联动攻坚,学科跨越复合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就得从教育抓起,学校是会计人才的摇篮。具体措施有:

1) 跨学科联合培养。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剧增,若依旧把会计学放置工商管理下,必将不能满足会计学科的长足发展,尽快升至一级学科尤为重要。因此,跨学科交叉融合势在必行,加快会计学与其他学科(如法学、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乃至心理学、脑科学等)跨专业交叉研究,来补齐会计学人才综合能力、专业制度设置与培养模式的现有短板,解决经济社会对综合会计学人才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给予我国会计学科较大发展空间以整合更多学科资源,建构跨专业培训模式。像开展跨专业联动的大数据分析比赛、基于大数据的数学建模比赛等。高校应为学生争取模拟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多维操作系统等条件,指引学生主动投入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国家政策下的大数据分析专项科研中。

2) 从新角度出发,基于教学实践论的视角,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的创新。微观上高校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化学习、综合能力评价指标、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当前会计行业环境的变化,满足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培养复合型本科会计人才。

在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上,应缩减以往枯燥的口述授课形式,计划性地带领学生业务实操,丰富课程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需和教师共同研发出灵活的教学方案,尝试开放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组织沟通能力、创新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更多元化,弥补当下学生自身能力的薄弱环节。其次,学校和老师应根据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综合评定本科会计学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并给予相对应的奖惩处理结果。精准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提供给他们恰当的指导意见。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院校需改良过去陈旧的课程,应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与跨学科培养的理念,创新性地开发课程,例如财会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投资心理学、数据分析、绩效管理、RPA财务机器人开发等扩展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别或者与未来从事职业方向有关的课程加以辅修,使会计学与辅修专业课程相辅相成。

在学生方面,尤其要解决学生实习效果差,学习理念缺乏灵活性,对团队合作能力认知不足等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优秀团队开展经验讲座,或建立校园相关论坛,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可主动招商,举办各级创新实践赛事,形成高校间良性竞争,使学生跳出舒适圈,探索专业领域的全新突破和学习理念的全新升级。

上述基于三螺旋理论下本科会计学改进研究措施,可从政府、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面来验证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首先,据财政部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引起会计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此规划宣布将加快制度创新,促进会计系统机制的完善与改革。这一文件的下达,更是彰显了政府对于当前会计行业缺乏创新永动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忧心,也有足够的专项资金去鼓舞企业和会计人员优化自身能力。因此,当前政策导向方面对于会计学改革持有很强的支持力度,政府方面的改进研究具有可行性。

其次,“十四五”规划中再度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无论从当前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是从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需求角度,会计学改革都势在必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国内企业对于内审和财务分析的需求日益高涨。正需要那些优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贡献出价值,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和管理。故企业势必需要学习接受过最新会计教育的复合性人才,并且各企业也具有强大的会计系统和优质资源协同培养,故有尽快与各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最后,学校是会计学人才的培养摇篮,势必关注到了行业的严峻发展形势,秉持努力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素质的理念,以及当下芸芸会计学子对于自身未来前途的担忧,都迫切地想要提升自我,形成就业竞争力。因此,就学校和学生的意愿而言,他们对于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改进研究是迫切的,也希望完善自身与政府、企业达成共识,共建适用于行业现状的会计学教育方案。

5. 结论

在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未能对大数据时代这个背景进行深入讨论。本文在现有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大数据创新应用理论研究基础上,论证大数据的应用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紧迫性,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对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进措施研究。总体而言,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要想实现突破,顺应大数据时代企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趋势,政府、企业和学校需正视现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从多方面提升本科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逐步使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化和精准化。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研究》(202111049042Y)。

参考文献

[1] 苑泽明, 李田, 孙钰鹏. 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基于供需错配的分析视角[J]. 会计研究, 2018(8): 80-86.
[2] 胡泽民, 莫秋云, 杨元妍. 技术结构理论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8(3): 104-108.
[3] 孙雨涵, 任姝静, 刘彩铃.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9): 76-77.
[4] 王开田. 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三商、五能、七识”为视角[J]. 会计之友, 2018(5): 2-6.
[5] 张倩, 邬丽群.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及创业教育研究[J]. 商业会计, 2017(19): 108-111.
[6] 李益兰.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会计学专业研究[J]. 中国产经, 2021(5):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