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维视角下的我国德语教材编写中的错误及其克服
On the Errors in the Compilation of German Textbooks in China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ir Overcoming
DOI: 10.12677/ML.2022.104079, PDF, HTML, XML, 下载: 539  浏览: 3,387 
作者: 黎东良: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关键词: 德语教学误区克服German Teaching Misunderstanding Overcome
摘要: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的德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既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模上,也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还表现在教材编写、词典的编撰和对德学术交流上。但是,我国的德语专业教材的编写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字母r的发音教学与特殊疑问句方面的问题;某些语法知识点传授例如bevor-Satz的问题;教材编写存在对德语国家的介绍、对它们的德语之间差异比例失衡情况,例如过度重视德国和德国德语,忽视其他德语国家及其语言特色;教材对德语简历等的写作教学细节问题、大学德语教学材料编写中的理论误区问题以及我国高校德语教学必须大量聘请外教问题。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in 1949, German teaching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is shown in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 and dictionary as well as in the academic exchange to Germany. However, German teaching in China is not without its proble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ly, the problems about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German consonant r and the intonation of the German special questions; Secondly, the problems about the imparting certain grammatical knowledge such as bevor-Satz; Thirdly problems about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i.e. problem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in the textbook, problem of the ignoranc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 false attitude to the dialects in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Fourthly some mistakes about how to write German CV and letters in Chinese textbook for students at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ifthly problems of using mutually exclusive theoretical systems to introduce German grammar in textbook College German for German learners at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xthly the wrong idea that we must hire many German teacher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黎东良. 论多维视角下的我国德语教材编写中的错误及其克服[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628-63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79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72年以来,我国的德语教学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从1871年京师同文馆开设德语科到今天,151年过去了。一方面,国内已经形成了从中学德语教学到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培养等一系列的德语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根据南京大学德语系孔德明教授对2021报考德语专业四级考试(PGG)的院校之统计,德语专业的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13个。

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恰似一部剧本,教法好比导演的方法,而教学的过程是演员和导演共同参与的过程。没有好的剧本,再优秀的导演也无法变术 [1]。我国的德语教材编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句话,形势喜人。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德语界对德语教材研究非常薄弱 [2]。根据我们对中国知网的最新检索,没有一篇论文谈到我国德语专业教材里的错误。究其原因无非是迷信教材,畏惧权威,妄自菲薄。实际上,教材中的错误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3]。更重要的是,根据英国学者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破窗理论”,人们必须对错误“零容忍”,纠正错误越及时越有力,正强化的效果就越佳。当师生确认教材错误之后,就应毫不犹豫地纠错 [4]。

对此进行探讨,是有意义的。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和翻译实践,主要以德语专业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为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旨在抛砖引入,解决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对我国德语教学有所裨益,并无贬低他人之意。

2. 《当代大学德语》教材中关于语音语调的误区

《当代大学德语1-4》是国内德语专业最广泛使用的基础教程 [2]。首先,在发音方面,针对字母r的发音,《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1》第20页解释说“[r]发辅音(发颤音),用小舌或舌尖发音均可”。其实,这里也存在误区或者说是对发音变迁不敏感。例如,在德国电视、电台里,人们一般都发小舌音,是潮流;只是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和瑞士以及方言里,是舌尖发音,即大舌音。而发大舌音被认为不够时髦,不合潮流。笔者记得在施罗德当联邦总理时,只有劳工部长Riester发大舌音,且满口方言。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发小舌音。

其次,在语调方面,《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1》第42页指出,补充疑问句(W-Frage) (Wort-frage)大多为降调。《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I》(第四版)第24页指出,句子Wie geht es Ihnen?既可以读为升调,也可以读为降调。究竟什么时候用升调?对此则无解释。其实,在现代德语里,为了表达礼貌,显得客气,特殊疑问句用升调的居多,且很常见:Wie ist Ihr Vorname?Woher kommen Sie?

关于这种德语语调的新变化,《大学德语》第1册第24页也有所提及。反观德语专业教材,如《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1》等却对这种德语语调发展的新变化只字不提。

3. 《当代大学德语》对德语时间状语从句bevor-Satz的处理误区

关于德语时间状语从句bevor-Satz,国内教材和德语语法书均有涉及,但是,其处理方式不是没有问题的。下面简述国内最常用的几种教材中对bevor-Satz的处理方式。

《当代大学德语》第2册第134页在G3 Temporale Angabensätze mit während, bevor章节里讨论了bevo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并指出该从句的动作发生在主句之后。所举例句是:

Bevor er frühstückt, treibt er etwas Morgensport.该书第134页的Ű8 Lücken füllen während oder bevor, 第135页Ű9 umformen 和Ű10 Bilden Sie Sätze mit während oder bevor讲的都是与之相关的练习。仔细分析这些练习,不难发现,凡涉及到bevo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其主句时态就是现在时或者过去时:

Bevor Annas Mutter ihren Beruf wechselte, arbeitete sie als Sekretärin (Ű8).

Bevor Gabi studierte, arbeitete sie schon drei Jahre als Krankenschwester (Ű9).

Bevor wir ins Bett gehen, müssen wir uns die Zähne putzen (Ű10).

当然,书中的练习在个别地方也给出了主句的时态为现在完成时的形式。如:Bevor Anna nach Beijing kam, hat sie in Berlin ein Jahr Chinesisch gelernt (Ü8). Bevor wir das Auto kauften, sind wir oft zu Fuß gegangen oder wir haben den Bus genommen. (Ü10)

《大学德语》第二册第38页对于Bevor-Satz的陈述也很简单,定义bevor为“在……之前”,由其引导的复合句,主句的动作发生在从句之前。举的例子为:Bevor wir eine neue Arbeit beginnen, müssen wir einen Plan machen. Bevor er abreiste, wollte er noch seine alten Freunde besuchen. Bevor die Gäste zu uns kamen, hatten sie drei Universitäten besucht.

很显然,这么处理bevor-Satz,其缺陷在于:1) 简单化了bevor-Satz 在主从句里的位置,因为bevor-Satz后置的例子很多;2) 主从句的时态肯定不仅仅是教材里所讲的那几种:要么都是现在时,要么都是过去时,要么就是主句现在完成时,从句过去时。在这一点上,《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II(第四版)里关于bevor-Satz的叙述略有进步,首先体现在它的举例上:Ich bin in die neue Wohnung eingezogen. Vorher habe ich sie gestrichen. →Bevor ich in die neue Wohnung eingezogen bin, habe ich sie gestrichen.其次,它还给时态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列表 [5];3) 完全忽略了bevor-Satz具有附带的条件意义,这不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4) 跟bevor相仿的ehe-Satz在几种国内常用教材中都少有涉及,仅在部分语法书中才能寻到它的简单介绍。如语法书《现代德语实用语法》第421页就是如此。

下面就结合德语原版著作来逐一讨论bevor-Satz的问题。

1. 主从句的时态一致性问题

一般而言,由bevo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里的行为在时间上先于从句 [6]。

1) 若主句动作发生在任何一个时间,则主从句的时态可能都是现在:

Bevor er zum Essen geht, kauft er sich eine Zeitung.

2) 若主句动作从说话的时间点上看发生在将来,则主从句的时态可能是:从句为现在时,主句为现在时或将来时或者现在完成时:

Bevor ich in Urlaub gehe, setze ich dir ein neues Fenster ein/werde ich dir ein neues Fenster einsetzten.

Bevor ich in Urlaub gehe, habe ich dir ein neues Fenster eingesetzt.

著名语法学家Engel认为,若主句为现在完成时则表明动作已结束。

3) 若主句动作从说话的时间点上看发生在过去,则主句的时态可能是过去时或者过完

成时,从句的时态可能是过去时:

Bevor sie wegging, schaute sie noch kurz ins Kinderzimmer.

Bevor sie wegging, hatte sie noch kurz ins Kinderzimmer geschaut.

Engel认为,由于从属连词bevor,ehe能够足够清楚地解释时间关系,这里的主从句时态关系还可能都是过去完成时:Bevor sie weggegangen war, hatte sie noch kurz ins Kinderzimmer geschaut.

2. 主从句的位置问题

实际上,bevor或者eh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既可以在主从复合句的开头,也可以在整个句子的后面:

Er zögerte ein wenig, bevor/ehe er die Frage beantwortete.

Glücklicherweise war sie ausgestiegen, kurz bevor der Bus verunglückte.

Einen Tag, bevor ich abreise, werde ich mich bei euch verabschieden.

而国内几种主要教材里的bevor-Satz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前置。Zielinski根据统计指出 [7],从句后置的情况居多(doch überwiegt die Endstellung.);从句也可能嵌入句中,如上面的例句3。

3. bevor和ehe所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之区别

关于bevo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eh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区别问题,国内出版的德语语法书不曾谈及;实际上,这两个引导词引导的从句还是有点区别的。德国著名语法学家Engel在其2004年版的语法书Deutsche Grammatik里指出,有时ehe-Satz具有条件的或者伴随的附带意义(Gelegentlich haben ehe-Sätze eine konditionale oder auch komitative Nebenbedeutung…) [6]。

Zielinski则指出这种用法上的区别为:

1) 只要句子里出现noch,这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ehe;相反,只要出现了kurz,则用bevor:

Noch ehe man es verhindern konnte, wurde die Sache bekannt.

Glücklicherweise war sie ausgestiegen, kurz bevor der Bus verunglückte.

2) 若句子里出现了多成分的时间语义元素,则常用bevor引导从句:

Einen Tag, bevor ich abreise, werde ich mich bei euch verabschieden.

3) 有时ehe被当成bis来使用,这时不能用bevor [7]。这时从句的动作行为完结了主句中的行为动作:

Es dauerte einige Zeit, ehe/bis ich mich an das Klima gewöhnt hatte.

4. 《当代大学德语》过分关注德国德语,几乎完全忽视其他德语国家的语言间差异问题

我国的德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德国的德语(Bundesdeutsch)及德国的情况,不重视对其他德语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例如,广泛采用的大学德语教材《大学德语》里就没有有关方面的内容;比较新的德语专业最广泛使用的基础教程《当代大学德语1-4》也不例外。

德国Ernst Klett出版公司的《走遍德国》(Passwort Deutsch [8] )系列教材则比较注意德语国家情况介绍,例如教材A1里的第7课和第9课就分别介绍了奥地利名城萨尔兹堡(Ein Hotel in Salz-burg)和瑞士名城巴塞尔(Eine Stadt im Dreiländereck: Basel);教材A2里的第15、16课就分别介绍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In Wien zu Hause)和瑞士名城苏黎世(Eine E-Mail aus Zürich)。教材B1的第22、23、26、27、28课就分别介绍了瑞士的度假胜地(Pontresina),奥地利的克恩滕州(Eindrücke aus Kärnten),瑞士的伯尔尼(Im Kanton Bern),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交界的博登湖(Urlaub am Bodensee)。

我国德语教学所用的教材中,无论是大学德语,还是专业德语,均忽略了德语国家间德语的区别。稍好一些的是2009年出版的《当代大学德语4》,其中仅在第4课提到了奥地利和瑞士,而且是在95~97页间断地提到了瑞士德语里11个单词的词源及6句维也纳方言的标准德语的含义。

此外,我国的德语教材从未谈及对德语方言的态度。其实,德语国家的德语并非铁板一块。例如,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看,都有些许的差别,尽管不是很多。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1. 奥地利德语和德国德语的区别。

首先,从语音来看,奥地利德语跟德国德语起码有下列不同 [9]。长元音[ie]在单词schliefen中被发成[ia];复合元音[ei]在奥地利西部都被发成[oa]:heim被读成[hoam];元音[a]被读成[o],[ä]被读成[a],例如der Kasten被读成[`kostn],die Kästen被读成[`kastn];最后,外来词以-e结尾,在奥地利不发音:die Chance,Blamage。某些辅音,例如单词中间的-st,-sp在奥地利都必须发成scht,schp,例如Kasperl,Wurst;清浊相对的辅音如b/p,d/t,g/k,在奥地利则不分,例的如Depp读成Tepp。

其次,从词重音来看,有些词在德国和奥地利读音是不一样的。Kaffee在德国读`Kaffee,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在奥地利和瑞士读作Ka`ffee,重音在第二个音节。

再次,从拼写来看,某些词在奥地利的拼写里少一个字母或者多一个字母,例如,单词präzise,在奥地利和瑞士一般拼写成präzis;Franzl是奥地利的拼法,德国德语里没有。

然后,从词汇上来看,与德国德语最不同的奥地利德语词有:Landeshauptmann (州长,德国德语则用Ministerpräsident),Jause (下午茶点),Paradeiser (番茄,德国用Tomate),Bezirksgericht (地方法院,德国用Amtsgericht),Matura (高中毕业考试,瑞士德语也用这个词;德国德语则用Abitur)。词义上的不同,例如abbrennen,该词在奥地利德语里的意思被太阳晒黑;在德国德语里则是烧掉;Türstock在奥地利德语里指门框,在德国德语里则指棚式支架。

最后,从语法上看,某些奥地利德语名词词性不同于德国德语该词的词性:der Gehalt (奥地利)—das Gehalt; das Eck (奥地利)—die Ecke, das Teller (奥地利)—der Teller。毫不奇怪,《杜登德语通用大辞典》里就给出了两种词性,为的是协调这一区别。德国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不同还表现在下列动词liegen,knien,sitzen,stehen上,在奥地利德语中用sein构成现在完成时:Ich bin gelegen。而在德国德语里则一律用haben构成完成时。

2.瑞士德语(Schweizerdeutsch)和德国德语的差异。

当本文作者还在国内念大学本科时就协助学校外事处接待过瑞士青年代表团来校访问,对瑞士人讲瑞士德语的那个难懂记忆犹新。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瑞士的报刊、电视台里也常用标准德语,但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它就不起作用了。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瑞士,讲方言不丢脸;在大学里也是如此,而且大行其道。外国人在苏黎世入籍的话,还要考方言。这在德国和奥地利则是闻所未闻的事。

首先,从语音上来看 [10],特别是瑞士德语字母ch的发音,跟德国很不相同,例如,单词Küchen-kästchen在瑞士德语里被读成[chuchuichäschtli];字母ck被念成kch: Kaffee被念成[kchafi];浊辅音b,d,g被读成清辅音;辅音st一律发成scht,如Ast念成[ascht]。拼写方面,ck被拼成kch: Sack-Sakche,wecken-wekche;名词不大写:zigarette。

其次,在词汇方面,瑞士德语交通领域里的一系列词汇来自法语,一些有名的例子在每本涉及到瑞士德语的教材都会被例举出来,das Velo等于das Fahrrad (德国德语的自行车)。除了前面提到的Matura (奥地利、瑞士相通)以外,最典型的瑞士德语词汇还有:anke (Butter),binätsch (Spinat),nidel (Rahm)。而且瑞士人也喜欢对一些词汇加后缀-li:来指称“小”(Diminutivum) (奥地利人喜欢加-l等;德国人喜欢加-lein/-chen):es pfünderli (一磅面包)。

最后,在语法方面,起码有如下不同:瑞士徳语中,没有第二格,一般只有第一格或者第三格和第四格;没有过去时(Imperfekt)和将来时(Futur);关系从句里一律用wo来修饰先行词(被修饰的词)。必须指出,总的说来,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差别并不是太大。

毫不奇怪,在一项针对《当代大学德语》的问卷调查中,在“教材充分考虑了德语国家国情文化特点、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一栏里,在回答为“完全符合情况”栏里,仅有9.1%的教师表示同意 [2]。

5. 《当代大学德语》教材里关于写作知识举例方面的错误

我国德语专业广泛使用的1~2年级基础教材《当代大学德语》其实是一本综合教材。这门德语专业基础德语课也是一门综合课。基础阶段学完之后,学生要参与德语专业四级考试。有不少学校在二年级没有开设写作课,就靠这门基础课来解决德语专业四级考试里的写作问题。在这里,学生既要学语音、语法、词汇,还要练习听力和写作,因此,这就对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材里的问题主要有:

1.《当代大学德语》里新年祝愿、信函的写作日期列举错误或缺失问题

《当代大学德语》第1册第11课第297页,讲的是新年祝愿(Neujahrswünsche)。其中,列举了非印刷的祝愿3则,预先印刷好了的(vorgedruckte Karte)祝愿卡1则。存在的问题是,以书信形式写的祝愿卡都没有日期,签名也是印刷的。这就不对了 [11]。书信体的祝愿都必须亲笔签名才对。本套教材第4册第11课第294~295页所列举的5封信函都无日期。

关于日期的写法或者表示法,都与写作有关,因为这是书信的一部分。《当代大学德语》第2册3课第57页,对具体日期的标注如下:Mittwoch, 10.5. [12]。问题是,教材作者仅指出了诸多可能形式中的一种,而且是按字母加数字法(alphanumerisch)和数字式标出日期,其中,按前者的标注(字母加数字法标出日期)形式也不够妥当,因为按常理,正确写法应该是:Mittwoch,10. Mai [13],而不是Mittwoch, 10. 5。这种写法起码不太常见 [14]。德国电视二台日期的写法亦是如此:Mittwoch,10. Mai

此外,本教材第2册第14课第303页右下角有一封信,其左上方是写信人地址,右上方是写信日期。这种把日期写在右边最上面不符合要求,根据DIN 5008 (德国标准5008),信函必须有日期,日期写到顶部右上角,也是不符合要求的,日期只必须距离右侧顶部101.6毫米,离右侧页面线至少8,1毫米 [11]。

再如,本教材第3册第2课第30页列了3封信件,第35页列了2封信件,均都没有日期。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写作规范,何况此种情况早已有之。根据Axel Hering和Magdalena Matussek的观点,这样处理不合要求。

2.《当代大学德语》关于德语简历的写作举例不规范的问题

《当代大学德语》第2册第6课第120页,有一则Thomas Holzmann的简历;第4册第7课第170页也列了一份空白表格式的简历。这两份简历虽说均是表格式的,尤其是后面那份简历完全是按汉语表格式简历翻译而来。根据BEWERBEN.DE的观点,前面那份简历中不该出现Holzmann父母的名字。我们承认,简历的写法因人而异,但是这份简历基本栏目部分并无关键词。因此这两份表格式的简历并非与时俱进的好样本。

根据BEWERBUNGSTIPPS及德国联邦劳务局(Arbeitsagentur)的建议,个人简历应该至少从以下4个部分来写:“Persönliche Daten”(个人数据),“Ausbildungszeit”(受教育时间),“Berufspra-xis”(职业实践) und “Besondere Kenntnisse”(特殊知识)。其中,“Persönliche Daten”应该包括:姓名(Vor- und Zuname),联系地址(die Adresse),联系电话和/或者电子邮箱地址。当然,这种联系地址、方式也可以通过信头的形式给出。后面的信息如出生日期和地点(Geburtsdatum und-ort)、家庭状况(Familienstand)、子女数量(Kinderanzahl)、国籍(Staatsangehörigkeit)、信仰(Konfession)则更多具有自愿的性质(eher freiwilliger Natur)。当然,给出出生日期和地点、婚否以及子女数量也是常见的。没有必要给出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名字(Die Angabe von Geschwistern und Eltern ist unnötig)。

Ausbildungszeit部分除了给出初等教育(Schulausbildung)、职业教育外,还可以包括大学教育。初等教育可列出持续时长、校名、校址,学科重点或成绩重点,毕业类型及毕业成绩。职业教育可列出持续时长、培训类型、文凭名称、雇主信息,培训内容、毕业成绩。高等教育可给出学制、专业、学校信息、学习重点、论文题目、文凭名称、毕业成绩。若毕业时间过久,则无需详细罗列。

Berufspraxis (职业实践)部分除了给出工作时间外,还要包括曾做职业、雇主(姓名、法人、形式、地点)和主要工作范围。总之,每个职业阶段越贴近现实、与现在拟从事的职业相关度越高,描写的就该越详细。其他的实习时间,若非太有价值的职业经验(如实习、兼职、服兵役、民事役(在养老院等服务,以免除兵役的做法)、国外学习、自愿服务)可以放在主要栏目“职业实践”、独设栏目或次级栏目里。

Besondere Kenntnisse (特殊知识)栏目,可以给出继续教育、外语知识、IT和电脑知识,荣誉职位、业余爱好、兴趣、知识和能力。原则上,若所列某项内容较新并与谋求职位相关,才可写入。

在描述继续教育时,可以给出起始时间、教育类型及结业名称,继教承担者(姓名和地点)、主要教学内容及成绩。在给出外语知识、IT以及电脑知识时,也应给出现有的知识状况。

总之,这些内容在《当代大学德语》里均未涉及,尤其是对简历文末须签字与写日期一事只字未提。整个国内德语教材,只有顾牧主编的《德语专业写作教程》(下)在一个并不显眼的例文里出现过 [15]。德国联邦劳务局网站上明确指出简历要签名 [16]。

3.《当代大学德语》完全不提德语网络论坛的写作

我国德语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听、说、读、写等配套课程的基础德语学习之后,按理可以参加并通过歌德证书欧标德语B1以及B2的考试。这是按照欧洲语言共同参照标准分级设立的语言等级考试,其中B1,B2就相当于中级1和中级2的水准或者说相当于国内德语专业四级,分为笔试及口试两大部分,是国外大、中学生申请德国大学预科课程的必要前提。

从2013年8月起,B1试题内容发生了变化,写作部分涉及德语网络论坛(Diskussionsforum) [17]。此内容在我国德语专业上述教材里并未体现。假如学生参加考试,必然受到影响,因为他们缺乏相关写作知识的训练。有鉴于此,建议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增补上述内容为佳。

6. 大学德语教学材料编写中的理论误区

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德语》;经历了2001的新修版;2008年8月第3版。这套教材“得到了德语教师的好评,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8]。应该说这套教材在大学德语一外及二外德语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并在我国的非专业大学德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本书采用的是传统语法理论,但是,它又引入了配价语法理论。传统语法理论突出的是动词的及物性和句子六种成分并重的思想,这也是传统语法的弱项。因为根据这种理论,只有及物动词才能带宾语(第四格宾语),句子里的成分被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各种句子成分重要性或者说地位不分伯仲。

这种理论遇到德语这样的语言时就有不可克服的障碍,因为德语里某些不及物动词可以带一个第三格宾语,例如动词helfen:Ich helfe dir gerne.这套教材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借助于配价语法理论,引入配价理论的部分概念。例如该书第6页有Direktivergänzung (方向补足语),Infinitiv/Infinitivergänzung (不定式/不定式补足语),Temporalergänzung (=Temp,时间补足语)。

问题是,配价语法理论的核心是词素(例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预先确定其句法搭配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动词被分为:1) 零价动词(如天气动词),2) 一价动词(如schlafen,相当于传统语法里的不及物动词),3) 二价动词(如suchen,传统的及物动词),4) 三价动词(如schenken,相当于传统的能带双宾语的动词)。配价涉及到语法和语义。句子中必须出现的成分叫补足语(Ergänzung),可以省去的成分叫说明语(Angabe)。它是传统语法理论的对立面。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却被人为的放在一起了。

再看看该书第3版第1册第49页关于动词besuchen的搭配描写(Verben und Wendungen),其抽象式为S + V + A。根据该书缩略语,S = Subjekt,V = Verb,A = Akkusativ/Akkusativobjekt。这表明,该书使用的是传统语法理论。该书第149页在讲动词stattfinden时指出,它的句子结构缩略式是S + V (+Lok/Temp),例句是:Am Wochenende findet hier ein Konzert statt.其实,如果我们去查查任何以配价语法理论编写的德语语法,例如Ulrich Engel的Deutsche Grammatik-Neubearbeitung,根本就没有Temporalergänzung (时间补足语)这个概念。在上述句子里,Am Wochenende就是个时间说明语(Temporalangabe),因为省略了它,句子照样成立。所以,这个成分绝对不是补足语(Ergänzung)。

7. 对策

上面我们简要谈到了我国德语教材出现的某些错误。对此我们应该敢于质疑、主动探究、勤于思考、科学否定。

关于上述德语语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得针对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改进或者补充,使我们的教学既要符合实际情况,也能与时俱进。

前面提到的bevor-Satz的问题以及后面提到的写作教学问题,既是语法知识传授的问题,也是教材编写的问题之一。对bevor-Satz用法的清晰讲解和传授,有助于我们熟练掌握德语中的时间状语从句,进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提高我们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规范国内教材中不够详尽的内容,也是每一位语言教学工作者所应具有的严谨态度。

我国基础德语教学阶段对德语国家介绍之偏颇,对其德语之间差异不闻不问,对方言的态度及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材编写方面的误区。我们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修改、完善相关教材。这样做并非难事,毕竟随时修订教材既是出版社的任务,也是教材编写者的义务。编审者、出版社都应该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召开相关会议,集思广益,为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关于大学德语教学材料编写中的理论误区,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错误思想。其实,上面提到的引进的《走遍德国》教材就是用传统语法理论写成的,在全球都很受欢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传统的语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德语教材编写呢?据笔者所知,即使在德国,传统语法在学校里还是占压倒性优势的理论。

充分发挥中国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学习日本的经验。日本全国各大学的德语教师有3000多,每年有超过20万学生学德语 [19]。日本的每个大学生都被强制学习德语两年。“德语课(……对日本学者而言)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 日本的德语教学都是靠自己的教师。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更何况我们的德语教师很多都是从德语国家留学回来的。那种外语教学一定要请外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们深信,通过中德双方共同努力我国的德语教学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元江. 论大学英语教材、教法、教学的辨证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 2006, 26(3): 154-156.
[2] 杜荣. 我国德语专业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J]. 德语人文研究, 2019(2): 35-44.
[3] 曾宪一. 教材中的错误是难得的教学资源[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10): 25-26.
[4] 周圣山,董丽丽. 摭谈教材错误的影响及其防止和克服策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8(3): 81-84.
[5]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II) [M]. 第四版.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120.
[6] Engel, U. (1988) Deutsche Grammatik. Groos, Heidelberg, 262, 402.
[7] Zilinski, W.D. (1983) ABC der deutschen Nebensätze. Max Hueber, Muenchen, 147-148.
[8] Ernst Klett. 走遍德国(Passwort Deutsch A1) [M].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20.
[9] Fussy, H. and Steiner, U. (2012) Österreichisches Wörterbuch. Herausgegeben im Auftrag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Unterricht, Kunst und Kultur. 42. Auflage. öbv, Wien, 23-29.
[10] Althaus, T. (2005) Wörterbuch Schweizerdeutsch—Deutsch. Haffmans bei Zweitausendeins, Frankfurt am Main, 98.
[11] Sauer, J. (2010) Praxishandbuch Korrespondenz. 3. Auflage. GABLER, Wiesbaden, 76.
[12] 聂黎曦, 梁敏, 等. 当代大学德语2 [M]. 北京: 外研社, 2006: 57, 120, 134, 303.
[13] 佚名作者. ZDF-Programmhinweis. https://de.nachrichten.yahoo.com/zdf-programm-hinweismittwoch-5-juni-2013-9-05-000000273.html
[14] Hering, A. and Matussek, M. (2007) Geschäftskommunkation. Besser Schreiben. Hueber, Ismaning, 6-7.
[15] 顾牧. 德语专业写作教程(下)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1.
[16] 佚名作者. Bewerbungstipps. https://www.arbeitsagentur.de/erfolgreich-bewerben/bewerbung-schreiben
[17] Ignatiadou-Schein, C., Kapetanidis, D. and Vavatzanidis, K. (2013) So qehts noch besser zum Goethe-/Ö5D-Zertifikat B1. Testbuch mit 3 Audio-CDs. Ernst Klett Sprachen GmbH, Stuttgart.
[18] 张书良. 大学德语1 [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0.
[19] 梁镛. 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3,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