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Media
DOI: 10.12677/ASS.2022.114157, PDF, HTML, XML, 下载: 364  浏览: 1,450 
作者: 钟茜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融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Financial Media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融媒体持续发展,这是基于良好政策保障,圈层交流加持,先进技术催化,促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媒体环境下已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目的。但在融媒体环境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原由在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教育内容的杂糅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由此,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各界通过创新拓宽隐性思想政治主渠道,强化思想理论学习机制,深化整合融媒体资源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media, which is based on good policy guarantee, circle-level exchange,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atalysis,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has been in the way of the wind into the night deep into the life of the educated, to reach the goal of moving with emotion, convincing people with reas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invisi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due to the concealment of invisi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hybridity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the extensiveness of educational objects.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ick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that all circles of the society, taking the state as the main body, widen the main channels of recessi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ideology and theory, a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resources.
文章引用:钟茜娅. 融媒体视阈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160-116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57

1. 引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其通常以内在的、潜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之中,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融媒体是指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从内容、宣传等各方面把兼具共同点与互补性的不同媒体深度整合,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2]。融媒体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碰撞产生加数效果,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媒体呈现出多样化,立足于打通融媒体同新思想、新理论的“最后一公里”,强国B站、精致君山等软件应运而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营养温床。另一方面是处于不同圈层的群体在各式融媒体平台中以“随风潜入夜”的特点提升思想,锻造品格,修炼习性,并以新身份、新面貌、新方式为融媒体的发展贴砖加瓦。

2. 融媒体视阈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

融媒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作人的大脑,则融媒体就是人的嘴巴,人通过“嘴巴”表达观点,从而传达思想。在倡导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下,融媒体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多处机遇。

2.1. 政策优势:以上率下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势下,利用融媒体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助于抵御西方普世价值、娱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冲击,同时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3]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期盼下,衍生出雨课堂、学习通、钉钉等小程序的使用,这些程序的使用极大提高融媒体运用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率,一方面是教师将课堂知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程序中,形成了随时可看、随时可改、随时可教的局面,打破了以往线下面对面、黑板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慕课等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时性、多样性特点,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形成人人参与教育、积极接受教育的崭新局面,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和广度。从这两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上的举措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融媒体拓宽阵地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同时,教育者也要注意把握融媒体视角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改变,这在于网络群体的包容性、匿名性和多样性影响网络舆论,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意见》 [3] 来看,其为融媒体环境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意见指导,这在于其强调媒体在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时要站稳社会主义脚跟,贯彻落实主流意识形态,讲好思政课,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该政策为净化网络环境,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氛围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2.2. 社会优势:圈层交流

融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资源整合强、操作简单、主体容量大的特点。在融媒体环境下,争议的焦点极易引起“蝴蝶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当前,社会张力在融媒体环境下超常实现观点双方的博弈,从而推动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体现于一方面是原有思想的确证,另一方面是思想张力下逻辑创新,从而在观点的相互交流与博弈中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感染人、感化人、感动人的目的,优化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扩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讲,在社会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向内演化,或绕圈圈”式的内卷舆论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引起了“躺平即是正义”的热潮。一边是“内卷”圈层将“躺平”族称为“趟平”族,另一边是“躺平”族将自身称为“内卷”中的“躺平”。实质上,这两者是在利用融媒体平台中实现了相互交流,引起“内卷”和“躺平”圈层的重新思考,两种圈层的交流产生了躺平中的内卷、减法式生活的新思想,受此影响,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为了内卷或者躺平中的内卷一族。表现出在融媒体环境下由社会焦点所引起的思想交流的活跃,其既是激发思想火花以及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动力,同时也是融媒体在社会群体张力下坚定正确发展方向的指引灯塔,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机制提供了背景支持,规制了融媒体的正确发展。

2.3. 技术优势:媒体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呈现出更新快、数字化、多元化等特点,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在于通信速度更快、网络容量更大,在此情况下,传统媒体面临需求以及技术上的考验,表现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表达方式已不再契合于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以及00后的阅读需求,传统媒体效益在逐步淡化于人们的视线。面临发展困境,传统媒体基于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扩展表达形式与内容,改变媒体模式。由此,新媒体直播、媒体政务、媒体服务新平台不断涌现,实现了多元采集与发布的新形式,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信息时代环境下,融媒体更是结合将中国思想、中国风格、中国灵魂入脑入心的要求逐渐转向系统、服务生态融合,从上到下,形成了地方性媒体和中央媒体的双向驱动。在传统媒体深化整合资源,转变运营路径的契机下,人们相互交流的频率以及观点相互影响的深度不断扩大,同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逐渐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由此利用媒体转化契机把人们的数据化情感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需要和要求。由此,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融媒体的发展,把握其更新内容、优化人力、加强宣传的功能和优势。

3. 融媒体视阈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下,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存在众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基于融媒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教育者在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宽度和广度存在挑战,具体可以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和环境视角去考量。

3.1.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基础。在融媒体大环境发展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内容的杂糅性。以往的传统媒体、传统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通过严格的筛选,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在融媒体刺激影响下,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在众多媒体平台中发表内容,也就是说发布者的内容完全凭借自身意愿,内容的首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布者的道德品质,内容的杂糅性也使受教育者在选取信息中易迷失自我,反而降低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完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感染人、感动人和感化人的目标构成挑战,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二是内容的真假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受教育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假性,从而形成长期正确的价值指向,而融媒体的展延性、容纳性、强互动性、碎片化的特征 [4] 增加了受教育者信息辨别的难度,体现于受教育者需要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巧的方法去筛选精妙的内容,一旦方法利用发生偏差以及内容性质判断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培养环境;第三是内容的深浅性。在融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质量不一,既有“雅乐”也有“俗乐”,既有符合人们价值理念的内容,也有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内容,而内容的深浅影响着受教育者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角度,受教育者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影响自身受教育的质量,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3.2. 教育对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方式的隐蔽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新特点。在融媒体环境下,教育对象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一是群体数量的增长,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 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11亿。二是群体阶层的丰富,学生、工人以及农民等都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的群体变化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相关的思考。第一是由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确定的问题。融媒体的数字化发展改变了以往教育者固化传授以及教育场所定向的中心,变化为了教育者以利用学习通、微信等媒介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及教育场所多样化,形成了“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张力,两者博弈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第二是由教育对象阶层的集中引起的教育方式的思考,在融媒体刺激下受教育者从以往被动式、棍棒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讨式学习,具体表现于以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严格筛选教育内容,把符合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于受教育者,原因在于受教育者虽然可以在融媒体环境中所提供的广泛内容中进行选取,但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中易出现教育内容跨年龄层的输入,一旦教育内容跨越了受教者的年龄层,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甚者误入歧途。这为融媒体时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又一挑战。

3.3. 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受教育者形成优良品德以及正确世界观的催化剂,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持久性的特点为教育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媒体环境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能否坚定社会主义正确意识形态,深入利用融媒体所提供的平台学习宣传新思想,从而培养有理想、有作为、有自觉、有胆魄、有格局的新青年,二是能否将不同的信息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合,由此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两问题体现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融媒体之间的张力,是两者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融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脱域性的特征,所谓脱域性是指教育不限于一室,打破了原有空间上的信息垄断。脱域性的特征使教育者在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又一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在脱域环境下,一方面是暴力、色情、赌博等方面的信息肆意横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低年龄层段的受教育者在缺乏教育者的信息筛选下易陷入信息黑洞,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流失,长期以往降低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更甚易形成扭曲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是西方外来意识形态侵入以及社会相关思潮的影响导致环境不纯粹,例如,在西方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娱乐至上等思潮的催生下,键盘侠、网红风在各大媒体上走红,引导社会舆论,甚至形成错误的“意见领袖”,以错误“意见领袖”为中心的舆论,易导致青少年的语言冲动,甚至是行为冲动。

4. 融媒体视阈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

4.1. 创新拓展形式,载体延伸有广度

融媒体构建的网络环境具有追求自由、匿名性、去权威的特点,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各式媒介进行学习探讨并发表看法。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需要重视融媒体的广度发展,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形成多向的交流形式。从媒体工作者来讲要把握三点内容:一是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构建多种媒体平台,客观分析自家媒体优势,拒绝搞盲人摸象与资源投入过剩,综合衡量行业性、区域性、品牌性融媒体模式 [6],提高相关媒介的应用性;二是在利用自身技术创建媒体平台的同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把握媒介平台中的网络舆情以及实际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关注的时事热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新表现展示出来,多在媒体平台中对实际生活情况予以正反两面的比较,以事物正反两方面的张力实现感染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观念,以他人的视角与感受激发受教育者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怀。三是创建特色节目和专栏,形成独特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向往的生活、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掀起全民读诗、考古热潮,增强了文化自信,以及《光明日报》抓住融媒体发展趋势,新增融媒体版面,《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个媒体也都重视融媒体建设,成立了融媒体中心,以数字化形式向读者传递中国力量、中国风格、中国文化。

4.2. 建立学习机制,理论贯彻有厚度

教育者的理论水平以及使用融媒体的能力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融媒体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区,只要在媒体平台上表达思想者无形中也是一名思政工作者,由此,要解决融媒体平台中的教育内容杂糅、质量不一的问题,教育者要把握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在信息全球畅通的情况下,教育者要树立全球化视野,走出“信息茧房” [7],建立媒体学习机制,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及加强传播理论知识的学习,保证内容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应用融媒体技术,以真实内容、价值内容吸引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教育者要把握青年学生是网民主体,其与电子产品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关系,智能手机是每人必备的工具的客观事实。在此情况下,教育者应建立符合每阶段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培养育人学习机制,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融入日常环境中,创建游戏学习新机制,这就需要教育者把握融媒体发展形式,充分调动创新意识,关注网络舆情发展,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平台,引导“意见领袖”的形成,从而正确指引舆论走向。例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的网络大v,涉及美食博主、学习博主、技术博主,促进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面发展,但仍需在保持原有优势上继续加强资源的利用,建立繁荣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占据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4.3. 深化整合资源,成员部署有温度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特殊角色,融媒体的发展更是强化了这一特殊性 [8]。所谓的特殊一是体现于融媒体下主客体的变换,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在新媒体中,需要考虑人是主体还是网络信息为主体、二是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通,疏导教育、感染教育以及心理疏导等方式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中实现、三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内容和快速发展的媒体时,如何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解答、文化丰富、精神缓解,把握社会发展重点,这离不开国家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是国家加强媒体监督管理,以及媒体工作者人文教育,用有温度以及情怀的眼光发现网络世界中的美,对有助于鼓舞受教育者发挥特长的文章或者短视频给予正面引导与推广,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第二是充分发挥国家技术引领作用,构建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带动其余媒体的创新精神,贯彻德、智、体、美、劳思想,培育德育、劳育、美育精神,深化整合资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政治学习应用软件学习强国 [9],将视频、答题、分享、订阅等功能集于一体,此外增加了积分排名与积分兑换,增强了学习活性与趣味性,将理论浅入深出、形成会学、乐学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教育者在面对融媒体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需要把握平衡好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微循环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国飞. 试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0): 73-74.
[2] 李亚青, 刘欢.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 169-17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001).
[4] 周琳, 古力努尔•艾尔肯.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 82-83.
[5] 李政葳. 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N]. 光明日报, 2021-08-28(003).
[6] 李玮. 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J]. 新闻与写作, 2017(6): 38-40.
[7] 武卫兵, 胡慧远. 融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重塑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0): 66-67+71.
[8] 王淑荣, 孟鹏涛.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2): 112-115.
[9] 冯霞, 陈诗师. 融媒体背景下学习强国与思政课融合刍议[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