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对新冠疫苗犹豫的现象学研究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Hesi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Coronavirus Vaccine
DOI: 10.12677/ASS.2022.114139, PDF, HTML, XML, 下载: 491  浏览: 68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怡涵, 白晓龙, 陈 惠, 范宇洁, 王星怡, 喻梦婷, 陈奕如, 金孔军*: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犹豫质性研究College Students Coronavirus Vaccine Hesitancy Qualitative Research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针对新冠疫苗犹豫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疫苗认知界面缺陷,切实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为疫苗免疫实践的规划及特殊人群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研究资料分析。结果:产生4个犹豫主题:1) 待定的安全性,不确定的保护时限;2) 安全的环境,淡薄的意识;3) 接种时间的冲突,不同疫苗间的优选;4) 内驱推动不足,信息普及性待加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新冠疫苗在认可和犹豫两方面是共存的,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及感受,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干预和支持,以推动大学生群体免疫的进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hesitation about the coronavirus vacc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gnitive interface of the coronavirus vaccine and increase the inoculation rate of the coronavirus vaccine,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lanning of Vaccine Immunization practice and the application to special population. Methods: 15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depth interview,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laizzi analysis. Result: Four hesitant themes emerged: 1) Security to be determined, uncertain protection time limit; 2) Safe environment, weak consciousness; 3) The conflict of vaccination time, the optimization among different vaccines; 4) Insufficient internal drive, information populariz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and hesitation of the coronavirus vaccine are coexisting,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intervene and support them from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immunity.
文章引用:王怡涵, 白晓龙, 陈惠, 范宇洁, 王星怡, 喻梦婷, 陈奕如, 金孔军. 大学生群体对新冠疫苗犹豫的现象学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025-103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39

1. 引言

当前全球处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疫苗犹豫”是指在疫苗可及的情况下延迟或拒绝接种疫苗,当前新冠疫苗的常规接种已推出第三剂“加强针”,大学生群体是疫苗接种的重要目标群体,其对于疫苗接种的犹豫态度将对个人保护、家庭健康、学校负担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寒暑假地域流动性更可能在普通群众中成为潜在病毒感染“高危点”,为国家免疫规划及疾病防控带来沉重负担和后果。如何提高大学生疫苗接种意愿及接种状态对整体国民疫情防控起着重大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对疫苗还存在犹豫接种的大学生,通过深度访谈方法,了解他们在疫苗犹豫方面的个人倾向,力图寻找背后的客观原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目的抽样法挑选具有差异化背景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在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样本采集,层次涵盖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及专科学校。时间限制在2021年4月~2021年7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以便最大程度获取所需信息。纳入标准: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有正式学籍;年龄在16~26周岁;精神正常,思维清晰,能正常交流及沟通;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现暂未考虑疫苗接种者。排除标准:沟通有障碍者;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者。样本量以访谈内容趋于饱和不再有新内容出现为止。本研究共预约访谈16名,有1名因“中途改变接种想法”而剔除,实际访谈15名,其中,男5名,女10名,具体信息见表1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表1. 受访对象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同时,经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目的在于获取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由研究者本人负责研究的整体过程,包括整体研究的设计、半结构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资料的收集、整理、转录、分析等。在实际访谈中有自身开放安排,并不硬性进行顺序问答,按照访谈节奏进行适度变化,在被访谈者脱离主题后巧妙的进行主题寻回。并且对于访谈者的言语、动作等进行仔细观察,在文字转译时进行回想,以丰富其潜在表达涵义及深度内容。

2.2.1. 资料收集

访谈人员由2名本科生组成。资料收集工具主要为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父母教育层次、家庭收入、恋爱经历、医疗知识等方面。访谈提纲内容包括:1) 对疫苗的一般看法和态度;2) 对新冠病毒的认识;3) 对新冠疫苗的认识;4) 疫苗接种的依从性及促进因素;5) 疫苗接种现存在的困难之处。

2.2.2. 资料分析

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首先将资料编码,仔细转录成word文档;反复阅读访谈记录;识别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观点;将有意义的观点编码、汇总,创建有共性的概念;将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构建简短准确主题;返回访谈资料内进一步求证。

2.2.3. 质量控制

该研究访谈者访谈前经过系统的访谈技巧及质性研究培训,邀请有质性研究背景的老师做指导。老师分别从访谈思路梳理、受访对象选择、访谈提纲设置、访谈技巧使用、访谈资料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访谈没有外人在场;控制访谈时间30~40 min,减少疲惫感;适当延长观察时间,访谈结束或之前有较长时间的接触;2名访谈者、1名研究者同时进行资料分析;撰写反思日志。

3. 结果

经过资料分析,大学生疫苗犹豫群体对于新冠疫苗的推行接种持较为认可态度,但因各因素存在而产生暂缓或不想接种的想法,针对疫苗的犹豫因素可归纳为4个主题:分别是“待定的安全性,不确定的保护时限”、“安全的环境,淡薄的意识”、“接种时间的冲突,不同疫苗间的优选”和“内驱推动不足,普及性待加强”。

3.1. 待定的安全性,不确定的保护时限

3.1.1. 副作用较多,担心自身接种状况

新冠疫苗作为新冠疫情中一项重要干预举措,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中,一般反应以高热、红肿、硬结较为常见,另有其他异常反应。而学生因为担心未明确的副作用而暂缓接种。001:“我看到有人说背部疼,检查发现了一个结节;打了后感冒的我也看到过。”005:“我父母去接种的时候有一个看着很健康的男生,打了一针直接晕倒被拉走了。”010:“网上有消息接种新冠疫苗出现头痛、疲倦、浑身无力。”011:“同学打完手臂会很痛,四肢无力,也不可以剧烈运动、洗澡之类的。”

3.1.2. 一定的当前价值,不确定的保护时限

接种新冠疫苗在目前来看可加强对于新冠的防控,但疫苗的有效性和防护时间暂无法下定论。随着新型变异病毒的持续变化发展,当前研制的疫苗效力仍存在不确定性 [1],反复接种也会增加大学生的顾虑和负担。006:“据说有效期只有一年,疫苗研究出来时间也挺紧迫,到底有没有研究全面,还是有点顾虑。”013:“听说就是保护几个月,比较短的时间就在想要不要去打。”

3.1.3. 病毒变异与预防现况冲突

随着新冠疫情的传播发展,病毒菌群的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不断产生新的谱系 [2],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疫苗对人体的保护力度,这使得大学生对接种疫苗的依从性降低。001:“变异之后传染性可能会更强,对人体伤害更大,注射疫苗的有效时间可能会缩短。”004:“因为新冠病毒的亚型特别多,容易变异,觉得这个疫苗的针对性太强了。”005:“现在注射的疫苗主要针对S蛋白,如果S蛋白直接突变,现在的疫苗根本没有用了。”

3.2. 趋于平稳的国内环境,部分淡薄的意识

3.2.1. 国内逐渐转好的大环境趋势

世界各地的疫苗犹豫研究显示,总体上疫苗的犹豫率在8%到15%之间,并且部分群体COVID-19疫苗总体处于高度犹豫 [3] [4]。在美国,有70%的人报告担心该疫苗的严重副作用,而44%的人认为该疫苗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持久的健康问题 [5]。国外疫情比国内较为复杂,国内的疫情防治措施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具有强制性,疫苗接种率也远高于国外 [6]。大学生们在现行的政策及环境被“保护”得较好,而出现对日常生活和出行的潜在风险不够重视,所以自身防护的警惕性也随之下降。005:“当前情势较好,自己身边已经没有新病例了。”008:“现在疫情控制的蛮好,打疫苗好像也没有那么必要。”

3.2.2. 认可当前防护措施,接种并非必要

在进出公共场所、休闲娱乐等人多聚集场合时,大众都需要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等一系列措施,多重关卡监测出入人员是否有疑似症状。跨省出行更要出示核酸检测、健康码等凭证,严格把控对流动人口的核查,坚决保护广大群众的各种举措,让大学生因此而产生“防护得当就无须接种”的想法。004:“我生活的区域没有感染案例,防控挺好的,觉得没有必要打。”007:“自身做好防护的话我觉得接不接种没有很大关系。”

3.3. 接种时间的冲突,不同疫苗间的优选

3.3.1. 接种时间冲突,接种与否需权衡

有部分大学生因课业繁忙,工作繁琐,且新冠病毒疫苗非国家强制接种推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声明:若接种两种不同的疫苗,其接种时间间隔不能少于14天 [7]。这使得接种新冠疫苗前14天内接种过其他疫苗的大学生群体暂时不能接种新冠疫苗,部分人群也认为此时对于新冠疫苗可以延迟接种或不接种。004:“另外考虑自己有没有时间,身边听到过打完第二针后一直预约不上的情况,依从性可能也比较低。”012:“如果打疫苗的话要排特别长的队,现在学习任务重也没有时间去接种。”

3.3.2. 面对多种疫苗,抉择优先顺序

在新冠疫苗与其他疫苗接种的选择上,人们往往会选择当前对自身健康更重要的疫苗或较难预约上的疫苗进行接种;加之新冠疫苗数量有限,大学生不愿接受漫长的等待接种过程。004:“有同龄人会考虑到宫颈疫苗,难抢又很贵,就会以这类疫苗优先接种。”011:“假设我预约上HPV,我可能会选择先去打HPV,因为它对我的时间要求比较严格,相较于新冠疫苗的话就没有那么严格。”

3.4. 内驱推动不足,普及性待加强

3.4.1. 不了解接种详情,接种普及率低

关于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大学生可通过学校和网络的渠道被动了解接种须知,而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一些对此关注度低,不重视的学生群体更是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003:“我不确定流程复不复杂,或者我自己去找地方打疫苗,它是否就正规,所以还是拿不准。”015:“目前好像分好几种,我该接种一针、两针,还是分三次接种?”001:“我还是觉得目前不够普及,为什么不等适用的年龄段更普及之后再接种呢?这样它的安全性会更高,否则防护也不会做的很彻底。”

3.4.2. 遵从个人意愿,缺少情感支持

我国可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是否接种新冠疫苗,虽没有强制要求接种,仅仅是倡议所有符合接种条件的人都能主动接种疫苗,使得大学生产生“不着急”、“可推迟”接种的拖延想法。又因接种疫苗无法避免肌肉注射,且个人对痛觉敏感度不同、考虑到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有参差等原因,不免有避免打针的想法。还未独自身处社会的大学生,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考虑上也会看是否有同伴陪同。013:“害怕疼吧,也怕新上手的护士,虽然出事故概率低,但顾虑还是有。”014:“和我关系好的也不急着打,那没有人陪我一起。”003:“周围人的向心力也不足,意识不是很强的话我就会有些犹豫。”

4. 讨论

4.1. 正确解读疫苗安全性,提升整体医疗服务

4.1.1. 接种注意事项宣教

正确认识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参差的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可以大幅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接种前保证营养的摄入,使机体处于稳定的状态。同时,针对禁忌和暂缓接种的人群范围应对大学生做全面介绍,例如对疫苗有严重过敏体质、处于发热期等情况 [8],尽早做好排查工作。另外,保持积极平静的心态可以使身体及心理上放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焦虑甚至疼痛。通过学校正确为大学生进行接种事项解读及合理运用公共资源传播的途径,使更多大学生了解接种所需准备,调整接种心态,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1.2. 提高接种点医疗服务质量

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积极性可直接对接种疫苗的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疾控部门通过课程培训、强化指导等加强医务人员参与度以及对疫苗的熟知度,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向身边普及新冠疫苗,拓宽其影响力。同时,对医务人员接种过程的技能培训能够充分保障注射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减少不良事件的产生。

4.2. 增加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新冠疫苗认知

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会在对比疫苗的有效期和疫情持续时间中产生消极的侥幸心理,诸多因素导致疫苗接种的犹豫想法,而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获取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信息条件有限。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意大利的大学生,疫苗接种受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参加过相关医疗课程以及医护专业的学生对疫苗接种的认可度更高 [9]。

4.2.1. 客观理解疫苗有效保护时限

随着时间的延长,不管何种疫苗的抗体都会不断下降。正确地科普疫苗有效期所带来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并接受新冠疫苗。疫苗免疫在一定时间内会有消退 [10],但并不意味着其保护力完全消失。有研究表明 [11],在免疫消退时,体内存有的免疫记忆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助于对机体抵御严重疾病的侵袭,从而针对感染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

4.2.2. 正确科普疫苗接种,及时回应焦点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完整的信息因再加工而碎片化,受众对于信息解读在这种媒介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改变 [12]。在各类推送文章中,受众可能会片面地选择接受标题和正文中醒目标示的信息,忽略对于新闻整体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对接种疫苗产生主观上的怀疑和犹豫。权威部门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应正确选择文章标题,科学回答公众的焦点问题,让活跃在网络的大学生科学认识疫苗接种。同时注意对信息正确传播的监督,防止出现由于片面化报道而产生“蝴蝶效应”。

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和知乎三大社交媒体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 [13],从此方面入手,关注大学生对于疫苗接种的疑惑和需求。例如知乎中对于是否接种疫苗的提问,相关单位积极抢占宣传高地,增加大学生对接种新冠疫苗的重视,增强对接种的理性,科学地对待预防接种工作,防止大学生被“民间疫苗传闻”所带偏而产生犹豫的想法。

4.3. 增强大学生防范意识,加强对疫情的重视

随着国内环境的缓解,各省的感染人数趋于减少。又因在疫情长时间的紧张情绪下,疫情的缓解使大学生迫切得到解脱,大学生的个人判断使其放松戒备,存在“不会被感染”的侥幸心理,表现在口罩的佩戴和人与人距离的把控;甚至无视疫情仍未结束的事实 [14],在公共场合和与人接触时没有任何防疫措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国家的严格控制给予了大学生对战胜疫情的信心,急切希望回归疫情前的生活,都导致了大学生对疫情防范意识的降低。

4.3.1. 家庭帮助子女培养防范意识,强化心理承受力

家长通过了解国内外疫情情况和防范措施,与子女共同阅览相关新闻,或通过家庭讨论的形式进行知识普及和教育。利用家庭来积攒大学生心理能量,稳定心理状况,培养大学生的希望感。有研究发现,希望感在家庭弹性和疫情下心理状态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家庭弹性对疫情期间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通过希望感实现的 [15]。希望感可以有效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16]。家庭的弹性作用可以缓冲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从而产生希望感,信任且接纳接种疫苗必要性的社会倡导。

4.3.2. 学校承担强化疫情防范意识教育的责任

学校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居住的聚集场所,经常组织开展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活动,发挥榜样教育与鼓励教育作用,构建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引导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向正确方向发展。班主任和辅导员起主要引导作用,通过线上会议开展疫情防范讲座;校内心理教师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展开思想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意识强化,达到防范意识的提升。通过编辑及宣传新冠疫苗有效信息,通过大范围宣讲、广播等在校内进行介绍;正确解读疫苗虚假信息,增强大学生疫苗价值辨析能力,使大学生正确有效地认识疫苗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进而提高接种疫苗的依从性。

5. 小结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大学生针对接种新冠疫苗的认可及犹豫因素并存,出现了延迟接种甚至不接种新冠疫苗的现象,很难推动全社会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该重视大学生对新冠疫苗犹豫的想法及感受,加强对大学生接种疫苗必要性的科普,提高对疾病感染的危险感知,注重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支持,强化正向情感,弱化负向情感,在大的社会背景及医疗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让大学生群体能够在矛盾想法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大学生接种意愿,以推动疫苗进程,达到我们研究的预期目标,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基金项目

1)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专项项目,编号:145J001;2)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2021院级学生科研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朱瑶, 韦意娜, 孙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 2021, 33(2): 143-148.
[2] 卓家同. Delta变异株超短偷袭与超长逃逸及其防控——以真实案例探讨新冠病毒传播的预防与阻击[J/OL]. 上海预防医学: 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635.R.20210729.1041.002.html, 2021-07-30.
[3] Giambi, C., Fabiani, M., D’Ancona, F., Ferrara, L., Fiacchini, D., Gallo, T., et al. (2018) Parental Vaccine Hesitancy in Italy—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Vaccine, 36, 779-787.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7.12.074
[4] Cunningham, R.M. (2018) Prevalence of Vaccine Hesitancy among Expectant Mothers in Houston, Texas. Academic Pediatrics, 18, 154-160.
https://doi.org/10.1016/j.acap.2017.08.003
[5] Alabbad, A.A. (2018) Prevalence of Influenza Vaccine Hesitancy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Riyadh, Saudi Arabia.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11, 491-499.
https://doi.org/10.1016/j.jiph.2017.09.002
[6] Daly, M. and Robinson, E. (2021) Willingness to Vaccinate against COVID-19 in the U.S.: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April to October 2020.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60, 766-773.
https://doi.org/10.1016/j.amepre.2021.01.008
[7] 葛丰. 疫苗接种利己利人[J]. 中国经济周刊, 2021(7): 3.
[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 [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1, 11(3): 161-162.
[9] Barello, S., Nania, T., Dellafiore, F., Graffigna, G. and Caruso, R. (2020) ‘Vaccine Hesitanc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Ital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5, 781-783.
https://doi.org/10.1007/s10654-020-00670-z
[10] 李琼璋. 病毒感染时的免疫消退问题[J]. 当代畜牧, 1986(4): 61-64.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B细胞和T细胞的不同免疫记忆反应[J]. 海南医学, 2020, 31(22): 2993-2994.
[12] 张雅榕, 罗彬.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解读的碎片化研究[J]. 视听, 2020(1): 157-158.
[13] 李静, 谢耘耕. 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社交媒体传播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J]. 新闻记者, 2018(1): 90-96.
[14] 秦淑英, 郑雪, 陈英. 新冠病毒肺炎的预防和社区管理, 以哈尔滨疫情再次爆发为例[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 39(7): 3411-3415.
[15] 赵蓓. 疫情中大学生家庭弹性与心理状态: 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 2020, 15(4): 24-25.
[16] 徐强. 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