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ommunist Thought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German Ideology”
DOI: 10.12677/ACPP.2022.112010, PDF, HTML, XML, 下载: 326  浏览: 595 
作者: 丁 琰: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完善当代价值Marxist Communist Thought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影响最大、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至关重要,它描述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马克思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完善共产主义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都涉及这一思想。《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还带有较为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而《形态》摆脱了唯心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释共产主义,形成了比《手稿》更加科学、合理的共产主义思想。
Abstract: Communist thought is one of Marx’s most influential and greatest thoughts,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Marxist theory. It describes the ideal state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future. Marx has been tirelessly pursu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mmunist ideology all his life, which is involved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anuscripts) and German Ideolog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orms). The communist thought in Manuscript also has obvious humanistic color, while Form got rid of idealism, explained communism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orme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munist thought than Manuscript.
文章引用:丁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J]. 哲学进展, 2022, 11(2): 59-6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2010

1. 引言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的理解上有所差异,不同的文本中也包含了不同的内容。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途径,始终充满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索,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实践,指引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探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形成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1844年马克思完成了《手稿》的写作,马克思在继承发展过去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马克思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等都作出了较全面的批评,深刻论述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问题,并标明了资产阶级必将消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趋向。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初具雏形。

2.1. 对以往共产主义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认为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开始探讨异化问题,但只是从客体方面考察异化劳动,已经得知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在具体分析私有财产问题时,仍把它当做独立于劳动之外的客体来看待。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提出消灭私有制,但未能找到消灭私有财产的正确路径,没有形成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设想,还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

马克思重点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他指出这种思想以资本和劳动的普遍化来代替私有财产,虽然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但没有真正接触到私有制的本质,仍带有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他在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之后,进一步批判了“政治共产主义”,他认为此时的共产主义虽然在表现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区分,但也只在浅层次上对私有财产做了分别,没有深刻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与“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样,没有完全扬弃人的异化。

2.2.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1],是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是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入手的,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他就会越贫穷。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剧了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也发生了广泛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劳动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即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使得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都相互异化。马克思还注意到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是紧密联系的,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起源和结果,消除异化劳动才能让工人的劳动产品由自己掌握,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私有财产。扬弃私有财产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把人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只有消灭私有财产和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才是可能的。

2.3. 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提出:“因此,它(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2]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了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的奴役,在私有制的束缚中,丧失了人的完整和自由。共产主义社会不同,人们能够充分进行自由创造和自我发展,从而在实践中得到积极的自我意识。共产主义的目标旨趣是人,因此需要人自身来完成。通过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才能把人自身所带有的异化性质完全消除。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共产主义追求的最终目的,他所说的消灭人的异化和私有制,不是全盘否定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随着私有制和人的异化的消灭,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的本质逐步解放出来,实现人向社会化的复归。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1845年到1846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形态》,文本对《手稿》中的唯心主义做了清算,将关注点转移到了人的现实生活,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不仅探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共产主义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清除了《手稿》中的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思路,转变为真正的共产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指引了新的方向。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由此初步确立。《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比《手稿》中更为科学,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一大飞跃。

3.1. 共产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现实的活动

“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3]。随着对私有制和人的异化的扬弃,人们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交换和消费劳动产品,这与《手稿》中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一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共产主义不应只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一种未来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尚未可知,而在这里共产主义是一种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的运动,是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是能够确立的现实状况。

3.2. 共产主义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其前提,在这个物质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的异化的扬弃。生产力在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可能不会有革命因素的产生,不会实现全面的变革,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条件,一味的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只会导致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真正把握了共产主义的实质,科学的阐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必不可缺的条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的经验已经验证,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的实现只能遭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共产主义的实现遥遥无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手稿》更加深刻,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3.3.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站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认为,只有将人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人才有可能真正具有自己的自由意识,建立起真正自由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能彻底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压迫以及旧式分工的束缚,才能使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自觉的能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手稿》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阐释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们将关注点转移到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上,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差别的平等社会,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由体,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

4. 共产主义思想的跃升

4.1. 从人本主义批判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手稿》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过渡时期的著作,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还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因此不少观点还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所以此时的共产主义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但与科学共产主义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但是从他的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在此时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手稿》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在文本中他提出的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逐步确立唯物史观的哲学立场,为其新世界观的确立奠基本性质之基。此时套的共产主义思想还需要一次飞跃才能得以完善。

《形态》中深刻分析了共产主义的实现基础和前提条件,揭示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思想体系。从《形态》开始对之前的思想进行了清算,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从而从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出发寻找实现共产主义的办法,《形态》将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们的意识、道德、宗教、政治、法律及其他意识形态。随着马克思不断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更加科学,更加注重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为基础,首次将唯物史观作为完整的观点来制定,摆脱了唯心主义,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2. 从人的本质的复归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手稿》中马克思更注重人的关系,通过批判人的异化劳动来实现其类本质的复归,而《形态》之后,马克思转变为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探求引发人的异化的社会根源,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实现人的解放。《手稿》表明马克思还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将人的解放看做实现人的本质和复归的过程,从人的本质、类本质解读人自身。

《形态》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代替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完全自由支配物质产品,人们可以按照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在他们看来,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都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而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5]。共产主义社会不会将人限制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人是全面的人,人的活动范围也是全面的,人们和他们的活动范围一样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手稿》到《形态》,从“生产决定国家”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以看出,随着马克思认识的深化,他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共产主义思想都有所不同,他的结论随着实践的推移更接近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逐步走上了一条自主的唯物史观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主义思想从天国拉到人间,而《形态》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5. 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共产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这一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但其价值超出那个时代对后世仍影响深远。

5.1. 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理论魅力。在新时代,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人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的,是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未来进行的最深刻、最完整、最科学的预测 [6]。正如列宁所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共产主义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一代代人为之不断奋斗。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当代还不能检验。因此,有些人怀疑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并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利于重有利于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我们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激励和指导人民,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5.2.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繁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认为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建国之初,对生产力的错误认识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基本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今中国仍然重视发展生产力,但这种发展不是粗放式地发展,而是要求高质量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针对中国过去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发展中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解放人民,坚持执政为民,鼓励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国人民的解放为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己任,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获得自身的解放,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解放。

5.3. 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7]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同样,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这一思想在指引和推动当代中国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共产主义思想指引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做了许多尝试,最终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带领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共产主义的引领。共产主义思想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我们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指南。坚持共产主义思想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共产主义思想与新时代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现阶段,一带一路”、坚持人类命运共体等理念提出更是中国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为基础对未来社会的思考,表明这一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南。

6. 结语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不是空中楼阁、空头支票,相反,它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也将用它强有力的实践证明其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获得理想的生存状态,让全人类从私有制中解放出来,它的诞生对世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4: 77.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4: 78.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7.
[4] 郭潜深.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16.
[6] 王琴. 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当代意义[J]. 大理大学学报, 2020, 5(1): 49-53.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