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域下中美新冠疫情报道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port of the COVID-19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3060, PDF, HTML, XML, 下载: 360  浏览: 1,223 
作者: 刘静颐: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关键词: 评价理论疫情报道新闻社论情感态度Appraisal Theory The COVID-19 Report News Editorial Affective Attitude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评价理论可以理解独白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体会话语中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文章采用评价系统理论,着重从态度系统处理语料,对比分析中方和美方关于新冠报道的立场与态度。研究发现西方媒体较多使用鉴赏类词语,批判性地表达对新冠类报道的看法;而中方媒体较多使用积极的判断与情感类词语,表达我国抗疫的有效、及时的举措。将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会更好地推动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
Abstract: The appraisal theory unde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an understand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monologue discourse and appreciate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in discourse. With the global spread of the COVID-19 in recent years, the article adopts the appraisal theory, focusing on the attitude syste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positions and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eports on the COVID-19. It is found that Western media use more appreciative words to critically express their views on the COVID-19 reports, while Chinese media use more judgmental and affective words to positively express China’s effective and timely initiatives to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Applying the theory to practice will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s application in China.
文章引用:刘静颐. 评价理论视域下中美新冠疫情报道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3): 477-4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3060

1. 引言

随着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蔓延,各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也层出不穷。随着对新闻话语研究的加深,社论作为国家一种重要的媒介体裁,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关注。社论体裁所凸显的评价意义的呈现不仅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更重要的在于评价传递了话语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评价充当了具体化意识形态的工具 [1]。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假设的发展,Martin从交换的角度对人际功能重新解释,旨在能更好地理解独白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以及话语中的感情表达。

新闻报道的篇章策略和评价策略颇值得研究,笔者应用评价理论(见文献 [2] [3] [4] )将《中国日报》和美国新闻报道关于新冠的社论进行评价分析,来探讨两国的立场表达和情感态度。

2. 文献综述

在web of science上以appraisal theory为主题进行关键词检索,共有4038篇相关文献,将数据下载导入citespace以timeline view时间线图谱考察与语言学相关主题,可看出该理论多应用于情绪语言、二语习得等领域(见图1)。

Figure 1. Timeline view of appraisal theory

图1. 评价理论时间线图谱

在国内知网上以“评价理论”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9765篇相关文献,其发表年代如下图,可看出国内2001年左右文章发表呈指数型增长态势(见图2):

Figure 2. Publications’ annual growth trend of appraisal theory

图2. 评价理论发文年度增长趋势

其中涉及语言学相关的文献约有2491篇,我们将数据下载下来导入citespace中,以timezone view时区图考察文献发表相关主题,图示如下,可以看出评价理论多借助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新闻报道等语篇,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此次对比研究(见图3):

Figure 3. Keywords in timezone view of appraisal theory.

图3. 评价理论时区关键词图谱

考察中文文献引用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即关键词突变图谱(见图4),可看出国内评价系统理论相关应用研究始于2004年,且对于新闻报道相关的研究始于2018年左右,至今仍持有研究热度,具有研究价值:

Figure 4.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4. 引用次数最多的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人际功能研究主要侧重在小句层面以语气和情态为基础的互动 [5]。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独白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以及话语中的感情表达,Martin及其同事创建了评价理论,意图建立一整套评价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语篇分析。后来在分析语篇的过程中,既注意文本展开后人们对评价性词汇修辞功能的理解,又注意人们领会人际意义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感情移入(empathy)和系谱联系(affiliation)所造成的社会连带关系(solidarity) [2],是社会视角的研究。

王振华教授的《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是我国系统介绍评价理论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系统了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并在结语中展望该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运用。

宋成方的文章《评价理论的社会主体间性模式及其特征》在主体间性模式分析这一基础上,从系统性、意义域、以词汇为基础的系统构建和语篇分析取向四个方面对评价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系统的描述。刘立华主编出版了《评价理论研究》 [6],对评价理论进行了精简的概述,并收录多篇有关该理论营运的学术文章,有利于学者们对评价理论在小说、学术书评、新闻话语等的应用进行学习,并指出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问题与展望,是初学者们进行学习阅读的范本。

在理论应用方面,王振华的《硬新闻态度研究》 [7] 应用态度系统考察英汉报纸硬新闻所揭示的态度,研究事件新闻对同一事件报道的观点、态度和立场的表达。刘立华与郭金英的文章《权力话语的语篇构建》 [1] 讨论了社论分析框架,并选取《中国日报》社论考察其报道的态度类型分布及情态形式分布。刘立华与孙炬的《社论体裁中评价的社会构建功能研究》 [8] 考察了社论文体中评价在建构中的作用。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功能的研究中逐渐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文本如何通过词汇语法资源来表达立场与态度,达成交际目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交际主体运用通过话语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达到传递信息的交际目的。其交际属性决定了态度系统在此类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对新闻报道的研究很多,有关态度系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评价系统出发,旨在从态度系统分析有关新冠疫情的社论报道,并用态度系统框架对新闻报道进行手动标注,观察两方对同一主题事件的情绪表达、基于社会准则对行为做出的评价、对事物或过程的评估等。此类文章较为鲜见,具有研究价值。

3. 语料与研究方法

评价系统下设三大子系统: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极差(Graduation),它们又分别次系统化,如图所示(见图5,根据文献 [2] [4] )。

Figure 5. The framework of appraisal system

图5. 评价系统框架

3.1. 态度系统

3.1.1. 判断系统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汇总,判断系统是对人或是其行为的态度资源,它具体包括社会尊重(social esteem)和社会认可(social sanction)两个子范畴。

1) 社会尊重:正常(normality,个体是否特别、稳定、自然、等);能力(capacity,个体或群体在完成事物方面是否精干、聪慧、精明等);可靠(tenacity,个体是否勇敢、忠诚、果断等)。

2) 社会认可:诚实(tenacity,个体或群体怎样的诚实可靠);正当(propriety,个体或群体行为怎样远离批评指责) [9]。

3.1.2. 情感系统

在情感系统(affect system)中涉及三种意义区域:情感、道德和美学。Martin & White [9] 认为,由于情感(emotion)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表达资源,因此它处在以上三种意义区域的中心地带 [10]。在界定情感分类时涉及三足对照:happiness\unhappiness、security\insecurity、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3.1.3. 鉴赏系统

鉴赏系统(appreciation system)用来表达我们对“事物”(things)的评价,该类事物主要涵盖我们所创造的或表现出的事物,也可以指自然现象。鉴赏可以分成三个子范畴:我们对事物的反应(reaction,它们是否引起我们的关注)、事物本身的组成(composition,是否平衡或是有复杂性等)以及它们的价值(valuation是否即时、创新、有影响力等) [9]。在具体的话语实践中,鉴赏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语义范畴。

3.2. 介入系统

介入系统包含自言(monogloss,亦称单声)和借言(heterogloss,亦称多声)两部分,是讨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问题,即某一话语场中作者的声音与其他声音所代表的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对对话性的语言学进一步的探索。Martin & White [9] 认为,介入系统是用来描述那些把某一话语或语篇建构为一个多声的(heteroglossic)场所的意义类型,这一多声性的话语场所混杂了对先前话语、不同观点的话语以及(作者)期待产生的话语。

多声系统下设两个对立子系统:

1) 话语收缩(contract):在话语场中挑战、反对或压制某种话语声音,包含否认(disclaim)和宣称(proclaim)两个次系统。

2) 话语扩展(expand):在话语场中给予、鼓励其他话语声音,包含引发(entertain)、摘引(attribute)两个次系统。

3.3. 极差系统

态度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等级性,即具有强弱之分,极差(graduation)就是用来表述态度强弱等级的系统。极差贯通于整个态度次系统,与此同时与介入次系统一起来表示话语对话性或是主体间性程度的不同。极差具体的应用包含两方面,一是语势(force),即对态度系统介入强弱程度或是数量的评判;二是聚焦(focus),囊括明显和模糊两方面,用来判断范畴的原型性特征或是精确性的程度。

3.4. 语料选择

笔者选取China Daily上有关新冠疫情的五篇英文报道,题目分别为:

1) Post-holiday vigilance must be heightened: China Daily editorial (字数531)

2) West now has sights set on smearing China's effective response to epidemic: China Daily editorial (字数514)

3) Critical to 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 China Daily editorial (字数496)

4) Arrival of Omicron gets alarm bells ringing: China Daily editorial (字数518)

5) Latest wave of infections reinforces commitment to leave no one behind: China Daily editorial (字数567)

并选取U.S.News上有关新冠疫情的五篇英文报道,题目分别为:

6) Lawsuit Accuses COVID-19 Testing Company of Faking Results (字数544)

7) Biden’s Winter COVID-19 Plan: Keep Calm Over Omicron (字数609)

8) COVID-19 Hospitalizations Reach Record High in Michigan (字数606)

9) Schools Without Mask Requirements More Likely to See COVID-19 Outbreaks (字数609)

10) Are Certain Blood Types More Susceptible to COVID-19 Infection? (字数563)

中方和美方的英文报道皆为500~600字,字数相近,文章都围绕COVID-19展开相关社论报道,笔者借助UAM Corpus Tool 3.3x语言标注软件进行语料处理。UAM Corpus Tool是为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学科开发的标注软件,内含评价系统、及物性系统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借助此软件可帮助标记文本特征并进行语言研究。笔者将10篇文章导入UAM Corpus Tool中,并运用软件自带的态度系统框架对所选语料进行手动标注。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表头分别标注中国China Daily和美国U.S.News研究情况,并附图态度系统各比利分布情况(见图6图7)。

Table 1. Marked data of attitude system

表1. 态度系统标记数据

Figure 6. The proportion of attitude system in China Daily’s texts

图6. China Daily语料文本中态度系统各比例分布情况

Figure 7. The proportion of attitude system in U.S.News’ texts

图7. U.S.News语料文本中态度系统各比例分布情况

4.1. 数据分析

在字数相近的情况下,中方社论中有关态度系统的标注为166处,美方为132处,中方明显多于美方;鉴赏是出现最多的语义范畴,用来对事物的评价,在数量上中方使用最多,但美方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中方,说明美方的社论报道经常使用此类范畴词语来评价对事物的认可或反对。中方媒体较多使用情感类词语,试图传递情感,来达到与读者的共情;而西方文章较多篇幅运用在动词的使用上,对事物或行为的态度资源进行评判,并且较多引用数据和他人话语来报道新闻。

China Daily 在报道中常使用隶属于判断系统中的能力类词语,来表示中国在防疫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及时、有效,例如:

1)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ne of the most robust growth engines and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s in the country……珠三角地区经历疫情后仍能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对我国实力的评价展现。

2) It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at although China might be one of the safest places in the world, it has never been exempted from waves of the virus’ variants. 在全球都饱受疫情的折磨困扰时,行之有效的抗疫策略对中国造成的波动最小,展现中国在世界的强大力量。

3) China’s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cessful. 实践证明中国的抗疫保卫战是成功的。

4) It is the success the country’s dyna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y and its strict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that have guaranteed the normal running of the economy and kept the disruption of life for residents to the minimum. 中国采取灵活的多变的防疫措施,为其他国家严格而有效的抗疫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5) In the face of thi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o public health, the most pressing task that nations face is how to narrow the immunity gap around the world by pooling their wisdom and medical resources in the spirit of unity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压力,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报道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 The country has boosted a quick recovery of its economy and maintained the necessary social stability to deepen its reform in various fields to seek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让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对事物给予了高度评价,反映了无限价值。

在涉及对事物的评价时,中方媒体社论经常使用鉴赏类词语来评价事物的组成,如:What has happened in Tianjin, where Sun was carrying out a fact-finding mission from Wednesday to Monday, being a case in point.

在申明我国立场,阐述西方对我国的怀疑时,也运用情感、鉴赏系统内的词语,进行有力申明,如:Thus it is strange and even incomprehensible that some media outlets in the West have pointed an accusing finger at China for its efforts to try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在美方的媒体报道中,采用动词较多,形容词用词多采用带有消极意义的鉴赏系统类词语,来对中国的防疫行为进行报道,如:The New York Times even called China’s COVID-19 policy “a pandemic waiting to happen” because it has left the country wholly “unprepared for what will become endemic COVID”.

美方的报道中,多采用判断类的词语,对实时发生的新闻采取批判性报道,如:The Center for COVID Control “failed to deliver prompt, valid and accurate results” made deceptive promises of results within 48 hours.

并且,美方的报道中常使用具有相反意思的词语来表达讽刺、不满等情感,例如在奥密克戎蔓延期间,新冠控制中心变得异常“popular”,这在中国的报道里是不存在的,体现出中美两方表达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在美方的报道中,也会有“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s flexing its muscles where it can”这种表达来展示其社会能力。

4.2. 介入系统中的对话性视角

Chafe认为,作者在传达意图的同时必然要试图与读者或受众建立一种连带关系,进而表现为话语的参与策略(involvement strategies) [11]。这些策略的使用在语篇中营造了具体和特定的场景,情感的沟通和意义的交流恰是通过特定的场景而活跃起来的。

社论作者立场化理想读者的话语手段和方式是社论话语参与策略的表现 [1]。笔者考察态度系统之外,也考察了语料包含态度意义命题,即考察其在介入系统中是以单声还是多声状态存在。研究发现,在此类社论文体中,命题大多以单声形式存在,说明作者想让受众同意其所阐述的观点,拉动读者与作者处于同一立场之中;即使出现的多声话语也往往以话语收缩而非扩展形式存在。以上观察说明,社论话语传递了权力和权威,作者在操控其他声音方面表现出了很大优势。研究还发现,作者往往运用第一人称复数we的形式来表现出一定的参与策略,意图与读者建立一种关系,视图说明社论作者和想象的读者一起表达观点,进而把读者拉到建构的话语语场中。

5. 结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China Daily和U.S.News社论话语中的态度系统的情感分布。一般情况下新闻语体体现了话语资源权力的不对称分布。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社论是国家行使其话语权利的方式之一,国家利益是社论声音的源泉,理想情况下读者是赞同社论观点的受众。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来看,社论的一方代表的是国家整体,另一方是读者个体,因此读者和作者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社论是国家权力的体现之一。福柯认为知识产生于权力,而权力又是通过话语来得到表达的,因此话语实际上占据了中心地位 [12]。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行为者之间的语言交流始终存在着权力支配关系,这种权力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社论话语中,如主要表现为自由运用态度类型,大量使用表示“务必”和“禁止”等情态词,命题往往以单声呈现,不考虑其他声音来源等。同时,社论话语也会采取参与策略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进而将读者带入自己的立场中,第一人称复数we的使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报道过程中,西方媒体较多使用鉴赏类词语,批判性地表达对新冠类报道的看法;而中方媒体较多使用积极的判断与情感类词语,积极地表达我国抗疫的有效、及时的举措,并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试图与读者达成共情。

新闻的特征是真实、即时、准确,强调的是客观与公正。但任何新闻都是为其团体、组织服务的。尽管新闻强调的是客观和公正,但新闻写作者并不是无法表明他们的立场与态度,对报道内容的选取、消息来源的选择、遣词造句等方面,都能较为隐蔽地传达其观点。

纵观国内对评价理论构建研究,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介绍上面,对这一理论的整体推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们学习西方的理论应致力于本土化,或借鉴国外理论范式,构建国内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软实力,做到科学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立华, 郭金英. 权力话语的语篇构建——以《中国日报》社论为例[M]//刘立华. 评价理论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44-154.
[2] Martin, J.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In: Hunston, S. and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UP, Oxford, 165.
[3] White, P.R.R. (1998) Telling Media Tales: 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 Ph.D. Dissertationv,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4] 王振华.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 外国语, 2001(6): 13-20.
[5] Halliday, 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5-16.
[6] 刘立华. 评价理论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7] 王振华. 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M]//刘立华. 评价理论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77-89.
[8] 刘立华, 孙炬. 社论体裁中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研究[M]//刘立华. 评价理论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61-175.
[9] Martin, J.R. and White, P.R.R. (2005) The Evaluation of Language. Continuum, London & New York, 42-97.
[10] 刘世生, 刘立华. 突破疆界——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话语分析[M]//刘立华. 评价理论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45-70.
[11] Chafe, W.L. (1982) Integr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Speaking, Writing and Oral Literature. In: Tannen, D., E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 Ablex, Norwood, NJ, 241.
[12] 王宁.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 中国翻译, 2009, 30(5):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