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cheme of Analytic Geometry
DOI: 10.12677/AE.2022.123122, PDF, HTML, XML, 下载: 741  浏览: 1,7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宋传静, 沈菁华, 程 瑶: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关键词: 解析几何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教学改革Analytic Geometry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创新改革均受教育部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解析几何》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及教学创新改革措施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团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及特色与示范作用等。作为结果,可以得到课程思政背景下《解析几何》的一系列教学材料,包括课程大纲、教案设计及思政资源库等。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ar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reform measures of Analytic Geometry, mainly includ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m,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monstration. As a result, we can get a seri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Analytic Geome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curriculum outline, teaching plan desig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 database.
文章引用:宋传静, 沈菁华, 程瑶. 《解析几何》课程思政建设方案[J]. 教育进展, 2022, 12(3): 768-7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122

1. 前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并从上海高校开始掀起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具体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实践。随着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力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在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各类专业课程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思政理念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编写、教学方案设计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和考试考核各环节,将课程本身孕育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指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落实所有教师肩负的育人职责,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

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解析几何》 [1] 无论在培养目标上还是课程性质方面都与思政课程有着较高的契合性,且《解析几何》兼具代数的逻辑推理特性与几何的直观特性,这也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保证,所以在《解析几何》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应为、可为。

全面推进《解析几何》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自觉融入到教学之中,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课程拟基于课程建设目标,从课程团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及特色与示范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2. 课程建设

2.1. 课程教学目标

《解析几何》为数学科学学院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其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矢量代数、空间直线、平面及二次曲面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几何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形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其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矢量法与坐标法等解析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思维习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思政育人目标作为价值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信仰,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水平,为其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融入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及数学文化,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3) 通过揭示相关内容的辩证法原理,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 课程团队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育人意识且较强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Figure 1.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图1. 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要加强主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对主讲教师的培训培养,切实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水平,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使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可以通过教学交流、教学研讨、教学竞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互相借鉴、同向同行。

除此之外,还要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主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1) 从年龄、职称、专业等方面综合考虑,搭建一支结构合理、干劲十足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 该教学团队应定期召开研讨会,从而方便成员们深入学习、思考并不断交流心得体会,以期通过集体备课、定期讨论和交流汇报等方式形成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案。3) 对参与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其快速成长。如骨干教师通过“传、帮、带”等方式言传身教。4) 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如图1

2.3. 课程设计

围绕包含思政教育的新的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譬如在介绍《解析几何》的发展演变历程时,可恰如其分地引入我国伟大的数学成就,如《墨经》中“圆”的定义比欧几里得早100多年,《九章算术》中对勾股定理的形容和应用比《周髀算经》早约50年,祖冲之、赵友钦关于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早于欧洲一千多年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如,在介绍双曲面时,可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截割图形,如此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直观感受曲线曲面的变化情况。将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给出建筑上单叶双曲面的图形——广州塔,双曲抛物面的图形——“鸟巢”时,学生在惊叹造型之美时,教师可分析其蕴含的数学美,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纹面—单叶双曲面和双曲抛物面的直纹性分析。如此,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比如,在介绍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内容时,既要讲清理论,还要举出实例,如向量在物理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渐伸线(或切展线)与机器齿轮、齿轮曲线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形楼梯是建筑师根据螺旋面而设计的,测绘学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使其真实体会到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除此之外,结合“轨迹与方程”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结合“平面与直线”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及其相互统一性;结合“二次曲面”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世界的主动性;结合“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结合“向量与代数”,可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下表给出一些典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表1) [2] [3] [4]。

Table 1.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表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4. 教学改革

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三方面展开。

2.4.1. 教学方法

《解析几何》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际教学,围绕教学目标主要分为制定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目标两个阶段,其中实施教学目标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教学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阶段,教师要确定好教育目标和预期成效,并相应给出每堂课的任务点,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内容做好预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了解任务点,并带着相应的课程任务去课程平台上做课程预习;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前计划,利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与知识点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并同时辅之以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借助微信、QQ等互联网手段。利用这些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媒体平台辅助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内动力的有效措施。

2.4.2. 教学模式

利用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教师可在课前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和应用案例,自主发现《解析几何》中体现的人生哲理。

课中教师可检验学生预习情况,以问卷的形式收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这堂课。以板书授课和PPT讲授为主,辅以插播纪录片片段的形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可提倡鼓励学生用数学工具Matlab或Mathematica对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实际上,数学也是源于生活且更高于生活,Matlab或Mathematica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工具,那么怎么去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体现了高阶思维的能力培养。除了要引入思政,完成情感目标的培养,教师还要注意总结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思想。

课后教师可利用线上巩固拓展专项练习、单元测验、单元作业及线上督学和线上答疑,使得学生学习有持续性。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在平台上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解析几何》的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优质网络课堂或慕课等在线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整个过程展示见图2

Figure 2. Teaching model

图2. 教学模式

2.4.3.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即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又称为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又称为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给分依据点除了常规的出勤、作业、演板外,还可要求学生针对所学课程提交一篇期末小论文,最好能解决专业问题或可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具有一定的思政效果。若学生觉得有困难,可以找任课老师商量,请求任课老师给与适当的引导。

2.5. 教学评价

经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教学创新的实施,课堂教学效果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评价主体一般有学生、自我和同行。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进行评价打分。教学评价内容见表2

Table 2. Teaching evaluation

表2. 教学评价

3. 总结

本文已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团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解析几何》这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及进行教学创新改革。

《解析几何》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创新改革,其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上,《解析几何》兼具代数的逻辑推理特性与几何的直观特性,这使得《解析几何》中蕴含多种思政元素,且在教学策略中易于实现。二是在教学手段上,适当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析几何》知识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程思政及教学创新成效预期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成长,课前线上预习和预习笔记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大学生自主竞赛、考研数学、数学建模比赛等都需要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课程思政的融入无形中可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老师的成长,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教学创新,都要求老师们与时俱进。如制定新大纲、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新编习题集以及修订教材等。三是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预期会比之前高,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及解决问题的情况。四是同行的认可,参加会议时,可以进行经验分享,预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

该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对《解析几何》思政教育及教学创新的探索,其相关的经验、案例、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创新改革中,甚至对其他理科基础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172241, 11802193),苏州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SZKC-41),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21JG-15)和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MKCSZ20210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吕林根, 许子道. 解析几何[M].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 侯传燕. 挖掘数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以空间解析几何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自然科学版), 2021, 40(1): 78-81.
[3] 周坚, 王敏. 大学解析几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讨——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为例[J]. 科技资讯, 2021, 19(9): 144-147.
[4] 安俊丽, 李乃东. 思政教育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路径[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1(2):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