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分析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emodialysis Patient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DOI: 10.12677/ACM.2022.123281, PDF, HTML, XML, 下载: 308  浏览: 437 
作者: 曾建芬: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室,广东 珠海
关键词: 风险管理血液透析风险事件并发症护理满意度Risk Management Hemodialysis Risk Events Complications Nursing Satisfaction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手段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透析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并发症总发生率和风险事件总发生率维度方面,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护理满意度维度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该护理干预手段可降低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ho received dialysis in hematolog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20 to Octo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isk events,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dimension of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isk ev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the dimensi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and complications in hemodialysis nursing,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文章引用:曾建芬. 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进展, 2022, 12(3): 1954-1958.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2.123281

1. 前言

患者体内血液净化处理后再输回的过程被称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患者体内血液经血管通道引流至体外,经过透析机进行溶质和水的转运,将患者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清除,最后输回患者体内,从而维持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及内环境的稳定 [1]。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急性药物中毒、急性食物中毒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相关研究显示:虽然血液透析疗效显著,但是其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护理操作、设备问题及患者心理和生理问题均会影响到透析结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2]。由此可见血液透析风险非常大,故而采取高效的护理干预手段,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以此提升血液透析效果,提升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非常重要。而风险管理护理是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一项护理干预手段,非常适合血透患者透析中的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显示: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患者并发症以及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 [3]。风险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食管癌放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同时,还可提升患者依从性 [4]。可见,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手段已经在其他疾病的护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关于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研究较少。为探明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比分析两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报告我院伦理会获批并获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同意后,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透析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血液透析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行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9:21,患者年龄为24~69岁,平均年龄在(41.22 ± 3.73)岁,病程为1~19年,平均病程为(12.15 ± 1.69)年。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患者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在(42.14 ± 3.61)岁,病程为2~18年,平均病程为(12.46 ± 1.73)年。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纳排标准

1) 纳入标准:已稳定透析4个月及以上的患者;透析行为规律的患者;凝血功能无异常的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家属及本人均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5]。

2)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肌病变的患者、颅内压增高或颅内出血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 [6]。

2.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风险管理护理。内容如下: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倡导,基于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护士6名,进行风险管理核心理念及具体措施培训后,成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2) 识别风险:基于护理因素、患者生理及心理因素、疾病本身因素等多个维度,多角度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子。3) 风险控制:① 设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业务流程。② 做好合理的人员安排,在午休、节假日进行弹性排班,以此避免因为人员不足而导致的工作疏漏。③ 降低血液透析的过程风险。透析前,进行详细的透析机检查,提前制定故障预案。做好各项物品的准备及消毒工作的准备,待患者入室之后,及时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若患者有不良情绪需及时疏导。透析过程中,积极观察患者各项生理数据,定时检查是否有穿刺针脱落及渗血的情况。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上报并紧急采取措施。④ 对患者展开健康知识宣教,提高自我管理意识。⑤ 对患有乙肝及艾滋病等标志物阴性的患者实行分区、分机透析,透析用品均保证一次性使用。4) 风险管理监督:护士长制定风险管理护理模式管理方案,制定对应的激励措施及惩罚措施,对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者给予惩罚,以此提高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工作的积极性。

2.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风险事件维度指标:物品准备不当、设备故障、血液透析流程失误、血管通路护理不当。并发症维度指标:肌肉痉挛、冠状动脉钙化、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心律失常。护理满意度维度等级: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2.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 ±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行χ2检验;当P < 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 < 0.01时表示存在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χ2用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经6个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总发生率为1 (2.00%),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总发生率为8 (16.00%),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透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00 < 0.01)。

3.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χ2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知,经6个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 (4.00%),对照组患者为9 (18%),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透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 = 0.024 < 0.05)。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表[n (%)]

Table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表[n (%)]

3.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χ2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知,经6个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48 (96.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43 (86.00%),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透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P = 0.012 < 0.05)。

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n (%)]

4. 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急性药物中毒、急性食物中毒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这些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损害患者器官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但血液透析效果会受到护理操作、护士工作态度、责任心以及设备问题及患者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影响,说明血液透析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子众多,因此探究高效的风险控制护理方案,从而对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提前做出相应的紧急预案以及护理方案,以此减少患者感染、漏血、内瘘血肿、静脉血栓、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非常必要。

基于此,为探明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的风险事件、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各项指标。研究结果发现: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手段可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的风险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具有较高价值,可在临床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本研究仅仅基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层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束后仅得出了“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该护理干预手段在降低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同时,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研究结论。但是对其内在影响机制的探讨还未展开,因此后续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展开其影响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春. 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J]. 西部医学, 2010, 22(11): 2174-2175.
[2] 周丽华, 刘坤涛, 谢鹏程. 血液透析装置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风险管理[J]. 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8): 74-76.
[3] 杨红, 银红梅, 赵珺, 文静. 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干预研究[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 36(4): 534-535.
[4] 郜小娜. 个性化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1, 22(6): 655-657.
[5] 吕丛.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 27(1): 115-116.
[6] 吴素娟, 黄秋霞. 护理风险管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 36(3): 231-232.